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六藝都是啥,有多重要?形成於周朝,是古代貴族的必備技能

2020-12-21 歪史

在古代,對男子要求頗多,主要核心內容就是君子六藝,要求一個男人都要會六種技能:禮、樂、射、御、書、數。也就是通五經貫六藝,這樣,這個男人才能夠在社會上有足夠的身份和地位,不然你就是一個窩囊廢,沒人瞧得起你。

六藝,早在西周時期就奠定了基礎,形成固定的教育體系,並且成為周王室的官學,隨著封國而散布到全國區域。並且對六藝進行了定義:

《周禮·地官司徒·師氏/媒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在春秋時期,孔子對六藝進一步闡述融合,此後六藝也成為儒家的核心內容之一,一直到科舉改變儒生,才逐漸放棄裡面的御射等項目。

但是,周王室制定這一些並不是要求所有人的,而是只要求士大夫和諸侯公子等有身份地位的人,對於平民愛咋地咋地,沒人管你。

禮,指的是周禮,是周王室制定的禮儀,作為一個男人,有禮節,待人接物有禮,會被別人尊重,不然無禮會被視為不敬,進而被其他的士大夫冷落。

樂,就是音樂,周朝時候,通曉音樂也是上層人物必備技能,如果不知鐘鼓、不通管弦,你肯定不是有身份的貴族,這樣跟別人也沒啥好攀談的,如果你是貴族,卻不會這一些,那你就是個廢物,好意思混在貴族中間?

射,就是射箭技能,孔子的箭法很準,在周朝,作為貴族大夫是要經常上戰場打仗的,你箭法不準射不死敵人,反而被敵人射死,那你就報銷了。你死了不要緊,要連累自己一方輸了戰爭,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後果很嚴重。

御,就是駕車,現在是司機的活,但是周朝時候,這個可是士大夫的必備技能,外出沒有司機要自己駕車,打仗的時候也要駕駛戰車,你不會趕馬車仗肯定打不贏,打不贏就會掉腦袋,後果一樣嚴重。

書,讀書寫字,沒事刻個甲骨,記錄個佔卜結果,鑄個鐘紀念一下戰績都是很有必要的,而且頒布法令,匯報戰果都要你會讀書識字,你要是不會,作為一個文盲自然不會混在貴族圈。

數,不是簡單的數東西,而是指的術數,陰陽氣理、各種方法非常繁雜,還有是計算、數學,方數等。

現代人很忙,有一堆數理化的問題需要思考理解,古人也不能閒著,尤其貴族,並不能閒著沒事幹數星星,他們要求非常嚴格,稍有不慎,既會損失貴族面子,也影響家族聲譽,基本上從小都會嚴格教育,希望他們將來不是身份,雖然最後結果不一定入意。

