水敏性城市設計 丨 讓城市不再有澇災

2021-01-13 DDON笛東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隨著城市與自然的對立和割裂導致的一系列城市難題的出現,城市的生態建設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景觀都市主義將城市理解為一個生態體系,提倡通過生態整體的規劃和景觀基礎設施的建設,將良好的生態循環系統引入景觀化的城市,使人們獲得健康、美好,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生活環境。「水敏性城市設計」就可看做景觀都市主義影響下的景觀設計思想和方式之一。而目前被極力提倡的「雨水花園」、「海綿城市」,也可看做是「水敏性城市設計」思想影響下所產生的城市設計理念。




國際水協會給它的定義為:

WSUD(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水敏性城市設計)是城市設計與城市水循環的管理、保護和保存的結合,從而確保了城市水循環管理能夠尊重自然水循環和生態過程。

在國際上,其他與WSUD類似的概念包括英國的「可持續性城市排水系統」(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UDS)、美國的「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以及新加坡的「活躍、美麗、潔淨水項目」(Active Beautiful and Clean Waters Programe,ABC)、中國的「海綿城市」設計思想等。WSUD理念則更全面地包含了眾多可持續水管理與城市設計中的交互式因素,因此更有效地融合了未被傳統水系統設計包含的種種考量,並更容易抓住當前水管理改善訴求產生的各種契機。放眼全球,水敏型城市的願景、WSUD實踐的種種成果已逐步成為定義城市尺度規劃策略的主旋律




水敏城市設計基本原則

提高地面可滲透性;

保持水體流動性;

保持水體溶解氧含量;

降低水體溶解態溶解物;

降低水體不溶物負荷;

建立穩定生態系統



水敏城市設計思路

雨水收集;

雨水淨化處理;

雨水儲存再利用


水敏城市設計具體措施

不透水河道改為透水性自然河道;

設置雨水集水箱;

建造涵水景觀;

建築物頂部種植植物



水敏城市設計的價值

水文平衡:通過儲存、滲透和蒸發的自然過程,達到自然水文的平衡;

修復水系:恢復和增加城市的水系


「城市景觀,是在區域及全球生態系統中,由「自然」與「人力」在不同的相對關係中相互作用的產物。空間,是公共領域中,公共設施的基本特徵。然而,在提供空間的舒適性之外,城市景觀更需具有功能性作用。」(1)「生態功能,抓住了諸如可持續水資源管理、微氣候的影響、促進碳沉降,及城市食物生產的潛在用途等問題的關鍵,也正因如此,在傳統之外,我們對現代開放空間和景觀特徵的新「價值」的認知和判斷需建立在對城市景觀的「生態功能」的理解之上。對城市景觀的設計再也不能簡單依賴於對公共空間傳統「價值」和單純景觀特徵的理解來決定。新的設計需基於對系統「生態機能」的深層理解。也只有了解需要保護的價值同時理解生態系統的功能性,並整合兩方面思考後,才能確定設計目標的優先次序,進而真正實現生態型景觀。結合合理的未來應用、社交與娛樂、特徵性及等級梯度,項目所在地的歷史文化、生態基底、地域背景成為發展街道景觀、公共開放空間及私人開放空間的整合策略的驅動力。」「雨水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以面源的方式生成地表徑流,因此十分適宜以分散的方式在城市中建造生態景觀,實現多重積極效應。如淨化城市雨水,保護並增強自然受納水體環境的生態完整性,把雨水作為城市替代水源的管理模式且有助於減輕城市的熱島效應。水敏型生態景觀的其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包括減少城市內澇,形成城市內的生態多樣性走廊,固碳並潔淨空氣。不僅如此,一個更佳的都市綠色植被景觀和更為清潔的都市河道還將潛移默化地增強公眾的心理健康並帶來積極的經濟效益。」




德國戴水道景觀設計公司 Atelier Dreiseitl






2012新加坡遊憩場地設計獎,2012世界建築節年度最佳景觀設計項目獎 WAF 2012, Excellence on the Waterfront 2012, President's Design Award 2012



一個自然生態擁抱現代都市的健康樂園



改天然河道為排水渠

作為海島城市,新加坡沒有天然的地下蓄水層和廣闊的土地。儘管這個島國處於熱帶地區、降雨量豐富(年降雨量約2400mm,倫敦600mm),但是用來收集和儲存雨水的土地特別有限。


