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貴族精神:君子理想

2021-02-13 家族企業雜誌

雖然貴族精神表現在方方面面,但歸納起來,則是一種對財富、權力、成敗、生死的超越,並且在這種超越中獲得榮譽,維持住讓人們各得其所的社會規範,乃至一定程度的靈魂自由和人格獨立。


平民社會和平民精神推動下形成的大眾文化,往往傾向於形而下的功利性、世俗性,而傳統的貴族精神則是一個充滿超越性、自由性的精神寶庫。重視中國的傳統貴族精神,宏觀上是一種文化生態的再平衡,而對微觀的個體而言,也是每個個體生命實現超越,駕馭功利,獲得精神自由的必走之路。

先秦的「騎士精神」

翻開先秦的歷史,常常看到讓人唏噓的橋段。

比如,晉楚邲之戰中,楚軍大勝,潰散的晉軍爭舟渡河,很多戰車陷入泥坑。但此時出現的畫面,不是楚軍趁機掩殺過去,大砍大殺。而是楚人上前教已敗的晉人抽去車前橫木,以便衝出泥坑。見戰馬仍盤旋不進,楚人又教他們拔去大旗,扔掉轅前橫木,戰車才衝出陷坑。晉人脫離困境後,還回頭對楚軍開玩笑說:「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大意說,還是你們逃跑有經驗啊!


邲之戰,又稱「兩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會戰,是當時兩個最強大的諸侯國——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較量。公元前597年,楚國圍攻鄭國,晉國派荀林父率三軍救鄭,雙方在邲地(今河南鄭州北)展開爭奪。楚莊王也由於此役的勝利而一舉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先秦的貴族普遍以武士為業,以武士為榮,從軍是貴族男子主要的「就業」方向。因此,戰爭中的表現也是貴族精神的重要體現和驗金石。而崇尚周禮的時代,禮儀就成了戰爭規範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得戰爭也更像一種大規模的紳士間的決鬥。

子路正冠的故事,也必須在這樣一種精神背景下來理解。當時,孔子的重要門生子路在阻止衛國政變時,絲纓被擊斷,說:「君子死,而冠不免」,在結纓正冠的過程中被人殺死。既然局面已是必死,那就死得莊重,正冠而死,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教養,也是當時貴族式的從容赴死。

君子理想中的精神貴族

要從中國傳統的貴族精神中汲取營養,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中國貴族精神的來龍去脈。總體來講,中國的貴族精神是一個文化下移的大趨勢。

中國的貴族精神成形於西周貴族時代—封建分封制時代,以周禮為主要載體。剛才提到的先秦戰爭軼事,就是戰場上的「君子」遵循當時的戰爭禮所為。而周代的貴族精神首先從上層開始瓦解,周王室衰微,貴族(諸侯)崛起,中央在諸侯中難以維持周禮,但在列國中保留了下來。而隨著諸侯兼併進一步加劇,大量貴族崩潰,貴族精神和君子群體又逐步在上層社會瓦解。

這時孔子在貴族文化下移的過程裡,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雖然在孔子的時代,原先存在於貴族中的君子群體正在瓦解,但孔子在平民化的社會中重建了君子群體和承載著傳統貴族精神的君子理想。


孔子創建私學,「弟子三千,七十二賢」,在普及文化的同時也在平民中普及著貴族精神。

也就是說,中國的貴族精神發展到一定程度,貴族精神與貴族身份已經剝離開來——「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樣「精神的貴族」,替代了中國先秦貴族時代的「貴族的精神」。

而中國在秦漢分封制時代結束以後,早先的貴族精神,主要是道家的清靜無為和儒家的剛健自強,出世入世渾然一體地廣泛存在於新的君子群體裡。

如果從貴族精神的超越性上來判斷的話,貴族精神有這樣三個支柱。首先,是文化的教養。這也是西方人說一夜之間可以出來個暴發戶,但三代人才能培養個貴族的緣由。教養,自然還包括各種外人看起來複雜的貴族禮儀,好在這些貴族門檻現在已經被平民社會拆掉很多了。但無論怎樣,文化教養作為一個人獲得精神超越性的基礎,是貴族精神的第一個重要支柱。

著名人文學者劉再復曾經談到過《詩經》在中國貴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詩經》是貴族交往的一個文本,一種道德的文本和文化的通行證。」


很多人對《詩經》的作用有疑惑,為什麼先秦會廣泛流傳這樣一部精美的「詩三百篇」,當時的社會功用是什麼呢?