在貴族社會,這一些是基本要求,雖然於平民無緣,但是後來隨著貴族社會的瓦解,儒家深入平民中,君子六藝成了普通男人的技能。

相關焦點

  • 【傳統知識小課堂】成為「君子」到底有多難??
    「君子」這個詞可以是古代多數男子窮極一生而追求的目標,但是想當君子是很累的。《論語·為政》中有云:「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孔子認為君子不能像某種器具一樣,只有一個用途,君子應學識廣博、技能廣泛。古代對於君子學識和技能的要求,具體來說就是要精通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也就是「君子六藝「。
  • 黃宗隆博士:傳統六藝訓練是為了培養君子正氣|文化傳家·人文
    射藝為中華傳統六藝之一,而中華傳統弓的技法是以拇指用力拉弓,與黃博士正骨功法訓練異曲同工,傳統射藝強調訓練人身心合一的專注力、判斷力、身體的拉伸與爆發力,這也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傳承技能之一。滬喆學堂每年一屆的「文化傳家」大型公益講座因受疫情影響,今年將首先採取在線雲直播講座的形式開展,時間是:2020年7月5日(星期日)上午10:30,講座ID:文化傳家互動交流微信群。
  • ​何為貴族?​君子小人本一家
    禮樂制度的主要功能,在我看來,主要就是營造審美體驗,這是引發心靈升華、共鳴的重要抓手。對藝術或者美的欣賞活動,其實就是人的想像模式的識別、匹配和共振的心理過程。所謂高山流水覓知音,所謂繞梁三日,所謂三月不知肉味,簡言之,藝術的美麗形成文明的魅力,感動帶來推動。可見,周公旦也是一名美學大師和心理學大師呢。
  • 古代貴族女性的墳墓有多奢華?從墓中出土的首飾就能看出來
    首飾從古至今都非常受女子的歡迎,無論是平民還是貴族都喜歡佩戴,而首飾的誕生也很早,因為愛美不分年代,大家都喜歡美好的事物。
  • 中國貴族精神:君子理想
    先秦的貴族普遍以武士為業,以武士為榮,從軍是貴族男子主要的「就業」方向。因此,戰爭中的表現也是貴族精神的重要體現和驗金石。而崇尚周禮的時代,禮儀就成了戰爭規範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得戰爭也更像一種大規模的紳士間的決鬥。子路正冠的故事,也必須在這樣一種精神背景下來理解。當時,孔子的重要門生子路在阻止衛國政變時,絲纓被擊斷,說:「君子死,而冠不免」,在結纓正冠的過程中被人殺死。
  • 古代娛樂活動有哪些 種類多樣十分有趣
    馬吊牌是一種紙質的牌,全副牌有四十張,分為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四種花色。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張牌,剩餘八張放在桌子中間,四人輪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擊小。打馬吊牌有莊家、閒家之分,莊無定主,可輪流坐,三個閒家合力攻擊莊家,使他下莊,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紙牌遊戲「鬥地主」的打法。
  • 封建社會有多封建?在古代亂穿衣服,也會招來殺身之禍
    除了合乎場合,古人穿衣還要符合身份,中國古代的服飾有著嚴格的使用制度,服飾的款式、面料、顏色圖案更是因人而異。在周朝時期。秦漢時期,普通百姓只能穿毫無顏色的麻衣,另外秦國比較特殊,舉國皆愛黑色,因此人們看影視劇中的秦始皇形象多是著黑色黃袍。唐代以後,明黃色更是被規定成帝王專用色,要不哪有什麼&34;,變成皇帝的宋太祖趙匡胤。等到了明代,對於服飾的管理更加嚴格,一些動物、花草的紋飾圖案只有官員能用,這一點,在明清兩代大臣的官服上一覽無餘,官服上的動物圖案預示著官位的高低、職權的大小。
  • 「傳承國之六藝 續寫晉江精神」晉江市第二屆青少年六藝嘉年華圓滿...
    本次六藝嘉年華活動分為上、下午兩場,集現場展示、趣味運動、文化體驗於一體,通過穿戴古裝漢服、集體成童禮、國學禮儀教學、六藝趣味體驗等形式,讓孩子和家長們進一步了解、感悟晉江六藝文化的魅力。 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為讓當代青少年習國風,見東方大國之風範;承國德,立中華民族之風骨,此次六藝嘉年華貫通古今,重塑傳統,服務當代。
  • 古代的貴族淑女,為何對璞玉情有獨鍾?「玉文化」是怎樣發展的?
    所以古代的名門望族,或者貴族淑女都喜歡佩戴玉石,既能夠修身養性又有保養身心的作用。俗話說「人能養玉而玉又養人」,佩戴玉石玉墜不僅能夠給人帶來好運氣,也是幸福與身份的象徵。1.《禮記·玉藻》中記載:「古之君子必佩玉,……行則鳴佩玉。……居則設佩,朝則結佩……凡帶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古代的君子基本都佩戴玉佩,玉佩即使簡單的隨身配件,也是貴族身份的象徵,地位較高的文人、君子都會佩戴玉佩。玉佩是貴族身份的體現,身份越高的人佩戴的玉佩越名貴。
