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m-A-Rest
戶外睡袋的選擇,你大概知道要看溫標、充絨量,但只是這些就夠了嗎?
秋葉綠了又黃,冬雪已經飄灑,去露營,去登山呀——等等,你的睡袋行嗎?是不是又該買睡袋了?於是,新的糾結又來了。
一些山友不知道該買什麼睡袋,確切地說是不知道哪種睡袋符合即將面對的環境,最終在粗略了解溫標、比對價格後匆匆購買。
還有一些山友買睡袋還會考量充絨量、蓬鬆度等,卻忽略了「好睡袋」的其它決定因素。
的確,一個合適的睡袋是「可以接受的價格」與「符合使用環境的設計」的平衡。但後者尤為複雜,遠不止以上指標可以衡量,這也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購買一個與即將面臨的環境相符的睡袋,並不容易
不過,即便是「溫標」這個眾所周知的指標,很多山友也未必全面了解。
一、首先,從溫標著手
作為維持體溫的救命裝備,到底多「保暖」的睡袋才能抵抗你要面對的環境呢?這就涉及到選睡袋時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溫標,它遠不是廠家給出一個可以對照的溫度標識那麼簡單,也不是決定一個睡袋是否合適的絕對標準。
EN13537標準(已更新至ISO 23537-1:2016)——山友們在購買國際大牌睡袋時應該都注意到了這個評級標準。這是由歐洲標準化委員會推出,規定所有銷往歐洲的睡袋在2005年後都必須遵守,後被眾多國際品牌所採用。
一個EN評級睡袋的溫標展示,@Sea To Summit
關於溫標部分,該標準是把貼滿傳感器、穿上內衣的人體模型塞進睡袋後測定,模型被預設為:「標準男性」,25歲,身高1.73米,體重73公斤;「標準女性」,25歲,身高1.6米,體重60公斤。這個測試會產生四個結果:
即將開始的EN13537睡袋溫標測試,@CITEVE
舒適溫度(comfort):標準女性在睡袋中以放鬆姿勢舒適入睡,不感到寒冷的最低周圍溫度下限溫度/限定溫度(Limit):標準男性蜷縮在睡袋中,不感到寒冷的最低周圍溫度極限溫度(Extreme):標準女性蜷縮在睡袋中6小時,會顫抖但不至於失溫的最低周圍溫度上限溫度(maximum):標準男性頭、手伸出睡袋不至於出汗的最高周圍溫度
與實際感受可能有差異——EN溫標雖然提供了可信賴的統一標準,但真實環境不等於測試環境,個人體質、睡眠著裝、當天吃了什麼、睡墊R值等諸多變量都會影響你的實際感知,在最新版本(ISO 23537)中亦有說明,該標準在低於-20℃的極端氣候就可能不準確。
真實需要的溫度可能與睡袋溫標有差異,@maskot
還有很多睡袋沒有EN溫標——很多山友購買的睡袋並沒有經過這項測試,尤其是只在國內銷售的睡袋,只標註了廠商建議的溫標。對於這類睡袋,你可以把廠家建議的溫標與其他參數結合進行判斷。
總結:溫標只是參考——所以在購買睡袋時,溫標值只是你的輔助參考,關注他人評測等也很重要,甚至在嚴寒天氣還需要你留有餘量。
溫標中的舒適溫度是你選擇睡袋最重要的參考,要避免處於睡袋標註的極限溫度中。比如,在北方的冬季山區,帳篷內的溫度可能低至-15℃,你最好挑選舒適溫度在-20℃的睡袋。
確定了溫標後,你還要考量很多,比如睡袋內部的填充情況。尤其是對於沒有EN認證的睡袋,你可以通過比對相似填充情況的EN認證睡袋,進一步確定它的保暖程度。
二、合成棉還是羽絨,鴨絨還是鵝絨?
睡袋的保暖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面料中的填充物,這是睡袋的「裡子」,山友們的選擇主要有人工合成棉、羽絨,其中羽絨睡袋又分為鴨絨和鵝絨。哪種填充才能滿足你的需求呢?