1970年,新加坡開始大規模地將天然河流系統轉變成混凝土河道和排水渠系統,以便更有效地排放雨水和防止洪澇災害。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加冷河被改為混凝土河道。這種硬質的工程技術一直為這個國家服務。

而直到今天,新技術和新知識證明:只有採用跨學科思維和綜合解決方案,才能真正解決城市水環境遇到的多方面挑戰和需求。(3)

新的變革:ABC計劃

新加坡從2006年開始推出「ABC計劃」——活躍,美麗和乾淨的水計劃(Active Beautiful and Clean Waters Programe,ABC),除了改造國家的水體排放功能和供水到美麗、乾淨的溪流、河流和湖泊之外,還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閒娛樂空間。同時,提出了一個新的水敏城市設計方法(也被稱為ABC在新加坡水域設計的亮點)來管理可持續雨水的應用。作為一項長期的舉措,截止2030年,將有超過100多個項目被確立階段性實施,與已經竣工完成的20個項目一道,拉近了人與水的距離。



▲ABC水域項目範圍。紅點為ABC計劃項目位置;大紅點為碧山公園加冷河。


▼流域示意圖




ABC「全民共享水資源」計劃,將溝渠和水道改造成美麗的濱水環境,鼓勵社區也加入保持水道清潔的工作,通過創建近水的社區空間,鼓勵人們愛惜水源,保持水源清潔,使新加坡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花園。


將原有運河、排水渠和湖泊改造成明快流動、賞心悅目、清澈的溪流、小河和湖;

市民可以在清澈的水邊嬉戲、玩耍,充分利用水的自然特質;

連續流暢的藍色水域和綠色種植帶互相交織,與城市建築融合在一起;

軟景綠坡的自然河流;

建立動植物群落棲息場所;

增加生態多樣性;

創造與河流嬉戲玩耍的互動體驗感;

將人們帶到自然野生生態環境中,親近自然 。





碧山宏茂橋公園是ABC方案下的旗艦項目之一,由於公園需要翻新,公園旁邊的加冷河混凝土渠道需要升級來滿足由於城市化發展而增加的雨水徑流的排放, 因此這些計劃被綜合在一起,進行此項重建工程。

設計師們在一起嚴格制定了一套全面的方法,不僅滿足了河流的排水功能,也巧妙地把河流和公園完美地融為一體,使城市恢復了生物多樣性,並為社區創造了開放的休閒空間。(3)


▼項目位置



▼改造前


▼改造前




平面圖示


公園原本的混凝土水渠防景觀功能較弱,且防洪功能有限,每當雨季河水湍急時,洪災的危險很大。加冷河水渠的改造是本項目的最大亮點。2.7km的加冷河從筆直僵硬的混凝土河道被改造成3.2km的蜿蜒自然河道。


加冷河的修復,展示了令人驚喜的變化,這樣一種公園-河道景觀的復興帶來了公園周邊區域環境的優化、增強了社區的聯結,公園內部的整體循環系統得以提升。

德國戴水道設計公司資深合伙人,德國巴府州建築師協會註冊景觀設計師說:「在正常天氣下,這些軟質河岸可以提供人們放風箏、跑步和交友等娛樂活動的開放空間。在一場傾盆大雨過後,靠近河流的公園土地可兼作輸送通道,將水排到下遊。新改造河道的基準線與蜿蜒的河床相結合,創造了各種流水模式,這是天然河流系統的特點,創造了生物多樣性及自然的各種生境。在城市設計中,向自然學習,如何將公共空間設計成多功能的場所是公共空間有效設計的關鍵。」(3)



▼改造預想示意圖



▼改造前的混凝土排水渠



項目將2.7km長的線條筆直僵硬、冷冰冰的混凝土排水溝改建成長3.2km的彎曲、自然式河流,蜿蜒穿過公園。


▼改造後的自然河道


▼改造前後效果對比圖



▼防洪效果實景



土木工程理論與植物和天然材料的結合

加冷河的河道改造是第一個在熱帶地區利用土壤生物工程技術(植被、天然材料和土木工程技術的組合)來鞏固河岸和防止土壤被侵蝕的工程。


▼工程示意圖



迪特爾·格勞先生介紹:「2009年,我們建造了一個試驗床,沿著公園一側長60m的排水渠,運用了10種不同的土壤生物工程技術和各種本地植物來加固河岸。這個測試床是為了優化施工方法和擇優選擇合適的技術和植物。7種技術最終被運用到主河道中,包括梢捆、石籠、土工布、蘆葦卷、筐、土工布和植物。」(3)


