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當老師被套上枷鎖,當孩子被戴上緊箍咒,你還能期待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
昨天晚上八點鐘參加了三年級新班主任舉辦的第一次在線家長會。聽到班主任通過語音羅列班裡大部分孩子和小部分孩子的罪狀,這種感覺太熟悉了,迅速把我拉回到30多年前的回憶中。
那些雜亂的花草樹木,該修剪還得剪
30年多前,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也經常被迫請爸媽去參加家長會。那個時候的班主任可沒有現在的老師這麼「溫柔」和「含蓄」,直接就每個同學的公布分數和排名,名列前茅的家長自然是喜上眉梢,成為自己父母口中所謂「別人家的孩子」。但是被點出在學校「斑斑劣跡」的某些同學,日子就沒有那麼好過了,回家又是一頓批評甚至暴揍。家長會的效果怎麼樣呢,好學生可能哭一場就能管一學期甚至是一輩子;差學生或許1星期甚至轉身就忘了,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兒。
這裡不得不誇一下我老爸,不愧為村裡文化程度最高的文化人(初中畢業),很少因為我學習不好揍我,只是反覆地念經,嗡嗡嗡,嗡嗡嗡... ...
呵呵,跑題了啊。回到家長會的話題上來。
反觀昨天家長會,班主任不敢公布成績和排名,不敢公布分數,不敢點名批評,有時候居然都不敢在微信群裡公布當天的家庭作業,甚至孩子上課調皮搗蛋不敢批評,孩子不寫完作業不敢讓他留校寫完才走。各位,您看明白了,如今的班主任被套上了教育制度的各種枷鎖,動彈不得。班主任老師雖然頂著園丁的光環,被授權教書育人,但是那一顆花草他們也不敢修剪啊。
聽著班主任隔靴搔癢般的點評,我都感覺很憋屈:泛泛地指出是「某些」同學的某些行為不規範,並且提醒某些家長注意審查自己家的孩子是不是有這方面的問題,怎麼感覺班主任這麼卑微啊。那些已經出格的花草樹木是需要修剪的,否則就會長得橫七豎八,很難成才。
但是,班主任敢修剪嗎?即便家長讓剪也不行。在中國當前的教育環境下,老師這個職業也失去了傳統意義上的傳道受業解惑的職能,而更像是陪太子讀書。
長此以往,孩子被送到公立學校就是走一趟形式主義,來的時候什麼樣,畢業的時候還是什麼樣。老師對孩子,老師對家長,學校對社會,沒有批評沒有貢獻,沒有要求沒有作業,沒有評比沒有競爭,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一片其樂融融的和美景象。
但是,最終這些孩子,最終可是要走向社會參加國內,甚至是國外競爭的,競爭不過是要被淘汰的,淘汰就面臨著失業,沒有收入,沒有好房子,沒有女朋友,沒有未來,更沒有什麼幸福。
我是不是有點危言聳聽了,希望我是的。分享我看到的一則帖子,很短但是很精闢。論壇上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回答直刺軟肋:是因為懶。學習的苦需要主動去吃,但是生活的苦,你躺著不動它也會來... ...
孩子為什麼變得不主動?害怕被批評!
班主任在班會上還提出很多問題,三年級的學生閱讀量少,學習很被動,語言表述能力差,與老師對話表現地很膽怯甚至表達不清楚。原話是這麼說的:「現在班裡有很多孩子見到我不會說話,磕磕巴巴地說好幾遍,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班主任的吐槽,顯得很無奈。
我深表同情並且相信,這些問題是當前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但是,當家長的更不明白了,我把孩子送到學校來,孩子是按照老師要求做的,作業寫了不少,輔導班上了不少,語文、數學、英語課本都快翻爛了,結果老師還說孩子只會機械地接受信息,沒有主動學習的欲望。老師說什麼,家長就支持什麼,孩子就做什麼,難道這樣還不行嗎?
原本,我也以為讀書、認字、說話,這些學習任務,在班級裡面交給老師已經解決了。實際情況是,老師一個人每天要面對幾十個孩子,只能解決一些共同存在的問題,不可能解決每個孩子的個性化問題,剩下的工作只能交還給家長自己解決了,這應該是相當長時間內的一種常態了。
孩子是大家共同教育的,在班級表現不佳,家長怎麼好去責怪老師呢。但是,問題畢竟是表現出來了,我們該怎麼解決呢?
首先,我想為孩子開解一句,我們整個國家、學校、社會都必須遵從的規則——尊師重教。別說是孩子,就是成年人見到自己的老師也是心存敬畏啊。你看啊,「敬」字後面藏著「畏」,顯然是因為有所畏懼才表現出來的尊敬啊,所以這種師生關係,你喜歡孩子跟你多親近,那是妄想!
