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團長、供應鏈:社區團購是如何煉成的?

2020-12-11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itlaoyou-com,作者丨周宇浩

「青山綠水,江湖再見。」網友感嘆呆蘿蔔的遭遇。

此前,大規模關店的呆蘿蔔發出聲明稱將從發源地合肥捲土重來,卻不料依舊倒在了今年3月,被法院裁定破產重組。

藍色的捲簾門緊閉,一家呆蘿蔔門上還貼著原本的紅色海報,上面寫著「呆蘿蔔來到你身邊,呆蘿蔔被認定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請廣大消費者放心,我們雖然申請了破產重整,但是運行沒有受到影響,目前有174家門店仍在開門營業。」一名呆蘿蔔高管表示,用戶仍舊可以通過網絡下單買菜,帳戶內餘額可以按照之前的規則繼續使用。

回溯前年,呆蘿蔔可謂風生水起。

2018年,剛滿兩歲的呆蘿蔔獲投1000萬美元;2019年,呆蘿蔔再次斬獲1億美元的融資,蒸蒸日上的呆蘿蔔甚至出現在了2019年二季度胡潤中國潛力獨角獸的名單之中。

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擴張至一千多家店的呆蘿蔔,更是號稱單店坪效高出永輝4到5倍。然而激進擴張下,結果卻沒能「大力出奇蹟」。

彼時的呆蘿蔔站在社區團購的熱潮之上,春風得意;此時的呆蘿蔔創始人李陽卻被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到處被討債。

呆蘿蔔逐漸被淹沒在時代的潮流下。

但社區團購行業的故事卻還在繼續。資本不斷砸入社區團購行業,各類企業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它們是否會步呆蘿蔔的後塵?

風起雲湧

2018年,資本盯上社區團購這塊肥肉。興盛優選、小區樂、松鼠拼拼等30多家社區團購平臺先後獲得融資,其中不乏紅杉資本、金沙江創投等知名投資機構。

數據顯示,2018年社區團購融資事件達23起,融資金額約為40億。其中短短2個月之間,便有20多億投資資金湧入市場。僅2018年,主流的社區團購平臺已然高達40多家,其中二三線城市佔比65%,市場一片火熱。

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

「社區」人盡皆知,「團購」也由於2009年開始的網際網路百團大戰,無人不曉。但「社區團購」,可以算得上是個新物種。

每日優鮮成立之初便開始嘗試社區團購模式,雖並不成熟,也沒有團長一職,但走出了最初的前置倉模式,以倉庫來覆蓋社區;同年,許鮮網更是推出了用戶提前下單、次日到店提貨的社區團購模式——「由銷定產」。

團長的存在,無疑增加了內容電商的優勢,使得整個購物不再單調,而是成為一個社區。由寶媽或小區小店擔任的團長,有效增強了貨與用戶的連接,強化了人貨場的結合。

平臺解決供應鏈,團長藉助技術工具(App、微信小程序)連接小區用戶,企業的線下店(社區小店、自有便利店)作為自提點,用戶當日下單、次日提貨。這奠定了社區團購的商業鏈路。

但最早,成熟的社區團購模式興起於湖南長沙,一個紅星閃閃的地方。

彼時正值2014年,是電商市場交易規模增速的巔峰。這之後用戶規模雖在擴大,增速卻日漸下跌,至2017年後,基本穩定在10%左右。

網際網路行業也由此遭遇流量瓶頸。拼多多、抖音等新貴網際網路產品的崛起,可謂收割了最後一波流量紅利,但在此之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獲客成本正變得越來越高。

2014年阿里的市場投入還只是73億元,一年後這個數字變成了100億元,增加了25%,而增加的費用,主要是獲客成本的提高,與此同時,京東單個獲客成本更是高達142元。

2015年網易未來科技峰會上,今日資本徐新直言「生鮮是電商的最後一片藍海,得生鮮者得天下」,資本們陡然注意到這個號稱有著萬億市場的生意。在阿里的內部會議上,「內容電商」也第一次被提及。

社區團購生於這樣的環境。

不久,中糧我買網、天天果園便分別獲得2.2億美元、7000萬美元融資。

2016年,同樣主打生鮮剛需,並以社區為中心的社區團購模式逐漸成熟,社區團購模型下的獲客成本均在20元/人以下,而同樣為社交拼團模式的拼多多,獲客成本僅為10元。