劉再復說,《詩經》在先秦時代的貴族生活中非常重要,宴會、聚會,甚至諸侯的外交場合,首先都是需要念詩的。如果一個貴族在這樣場合裡念的詩與身份、環境不符,可能會被其他貴族「同討不庭」。

可以想見,《碩鼠》這樣的詩篇,不僅是「勞動人民」控訴「奴隸主」的,也是貴族們用來諷刺那些不爭氣貴族的詩歌。從《詩經》中,可窺先秦貴族精神世界的端倪。

貴族精神第二個支柱,是對家族和社會的擔當,包括維護家族榮譽,扶助社會弱勢群體,承擔國家責任等等。這種精神在儒家文化裡濃縮得最多,也是厚德載物的重要方面。在當前社會「仇富」心態普遍的情況下,這種擔當,是新富階層繞不過去的路。但相比較而言,第三個支柱更接近貴族精神的核心。

貴族精神第三個支柱是獨立、自由的靈魂。關於獨立精神方面,先秦有一個著名的太史伯的故事。公元前548年,齊國大臣崔杼設計殺害了齊莊公。事後崔杼找來太史伯說:「前幾天主公調戲我的夫人,被人殺了。為了照顧主公的面子,你一定要寫『先君害病身亡』。」不想太史伯卻回答說:「按照事實寫歷史,這是太史的職責。」遂在竹簡上直書:「夏五月,崔杼弒君莊公」。


「崔杼弒其君」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崔杼大怒,抽劍殺了太史伯。按慣例,太史之弟繼承其兄之職,新太史在記載這一段時,仍然直書:「崔杼弒其君」,崔杼又把他殺了。可是第三個太史還是照樣寫。崔杼嘆了一口氣,只好作罷。一個叫南史氏的太史聽說幾位太史都被殺了,大義凜然,「執簡以往」,準備續寫史書,走到半路,聽說已經直載其事,才放心返回。

有獨立的意志,這是貴族精神的核心所在。在這方面,道家的無為哲學把這種精神進一步推向高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中有大量與「侯王」間的對話,這些諄諄告誡裡,不僅讓當時的貴族保持獨立意志,也讓他們通過無為的方式,尊重「萬物」和百姓的獨立意志和自由發展。


道家中體現的貴族精神,不僅包括對外的管理,更側重於對內的「自我解放」——自由的靈魂。

國學大師傅佩榮有幾個很精準的判斷:「沒有道家思想,我們將喘不過氣」;「我跟別人相處時是儒家,跟自己相處時是道家。」儒家思想非常積極入世,承擔使命,有憂患意識。但是道家則可以把這種壓力化解於無形。

如果說儒家在以人為格局看待這個世界的話,道家則是以天地宇宙為格局看這個世界。結果同樣看一個事情,儒家會讓人產生憂患奮進的意識,道家則從更大的格局讓人的精神超越出來,用「天地境界」給獨立人格和自由靈魂一個強有力的支撐。這就是所謂的出世入世渾然一體。

《紅樓夢》中的「富貴閒人」

《紅樓夢》也可以看做是對傳統貴族精神詮釋的著作。裡面有一個情節:賈寶玉和探春姐妹建立詩社的時候,有人提到每一個人都要一個名號,賈寶玉說,那你們幫我取一個筆名吧。於是有人跟他開玩笑說,要不你就叫無事忙吧,或者叫絳洞花主吧,他都不滿意,後來薛寶釵說我給你起一個名字,叫做富貴閒人,賈寶玉說,那就由你吧,他其實很高興。富、貴和閒三者兼得,所以薛寶釵說,你已經大富大貴了,再加上閒散,那太了不得了。這個閒散就是精神貴族。


《紅樓夢》中的「富貴閒人」

關於閒散的語義考察,希臘文寫法為schol,意思是閒暇,這也是英文中學校(school)一詞的來源。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閒暇是哲學和科學誕生的三個條件之一(另兩個條件是好奇和自由)。一個人只有有閒暇,才能沉浸在求知的好奇和選擇的自由裡。

不過,這樣詮釋道家思想依然是從功利性出發,如果超出真和善這些功利層面,「富貴閒人」也是一種臻美的境界,由美出發統馭真、善、富、貴,這樣的人則是更高的一種存在了,那可是真正的精神貴族。

