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教育部的大數據顯示,1978年至2018的出國留學生中有84%的學生已回國發展,似乎讓倍感欣慰和自豪。但是,另一項調查顯示2018學年,36萬留美中國學生中博士有6182人,其中79.4%打算留在美國發展。不論是從數據還是從我們所看到的例子來看,前往發達國家的留學生越來越不願意回國發展,尤其是高水平人才流失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國人選擇他鄉而不回國發展呢?
一是國外高度發達的社會環境。以日本為例,日本街道學校到處都有便利店,自助機和快餐店,生活十分的自在和方便,不需要有太多的人際交流,就可以輕鬆地解決問題。而在國外可能會面對太多人際的不和諧的因素。發達國家公共空間和休閒娛樂空間多,也讓人放鬆。
二是國外的福利條件優越。不僅是北歐,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早已進入福利社會。日本為了鼓勵生育,生育有獎勵,國家包奶粉和尿布溼,孩子的教育也可以一條龍免費服務,更不用說醫療方面了。而且真正對比來說,國外的房價還沒有國內高。同樣一筆錢在東京市內核心區可以購置一套房不一定能在北京買上三環四環的房子。不然哪有那麼多人豪氣地到國外購置房產,而且都是大戶豪宅呢!
三,當然也是最重要的,美國日本等發到國家的工資待遇要更高一些;這些地方也是世界經濟和文化、科技的中心,獲得最新的知識能夠幫助自己快速成長,取得更突出的成績。
人的天性就是趨利避害,面臨任何選擇時其實都是在做加減法:你把一個選擇的有利因素或者說正面因素相加,然後減去它的不利因素或者說負面因素,只要它的餘值足夠大,你就會選擇它。當然,面臨重要選擇時,肯定你會同時計算幾個不同選擇的餘值,最終挑選一個最佳的。那麼回到你的問題,出國後回不回國,完全看他個人的具體情況。人往高處走,哪裡更好就棲身哪裡,不必一概而論
越來越多的高考失利,甚至無法進入大專的學生通過自費留學來增添一份「洋」砝碼。往往這種學生語言不行,又不能深度學習較精的專業,更何談建立有效的社會關係。往往在中國立足不了,想要維持所謂的優越感,會有相當一大部分歸海,冷暖自知。
往往留學群體的中的精英群體,約佔10%~20%,這種群體基本沒有歸海的想像,因為他們基本不回國工作。
不說北上廣這種一線城市,越來越多的二線城市的就業區域留學生也成為了「日常生活化」,甚至也出現在被扔的簡歷裡面,那種失落感只有留過學的人才會懂得多難受。趨同化的留學身份、留學回報降低等等,撕掉留學的模範模樣,都是「見光死」的尷尬。所以很多人在遇到這種尷尬之後,選擇再次「歸海」繼續深造,或者說是逃避。留學,把平庸的人變成了似乎不平庸的模樣,但又可以這樣說,留學讓優秀的人更優秀,讓平庸的人更平庸。平庸的人到哪都是平庸,只不過心理上有那麼一絲慰藉。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