此外,河道設計的水力模型也被用於監測和了解動態的河流,並探索河道設計的各種可能性。這有助於確定水流速度較高和土壤較容易被侵蝕的關鍵位置。因此,設計師在這些地方配置比較茁壯的植物,相對柔弱的植物則可以配置在比較平緩的區域。(3)


▲11種不同的技術和14種植物不僅用來鞏固河岸,並且提供動植物群賴以生存的微生境


在碧山宏茂橋公園的施工過程中,引入了土壤生物工程技術來加固河岸。這裡是指土木工程理論與植物和天然材料相結合,如巖石可以控制土壤流失和減緩排水速度;植物不像其他技術之中僅僅發揮美化功用,除了能用以美觀,還可以發揮土壤生物的重要結構作用——植物的根系可以加固河岸,土壤生物工程體系具有自我發展和適應環境的能力,並不斷地自我修復和成長。因此,與混凝土河道相比,它們的安裝成本低,更具可持續性,並且能夠帶來長期的經濟效益。(3)


▼巖石可以控制土壤流失和減緩排水速度



▼大量本土植物的運用



▼大量本土植物的運用



▼生態物種恢復,生物多樣性增加了30%


天然河流孕育了許多生命,再加上土壤生物工程技術的應用,為各種微生物創造了棲息地,不僅增加了生物的多樣性,並且保證了公園內物種的彈性發展,確保了物種長期生存的可能性。


改造後的自然河道與公園裡綠茵茵的草地、寧靜的池塘、翠綠的樹木融為一體,吸引著周圍社區的人們來到這裡欣賞自然。(3)



▲公園為市民提供天然休閒氧吧、遊憩公園和科普基地


除了優美的生態景觀,有效整體的生態循環外,新加坡碧山宏茂橋公園還成功建造了第一個生態淨化群落,提供有效水處理的同時還保持了一個自然、優美的環境。生態淨化群落是自然的清潔系統,包括精心挑選的植物,這些植物通過過濾汙染物和吸收營養物質來淨化水質,設置於公園的上遊區域,生態淨化群落能夠幫助維護池塘內水質的清潔,而無需使用任何化學藥劑。公園內新建的水上遊樂園設施用水即由該池塘提供,並同時進行UV的處理。




▲生態淨化群落位置圖示



▲生態水源淨化系統由原先的池塘改建,共四個梯形的弧形溼地,由上至下栽種溼地植物,用以過濾雨水。過濾後的水將被輸送到水上遊樂場,最後流回池塘。



▲生態淨化群落,每天348m³的河水被淨化,每天8640m³的湖水被淨化



▲池塘的水被生態淨化池淨化處理後,重複利用於遊樂場,節省了新加坡寶貴的飲用水資源



▲水上樂園的水通過被生物淨化群落過濾淨化的水來補充供給


碧山宏茂橋項目不僅打造出了動態的生態水循環系統,還將其他設施進行了提升和改造,重建後的62h㎡的公園,還增添了各種新的設施,提升了其娛樂氛圍。設計師運用從舊混凝土渠道上回收利用的木材為公園建造了3個遊樂場、餐廳和一些新空間。在這裡,人們能更進一步接近自然、欣賞自然。


設計師運用從舊混凝土渠道上回收利用的木材為公園建造了三個遊樂場、餐廳和一些新空間



▼臺階鋪裝材料是從舊河道中收集並回收利用的




迪特爾·格勞先生說:「在設計過程中,我們歡迎學生們前來碧山公園郊遊。在這裡,他們可以細看並觸摸小溪。我們用矽膠打造了青蛙、蜻蜓、小蝸牛與蛇的復膜,讓孩子們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然後我們用矽膠復膜製作了五顏六色的混凝土模型,把它們安置在遊樂場裡。所以碧山公園裡有許多孩子籤名的藝術小作品。當他們與家人到公園裡遊玩時,會自豪地說:『你看,這是我的作品!』此種情結能世世代代延續下去,促進人民對碧山公園的歸屬感。」





