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去印度尼西亞旅行都著迷於那裡的沙灘與海島。而這一次,我們要踏上一條穿越爪哇島的內陸之旅,從三寶壟到日惹,從古老的神廟到嘆為觀止的天坑,古老的爪哇島上到底埋藏著多少有趣故事,等著異國他鄉的旅行者們去發現呢?
降落在摩託車大國爪哇島(Java)南臨印度洋,北面爪哇海,是印度尼西亞的第五大島嶼,印尼首都雅加達位於爪哇的西北部。島上人口1億4500萬,幾乎佔印尼全國總人口的一半,因此它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在行政劃分上,爪哇島被分為萬丹、西爪哇、中爪哇、東爪哇四個省,同時還有雅加達和日惹兩個特區。我們此行的第一站三寶壟(Semarang)是中爪哇省的首府。
作為此行的解說員,印尼導遊菲菲一見到我們,便十分熱情地給我們獻上了一條類似「哈達」的圍巾。這種圍巾在印尼語中叫做「kain sampir」,採用當地傳統的蠟染技術製成。在印尼習俗中,獻上「kain sampir」是當地人向遠道而來的客人表示歡迎的一種禮儀。菲菲說,在峇里島,當地人還會用鮮花來代替。
印尼爪哇島傳統的蠟染技術。廣泛應用圍巾、桌布、服裝等製品上。本文圖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攝雖然才學習中文三年,菲菲的會話水平已相當了得。在印尼,印尼語雖然仍是主要的官方語言(爪哇島上還有獨特的爪哇語,西爪哇省和萬丹省的官方語言還有巽他語),但隨著日益壯大的旅遊市場,印尼旅遊業也越來越需要靈活使用更多語種的人才。
菲菲說:「等會,我們先去Kampung Pelangi,如果不堵車,大概20至30分鐘就能到。」
在三寶壟的街頭,你會奇怪這座城市的馬路上為何有那麼多呼嘯而過的摩託車,然而事實上不僅在三寶壟,在印尼全國,摩託車都是當地人出行首選的交通工具。
在印尼,摩託車都是當地人出行首選的交通工具。據印尼摩託車工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印尼近3億人口擁有約5000萬輛摩託車,也就是說平均6個人中就有1人有摩託車。並且印尼摩託車銷量和市場保有量位列東協第一、世界第三,僅次於中國和印度。
導遊菲菲十分關注著堵車的狀況,時不時地向我們解釋,中午也是出行的高峰期。而其實來之前,早就聽說「堵車」是印尼各大城市裡隨處可見的「特色」。即便在擁有了輕軌和地鐵的雅加達,開車在馬路上堵上個30分鐘對當地人來說也是家常便飯。
在首堵雅加達,堵車問題十分嚴重城市人口過度飽和、交通建設糟糕,是印尼政府一直著力想解決的問題。在這種狀況下,摩託車自然成為了一種便捷的通勤工具。當共享科技之風吹到印尼的街頭時,共享摩託車便誕生了。
貧民窟裡的彩虹村很幸運,我們在既定的時間裡順利地抵達了Kampung Pelangi。
在印尼語中,「Kampung」是「村落」的意思,因此「Pelangi」才是這個小村莊真正的名字,意為「彩虹色」。
2017年,美國時尚雜誌《VOGUE》在一篇題為「引爆Ins打卡熱潮的小村莊(The Tiny Rainbow Village that’s Sparking an Instagram Craze)」的報導中,如此形容道:「它看起來就像是沐浴在麗莎·弗蘭克獨角獸的氣息中,或是被一個喜歡水果條紋口香糖的巫師的魔杖觸摸過。在這個小鎮上,幾乎每一處表面——牆壁、屋頂、樓梯、橋梁的欄杆——都覆蓋著令人瞠目結舌的柔和色調和主原色。就像馬拉·霍夫曼(註:一名美國時裝設計師)的神秘漩渦圖案以實體形式呈現一樣。
Kampung Pelangi,引爆Ins打卡熱潮的印尼彩虹村彩虹村位於卡裡薩裡花卉市場(Kalisari Flower Market)後面的山坡上,與之隔著一條細細窄窄的小河。站在橋的一頭,遠遠望去,粉色、黃色、藍色、綠色、紫色……幾乎每一幢房子上都有不少於三種的顏色,在入口處的上方,還掛滿了用透明汽水瓶子做成的許願瓶,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按捺不住想拍照的衝動,一行人已經開始向上攀登,像冒失闖入夢幻島的頑童,快樂地穿梭馬卡龍夢幻般的繽紛色彩裡。
穿梭馬卡龍夢幻般的繽紛色彩裡「如果你們兩年前來這裡的話,這裡還不是這個樣子,到處破破的」,導遊菲菲向我介紹道。
菲菲說,這座河畔村莊在上色之前,其實是一座貧民窟。那時候,破敗的簡易房和墳地胡亂地堆砌在山坡上,坡道狹窄,道路崎嶇不平,由於無人管理,貧民窟的居住環境十分惡劣。政府曾一度想要拆除這裡,但整個村莊大概有325幢房子,共1300人居住,如何安置這些沒有生活技能的村民成為了一大難題。
