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網上關於一位老師給班裡孩子普及性教育知識,卻被家長說噁心、刪除微信並舉報的消息刷屏了,網友們也吵翻了。
有人站家長,覺得不應該給孩子說這些羞恥的事,給孩子輸入的知識應該甄別過濾好,以保護他們成長;也有站老師的,覺得這麼大的孩子了,理應家長早就告知孩子的知識,老師幫忙普及了,不但不應該譴責,還應該感謝這位老師。
無論誰對誰錯,出發點都是為孩子好,並且也都get到了孩童時期的教育和保護對其一生的影響深遠。
但是,怎樣保護避免傷害尤其是那些看不見的傷害卻可能是我們的知識盲點,而這些對孩子以及長成大人後的他們傷害更大。
【童年創傷導致的生長停滯和反覆肥胖】
《深井效應》的作者一位美國的兒科醫生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她的一位小患者7歲了,但身體還是4歲的,父母的身高正常,也沒有相關的家族病遺傳史。後來得知孩子4歲的時候遭到他父親帶回來的朋友的侵害,直到看到這位和孩子一起洗澡才發現被趕走,而對於這件事脾氣暴躁的父親一直覺得是孩子的錯,自罪自責的媽媽也並不能給孩子太多支持,經檢查,他的生長機能相關因素都正常,導致生長停滯的原因很可能是4歲時遭受的侵害而又沒有家長支持系統。
還有一個案例是一位女孩減肥成功後,過一段時候後就又胖了,她覺得自控力也可以,但就是身體會不由自主地晚上爬起來夢遊吃東西。後來發現她小時候遭遇過侵害,那時候人們誇她漂亮,於是她便不由自主地暴飲暴食,身材也走了樣。最近一次減肥後反彈是因為又有人追她了,她在潛意識中覺得身材好了不安全,所以又把自己吃胖了。
所以,告不告訴孩子有關知識不應該是爭論的重點,重點是怎樣才是讓孩子免遭這些侵害,聰明如郭麒麟也因沒有辨別相關知識的盲點,而沒有拒絕那次衛生間的暴露狂,你的孩子可以一直生活在真空中嗎?
【那些藏起來的創傷,身體都記得】
有醫生對其醫院中沒有和其生病症狀對應原因的小患者進行調研,發現10000多名患各種疾病的孩子中,絕大多數都有過童年創傷。
這些創傷造成的主要罪魁禍首是毒性應激反應,我們可以認為它是應激反應的plus版本。應激反應就是身體本來偶爾遇到危險時戰或逃的反應機制,比如偶爾遇到一頭熊,會考慮趕緊跑呢還是裝死。但是如果一直出於應激反應這種狀況,就會影響身體的其它機能的正常生長或到達正常壽命,比如生長停滯、中老年中風等等,這就好比我們每天都會遇見那隻熊。
美國的一項研究,針對類似那隻熊一樣讓孩子受到傷害的應激源做了調查,主要包括這些:
1.家裡由於經濟原因而接受親戚的幫助;
2.由於經濟困難而搬家;
3.父親失去工作;
4.父母一方嗜酒成性或藥物濫用;
5.18歲之前遭受過身體虐待;
6.在學校裡復讀了一年;
7.遇到過法律上的麻煩事等。
我想說:老師教適齡孩子的那些知識還真不是傷害,這些童年逆境才是!
有一項科學研究表明,以上毒性應激源會導致讓我們健康長壽的端粒變短,從而出現細胞衰老、癌症或疾病,也就是說童年的這些逆境遭遇還會影響一個人成年後的容顏、健康和長壽。
而這7項發生在家庭裡的不良經歷中,家長酗酒或遭受虐待比家庭經濟壓力更能使孩子端粒變短!也就是說童年逆境對人的創傷,是不管貧窮或富有的,相反那些被隱藏起來的創傷的傷害更不易被察覺。
一項長達20年的醫學研究的結果表明,童年逆境將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深深地傷害,甚至會持續改變他們的身體,直到成年、中年、老年。童年逆境不僅影響孩子的發育、生理機能,大幅增加罹患癌症、心臟病、糖尿病、腦卒中、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風險。
但好在這些童年逆境還可以通過一些方式減緩或者抑制,也就是說有一些好的方法可以幫助這些童年不良經歷的受害者,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事先了解後給自己創造一個沒有這些傷害的有愛環境。關於怎麼做,下篇結束。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