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值風雲
作者 | 市值風雲
流程編輯 | 小白
「
成也荊州,敗也荊州。
」
一、劉備創業
跟曹操和孫權相比,劉備的創業之路備嘗艱辛。
孫權自然不用說,跟劉備曹操差輩了。他是官二,他爹和他哥打江山,他坐江山。他爹地孫堅是名噪一時的猛將,伐董卓時已經是市委書記,烏程侯,地方實力諸侯。他哥是威名赫赫的小霸王,打遍江東無敵手,只是短命死了,孫權屁事沒幹,坐領江東。
曹操的宦官爺爺是費亭侯,操哥19歲舉孝廉入仕為官,黃巾起義時官拜騎都尉,漢靈帝設西園八校尉,操哥是典軍校尉,伐董卓時也是一路諸侯。雖然經歷了一些挫折,但是得了兗州後組建青州軍團,又得到潁川文人集團的支持,迅速崛起為一線諸侯。
跟他們兩位相比,劉備是純屌絲。他爸爸死得早,他跟老娘織席販履(鞋)為業,底層勞動人民。當然,他學歷不算低,他的老師是盧植,當時的大儒,名著海內,鎮壓黃巾起義的主要功臣,官至尚書。他的同學公孫瓚也混到省部級幹部,但是兩個人都沒幫劉備太大忙。
黃巾起義時劉關張桃園結義,後來因有些戰功,混了個縣城的刑警隊長,但因為毆打縣委書記丟了公務員飯碗。後來相繼當過下密縣丞、高唐尉、高唐令、別部司馬、平原縣縣令,都不是啥大官。
興平二年(195年),34歲的劉備迎來了人生第一個大機會。當時的徐州一把手陶謙掛了,把徐州省委書記的位置讓給他,如果能整好,劉備是很有希望IPO掛牌上市的,可惜不久就被呂布趕走了。
後來劉備四處飄零,居無定所,先後投靠曹操、袁紹和劉表。雖然劉表對他還算不錯,但畢竟是寄人籬下,日子過得窩囊。
話說有一天劉表請他吃飯,酒足飯飽之後,劉表跑到廁所尿尿,發現自己贅肉橫生,抬頭看看窗外,天之將黑,睜眼看看鏡子,老之將至。想起自己年近半百一事無成,悲從中來,內牛滿面。
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46歲的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事業才有了轉機。而他的風水寶地,就是荊州。
二、借荊州
諸葛亮隆中對,第一個戰略目標就是要拿下荊州,作為根據地,他深知沒有優質固定資產是玩不轉的。
機會很快就來了。第二年,劉表掛了,次子劉琮代立,操哥趁機大軍壓境來襲荊州,劉琮開門投降。諸葛亮建議劉備攻打劉琮佔據荊州,劉備顧念劉表同宗之誼,不忍相奪。結果被操哥打得落花流水,敗走江夏。
操哥得了荊州(一部分),虎視江東。於是孫權跟劉備聯盟,才有了後面著名的赤壁之戰。結果大家都知道,操哥被燒得只剩下褲衩,狼狽逃回許昌。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赤壁之戰後,荊州七郡由曹操、劉備、孫權三家瓜分:操哥依然佔據南陽郡;劉備本來佔據江夏郡,又得了長沙、武陵、零陵、桂陽這江南四郡,成了最大贏家;而東吳在赤壁之戰出力最多,只得了南郡。周瑜在心裡罵了一萬多聲MMP,孫權在心裡罵了兩萬多聲MMP。
當然,這時候劉備還根基不穩,如果東吳舉全國之力攻打劉備的話,劉備怕是也難以抵擋,但是孫劉聯盟就不復存在了,搞不好弄個兩敗俱傷。
這時候,東吳的魯肅出於孫劉聯盟的戰略考慮,建議孫權暫時把荊州(南郡)借給劉備。最後東吳一方面出於聯盟的戰略考慮,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劉備在前面抵擋曹操的鋒芒,就把南郡借給了劉備。
雖然孫權只是借了一個南郡,但是他算帳的時候不是這麼算的,他認為劉備佔據的荊州六郡都是他們家的,理由是赤壁之戰劉備沒出什麼力氣,基本都是東吳的功勞。根據權責發生制,荊州六郡應該都歸東吳。但是劉備不這麼看,雖然他顧及盟友的感受,嘴上承認是借東吳的,但他心裡認為這些城池在誰手上就是誰的。
所以孫權和劉備在關於「借荊州」一事上的矛盾,歸根結底是雙方的會計核算原則不一樣:孫權用的是權責發生制,劉備用的是收付實現制。雙方自然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劉備和孫權關於荊州的這筆爛帳後來又引發了一系列事故,比如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劉備傾舉國之力伐吳,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總之,這筆「應收帳款」對三國的局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下面風雲君借著「借荊州」這個故事,來聊聊應收帳款和壞帳。
三、應收帳款和壞帳