價格低、輕量、保暖、易壓縮、耐用、拒水、速幹、潮溼時仍能保暖……這當然是理想的填充物,可惜你不能全部擁有,只能根據需求來重點選取。
合成棉VS羽絨——「便宜、笨重、易溼」,很多山友對棉睡袋有如此印象。其實,合成棉本質上是一種人工合成纖維,種類多且質量參差,比如Primaloft棉抗壓性更強,所以會用在一些睡袋的背臀等部位。一些商家宣稱合成棉具有打溼後依然可以保暖的優勢。
總體上相對於羽絨睡袋,它壽命短、難壓縮、保暖性能差。所以,山友們的主流選擇仍然是羽絨睡袋。
合成棉和羽絨,@altitude-blog.com
這就產生了新的問題:什麼樣的羽絨睡袋更好?
鴨絨VS鵝絨——很多山友認為鵝絨比鴨絨要高檔,是高檔睡袋的標配,價格普遍比鴨絨睡袋更貴,原因是:
鵝絨絨朵大、纖維長,纖維絨小枝的節點小、多、分布均勻,回彈性就好,因此具有更好的蓬鬆性,更能捕獲空氣和鎖住空氣,所以更保暖;
鵝絨比鴨絨味道小、更乾淨,因為相對於雜食的鴨子,鵝只食草,絨的油脂含量小,異味就小;
鴨子養殖周期短,產絨量高,鵝養殖成本高,產絨量低。
但「鵝絨比鴨絨更保暖」的說法並不絕對,不同品種、飼養時間、飼養管理模式、採毛季節和方式、加工工藝等都會造成差異性結果(甚至有鴨絨混在鵝絨中無法分辨的情況)。比如高寒地帶的鴨子絨毛纖維密度高,媲美高質量鵝絨,市面上也有昂貴的高蓬鬆度鴨絨睡袋。
而關於異味問題,國家標準《羽毛羽絨》GBT 17685-2016中對於鴨絨和鵝絨的清潔度、氣味、殘脂率等指標的要求是一樣的,經過良好水洗處理的鴨鵝絨均應達到清潔、消毒、無異味(或僅有輕微異味),異味大的羽絨很有可能不符合標準。(來源:中國檢驗檢疫《鵝絨好,還是鴨絨好》王華雄)
總結——在填充類型上,羽絨是山友們的最佳選擇(合成棉可以作為輔助填充物)。在確定溫標後,你就要選擇鴨絨還是鵝絨:除了少數頂級鴨絨睡袋,大部分鴨絨睡袋勝在性價比,鵝絨睡袋勝在蓬鬆度上,但價格較高。
看蓬鬆度也是你選擇睡袋的第三步驟,同時你還要看充絨量、含絨量,這是羽絨的重要性能標準。
三、充絨量、含絨量和蓬鬆度,怎麼看?
如果你仔細閱讀睡袋說明,「填充量400克」「90%含絨量」、或者「90/10白鴨絨」「蓬鬆度700+」等字樣,這些都是對充絨量、含絨量與蓬鬆度的描述。這些數值對你選擇睡袋有什麼價值呢?
充絨量——指的是睡袋中羽絨的填充重量,比如1300克鴨絨睡袋,400克鵝絨睡袋。同樣的填充物,充絨量越高,保暖性越高(不過充絨量也不能過高,否則羽絨間相互擠壓,把捕獲的空氣給擠走了,反而不利於保暖)。
當然,充絨量越高,羽絨睡袋也會越重。
含絨量——羽絨是由毛片和絨子組成的,具有保暖價值是絨子,按形態可分為朵絨、未成熟絨、類似絨、異色絨,不包括絨絲。但在之前的國內標準中,絨子和絨絲在羽絨中含量的百分比即為含絨量,當不良商家摻入絨絲過多時,含絨量也會提升,但羽絨的質量卻會下降。
在最新國家標準中,絨子含量取代含絨量成為羽絨製品的重要標識(≥50%時稱為羽絨,<50%時稱為羽毛),但現階段含絨量依然是廠商對羽絨品質的宣傳之一,一般用百分比表示,比如鴨絨一般最高含絨量在85%到90%,鵝絨的含絨量可達90%到95%,也有用比例表示,比如「90/10鴨絨」。
羽絨含絨量越高, 蓬鬆性越好,不過也有研究指出,當含絨率超過75%時羽絨的蓬鬆度變化不明顯,所以不必追求極致。
蓬鬆度——可以衡量羽絨被壓縮後能恢復的體積。蓬鬆度越高,羽絨所包含的隔熱空氣越多,故隔熱性能越好。
同樣重量,不同蓬鬆度的羽絨,@DOWNLITE Bedding