而到2017年微信小程序上線後,社區團購更是再起狂潮。

相比原先只能開發網站或軟體作為交易平臺,如今的社區團購可以依託於微信小程序,更易於開發,也易於顧客群內聊天、下單、反饋。這使得更多社區團購平臺有了規模化和標準化的可能,將線下分散的社區人群組織到線上。

微信的流量紅利加之寸土必爭的小場景,點燃了資本對社區團購的關注度。

然而彼時的社區團購還是「風口上的豬」,在生與死之間,資本催熟之下的企業,在沒有清晰且可持續的盈利模式之下,往往會導向後者。

常言道:兵敗如山倒。

2019年開始,資本迎來寒冬,僅年內倒下的企業就有327家,原因多是資金鍊斷裂。

曾經被稱為「未來社區零售第三極」的社區團購也迅速轉冷,一眾社區團購企業逐漸崩盤。更有媒體直言,社區拼團不是整個行業死一批的問題,是第一梯隊要死一批的問題。

顯然,資本催熟下的社區團購企業,一面是大規模的擴張,另一面卻是大量玩家遲遲未能證明「自我造血」能力,而到資本的輸血管被堵塞後,一批「風口上的豬」只得黯然謝幕。

相比2018年40多億的融資,2019年社區團購行業融資20億元左右,與此前預計的50-100億元天差地別。

不過,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線上買菜的頻次急速上升,整個社區團購行業再次迎來春天。資本也再度大舉進入,加碼社區團購,行業一時好不熱鬧:

賣豬肉的錢大媽獲得了據悉10億元的投資;

美菜網投資1.55億元給蓮菜網;

同程生活在6月完成了2億美元的融資;兩個月後又獲數千萬美元融資;

KKR、騰訊再度加碼興盛優選,融資8億美元;

十薈團在2020年內更是三度獲投,共獲2.497億美元;

誼品生鮮獲騰訊、今日資本等25億元投資。

......

曾經遭遇洗牌的社區團購,為何能吸引資本「捲土重來」?

生意經

風口之下暗潮湧動,社區團購誕生了一批中小企業,但也有頭部玩家從中跑出。

如今的社區團購平臺普遍可以分為三類:實體零售企業轉型、網際網路玩家入場和獨立創業。

實體零售企業轉型社區團購的不在少數。這部分的企業有線下基因,如湖南的芙蓉興盛、步步高;廣東的美宜佳;合肥的誼品生鮮等;

各地區的連鎖品牌店、超市經銷商,甚至是各地的微商,也都在參與社區團購風口中。他們的基因來自於線下供應鏈,而且和社區小店店主有非常良好的客群,約佔所有社區平臺的27%。(因創業者眾多,只取部分主流平臺計算佔比,下同)

部分實體零售企業轉型

網際網路玩家入場社區團購則風風火火,如京東的友家鋪子、淘寶的驛站團購、拼多多投資的快團團等;巨頭孵化的,更是有著大量資源:同程生活、美家優享、每日拼拼、蘇小團等等一眾網際網路老兵也都發展迅猛,約佔21%。

部分網際網路玩家入場型

獨立創業者則更為普遍,開出的店數不勝數,多以地方性為主。社區團購的低門檻,使其對於各類中小型玩家有十足的吸引力,佔比最多,達52%。

部分自主創業型

同時由於社區團購模式需要一個小區一個小區地打通滲透,並且涉及到用戶精細化運營的問題,大平臺無法快速擴張,這也給小平臺留出了不少機會。

全國範圍內,入局社區團購者越來越多,幾乎覆蓋每座城市。

社區團購平臺「星羅密布」,關鍵在於社區團購本身能賺錢。這是一門好生意,成本低、利潤高、且極易複製。

首先是團長的佣金問題。

團長的佣金根據商品毛利空間的不同來定價,頭部平臺宣傳的團長成本大多在10%-15%之間,而實際的佣金則為5%-10%之間。

不同社區團購平臺團長佣金比例

其次,在損耗方面,大多數社區團購企業都會因剛需、高頻的原因選擇一些生鮮類產品補充SKU。而由於社區團購以銷定產的特性,其生鮮類產品損耗較低。

日用品之類更是基本無損耗。叮咚買菜、十薈團紛紛稱其總損耗低於3%。

另外,在物流運輸上,社區團購「集中式履約」的方式也使得成本並不高。頭部平臺有自己合作的物流公司,中小企業多以快狗、貨拉拉或當地小貨運公司合作運輸為主。

以快狗小型麵包車為例,30元5公裡,超出部分每公裡3元。以批發市場到顧客自提點共計10公裡為例,平均到每單成本基本在1元之內(日訂單量45單以上),頭部平臺如你我您更是將每單成本控制在0.5元以下。