應收帳款的概念不必多說,這年頭出來做生意,多少有點賒帳,也就是應收帳款。下面只談應收帳款的幾個注意事項:
1、警惕「帳面利潤」
有些上市公司,看起來豐腴多汁,利潤表漂漂亮亮的,實際上沒收到多少現金,經營性現金流很爛,資產負債表上趴著一大堆應收帳款,這樣的公司盈利質量太差。所以,沒有現金流支撐的利潤都是耍流氓。
當然,這個也不能一概而論,也要看公司所處的發展階段和行業特點。如果一家公司處於高速發展期,它的應收帳款可能就急劇增加,這個要跟營收的增長速度和同行業可比公司作對比,看營收和應收是否大致保持同一增長趨勢,是否跟行業環境相符合。
另外有些行業由於結算周期長,所以應收帳款多,比如工程建築這個行業,如果公司發展比較迅猛的話,應收帳款會激增,經營性現金流會比較爛,這跟這個行業的結算周期長有關。
2、帳齡要看清
一般來說,應收帳款的帳齡,絕大部分在一年以內甚至是六個月以內。我們要特別警惕那些長時間收不回來的應收帳款,如果應收帳款帳齡超過三年,一般收回來的概率很小,大部分甚至全部計提壞帳準備了。
所以我們看上市公司應收帳款一定看仔細看他的帳齡,如果有大量長期無法收回的應收帳款,那你就要特別警惕了。這不僅僅是計提壞帳的事,壞帳事小,假帳事大,前者是經營問題,後者是人品問題。
那些長期收不回的大額應收帳款,有可能根本就是虛構的交易,這時候要查查欠款方的背景,看是否為隱秘的關聯方什麼的,當然,這種公司不管有沒有造假,最好不要碰。
3、警惕「第四季度陷阱」
有些上市公司,平時生意做得不咋地,到了第四季度,突然吃了春藥一樣,銷售猛增利潤暴漲,與此同時又沒收到回款,表現在資產負債表上就是應收帳款激增。
這時候就需要格外警惕,一方面要注意大客戶的變化,看是不是有新客戶突然出現,並躍居前五大客戶之一,特別是新成立的公司突然成為公司大客戶,這種大概率有貓膩。
另外,還要結合行業特點、毛利率變動、費用率變動來進行綜合分析。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經營業務不存在明顯的季節性的話,也沒有其他合理的理由,第四季度業績大增同時沒有現金流支撐,這樣的公司你最好不要碰。
4、警惕會計估計變更調節利潤
大家都知道應收帳款需要計提壞帳準備,但是具體計提標準沒有統一規定,壞帳準備的計提牽涉到會計估計,一般根據以往不同帳齡應收帳款發生壞帳的概率來確定壞帳準備計提比例,但是會計估計畢竟摻雜了很多主觀因素,有被人為操縱的空間。
特別是有保殼壓力的上市公司,可能會通過變更相關的會計估計,比如將帳齡在1年內的應收帳款壞帳準備計提比例由5%降至1%,通過減少當期資產減值損失,來人為增加當期利潤。
5、警惕應收帳款「出表」
現在金融行業很發達,資產證券化越來越流行。有些上市公司為了加快資金回籠速度、緩解資金壓力、「修復」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而將公司的應收帳款進行證券化,出售給信託機構等特除目的機構(SPV),從而將應收帳款移出資產負債表。
這裡面我們要警惕的是這些出表的應收帳款,其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是否實質性地轉移給了SPV,一般主要看是否具有追索權,如果SPV不具有追索權,主要風險和報酬已經轉移,那麼可以出表,反之不能出表。
但是現在很多資產證券化(ABS)的交易結構設計得非常複雜,別說普通投資者,就是業內人士有時候也難以判斷。因為有時候上市公司本身也是SPV的投資方,特別是有時候還是劣後級投資者,這時候還要去確定它的次級權益份額,以判斷證券化資產的風險和報酬是否從上市公司轉移,是否存在利益輸送等。
目前上市公司在披露交易結構和相關信息時並不完善,很多時候披露得很模糊,所以很多時候對於上市公司應收帳款出表是否合理難以判斷,對於它後續涉及的風險也難以判斷。總之,對於上市公司應收帳款證券化的行為,要保持足夠的警惕性。
免責聲明:本報告(文章)是基於上市公司的公眾公司屬性、以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為核心依據的獨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風雲力求報告(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報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值風雲不對因使用本報告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