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人格,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2020-12-18 詩詞隨筆閱讀欣賞

儒家認為人之根本在修身立德,修身立德的核心是「反求諸己」式的自我砥礪和淨化。倘能如此則可以「君子」矣。「君子」的要件有二條,一是好學,而是自律。所以《論語》開篇就是一則「君子」人格的基本要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第一)。

這一段話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出必須有熱愛學習的品質, 「學而時習之」是勤勉學習的特質,視學習為人生所必需,而且一切有利於學習進步的切磋交流都樂見其成。二是必須有自我把持的涵養風度,「人不知而不慍」是篤於自信的寬厚,也是基於涵養的風度。這種風度的本質是內斂的矜持,反求諸己的自律,正如《禮記 中庸》所言「人知之,則願也;人不知,苟自知也。君子終身守此勿勿也。」

君子立身之本,就是嚴於自律。不擔心「人不知」的原因是基於德行品學的自信和對社會君子之風的希望和期待,篤信君子終有為人所知之時,為世所用之日。所以孔子認為君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反求諸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內省是自我完善的途徑,它能及時發現自己的缺點並予以修正。荀子也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自省自責而不是怨天尤人,對他人求全責備,這顯然是要高人一籌。非有頂天立地的心胸和境界是難以做得到的。這種品質被認為是端正的,善良的,溫潤寬厚的,在孔夫子看來「君子」理應如此。因此,「君子」才異於常人,才能德高望重,有不怒而威的感召力影響力。「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

這句話強調兩點,一是君子應該莊重或曰自重,品學端正,不苛求於人,則受人尊敬,不怒而威。其次是,不要和品行低劣行為不端的人交往,而且不能因為臉面尊嚴而掩蓋自己的不足和過失,有錯即改,坦然面對。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即此。

這種態度的要義是嚴以律己,以極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以嚴格的規範來約束自己,正因為如此,君子才能獲得極高的聲望和敬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張)。君子有別於小人,小人是「過則順之」,君子是「過則改之」(孟子 公孫丑下)。

更重要的是君子能「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學而)。這種甘於平淡,嚴以律己,安貧樂道的境界是普通人所難以望其項背的。正因如此,孔子認為君子可以做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儒家思想具有強烈的理想主義情懷,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仁義以化育之,禮樂以薰陶之,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這種願望和理想是非常美好的。荀子說「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勸學)

這就給君子套上了一個令人敬畏的道德高標,將君子推上了人格完美的境地,事實上也窒息了君子的生存空間。君子如此其難,常人所不能及也,普天之下,誰能「君子」?「君子」又將何以自處?

儒家「君子」人格風範的確立,其邏輯起點是風正氣清,人皆舜堯。如果失去了這一前提,「君子」人格則有歧化異變之可能。

其一是容易滋生二重人格,道貌岸然,表裡不一,雙面人性。「君子固窮」,小農經濟時代尚可自律,商品經濟時代則難以自持,明面上清高以自許,私下裡唯利是圖,坦蕩其外,陰暗其內之,於人則求全責備,於己則「過則順之」。

其二是忽略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滋生精神鴉片,不利於調暢理達,中正平和,一旦觸及實際則往往不堪重負,則有崩潰或憤激之慮。過高的訴求滋生清高之心態,而難以企及的現實則又滋生幻滅虛妄之情緒。