相關焦點

  • 「君子」與「紳士」的對比,碰撞出中西文化精神中的「理想人格」
    去年,央視曾舉辦了一檔專門針對青少年的電視節目——《儒家智慧,點亮人生》,其中有一個章節,講的是"君子的自我修養"。這期節目的熱播,不僅讓人了解到了中國的儒家文化,也加深了更多的青少年對儒家精神文化下——"君子",這一理想人格的印象。只是,古今中外,這種理想人格,都是根植於本國的文化,在汲取營養後,才最終形成,並對後世民族性格的產生深遠影響的。
  • 《詩經小雅鶴鳴》中國的貴族精神
    既有沖天之志,還要把自己的理想付諸實踐,惠及社稷以及國民。魚潛在淵,或在於渚。能像魚一樣潛得很深,在必要的時候也能奮不顧身的冒到淺水處。能「鶴鳴於九皋」,也能「魚潛在淵」,這裡隱隱約約感覺到有點「大丈夫能伸能屈」的意思哈。
  • ​何為貴族?​君子小人本一家
    君子和小人,本為區分不同等級的宗族成員的簡單稱謂,卻最終演變成了價值判斷的術語。貴族精神,其實就是君子之風。有君子之風的人,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嚴苛的規則意識,對精神的追求要大於對利益的追求。貴族戰爭類似於現代的體育運動,貴族精神(君子之風)即體育精神,類似使用興奮劑的行為自然會被視為小人之舉。如果沒有崇高的使命感,也不遵守公正的規則,那麼,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劣幣驅逐良幣就成為必然。
  • 老梁:貴族精神的特質是什麼?
    隨著貴族的發展,延伸出來的"貴族精神"慢慢不再受貴族身份的禁錮,變成了一種文人的精神得以傳承。孔子就曾言:"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由此可見,"富"與"貴"不再是捆綁關係,"為富不仁"和"貧寒君子"都大有人在。
  • 「君子」人格,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倘能如此則可以「君子」矣。「君子」的要件有二條,一是好學,而是自律。所以《論語》開篇就是一則「君子」人格的基本要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第一)。這一段話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出必須有熱愛學習的品質, 「學而時習之」是勤勉學習的特質,視學習為人生所必需,而且一切有利於學習進步的切磋交流都樂見其成。
  • 什麼才是真正的貴族精神?
    但是如果我們對宋襄公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就會知道他的選擇,正是對「貴族精神」的詮釋。 中國貴族文化的首要標誌是「禮」。春秋時代的上層社會中,「禮」如同空氣一樣無所不在,就如同今天的「錢」無所不在一樣。甚至在戰場上,人們也需要遵守「戰爭禮」。
  • [囚徒的貴族精神]
    現如今,中國的許多有錢人把孩子送到英國上貴族學校,希望他們畢業後也能成為貴族,但當他們發現即使是英國最好的學校----伊頓公學的學生,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飯,每天還要接受非常嚴格的訓練。甚至比平民學校的學生還要苦時。他們怎麼也弄不明白這些苦行僧式的生活同貴族精神究竟有何聯繫。
  • 秦暉:少些「精神貴族」,多些「貴族精神」
    古今中外,但凡尚有活力的社會都能看到這種情況:如俄國的十二月黨人,出身貴胃之家而甘為平等理想受苦赴難;如狄更斯筆下的查理,達奈與雨果筆下的朗特納克侯爵,政治態度截然相反但都對受苦百姓有深切的博愛之心;痛斥傳統的虛無主義者克魯泡特金公爵和珍愛傳統的保守主義者列夫·託爾斯泰伯爵,主張雖殊而對黑暗現實的抨擊如一,出身類同而道德文章的浩然正氣更似。
  • 再讀貴族精神
    當西方的貴族社會轉入到平民社會之後,資產階級並沒有掀起否定、批判貴族文化的精神浪潮,相反的,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貴族學校去學習,買貴族的紋飾、徽章,買貴族的頭銜,想全方位繼承貴族的衣缽。我國著名報人儲安平在《英國採風錄》中說過,英國的貴族制度之所以能延續至今,是因為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英國的老百姓普遍認為,貴族精神代表了一種尊嚴,一種高超的品行。
  • 財富並不能作為衡量貴族的標準
    為什麼騎馬射箭是貴族的象徵?什麼又是貴族精神?回到歐洲中世紀,歐洲中世紀的騎士,其實就是全職軍人,騎士花很長的時間來學習,怎樣戴著很重的一兩百公斤盔甲在馬上作戰。那麼重的盔甲打仗,學習那麼長的時間,誰來養他們,就是農民。
