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它適應野外環境,追尋自由的這個過程中,我以為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其實不然,它所走的每一步都讓我患得患失,惶惶不安。
有一晚它第一次離家出走,半夜尋之未果,心焦,凌晨一點多自己回家。
第二日下午三點,「浪蕩子」又伺機從後門偷跑,搜尋多次,遂嘆「兒大不由娘」…眼看天色已晚,擔憂中……不覺望向窗外,只見一雙圓溜溜的眼睛緊盯著屋內,眼角掛著一根柴,渾身髒兮兮。
一時哭笑不得,趕緊去迎接,它居然警惕地跑開了,這是它第一次看見我這麼陌生,最後很不情願地跟我進屋,明顯感覺是浪野了。
它已經具備了野外生存該有的警覺,這不就是帶他回來的初衷麼?
讓它在安逸和自由之間做一次選擇,很顯然它選的是後者。
既然這麼放蕩不羈愛自由,那就成全你可好?以後想浪就去浪,餓了再回家(一種受條件限制的散養方式)。只是總覺得它還小,會遇到各種危險……些微糾結中……
也不知從何時起,動了惻隱之心。它那麼聰明,身手敏捷,應該有自己的圈子,發揮狩獵的本性,能夠有尊嚴地活著。
僅僅當個寵物,這輩子都圍著我一人,怕辜負了它的生命。
除非,它已不再適應那種生活,喜歡養尊處優,早已忘卻自由,那我就養它一輩子。
往後我就開啟了佛系養貓之路,關於佛系養貓,網上有很多種說法。
我理解的佛系養貓,是一種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人與動物之間有相互羈絆的情感,它們擁有自由而不迷途忘返,這是一種最好的關係狀態。
仿佛一切都隨緣,關係卻更加牢固和緊密,跟散養是一個道理。
如果你渴望得到某樣東西,你得讓它自由,如果它回到你身邊,它就是屬於你的,如果它不會回來,那你就從未擁有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