新加坡碧山宏茂橋項目,實現了城市基礎設施功能性與景觀性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使兩者在彼此的實現過程中得以充分發揮。

碧山宏茂橋公園項目作為藍—綠城市基礎設施的一項新計劃,強調了水資源供給和洪水管理的雙重需求,同時又為城市之中的人們和自然創造了空間。這一項目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具有重要意義,自然化了的河流成為了全國雨水收集系統的一部分,用作飲用水來源,從而有助於新加坡水資源的獨立。


通過學習、測試、提升、改進新的知識,我們才能夠實現這樣的願景,創建出一個城市公園,它能夠同時作為生態的、水利的、休閒的基礎設施,從城市集水區輸送水體,創建城市體核心區域的優美空間,供人們觀察、保護和養育自然生物。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這個項目將改變新加坡人的生活。周末孩子們可以來到這裡嬉水遊玩,環保主義者也將談起他們幼年時期學校組織的公園拓展活動。總之,碧山宏茂橋公園和加冷河的修復開闊了我們的設計想像,為新加坡智能、美麗、宜居的國家城市實現增添了重要的一筆!(2)

城市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大自然的對立面,兩者的割裂使城市脫離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使人們的生活接連出現了很多惡性方向的轉變。而如今,二者融為一體的需要越來越突出。城市的韌性需要增強,氣候變化導致的洪災、乾旱在現今和未來將極大地影響城市發展。新加坡ABC水計劃、中國海綿城市、英國的「可持續性城市排水系統」(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UDS)、美國的「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等城市發展理念的提出,都運用了水敏性城市設計思想,符合景觀都市主義的倡導,以景觀規劃主導城市與自然生態體系向相互融合的方向發展。雨水分散收集、流域整合的創新概念能夠幫助城市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除此之外,調動市民在能夠發生的環節參與設計,更能調動民眾的參與感、互動感和積極性,有利於促進大家共同保護和熱愛自己的城市,共建共享和諧家園。