這座河畔村莊在改造之前是一座貧民窟。為了讓村莊擺脫貧民窟的形象,一位名叫Slamet Widodo的54歲初中校長發起了一個改造計劃,他參考了印尼其他地區利用油漆工程打造景觀城鎮的成功案例後,提出用色彩繪畫來重建貧民窟的想法。
這個想法迅速得到了印尼政府的支持,中爪哇省投資了22000美金對村莊進行了一場華麗的改造。經過2年多的努力,在各種卡通壁畫、心形標誌和彩色浮雕的裝飾下,整個村莊被換上了「華麗的新裝」。在媒體的宣傳下,彩虹村迅速成為了Instagram的拍照勝地。同時,大批遊客的到來也改變了當地人亂丟垃圾的習慣,大量的公廁和垃圾桶的出現,彩虹村變得更加整潔。
一位名叫Slamet Widodo的54歲初中校長發起了一個改造計劃。政府投資了22000美金對村莊進行了一場華麗的改造。我們走進一戶老夫婦的家裡。丈夫今年64歲,和68歲的妻子共同居住在一幢一室一廳的彩色房子裡。雖然小但很乾淨,進屋的牆壁上掛滿了家人的照片。老爺爺指著相框裡的人,樂呵呵地告訴我說,兒子今年剛結婚,和媳婦已經搬出去住了。屋子客廳的天花板上,掛著幾個大小如同燈籠一樣的紙質花球。
64歲的丈夫向我們展示手工紙花。雖然語言不通,老奶奶看出了我的疑惑,她從角落裡拿出了一個籃子,裡面裝著紅色、藍色、黃色的紙,然後抽出一根鐵絲,捏在手裡開始麻利地演示紙花的製作。
68歲的妻子正在展示如何製作紙花。「三年前政府改造彩虹村的同時,也開始組織培訓,教我們學做紙花的手藝,這些花球可以拿去賣,也可以用在慶典上,」站在一旁的爺爺向我們介紹道。
臨走的時候,我問老夫婦,喜歡這裡的生活嗎?奶奶咧著嘴笑著,把剛剛折好的四朵花塞進了我的手裡。「這裡天天都很熱鬧,有跳舞的人,有來畫畫的人,山腳下經常舉行活動,我很喜歡現在的村莊。「
生活在改造後的彩虹村裡,老夫婦感到很開心。三寶洞裡的鄭和傳說其實選擇從三寶壟開始這趟旅行,冥冥之中也是因為這座城市與中國有著難解的情緣。
相傳,明朝著名航海家鄭和在下南洋時途經此地。當時,副使王景弘病得很嚴重,船隊被迫停泊於此。鄭和率眾登岸,發現島上有一個可供棲身的山洞,於是便留下了一條船、十名隨從,一些藥物和食品,將王景弘安置於洞內療養,自己率隊繼續前行。
病好後的王景弘沒有追趕鄭和的隊伍,而是率領十名隨從,在這片異國的土地上開始了新的生活。他們開墾土地,建設家園,與當地女子通婚,同時傳播著鄭和的事跡和中華文明。漸漸地,人丁開始興旺了起來。為紀念鄭和,人們便把這裡命名為「三寶壟」,而當年鄭和登陸的港灣也被命名為「三寶港」。王景弘及隨從去世後皆葬於此。
三寶壟與中國有著難解的情緣。我們在三寶壟的最後一站,來到了印尼爪哇中部最古老的中國寺廟——三寶洞(Sam Poo Kong)。相傳,它是鄭和登陸三寶壟後建立的第一座寺廟。
走進三寶洞,眼前的景象令人訝異,紅色的飛簷屋頂、巨大的拱門、線香和火燭,還有矗立在遠處高大的鄭和銅像……一時之間,空間和時間發生了錯亂,好似身處在中國閩南地區的某間寺院裡。而這時,一群裹著頭巾的穆斯林婦女走了過來,脫下鞋子,踏上石階,走進殿裡,瞬間又拉回到了現實。
遠處高大的鄭和銅像三寶洞裡有三座大殿,建築風格上融合了中國傳統廟宇和爪哇當地建築的風格。左殿供奉著一個大鐵錨,據稱是鄭和船隊遺物,右殿是副使王景弘及其隨從之墓,據說做生意的人為了尋求成功經常光顧它。而中殿供奉著鄭和的塑像,地下設有祭壇,傳說祭壇裡有一口井,永遠不會幹涸,井水還能包治百病。
「據說在19世紀中葉,荷蘭殖民時期。三寶洞曾被一個猶太裔的荷蘭商人佔有了。當地的華人要來參拜,必須支付每年高達2000荷蘭盾的門票費。信徒們抱怨費用太貴,要求降價。幾經周旋後,荷蘭人同意把費用減少到500荷蘭盾,但對於信徒們來說,仍是一筆高昂的費用。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當地的華人們聯合起來,一起把雕像偷了出來,重新建了自己的廟。從此,讓信眾們自由地參拜。」
菲菲介紹說,三寶壟曾經是一個穆斯林的清真寺廟,後來又成為了一個佛教寺廟。如今,很難準確地定義它到底是什麼,因為來參拜的既有穆斯林,也有佛教徒,大殿外還矗立著中國民間神話中的八仙雕像。這裡既是印尼華人華裔的朝聖之所,也是爪哇人的信仰之地。
大殿外矗立著中國民間神話中的八仙雕像,極具中國特色。在爪哇傳統樂器的伴奏下,一個由人扮演的「鄭和」人偶正在跳舞雖然在中國的史籍裡,並未提到過鄭和遠航至印尼三寶壟地區,也未曾有副使王景弘病居於此的記載,但每年陰曆六月三十日的這一天,在三寶壟,人們總會抬著三寶公聖像走上街頭,舞龍,舞獅,敲鑼打鼓,在這片遙遠的神奇島嶼上,重現鄭和登陸三寶壟的「聖日」傳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