而微信小程序的誕生也使得平臺開發成本極低,甚至催生了眾多如蔬東坡一類toB端的SaaS服務企業;以蔬東坡為例,一個SaaS後臺售價2.98萬元,每年維護成本6800元。

更重要的是,社區流量紅利背後有著高復購率,顧客具有高粘性。

社區團購多含生鮮、蔬菜等剛需產品,人均每月至少需要10次;同時由於有團長來經營社群維繫熟人關係,相互信任度高,使得社區團購在品質可靠的情況下更能深入連接顧客。

最後,社區團購模式還包含一部分固定成本,例如建立分揀倉、城市中心倉以及人員管理費用,佔比約5%。

由此估算,社區團購項目毛利率普遍在25%到30%之間,中小社區團購平臺的綜合淨利仍在7%-12%左右,而頭部平臺則更勝之。

所以,社區團購企業往往能在單一城市或省份快速收割用戶,以供應鏈優勢站穩腳跟,最終實現可持續盈利。這也令資本為之瘋狂,更多企業也是狂飆突進。

截止2019年底,成立兩年不到的興盛優選便布局了12個省,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廣東等,合作門店已超過11萬家,以每月2萬家門店的速度增長,2019年全年,GMV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1250%。

「誼品到家在兩個月時間內擴展近6000個提貨點,平均一個月的銷售額接近一億元」今年3月,誼品生鮮的創始人江建飛如是說。而7月,上線兩年的誼品生鮮銷售額已翻一番,達到了2億元以上。

同樣成立於2018年的十薈團,月GMV在2019年1月份達到了1.5億元,並覆蓋全國60多個城市1000萬城市家庭,擁有150萬會員和約4萬個團長。

而據地歌網了解,中小企業在市場上也如魚得水。

成立於2019年11月的優美家生鮮,從江蘇鹽城發展,5個月時間業務覆蓋1市3區5縣,發展近1000團長,服務當地近10萬個家庭,日銷售額穩定突破20萬。

2019年6月入局社區團購的黑龍江平臺九佰街,五個月內發展成近200團長,超20000會員的本土團購平臺,月銷售額突破200萬。而發展至今,月銷售額接近1500萬。

甚至有今年8月6日剛入局的牛小雙,半個月不到時間,日流水已超4w。

各類社區團購平臺獨霸一方市場。據不完全統計,發展至今,主流社區團購平臺達到100多家,而二三四線小平臺更是多如牛毛。

然而,盛況之下,卻是暗潮湧動。

路在何方

從2018年到2020年,社區團購白熱化的競爭下,市場份額似乎成了核心的KPI。

2018年8月入局的松鼠拼拼,成立僅3個月斬獲3000萬美元A輪融資;再3個月後,原投資方再度追加3100萬美元B輪投資。松鼠拼拼也成為當時為數不多月均GMV超1億的社區拼團公司之一。

但好景不長。

2019年的8月,松鼠拼拼爆出大規模裁員;今年1月,松鼠拼拼公司總部一夜搬空。松鼠的倒下,更多是因為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而這也是整個社區團購乃至生鮮電商倒下的縮影。

顯然,社區團購的商業模式雖然賺錢,但如果不能獲得資本輸血,建立規模效應,隨時都會可能因現金流斷裂而倒下。

激烈競爭之下,社區團購若想做大,並不容易。

企業通過本地直採或產地直採,或品牌商加盟的方式獲取貨源,經由城市中心倉進行分揀和中轉,採用自配送或第三方合作的物流公司配送到自提點;而團長則是連接顧客與平臺的「觸點」,在社群內宣傳產品並提供送貨上門的服務和售後服務。

團長和供應鏈,便是社區團購業的「兩彈一星」。

團長是平臺服務能力的體現,但團長這枚「螺絲釘」卻極不標準化:團長的工作很難考量;售後服務也無標準;一些團長只看重佣金多少,便帶著客源去各平臺「薅羊毛」。畢竟團長的背後就是整個社區的流量,就是客戶。