引文/參閱文章

(1)「生態型景觀,水敏型城市設計和綠色基礎設施」(澳)託尼黃Tony H F Wong 王健斌

(2)「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公園河道改造」 來源未知

(3)「加冷河—碧山宏茂橋公園」(德)迪特爾·格勞Dieter Grau


本文轉載於網絡



相關焦點

  • 水敏性設計:寓水於城市規劃中
    只要我們想在低洼區域繼續發展,尤其是在我們潮汐河流和海港周圍,那建造如水漲水落那樣的房屋建築就是很合適的方法。荷蘭已經取得了像鹿特丹艾瑟爾堡社區這個項目的成功。但是對於居住在城市中心的大部分人來說,水上浮村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事實上,他們不知道我們真正所需要的是集中考慮城市與水之間的關係。
  • 水敏性城市設計案例——新加坡碧山宏茂橋公園
    「水敏性城市設計」就可看做景觀都市主義影響下的景觀設計思想和方式之一。而目前被極力提倡的「雨水花園」、「海綿城市」,也可看做是「水敏性城市設計」思想影響下所產生的城市設計理念。水敏性城市設計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什麼是「水敏性城市設計」國際水協會給它的定義為
  • 第六期丨可持續性水敏設計
    第六期--可持續性水敏設計景觀都市主義將城市理解為一個生態體系,提倡通過生態整體的規劃和景觀基礎設施的建設,將良好的生態循環系統引入景觀化的城市,使人們獲得健康、美好,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生活環境。「水敏性城市設計」就可看做景觀都市主義影響下的景觀設計思想和方式之一。
  • 城市聚落–蘇州圖書館星河平江分館/日清設計
    因此可見,一旦找尋實際信息不再是主要作用,那麼圖書館作為城市交互場所的社會價值便會得到強調。 項目類型丨圖書館 業主單位丨星河地產集團 業主團隊丨鄧俊明 丁雲麟 王建 劉佳琦 管光東 宗偉 王濤 陳默怡 林雪 鄭錚 陸江 建築設計丨上海日清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設計總負責丨 熊星 設計負責人丨 吳笛
  • 武進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在強降雨中發揮大作用
    記者日前看到,武進區海綿城市示範區試點項目呈現較好排澇效應。據了解,在今年連續幾輪強降雨中,都發揮了大作用。2016年,常州和武進分別入選省內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省轄市及縣級城市(區)。其中,武進區海綿城市示範區劃定了行政中心片區、綠建區片區、西太湖片區3個試點區,總面積4.3平方公裡。試點區建設項目共55個,總投資約3億元。目前,已完工項目38個,完成投資約2億元。豐樂公寓一期部分原來存在內澇積水問題。這裡的海綿化改造內容包含裝配式成品雨水花園、生態修復及景觀提升、透水混凝土鋪裝、生態停車場。
  • 【水敏城市】 | 深度解讀新加坡水敏城市設計導則
    作為長期城市發展策略的一部分,ABC導則旨在運用水敏性的城市設計方法轉換國家的水體結構,使其超越防洪保護、排水和供水之功能,而成為充滿活力、能夠增強社會凝聚力的嶄新城市休閒娛樂空間。截止2030年,將有100多個地點被確認階段性實施,與已經完成的20個項目一起,將人們與水的距離拉近。
  • 分享|5個國家的海綿城市經驗總結及案例賞析
    相比於巴黎,裡昂的城市水循環並不過分突出地下排水管的作用,城市中的數個社區區域內各有低洼地面,其雨水收集充分藉助了地面走勢的特點,讓雨水通過精密設計的水渠流入這些低洼地域。裡昂市中心的中央公園便建立在一片低洼地中。當地建築設計師在建造該公園時,特意留出了一個容量為870立方米的儲水池。
  • 【重點項目巡禮】建設「設計+產業」融合平臺,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
    【重點項目巡禮】建設「設計+產業」融合平臺,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是城市文化的精髓也可以稱之為城市之魂建築用獨特的語言展現著城市的品位、風格和內涵丨西安廣電中心(圖片來源網絡)丨坐落在西安曲江的西安廣電中心承襲了西安漢唐文化它的設計者馬清運也是咱西安人
  • 評論丨試析實景三維、CIM、孿生城市、智慧城市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智慧城市在百度有比較長的論述,是指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或創新概念,將城市的系統和服務打通、集成,以提升資源運用的效率,優化城市管理和服務,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質量。而城市信息化模型(CIM)呢,則是一個個實景三維(實體)組成的虛擬城市,而且增加了最小實景三維個體的聯繫信息,比如一所學校,是坐落哪裡、是由哪些實體組成的,相互間是什麼關係,而學校又跟外界什麼關聯,從屬於哪裡,甚至還有學校的介紹,反映全面真實卻又有內在聯繫的虛擬城市。核心點是「完整」與「關聯」,是一個城市的整體,而每個三維實體間是有關聯的,可分可合。