測試時蓬鬆度相對於其它指標的誤差更小,更容易掌握,且與睡袋的保暖性息息相關,所以可以把蓬鬆度當作體現羽絨品質好壞的關鍵指標。
蓬鬆度的檢測標準有很多,商家通常採用USA2000(美國2000標準)來描述,比如我們通常所見的「650+蓬鬆度」,表示壓縮後1盎司的羽絨將重新蓬鬆到650立方英寸以上,大眾品牌的睡袋一般可以達到這個數值,高品質睡袋則可達到850+。
總結——綜合以上,睡袋中羽絨的三個性能指標中,充絨量、蓬鬆度可以重點關注。你想選擇某一溫標範圍的睡袋,可以傾向於性價比:充絨量高,但含絨量、蓬鬆度一般,這樣的睡袋重量大;你也可以傾向於輕量舒適:充絨量低,但含絨量、蓬鬆度表現優異。
如果你想要選到頂尖品質的睡袋,對「裡子」的關注就不止這些內容,還應該看看填充結構,這是應對嚴寒環境的重要砝碼。
四、應對嚴寒環境:組合分艙隔斷系統
搜索睡袋,山友們還會在價格昂貴的睡袋介紹上發現「全盒式立襯結構」、「內部立襯結構」字樣。沒錯,這種結構比普通的填充結構更具優勢,不同結構的組合系統會讓睡袋實現更保暖、更輕量。
羽絨必須採用分艙結構固定——羽絨服、羽絨睡袋都有一塊一塊或一圈一圈的縫線,這都是固定羽絨的方式,否則羽絨很容易滑動甚至「拉幫結派」,不再均勻分布,這就會產生「冷點」。
結成一團的羽絨
普通分艙結構:貫穿式分艙——這是最簡單的分艙方式,把內外側面料刺穿縫合在一起,山友們可以明顯感覺到縫線部位幾乎沒有填充,容易散熱。如果看其橫截面,不難想像每個艙位兩側的羽絨很容易被壓縮。
更保暖的分艙結構:立襯式分艙——這是在睡袋內外側面料之間加入若干道截面呈四邊形的立襯,使內外側面料分開,艙室中的羽絨蓬鬆,會讓面料「鼓起來」,看起來非常厚實溫暖。
更複雜、更保暖的結構——相比立襯式分艙,截面呈平行四邊形的傾斜式立式分艙更為穩定,相鄰立襯傾斜面相反的交替傾斜式立襯不僅穩定,還能減少熱量從邊緣處散失,還有更保暖、厚重的雙重立襯式分艙,以及工藝複雜的鵝卵石式分艙。(具體介紹可參考文末延伸閱讀的文章《睡袋不是「羽絨+袋」,它的精密超乎想像》)
組合分艙隔斷系統——無論是立襯式分艙,還是更複雜的分艙結構,都不是完美的,要麼不穩定,要麼邊緣易散熱,要麼太厚重、工藝太複雜,所以,針對睡袋不同部位的需求布局不同的分艙結構才是完美的解決方案,比如:
頸部:為了避免熱量從頸部散失、冷空氣從頸部進入,優秀的睡袋會在頸部設置「關卡」:頸部隔斷系統。頸部兩側翻轉多,V形的重疊式管狀分艙可以更穩定,內層不需要應對太複雜的情況,所以簡單的立襯分艙便可勝任。
胸部:縱向立襯,減少羽絨移位形成冷點,甚至會設置縱向的重疊式管狀分艙,厚重保暖。
足部:足部容易寒冷,普通睡袋兩層隔斷,優秀的睡袋往往是四層甚至六層隔斷,其中重疊式管狀分艙用於底部,更厚實保暖,傾斜式立式分艙用於兩側抵抗翻身時的擠壓。
總結——應對嚴寒環境,貫穿式分艙和只有一兩種基礎分艙組合的睡袋,只能靠增加充絨量來提升保暖性,這就會讓睡袋變重,而且固定羽絨的效果有限,容易產生冷點,不過這樣的睡袋一般價格低。
如果優先考慮保暖性和重量,有組合分艙隔斷系統的睡袋是你的最佳選擇,尤其是冬季登山和高海拔登山。
填充結構的複雜,讓睡袋的精細程度一下子上了一個臺階。但若要應對複雜環境,睡袋還得有兩個武器。
五、複雜環境,你還得考慮這些
複雜環境,比如雪山,山友們進出帳篷會帶進雪,在帳篷內做飯、燒水有可能會灑水,再加上冷凝,睡袋很容易沾水,而羽絨很容易吸水,潮溼時幾乎會完全喪失保暖性。睡袋廠商是如何應對的?