據此,儒家的「反求諸己」的思維模式,立足於理想境界,追求理想境界,足以弘揚,值得稱賞,局限與不足也顯而易見。

2020年1月18日星期六

相關焦點

  • 「君子」與「紳士」的對比,碰撞出中西文化精神中的「理想人格」
    去年,央視曾舉辦了一檔專門針對青少年的電視節目——《儒家智慧,點亮人生》,其中有一個章節,講的是"君子的自我修養"。這期節目的熱播,不僅讓人了解到了中國的儒家文化,也加深了更多的青少年對儒家精神文化下——"君子",這一理想人格的印象。只是,古今中外,這種理想人格,都是根植於本國的文化,在汲取營養後,才最終形成,並對後世民族性格的產生深遠影響的。
  • 如何看待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有大理想,有的人有小理想,但不論是大理想還是小理想,都和現實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為你無法短期或者快速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這樣自然就會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所以當你要跟別人談理想的時候,你們一定是站在同級或者他比你低一級的基礎上,因為你和等級比你高的人沒法談理想,人家剛出生等級就比你高,你說這怎麼談呢?既然出生決定了人生的一半,那我們就不該談理想了嗎?也不是的,相反我們大多數人出生於平庸,卻都有不凡之志,我們反而更應該要樹立崇高理想,不斷進取,甚至是改天逆命。
  • 拙讀《論語》之第八篇:君子的理想人格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主流譯文: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的知識也不鞏固。要以忠、信兩種道德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別怕改正。」拙認為「君子不重則不威」當中的「威」譯成「威嚴」感覺好像哪裡不妥,但是一直琢磨卻沒有一個自己滿意的結果。
  • 格非《江南三部曲》:現實與理想的落差,每個人都會經歷
    只是,向來不合時宜和不以現實為基礎的理想和浪漫所帶來的後果都會是頗令人傷心的。在他一股腦的,奇奇怪怪的安排之下,人們已經到了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的地步。譚功達成了一個好心辦壞事,失了民心的縣長。以至於在後來的政治鬥爭當中,他被趕下了臺,此後鬱鬱而終。
  •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現實的「故鄉」是什麼樣子呢。它是在現實社會生活的壓力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鄉」。首先,豆腐西施楊二嫂。她原來是開豆腐店的,為了豆腐店能夠賺到更多的錢,她擦著白粉,終日坐著,實際上是用自己的年輕的美來招待顧客,「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美」,在豆腐西施楊二嫂這裡已經不再是一種精神的需要,而成了獲取物質利益的手段。物質實利成了她人生的惟一目的。
  • 君子文化與君子人格 | 學海沉璧系列文摘之三十二
    君子文化風行於數千年前,其之於當下這個信息化、商品化、全球化的時代是否是一種烏託邦?君子文化的核心在於君子人格,君子人格是最貼近生命本真的一種極致的生命體驗精魂。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職場打拼中,踐行君子人格亦是提高生命質量的最佳選擇。榮華富貴終為身外之物,唯有君子文化精神可以渡己渡人,成為一種恆久的傳承、皈依。
  • 《送我上青雲》:打破性別限制的愛與欲,直面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瀕臨破產的父親伸手找她要錢還帳,在無望婚姻裡尋求愛和暖的母親指望她的陪伴和關心,朋友兼同事四毛唯利是圖,她太清楚每個人的人格和處境,在最絕望的時候,只能以一己之力對應對命運。一個活得很理想型的人,在現實裡的第一道坎是碰壁,學會的第一堂課是低頭。
  • 論語丨君子、仁者、聖人,孔子人格修煉三重境界,三者有何區別?
    這些大學者在研究《論語》的過程中,對於聖人、仁者、君子三者同樣有極具深度的概述,對三者之間的區別也多有講解,讀者也可深加研讀。在整個《論語》中,聖人、仁者、君子三者出現頻率極高,僅君子一詞就出現了107次。而就三者之間在人格上有無高下之分有多重看法,甚至於兩種看法之間頗為矛盾。
  • 辛苦考上公務員,3個月後卻想辭職回家,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很無奈
    公務員的理想與現實,到底差多遠呢?1.工作地點不方便該同學考上的是四川某個鄉鎮基層單位,辦公地點在一個小鎮上,而自己家住在縣城當中,每天上下班都是麻煩事。單位要求8點鐘上班,所以每天6點多就得起床,晚上時不時還要加班,下班後根本沒有娛樂活動。每天感覺像機器人一樣活著,甚至沒有時間談戀愛。
  • 對比發現個別文學作品中理想實現後心理落差的原因
