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出自《論語》,說的是關於君子本身特質的一種特徵。中國古代對君子特別推崇,主張人人都需要養成一種君子的品德,才能為社會,為國家作出更大的奉獻。君子是第一步,最好的就是聖人。那麼,出現在這裡的君子不器,指的又是什麼呢?從字面意思來看,這是說君子不是像器物那樣,容易盛滿,君子不會像一個杯子盛滿一杯水一樣,達到了本身的容量之後就無法裝下其他的東西。君子可能本身是一件容器,不過這個容器並沒有被裝滿的可能。這個和我們常說的中華民族強大的包容性有關。接納和自己不同的東西,而不因其他事物的不同去進行排斥與迫害。吸收其中好的,摒棄其中不好的,也就是要做到馬克思哲學中經常說的「揚棄」。這也是君子不器的一種體現。
在《易經·繫辭》有這麼一句:「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裡面的形而上是指無形的道體,形而下是萬物各自的相。如果一個人被萬物各自的形象與用途束縛,就不能領悟、回歸到無形的道體之中。也就是被外界的條條框框束縛住的話,不但自己的才能與能力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甚至對於自己的眼界,自己所能達到高度也會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萬物各自的形象,個人認為也是指人不能為皮相所迷惑的意思。在佛教與道教的修行中,有一項就是要一切皆空,這也是修行之人最難做到的。因為這是他們最難使自己放棄的,這也是不得道的人和那些得道之人最顯著的區別。君子也是同樣的,如果放任自己對名利、財富、美女的追逐,就無法達到儒家學說中所要達到的那種理想人格。
那麼,君子不作為器具的話,還應該有器具所不具備的哪些方面呢?器具作為一種工具,其作用總是局限在某一方面,而對於其他的方面則是一竅不通。比如說水杯,它只能盛水;飯碗,只能裝飯。一個用來裝水的杯子如果用來盛飯,如果不是那個人瘋了就是根本不熟悉這些器具的使用方法。君子作為一個不能只會一樣東西的人,不能只了解儒家學說卻對道家一無所知,同樣,不能只在書間遊走而不知萬民疾苦。
他們應該「通一藝而專百長」,但是這是很難的。拿現在來說,因為學制的實施,我們在大學裡面只能選擇一門專業,而這門專業裡面只包含一個領域裡面的知識。就像是混入大海裡面的水滴,而我們只能擁有其中一滴,可是我們要面對的是整個海洋。當然在空餘的時間裡面我們還可以學習其他的知識,但是如果在其他地方花的時間過多的話又勢必會影響到自己所學的專業。這其中又涉及到對於「中庸」一種把控。這是非常難的。因此,要達到君子這一理想人格是非常難的,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因為這其中所有面對的困難太多了,而有精力與能力去對付的人太少,這也是平常人、君子和聖人的區別。
總而言之,君子這個程度的實現是非常難的,可是我們不一定要達到君子這一理想,而是要遠離與君子相對人格——小人。這個世界上不乏有小人,當我們勤勤懇懇地工作時,很可能會被這樣的小人在背後捅一刀。雖然我們不必像基督教所倡導的那樣,當別人打你左臉的時候,就把右臉也伸過去,但是堅持一個君子的品行是必須的,也許達不到那個高度,可是當你在無限接近那個可能的時候,一切就可能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