拒水羽絨——對羽絨進行拒水處理,比如有些標識ULTRA-DRY Down的牌子,這是一種疏水性聚合物處理劑,可以讓羽絨免受水汽、凝水珠的影響。
左側為經過拒水處理的羽絨,右側為普通羽絨,同樣裝在水瓶裡經過兩分鐘的晃動,左側羽絨還保有相當的蓬鬆性,右側羽絨幾乎已經喪失功能,@Sea to Summit
防潑水面料——尼龍是當下睡袋面料的主力軍,在阻止漏絨功能之外,為了防止水珠滲透,廠商還會對其進行防潑水處理,這樣做能增加睡袋的防潮性能。有些睡袋甚至採用了防水的eVent面料,對防水要求高的山友可以考慮。
雨雪環境需要待在帳篷裡解決吃喝問題,睡袋防水性就重要起來,@sea to summit
超輕面料——為了進一步減輕睡袋重量,適應超輕量化的需求。一些廠商會採用高品質、低D數(與面料厚薄、重量密切相關的參數)的尼龍,使睡袋面料輕薄且不失堅韌,這是追求超輕量化山友的最愛。
至此,睡袋的知識你已了解得差不多了。但還有一些細節值得山友們掌握。
六、其他細節
這些細節包括大小、拉鏈設計、內部收納倉設計等。
大小、形狀——結合人體曲線、從肩到腳逐漸收窄的木乃伊式睡袋是山友們的主流選擇,廠商會給睡袋設定各種規格,當然你也可以自己定製。睡袋合身(比身高稍長,比身寬稍寬)能把溫暖空氣留在貼身的地方,可以有效保暖,否則太緊不舒服,太大則局部較冷。
針對女士更怕冷、體型與男士不一樣的特點,一些睡袋品牌推出了女士睡袋,臀部加寬、肩部收窄,並在軀幹、腳等部位增加羽絨,採用輕薄面料等。
左邊為女士睡袋,右邊為通用睡袋,@sea to summit
一些高海拔睡袋會把腳部空間做大,方便你穿羽絨腳套、塞衣服進去,保證足部溫暖。
拉鏈——你一定不想在寒夜遭受拉鏈被卡住或壞掉的麻煩,所以拉鏈的質量很重要。可以雙向流動的拉鏈還能方便你進出以及調節溫度,購買時可以注意這點。
內部收納倉設計——一些應對高寒環境的睡袋還會有一個人性化設計:在睡袋內部設計小收納倉,方便放手機等電子產品,避免其因過冷罷工。
@sea to summit
人道主義認證——收集羽絨有可能會對動物殘忍,人道和負責任的羽絨標準認證(RDS)會對廠商供應鏈中的動物飼養和處理進行第三方評估,確保羽絨的收集不會對動物身心造成痛苦。通過該項認證的睡袋品牌會註明這點。
所以,該如何選擇睡袋?
睡袋是否合適不是看幾個簡單指標就搞定的,優質的睡袋會在材料和設計上進行精密把控。在選擇自己需要的睡袋時,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看溫標,但即便是通過EN溫標評級體系認證的睡袋,你也最好關注其真人評測結果;
選填充材料,鴨絨和羽絨是主流,除了頂級鴨絨睡袋,一般的鴨絨睡袋勝在性價比,鵝絨睡袋蓬鬆度更高;
羽絨睡墊的三性能指標中,充絨量、蓬鬆度是你重點關注的對象,有官方機構認證的(比如IDFL)可信度更高;
應對嚴寒環境,有立襯結構和組合分艙隔斷系統的睡袋保暖性更值得信任,也會更輕量;
應對雪地環境,拒水羽絨、防潑水面料很有必要;
睡袋的其他細節如大小、拉鏈、收納倉設計、人道主義認證等。
選擇睡袋,你還會看什麼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