  • 中國古代的「騎士精神」
    中國古代的「騎士精神」每次看到新聞中各種大咖一起會面,坐姿端正手放膝蓋微微低頭的是日韓的人,風度翩翩抬頭挺胸自信隨意的是歐美的人,最後隨隨便便歪著翹著二郎腿的肯定是咱中國人。歐美gentleman騎士精神,不管背後混成怎麼,衣裳革履女士優先那是必須的風度,哪怕在泰坦尼克要沉沒的時候,也要如此,讓人讚賞。殊不知,中國古代的貴族精神才是真正「騎士精神」。其中尤以宋襄公為典型代表。咱們偉大的毛主席說過:「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那我們來看看宋襄公做了哪些事情吧。宋襄公(茲甫)的父親宋桓公病重。
  • 貴族精神耀西方,春秋大義今何在?
    (文/歷史挺好玩 維權騎士籤約作者,抄襲搬運必究)序你覺得什麼是貴族精神?什麼又是春秋大義?春秋大義亦是如此,是士為知己者死,只要你看得起我,我誓死為你報仇的決絕;是我們都不耍陰謀詭計的君子之戰;也是程嬰拼死救下趙氏孤兒的孤注一擲。人的本能是趨利避害,無論是貴族精神還是春秋大義,都是違背趨利避害本能的人類偉大精神。
  • 田樸珺只知道英國的貴族,卻不懂中國的貴族
    「王的女人」田樸珺曾經發表一篇《三代人才能培養一個貴族》現在上了網絡的熱搜,田樸珺大談貴族文化,並將國外的貴族文化與中國當下進行對比,指出中國沒有貴族文化,缺少禮儀教育,一時間,激起千層浪,更是被大眾群嘲。
  • 中國講「君子」,一以貫之!
    當我們的精神需要它們滋養時,找不著的我們便陷入了無意識的對外來替代品的崇慕。但好在,我們的文化自有一種自我矯正的能力,這幾年傳統在慢慢回歸。而我們缺失的傳統課程,也終要一點點補回來。80、90後已經在開始補課了。
  • 理想中的貴族學校,離你有多遠?
    18世紀的西方,貴族依然是上流社會。優雅地吃一隻龍蝦,舞臺上颯爽的拉丁,一口流利的英文……這些,大概是西方貴族的標配。而在中國,據不完全統計,有80%的家長想把孩子送到貴族學校。無論是文化的教養,還是氣質的薰陶,貴族學校都走在前列。
  • 英國人:中國最特殊的一點,就是已經喪失了百年的貴族精神
    在中國得古代,我們從影視劇中有了解到,古代中國是一個封建制度的國家,對於皇室血脈貴族精神等都十分的看中,但是在如今的中國,卻完全沒有了這種現場,曾有英國友人人表示:中國最特殊的一點
  • 所謂的「貴族精神」:西方重貴族,東方重精神
    前幾年,看過不少的雞湯文,大肆鼓吹所謂的西方「貴族精神」然後把臉鄙夷地轉向了國人,說中國人沒有這種貴族精神,不得不說,不少精神貴族還很信奉這一套理論,那麼今天就想來說一說這個事。西方的貴族們為了保持這種身份地位,既須要那些繁瑣的形式主義,也能保持一些高於常人的精神水準,這也是為什麼西方的貴族傳統能一直保持下來的原因。
  • 論中國文化精神
    自強不息與創造革新  中國文化是「尊生」、「重生」、創造日新的文化,所崇拜的「生」即創造性本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人們效法天地的,就是這種不斷進取、剛健自強的精神與包容不同的人、事物與文化、思想的胸懷。
  • 「君子不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君子不器」是《論語·為政》中獨立成段的一句話,由於缺乏上下文背景,其闡釋歷來存在諸多爭議。何為君子在孔子之前,「君子」主要指統治者和貴族。與此同時,周王室衰微,諸侯各為其利,戰亂四起,貴族階層道德滑坡現象嚴重,出現了大批雖然「在位」卻無道、無德的人。有的人有君子之「位」卻無君子之「德」,有的人有君子之「德」卻無君子之「位」,「德」、「位」一致的「君子」內涵於是發生了變化,君子一詞逐漸由表示統治者或貴族男子身份地位的概念轉變為表示德性修養的有德者。孔子對「何為君子」這個問題做過闡述。
  • 張豔:君子之風 山高水長
    勇者無懼 找尋理想之境建築系畢業的張豔,在工作之初即選擇了與本專業毫無關聯的廣告行業,開始了她的職場生涯。原因很簡單,能與投緣的人一起工作是件快樂的事。張豔笑著說道,「情況很相似,大家都經歷著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對未來都有著諸多期許......」自那時起,來自「理想國」的幾位同伴紛紛決定辭別故裡,踏上新的徵程。2001年,鍾愛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的張豔隻身一人來到北京。選擇北京的原因也不複雜,「理想在那裡,應該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