    摘要:美好的理想在未實現之前是人們生活的精神動力,是理想擁有者生命值得奮鬥的動力,因為沒有實現而不知道最終實現的結果,以為理想實現過後會是歡喜,且想像的美好加持,造成最終實現理想的心理落差之大甚至達到沮喪的地步,而造成這一情況背後的原因複雜。
  • 中國貴族精神:君子理想
    雖然貴族精神表現在方方面面,但歸納起來,則是一種對財富、權力、成敗、生死的超越,並且在這種超越中獲得榮譽,維持住讓人們各得其所的社會規範,乃至一定程度的靈魂自由和人格獨立。平民社會和平民精神推動下形成的大眾文化,往往傾向於形而下的功利性、世俗性,而傳統的貴族精神則是一個充滿超越性、自由性的精神寶庫。
  • 《飄》▏讓女人們瞬間明白理想與現實的愛情落差
    徵服既是兩個人雙向的靈魂和身體高度匹配的契合, 也是理想愛情和現實生活相交織的融合。可是偏偏有些人一輩子活在理想的愛情和現實生活的牽扯中,找不著北。它的經典之處在於,以理想的愛情為緯度,以現實生活為經度,將生活與愛情的理想和現實的關係,零距離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該怎麼去實現交融,有待我們自己去感悟。畢竟,對於愛情,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理解,也有著不同的形成根源,比如性格、原生家庭的培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都會不斷地引導著我們對愛情和生活態度的改觀。
  • 君子是什麼樣子?君子不器指的是什麼?
    君子不器出自《論語》,說的是關於君子本身特質的一種特徵。中國古代對君子特別推崇,主張人人都需要養成一種君子的品德,才能為社會,為國家作出更大的奉獻。君子是第一步,最好的就是聖人。那麼,出現在這裡的君子不器,指的又是什麼呢?
  • 《完美的愛,不完美的關係》:淺談如何匹配愛與關係的理想與現實
    結論是,怨氣必須放下,我們愛情與關係的理想現實差距之所以會讓大家覺得痛苦就是因為怨氣。我們很容易在完美和不完美的落差下心生怨氣,這是很自然而然的行為,但也同樣地阻礙了我們的幸福生活。2、愛的自卑還有很多時候,我們覺得理想和現實的落差讓我們傷心難過困苦,還因為我們本身的不自信,或者嚴重點說就是自卑。
  • 現實與理想有落差?三個問題幫你在人生迷航期找到新出路
    你是否也曾經歷過現實與想像的落差?原本對未來的想像在瞬間變成一片空白,這時,迷航的我們應該怎樣幫助自己重新回到軌道上呢?我的朋友秦樺,在大學時主修國際新聞,在臨近畢業前夕,認知到自己的未來並不會在國際新聞的舞臺上發展後,她轉而涉獵心理學,最後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
  • 竟源於「中庸人格」對「狂狷人格」的打壓
    陸九淵、王陽明以革命的精神,衝破了中國傳統溫柔敦厚文質彬彬的「君子人格」,在中國人特別是在中國儒家的人格理想中的確算是個異類,也為儒家的君子人格染上了一股豪壯的狂狷之氣。按照孔子的說法,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孔子認為,要是找不到真正實踐了「中庸之道」的人做朋友,那同狂者與狷者做朋友也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 健全人格的內涵及特徵
    其中隱藏著許多重要的心理學思想,一個主要的方面就是它從儒家文化的角度,設計並塑造了一種儒家的理想人格模式。這個模式有兩個層次,即低層次的「君子」和高層次的「聖人」,層次不同其要求也不完全- -樣。-般來說,君子必須具備仁、義、禮、智四德;聖人也一樣,但在智的修養上要高過- -般君子。
  • 孔子常說「君子不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孔子根據社會上聖人、士、賢者等人所表現出來的品行,要求君子要以身作則,像他們一樣,用仁愛之心和高尚人格來引導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孔子根據自己的認知,以及當時的社會現狀,對「君子」賦予了其它含義。
  • 高考模擬作文|諸暨中學高二(3)班黃詣雯:於理想與現實中擁抱未來
    於理想與現實中擁抱未來浙江省諸暨中學高二(3)班 黃詣雯指導老師 陳柳鈞我們的人生方向,也許和家人的期許大相逕庭,又也許與最終社會賦予的角色相去甚遠理想與現實,似乎從來都不能完美地平衡在天平兩端。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但其實答案並不複雜。哲學家懷德海說:「萬物皆流變。」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任何未及時更新的觀念都有可能造成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我們作為與新時代共生共長的青年,在對待人生方向的看法上與父母老一輩的觀念自會有所不同。
  • 理想與現實有落差?《排長日記》為你解答
    初入:理想≠現實來到新環境後,我發現生活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美好,陌生與壓力在心頭交織。第一天操課,我過得並不順利……早晨6:00哨音響起,連隊準時出操。3公裡、單雙槓、伏地挺身,一大早的「花樣大餐」讓我有些吃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