  • 享受長假: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FAB-UNION 空間採用了混凝土澆築,從設計到施工僅歷時四個月,這也是數位化設計和施工方法帶來的奇蹟。長假期間,UNO Studio將推出《摩登時代的裝飾藝術》、《衡復歷史街區的建築風格》等城市行遊,西岸濱江主題導覽也將在不久之後返場。詳情請關注UrbanNetworkOffice微信公眾號。
  • 方所和誠品的盛宴(2):書店的地產誘惑丨重新發現城市
    體驗式消費和符號經濟的時代的到來,讓販賣情懷成為誠品和方所們逆流而上的底氣:以感官化的空間設計,豐富的藝文活動,營造文藝氣息濃鬱的文化mall。成為文化百貨的書店,自然而然有了商業地產的特質。而當蘇州誠品開始賣商品房,便不足為奇,只是在與地產的聯姻裡,走得更遠而已。
  • KDA課達丨國外的Urban Design(城市設計)有什麼不一樣?
    變量眾多,使得城市設計的內容較為複雜,另外加上實現城市設計方案所必需的漫長時程,其結果是,城市設計方案與實現成果之間充滿高度不確定性。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對於城市設計的人才需求提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好的城市設計會由一支來自於全球的設計師們組成,這可以參見剛剛建成不久的杭州天目裡項目,就是由義大利建築師倫佐·皮亞諾總設計,景觀設計,結構等由其他國際設計師完成。具體可戳倫佐·皮亞諾中國首作落戶杭州,義大利建築有何魅力。
  • J2厚華設計丨無錫融創茂:以設計更新城市商業地標
    其中,15萬㎡的商業中心融創茂,是長三角地區超大的娛樂生活體驗中心,亦是國內頂尖品牌商業中心之一,其室內設計由知名設計集團J2厚華設計傾力執筆。作為城市綜合體設計與運營的引領者,J2厚華設計深諳如何以創意化設計、藝術化空間實現商業價值最大化。設計精準匹配城市升級和區域發展對世界級歡樂綜合體的需求,重塑商業狂歡體驗場景。
  • 城市進化論丨萬科的潘多拉魔盒裡還有什麼?
    城市進化論丨萬科的潘多拉魔盒裡還有什麼?● 專訪 HKS 大中華區設計總監王懷昌九省通衢大武漢,在新的歷史時期,正在以流動、開放、包容之姿,不斷進行著城市的嬗變。正因為定位於區域級商業中心,洪山萬科廣場在設計團隊、設計標準、資源配置上都有更多傾斜,以最大程度契合白沙洲區域發展,並以超前配置鎖定為城市地標級商業。
  • 金科·集美公館示範區正式開放,與城市共築繁華
    丨活動現場拍攝圖中軸綠芯高端生活住區——德陽城市窗口——黃河新城,依託高鐵片區與文德湖文商旅城市中心規劃,是政府規劃重點打造區域。現在已經高度集中了經濟、科技和文化等資源,發展優越。丨活動現場拍攝圖在高標準打造綜合性生態新城的要求下,德陽人居迎來CPD時代(CPD即中央公園生活區),綿遠河生態帶、城市溪地景觀走廊等環伺。2020年,金科在此熱土落下一子,以恢宏規模開疆拓土,締造「集美系」迭代之作【金科·集美公館】,打造黃河北·學府旁·新中心生活樣本,正居黃河新城CPD中軸之上,城市圈層首選之地。
  • 讓城市空間美起來丨小變化帶來大美好,未來的長三角城市可能「長...
    又將以怎樣的格局和設計為我們帶來何種美好生活?這些空間設計又如何改變了建築師的追求?由上海市民文化節作為指導單位的2020長三角公共文化空間創新設計大賽,日前在浦東濱江民生藝術碼頭舉行。從百佳空間、十佳設計師、最美空間等獲獎名單中,我們可以勾勒出未來美好生活空間的大致模樣。
  • 遊獵與定居: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更多關於本書的介紹請關注交叉小徑微信公眾號本周在上海亦會有曹斐新作《不安之島》的對談活動。杭州·對話丨大地食物與藝術設計的再地方化本次展覽的核心關鍵詞是「城市更新」,它不僅是上海當下城市建設和發展的焦點,也是全球城市需要共同面對的重要議題。而「上生·新所」正是一個具有豐富的歷史地理空間和文化層級的城市更新樣本。
  • 城市商業設計新趨勢
    數位化時代的城市空間資源變革:新生活方式引領城市中心結構調整生態健康將成為智慧城市的主題地域文化的多元聯繫是城市歸屬與發展的重要組成城市區域副中心升級是城市化的未來熱點公共運輸與步行條件將成為設計標準尺度。
  • ...福州濱海新城智慧城市規劃」喜獲福建省優秀城市規劃設計二等獎
    導讀近期,福建省「2019年度省級優秀城市規劃設計獎」評選結果揭曉,由清華同衡和福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同申報的《福州濱海新城核心區智慧城市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項目榮獲二等獎,是本次獲獎項目中唯一的智慧城市類項目。
  • 城市高度,最終是文化高度|長江評論
    海報文案丨陳智 設計丨王語哲 記者丨萬建輝 大武漢,有著歷史文化的厚重感。一城秀水半城山,生態稟賦優越,人文底蘊深厚。浩浩長江水,巍巍黃鶴樓,楚山楚水楚文化,悠久的革命歷史傳統,賦予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文化標識。 大武漢,也有著年輕現代的時尚感。漢口百年老街演繹現代風情,時尚產業、新潮文化在此發源,開幕秀、主場秀頻頻上演。活力湧動的武漢,浴火重生的武漢,向外界展示著安全與美麗的城市形象,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目光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