團長作為流量與商品的連接工具,對平臺影響自然重大,但團長不標準化實際體現的是社區團購的競爭激烈程度,爭搶小區點位的實質就是爭搶團長。

但團長也僅僅是社區團購的「表面文章」。

團長是平臺服務能力的前端觸點,但真正的基石是供應鏈能力。如果說在社區團購競爭早期,平臺發展靠團長;那麼中後期則一定是依靠強大的供應鏈,解決「貨」的問題。

供應鏈是社區團購核心競爭力的分野所在。

同一片區域內企業密集時,彼此之間為了提升盈利水平便只有通過增加商品SKU(增加貨單價)或拉新(增加單量)。而小區人數有限,增加SKU便勢在必行。

但作為社區團購剛需產品的生鮮,保鮮期非常短,生鮮供應鏈也極為分散,難以支撐社區團購的品類需求。

無論是產地直採還是本地直採亦或是品牌商入駐,基於社區團購產品次日達的特性,如果通過團購方式提供的品項很多,成本會上升,損耗也會更嚴重。

同時,雖然集中履約配送物流成本最優,但當為上百、上千個社區服務時,物流成本反而會上升。

早期叮咚小區的失敗便是如此:所有的到家服務必須達到臨界生存密度才有商業價值,達不到臨界生存密度的低頻到家服務很難盈利。

而還有一些地方性中小企業,在資本和流量兩塊都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狀態。於是便走輕資產的路線,將供應鏈的一些環節外包給第三方。

本地化的經營尚且屬於「簡單模式」,而一旦考慮跨區,遊戲難度便拔高到了「煉獄」級別。

雖然前端點位可以快速擴張,但是後端的基礎設施建設卻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跟得上的,比如冷鏈、物流倉儲、運輸等等。

如此對比,巨頭布局下的社區團購之所以擴張迅猛、出招快,正是源於自身供應鏈的強大。

7月7日剛成立「優選事業部」、進入社區團購賽道的美團,截至8月1日在濟南已籤約上線超過1600名社區團長,日單量超10萬單。而武漢、廣州也開張在即。阿里旗下的盒馬也是如此:2016年開出首店,如今已然覆蓋了21座城市。

反觀興盛優選,從便利店芙蓉興盛孵化而來,發展至今也僅覆蓋13座城市。

一方面,是由於興盛優選穩紮穩打的緣故;另一方面,便是面向全國市場,供應鏈尚且不能保證次日達的同時滿足客戶需求與品質。

大量企業也和興盛優選一樣有著類似的挑戰;例如在社區團購雲集的長沙、武漢,身兼數個平臺的團長不在少數;而在濟南,部分1000多人的小區,就有8個團長,但有的團長每天訂單不足20個。

地方企業在擴張時可謂寸步難行。

為了獲取更多的客源,地方性平臺和巨頭企業都是瘋狂補貼。而價格戰之後,社區團購也被烙上了「低價」的標籤。

所以,一旦價格上漲,用戶便會流失去別的平臺;同時價格戰也使得這些中小企業的利潤一再被壓縮,甚至倒貼錢拉新,反而失去了社區團購本該有的低流量成本優勢。

一地雞毛。

內部尚且未安定,外部合併事件也連連發生。

頭部與區域拼團企業之間的併購案在不斷發生,如十薈團在長沙併購幫你省、美家買菜在石家莊併購鮮樂拼、食享會在台州併購黃蜂社區等等。

社區團購併購案例

巨頭入場、頭部玩家收割,社區團購戰火四起。

顯然,新冠疫情帶來的紅利只是一剎,用戶消費需求不斷多樣化,更多企業也在做出改變,例如十芸團對團長採取提成式佣金的模式,但說到底,供應鏈能力,才是社區團購企業發展的核心。

供應鏈背後,是生鮮品質(保鮮、低損耗)、是SKU數量,這關乎一家社區團購企業的售後服務、用戶口碑;未來,當資本趨於冷靜,供應鏈的實力積蓄和精細化水平,甚至決定一家社區團購平臺的生死。

當然,團購本質只是營銷,目前所謂的社區團購,往往是企業連接小區用戶的觸點,意在培養用戶在線上購買生鮮的消費習慣,而當行業紛爭收場後,巨頭和賽道頭部玩家可以利用社區場景和習慣養成的用戶,施展更多商業想像空間。