  • 古代的歐洲貴族都有家徽,而中國的貴族卻沒有,這是什麼原因?
    為什麼日本和歐洲普遍都有家徽為什麼中國沒有,說沒有貴族孔子能不算,其實真正的原因他們太落後了,歐洲那幫貴族除了傳教士認識字其他基本白搭,再說基督教的名字都在聖經取,總不能打仗都舉個皮特,日本同樣只有僧侶是文化人,用大大明的家徽永樂通寶,你能說多有文化。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期沒有發展出類似於紋章一類的標誌呢?
  • 「君子」與「紳士」的對比,碰撞出中西文化精神中的「理想人格」
    所以,"君子"這一理想人格,對中國的民族性格形成,有巨大影響。紳士,則是歐洲文化精神中最典型的理想人格。它根植於歐洲的貴族精神文化的騎士精神,在後世被不斷充實,最後終於光彩耀目,被稱為是歐洲男士所追求的一種社會風尚。所以,"紳士"這一理想人格,對歐洲的民族性格形成,有重要的影響。
  • 現代有錢人拼包包,古代有錢人拼啥?炫富必備:抹額
    前一段熱播的《三十而已》大家都看了嗎?顧佳作為一個中產階級,參加富太太聚會,想要接近上流社會階層,在這段故事裡,包包成為重要道具,整個聚會的矛盾都圍繞包包展開。當然太太們的包包也不是普通的包包,太太們通過包包的估價也分列出地位等級,在富太太的圈子裡包包彰顯地位,不同身份地位搭配不同的包包!那現代有錢人拼的是包包,古代的有錢人拼的是啥呢?
  • 《易經》是儒家六經之首,真相是什麼,明白這3點很重要
    有專家認為,在歷史上,把《易經》列為儒家經典之首的人是西漢末年的劉歆。劉歆在整理古代經典過程中的最大貢獻之一,就是重新排列了六藝(六經)的次序,把《易經》提到首要的地位。劉歆認為:「六藝之文,……《易》為之原。」
  • 古代女子都穿著拖地長裙,他們怎麼幹活?這裡面其實有個誤區
    喜歡看古代宮廷劇的朋友,肯定對這一幕感到驚豔:那就是裡面的女主人公或者其他重要人物,都穿著拖地長裙,走起路來仙氣兒飄飄。甚至在電視劇《少林寺傳奇》裡面,有個魔女在林間走路時,也是長裙拖地。那麼問題來了:古代女子難不成就不擔心弄髒長裙?其實,人們之所以產生這種想法,或存在著一種誤區。
  • 古代女性日常生活:琴棋書畫、待字閨中,均為貴族女子的專享
    封建禮教影響下的古代女性生活先秦時期,是古代社會各方面制度形成的萌芽期與關鍵階段。很多在後世流傳了幾千年的思維意識,其實都是在商周時期出現並定型。比如,為古代女性樹立道德標準,並將其細化為「三從四德」,就是周朝時期儒家先賢的「傑作」。
  • 古代內衣的演變,有哪些動聽名字? 唐宋最開放,看完都不好意思了
    古人畢竟不像如今的我們開明,現在的大街小巷基本上都有內衣店,一個女士更是把內衣胸圍等字眼當作稀鬆平常的事情。如今的內衣我都知道如何稱呼,在一些藝術作品中也經常看到古裝演員身穿內衣讓我們感到驚豔,在驚豔的同時或許人們都會好奇,古代內衣的稱呼是如何演變的,他們古代都把內衣叫做什麼呢?
  • 古代新娘婚服有多漂亮?比來比去,當屬民國的旗袍最有氣質
    婚姻是人生一次意義深遠的經歷,古人將「洞房花燭」列為人生四喜之一,足以見得它有多重要。俊男巧女結為夫婦,一方面代表著兩個家庭喜結連理,一方面又預示著一個新的家庭誕生,因此婚姻被賦予「禮儀」的高度。婚禮服作為婚禮中一項必備的要素,早在先秦時期已經備受人們關注。舊時稱婚禮服為吉服,取吉祥如意的寓意。新婚當天,新娘身穿華麗雍容的服裝,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之情,二來以示對賓客的尊重。新娘的婚禮服是從什麼朝代產生,又經過哪些演變,讓我們通過下文,一起窺探婚禮服的那些事兒。
  • 孔子為什麼說「君子不器」?看馬雲是如何實踐這一名言的
    有道德修為的人,不能只有一才一藝。結合孔子原文和朱注,我們可以把「君子不器」翻譯為:君子不像器皿一樣(只有一定的用途)。怎樣深入理解呢?我們從時代背景、哲學分析和現代啟示三方面詳細解釋。一、孔子說這句話的時代背景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正是周朝統治衰微,春秋各國爭霸的歷史大轉折時代。
  • 周朝時期的官方音樂學校——大司樂
    大司樂是中國古代周朝宮廷兼管音樂行政、音樂教育和音樂演出的機構。據《周禮·春官·大司樂》載,這個機構的官員和樂師有固定名額,多至1463人,各有專門職司。男舞師有定額者16人,無定額者多人。以上有定額人員共1463人,無定額者不計。在這個龐大的機構中,除少數官階為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為較低級之貴族外,絕大多數是通曉樂舞的樂師、舞師及低級職員、工役,屬於農奴階級,或由農奴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