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曾經每天放學,擺在校門口的那些街邊美食嗎?你是不是曾經偷偷藏起家裡人給的零花錢,就為了放學後跑到攤位前,來幾串燒烤,嘗一口瘦肉丸?那些美食雖然背負著「不乾淨」「不正規」的名聲,卻是我們記憶裡最棒的美味。歷經兩個多星期的整理,今天這篇推文,我們將帶你重溫那些路邊攤上的記憶。
細長的肉羹劃入滾燙的水中,白偏紅的顏色,很有嚼勁,那種沒有肉的味道,麵粉味道又不能太重的瘦肉丸才是童年的味道,芹菜碎、香菜、榨菜、雞精、醋,再向老闆討點藏起來的紫菜,一杯小小的瘦肉丸,配料比肉丸都多。
早些年,慶元有幾輛三輪車改造而成的小攤車在賣滷味,有藕片、豆腐皮、海帶、金針菇、雞架骨等等,喜歡吃辣吃酸又不介意香菜味兒的,都喜歡讓師傅多加一些配料。高中時期住校的日子就靠走讀的同學幫忙帶點滷味來換換口味了,即使每一次辣到哭還是吃得津津有味。
「麻凍勾~麻凍勾~」軟乎乎帶點粘度但是還不至於塞牙縫的凍糕,應該是很多慶元人的下午茶「標配「了,賣這個的阿姨用筷子夾下一小塊,再加入秘制的醬汁,操作迅速準確,一碗熱氣騰騰的凍糕就算出爐了。個人認為醬汁才是精華所在,一般都會有辣和不辣兩種口味,就看你喜歡哪種嘿。
一個攤,一個鐵爐,師傅在旁邊做餅,刷上水,放進爐裡烤一會兒就可以出爐了。我最喜歡那種比臉還大,梅幹肉餡滿滿的餅,和小夥伴分著一起吃,每人折一點,一路吃回家。
盛久不衰的街頭小吃,雖然一直以來因為碳烤受到不少人的詬病,但是誰又能阻擋它的魅力呢。隨著城市建設進程加快,現在基本都移進城東燒烤城,做燒烤的人來來去去多得數不清,但是那幾家熟悉的攤位還是沒有變,依舊是三五好友的夜宵必備。
▲記憶中是用這種平底鍋烙的社粿
慶元雖然地方不大,但是吃社粿其實也分為甜口和鹹口兩大派,街上賣的基本以甜味兒為主,稍微帶點鹹味兒,軟糯可口。不在「春灶」時節,家裡一般吃不到社粿,但是逛街餓了的時候,想吃隨時都可以吃到,那時候總是一臉疑惑地問媽媽,社曲春天才有,但是為什麼他們常年都有賣呢?
相比於燒烤,油炸攤點少了許多。還記得那些街頭用三輪摩託改裝成的油炸攤,小青菜、花菜、年糕、裡脊肉……這些被家長認為最垃圾的垃圾,確實我們認為最美味的美味。現在已經沒有隻要五毛錢一小杯的炸粉皮了,真後悔以前沒有多吃點哈哈~
街頭小吃怎麼能少了軟糯香甜的麻餈,印象中慶元賣麻餈的小販其實就一兩家,買到純看運氣,專門裝麻餈的金屬桶仿佛有擠不完的麻餈小球,搖出一點切一點,一個個精緻小巧的白麻餈球,裹上豆粉,一口一個根本停不下來。
這位大爺應該陪你走過不短的童年時光吧~各種丸子還有海帶、豆腐皮煮在一起,每回買貢丸都特別作的拿點海帶和豆腐皮,因為這樣才能在家裡人面前理直氣壯的說我今天吃的不是垃圾食品!是海帶豆腐皮這些健康的東西!ps.關東煮的湯汁最好喝了,同意的請打call!
大爺挑著扁擔走街串巷,敲打著清脆響亮的金屬聲,吸引不少孩童的目光,也是,哪個小孩兒會不喜歡甜食呢,更何況麥芽糖的甜很特別,吃起來甜膩膩還塞牙但是每次都忍不住買買買!當點零嘴也好啊~
帶點焦味的香,又保留著本身的嫩,應該是這倆鐵板拍檔的共同點。一小杯鐵板土豆兩塊錢但是可以吃得有飽腹感;鐵板豆腐一般都是裝在泡沫餐盒的蓋上,一小片薄薄的豆腐,拿著兩根細籤就可以吃得很滿足,「鐵板豆腐無蔥花+香菜就覺得不好吃黨」在哪裡?!!
吃了這麼多鹹的甜的有點渴了就來杯炒冰,一般情況是咬著吸管吸完了僅有的一點甜味,剩下的就是有透明無色無味的冰砂。那時候慶元還沒有像現在那麼多奶茶店,炒冰和一些自製奶茶攤就顯得很珍貴了。題外話:現在長大的你明白炒冰的原理了嗎?小時候的我是懵逼的…
還有那吃幾次鬧幾次肚子的涼皮,黃瓜、豆芽、麵筋、海帶絲、花生米和麵皮拌在一起,就是特別好吃。一份涼皮一張麵皮,老闆現切麵皮,分量爆足。
印象中我吃冰糖葫蘆只吃外面那層糖皮,一是裡面的山楂真心酸,二是吃完外面的皮對糖葫蘆就沒有新鮮感了,不想再吃,你呢?
記憶中還有挺多街頭小吃,爆米筒(慶元話音譯)、米糕、楊梅幹、冷飲、醬香餅...可惜現在我們在慶元街頭尋找了幾天仍然沒有能夠找全,你的記憶裡還有哪些街頭小吃?歡迎和我們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