社區團購開篇後,新商業故事依然值得期待。

相關焦點

  • 大批資本入駐社區團購,平臺與團長爆發信任危機
    平臺與團長關係微妙,互相試探對方底線社區團購的底層邏輯是電商,核心是運營能力,「B2B2C」的關鍵是對供應鏈及團長的把控。所以,現階段各大平臺會對團長設置考核制度,業績不達標就會被勸退,甚至宣稱永不錄用。
  • 風口上的社區團購,瘋狂的「團長製造機」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0年,社區團購市場發展迅猛,市場規模預計將達720億元。到2022年,則有望達到千億級別。一時間,網際網路巨頭們紛紛入局、圈地擴張:從團長到BD再供應鏈、物流,補貼燒錢之勢兇猛。據公開融資信息統計,今年,國內社區團購平臺的整體融資規模,已經突破百億。一切都發生得太快。
  • 社區團購運營:美團優選團長收益如何?解析團長管理體系亮點
    2020年7月,美團宣布全面進軍社區團購業務,成立「優選事業部」,推出了「美團優選」社區團購小程序,並提出了「千城計劃」,即一年時間在全國範圍內拓展1000個城市業務。截止到2020年12月為止,拓展的進度是300多個城市,但是勢頭十足。
  • 社區團購為啥又火了?「團長」佣金返點最高3成!還有額外獎勵
    作為社區團購濟南東部城區負責人的張振農,對於上半年的行情變化十分清楚:「以前是隔天配送一次,一輛車配送3-4個小區,疫情發生後,基本上是一天配送一次,而且一輛車最多能配送2個小區,有時候還會出現一個小區需要2輛車給配送。」 高廣濤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正是因為社區團購的再度火爆,將資本的目光引向了這個行業。
  • 社區團購的日子開始變壞,是從被資本巨頭們盯上後開始的
    應該是從社區團購被資本巨頭們盯上之後開始的。當社區團購被資本盯上以後● 各大社交平臺輿論指責:巨頭入局社區團購,與民爭食吃相太難看!●國家反壟斷政策出臺側面敲打:反對價格戰和資本的無序擴張!● 供應商們也開始聯合:我們要團結起來,斷了社區團購平臺的貨!資本的爭相入局讓社區團購變成了風口,但也把它送到了槍口。據36氪獲悉,12月12 日,美團內部通報了一起反腐案件,美團優選陝寧省區負責人馬軍,因受賄已被西安警方刑事拘留。
  • 社區團購,大部分團長沒有掙到錢
    作者:趙小米 未來消費獨家專稿,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一個行業是真的風口,還是資本催生的偽命題,取決於一線從業者是否確實獲利。 社區團購這場當前最火熱的零售創新業態,團長毫無疑問是整條鏈路上最重要的角色,是面向終端消費者最關鍵的要素。各大巨頭交鋒的第一戰場,也正是對團長的爭奪。
  • 社區團購的團長們,現在怎麼樣了?
    編輯導讀:社群團購作為「橫空出世」的黑馬,它的發展一直備受矚目。而團長在社區團購中扮演著什麼角色呢?現在情況如何?未來會如何發展?本文作者與一位資深分析師進行詳談後,總結出了一些觀點,與你分享。
  • 社區團購,一地雞毛?
    它們的入局,再次點燃了社區團購的戰火。然而,表面上看社區團購是高頻、剛需、高毛利,從長期來看,卻對供應鏈、管理、資本以及品牌優勢提出了巨大挑戰。這也是其和共享單車、打車、外賣等模式不盡相同的地方。在社區團購模式中,需要突破以下兩個核心要素:首先是便利性。便利性的核心在於時間和距離上的「短、平、快」。
  • 濟南社區團購調查②「80後」閨蜜「團長」的團購生活
    現在她倆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就是社區團購品牌十薈團的「團長」。  12月5日周六一早,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來到濟南市歷下區環山路上的中創·開元山莊社區,在小區西門附近的一間商鋪中,見到了這對正忙著從卡車上卸貨的閨蜜「團長」。
  • 被社區團購壓垮的團長:九成團長搶一成佣金,大多數人淪為陪跑
    一位投資人在朋友圈發表了對幾家巨頭進軍社區團購後武漢之戰的點評。2020年,社區團購成為最熱門的概念,巨頭間的戰爭隨之爆發。參戰方都遵循同一個玩法:打通供應鏈,配置中心倉,籤約團長建立自提點和推廣渠道,之後以低價吸引用戶下單。最終擊敗對手,拿下一座又一座城市版圖。
  • 團長拒當炮灰、廠家公開討伐,他們為什麼抵制社區團購?