其次,家長賦予班主任老師無上的權力。我們是何其熟悉的一個場景,幾乎每位家長每次把孩子送到校門口,放開孩子手的時候,必然會說的一句話:聽老師的話啊。
這句話,就是告訴孩子,我已經賦予老師無上的管理權限了,讓老師成為孩子心目中的權威。並且,家長每天都不厭其煩地反覆念叨。這一點,我想是能夠解釋孩子跟老師說話時,顯得唯唯諾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班主任老師有權力啊。
第三個原因是我詢問過孩子之後確認的,也是跟權力有關係。
問:你跟老師說話的時候有沒有一點點的害怕。
答:有。
問:你不敢跟老師說話是因為老師嚴厲,還是害怕說錯話被批評更多一些。
答:害怕被批評。
孩子是很聰明的,都會察言觀色。某些行為會受到獎勵或表揚,他會有興趣繼續做下去;如果某個行為可能會受到懲罰或批評,他印象更深刻,肯定不願意去觸碰。
以上三個原因的分析,我希望能夠解釋孩子為什麼不願意主動學習/說話,甚至說話磕磕巴巴的內在原因,是因為我們給孩子帶上緊箍咒了啊,孫猴子也怕唐僧的緊箍咒,不是嗎。
看到這裡的朋友,肯定希望看到我對怎麼幫孩子解開緊箍咒的看法。以下我就從三個方面闡述。這些內容完全出自於一個孩子爸爸的觀察和分析,難免偏頗不夠全面,不夠系統,如果您是育兒高手歡迎拍磚,歡迎指教一二。
首先,用巧妙的引導代替粗暴的灌輸。作為家長和老師都要檢討自己,是否給孩子暢所欲言設置了某種懲罰或批評的結果,甚至是一種暗示也不行,都會被孩子察言觀色。這一點,很可能成為孩子不願意主動學習和說話的最大原因。
孩子的求知慾、表達欲都是天生的,讓他們自由地探尋知識的海洋,無拘無束地表達,對場合和氣氛要求特別高。但是如果你按著脖子強迫地灌輸,必然是適得其反,最佳的辦法就是引導,給他空間自己揣摩。如果,一開始就用粗暴的辦法代替引導,那麼短期內引導的辦法未必奏效,需要換種方式再做引導和啟發。
這裡我舉一個聽過的例子。我記得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老師在一次武漢大學演講時帶著一隻公雞和一把米上臺。當他按著公雞的頭餵它吃米時,公雞是強烈掙扎和拒絕的。後來,陶行知放下了公雞,撒一把米在角落裡,這隻公雞慢慢地自己溜達過去開始啄米吃了。
所以,公雞尚且如此,何況是聰明伶俐的孩子呢?家長和老師要做的就是,耐心,再耐心一點,用引導代替粗暴的灌輸,巧妙一點,再巧妙一點。如此,無他。
第二,平靜看待錯誤和進步,批評與自我批評相結合。給孩子樹立這樣的心態,每個人都是在不斷學習中成長的,這個過程中難免會犯錯,但是我們同時也取得了進步。定期,家長或老師帶著孩子回顧,這一段時間表現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繼續堅持,不好的地方想想怎麼改正。大家都以一種平常心,看待孩子的進步和錯誤,他們對待對待錯誤的牴觸情緒就不會那麼大。
第三,在錯誤面前人人平等,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家長、老師重複不斷地提醒孩子,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這很正常。犯錯不怕,怕的是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家長和老師一起,跟孩子建立一個平等的關係上,自爆自己近期犯的錯誤,勇於承認錯誤,正確看待批評。最好是,父子,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建立一個互助群,大家幫助對方,幫助對方成長,以幫助別人改掉錯誤為榮耀。其實這一點很難做到,但是如果家長和老師能夠可以為孩子構建這樣一個環境,那將是孩子的萬幸。
這裡插入一段自黑。就我個人而言,不是一個善於接受批評意見的人。這也成為了我的緊箍咒,在職場上經常因為這種負面情緒而分道揚鑣。現在的我對這種負面情緒理解更為深刻了,儘管是領導、客戶、同事之間,被批評被處罰,都感覺是一件沒有面子的事情,但是,其實自己能夠主動把問題擺在桌面上來談,可能很快就得到解決,自己的坦蕩換來的可能不是譏諷,而是讚嘆和觸底反彈。
只是近幾年,我才知道這種負面情緒,叫逆商不高。只是,當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已經過了不惑之年,我最大的希望把這點體會灌輸到平時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之中吧。
小結一下:估計這篇文章沒有多少人能看到,我最初的想法,就是拿它當育兒日記來寫,記錄一下對育兒的點、線和面的思考。分享出來,是因為想跟更多的家長朋友做一個交流如果碰巧能被您看到,希望這段文字能給有同樣困惑的家長和老師一點啟發。非專業教育人士分享,拍磚時請切記輕拿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