    2、就連供貨商也站出來反對,是因為社區團購導致竄貨亂價,打亂了供貨商的價格體系。3、燒錢補貼引起的價格戰是導火索,低於進貨價銷售,是引發眾怒的重要原因。4、擔心巨頭壟斷市場後再收割,是更深層次的原因,商家對巨頭和資本缺乏信任。
  • 被拼多多盯上的社區團購
    從蠻荒到割據 如今掀起的社區團購混戰,已經是這個賽道的第二波熱潮了。兩年前,社區團購就曾獲得一波資本的熱炒。據不完全數據統計,自2018年開始,先後有10多家社區團購平臺獲得資本青睞,融資額一度超過40億元。然而,資本也非萬能。
  • 一邊是輿論質疑,一邊是資本青睞,社區團購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滴滴和美團把社區團購的戰略地位提得很高,但這和他們的主營業務固有優勢不匹配,靠砸錢補貼,沒有成本優勢;京東後進,但倉儲物流有優勢;拼多多布局很早很快,也有著農產品供應鏈的天然優勢;阿里的生鮮供應鏈主要對接本地生活事業部,主要是盒馬和餓了麼在布局。」對於社區團購在各大平臺的戰略地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助理教授雷瑩分析。
  • 社區團購新戰事:巨頭挖角「團長」 有菜販不以為然
    今年中旬,興盛優選的市場推廣人員找到任非,想讓他當「團長」。基於去年與一些在社區擺攤的小商販「自學」的經驗,做起社區團購運營的任非覺得,「興盛優選是社區團購的老大」,沒猶豫就加入了這個隊伍。但他並不知曉,就在興盛優選開啟的社區團購賽道上,仿佛一夜之間,各大巨頭玩家湧入。
  • 從現狀到模式:社區團購的終局是什麼?
    「供應鏈很可能是核心壁壘。」本文為元氣資本第63篇原創文章分析師)步搖核心內容1、社區團購的市場空間到底有多大?2、目前社區團購的成本模型是怎樣的?3、什麼才是社區團購的核心競爭壁壘?4、社區團購,終局如何?
  • 社區團購發展到最後會幹掉團長?壟斷後收割用戶?
    圖片數據來自艾媒諮詢資本市場與網際網路巨頭,注入如此巨量資金,是盲目跟風,還是真的看好「賣菜」?在「賣菜」的同時,是擠壓了從業者,還是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退潮後的社區團購,為何如今捲土重來?其實社區團購併不是今年才火的,早在2018年,社區團購就第一次站上風口,2019年逐步退潮,僅剩下騰訊系的興盛優選、食享會以及阿里系的十薈團等倖存者。而這些倖存者在退潮後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努力深耕,直到今年新冠疫情爆發後,巨頭、資本紛紛下場。
  • 社區團購燒錢不靈了?1人身兼4個團,錢燒了團長沒留住
    百億資金入市打到現在,戰況如何了?制勝點又是什麼?1、巨頭燒錢「搶菜」,是跟風盲從嗎?巨頭燒錢搶菜是盲從嗎?顯然不是。有人評論,眼下社區團購是學霸們的新一輪競賽。僅從巨頭切入的時機和戰場來看,學霸們的用力無比巧妙。巨頭選的時機足夠好,社區團購的商業模式已經完全跑通。
  • 巨頭入局社區團購攻勢報告:「陣地戰」如何取代「閃電戰」
    評論 直指社區團購成為網際網路資本逐利的方向 並表示 網際網路累積的數據和算法 除了流量變現 還有另一種打開方式 即促進科技創新  這則評論發表後 網絡上湧起軒然大波 有傳聞稱 阿里馬雲 美團王興 拼多多黃崢紛紛表示退出社區團購業務 不過 上述公司暫未對此作出公開發聲 而一些消息人士則表示 退出社區團購 是謠言  今年以來 疫情期間暴漲的訂單量和激增的用戶數迅速 俘獲 了眾多網際網路資本的青睞
  • 社區團購燒錢不靈了?1人身兼4個團錢燒了團長沒留住
    不止巨頭滿血參戰,資本也跟著瘋狂。短短數月,已經有近百億資金進來分食這個萬億市場。圖:來源招商證券據不完全統計,十薈團、興盛優選、同程生活等社區團購平臺年內累計獲得超90億人民幣(約94.8億元)的融資。這其中,還沒包括大廠「圍獵」興盛優選的那筆傳聞中的60億美金。
  • 社區團購平臺團長月入過萬?記者親身體驗「真相」了
    劉怡是廣州大學城內一家花店的店長,同時也是興盛優選、多多買菜、美團優選、橙心優選等社區團購電商平臺的團長,這是她最近經常對店裡顧客們重複的一句話,「現在是各大平臺的補貼紅利期。」社區團購徹底火了!記者申請了十薈團、美團優選和興盛優選三個平臺的團長,近距離感受了一下社區團購大戰的火藥味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