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今年奢侈品市場風雨飄搖一點也不為過,單單這次疫情給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衝擊對大部分家庭來說也是極具威脅性的,反觀一下世界各國疫情依然是大幅肆虐,從各個平臺新聞報導來看經濟形勢也同樣是不容樂觀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竟然出現了大波奢侈品牌逆勢漲價,而且眾多的奢侈品店也反而沒受到漲價影響,就像大降價一般的出現排隊搶購的熱潮,這到底是這些奢侈品牌營銷策略?還是因為報復性購買?
上半年奢侈品市場斷崖式的下跌,甚至一些知名奢侈品品牌也由於財務情況的不理想或是銷售預期的偏差過大而面臨著破產甚至已經倒閉破產,這期間甚至這樣的呼聲:奢侈品的時代就要終結了!
反觀近期奢侈品消費明顯回流,眾多的高端商場也同樣是賺的盆滿缽滿,眾多的消費者在漲價的奢侈品店面前排起了長隊。
像愛馬仕、香奈兒和LV這類的大熱門品牌,店門外面排隊十幾二十分鐘才能進最近就像家常便飯。GUCCI、CELINE、DIOR、卡地亞和寶格麗的店裡店外也人頭攢動,當然也會有很多人走到店門口,看到漫長的採購隊伍便又走開了。
在各地商場空置率紛紛上升的情況下,坐擁奢侈品牌越多的商場反而越穩。業績報告顯示,上海恒隆廣場上半年實現了17%的零售額增長。數據顯示,在截至6月30日的六個月內,廣州太古匯零售額增長3%,租用率為99%;上海興業太古匯也錄得增長2%,租用率為94%。據杭州大廈方面介紹,杭州大廈重新開業第一天,5小時營業額突破1100萬元。
奢侈品實打實地在中國市場再次春風得意起來。
國內奢侈品消費反彈的苗頭是4月一條上了微博熱搜的新聞發出的--廣州太古匯的愛馬仕店重開當日銷售額超過1900萬,一舉突破了愛馬仕在中國最高的單店成交額歷史。
距消息爆出整整四個月過去,消費反彈的跡象依舊沒有消失反而越發的盛行。
其中一部分原因國內疫情因為國內政策的大力控制相較國外來說比較穩定安全,大部分人取消出國旅遊,消費就相對集中到了國內。另外一方面各品牌也極力靠向中國市場的大腿,GUCCI、菲拉格慕、LV、香奈兒等紛紛在包括中國在內的部分市場漲價。這波漲價反而讓部分消費者恐慌為避免新一輪的漲價而購買的更多。
雖然品牌放出的說辭是為了平衡全球市場價格、疫情導致供應鏈成本上升。但事實上,當最能買奢侈品的中國人都被「圈」在家裡,品牌勢必會考慮趁此機會利用內地市場維穩利潤。
當然18年,政府相應的政策下調進口關稅並加強對代購和微商等等的灰色經濟的市場管控,眾多的海外品牌都對應下調了中國區域的價格。除此以外,19年開始實行的《電商法》也同樣讓代購微商無所遁形,眾多的策略支持下消費矛頭理所當然的指向國內市場,人們也更願意在國內購買奢侈品牌。
其實,對比海外大牌奢侈品牌,國內眾多品牌就很不容易樂觀了,部分企業、品牌可能在這次疫情後遺症的影響下難以存活,有的甚至剛處於萌芽狀態就被壓倒。反觀一下今年上半年的經濟形勢,下半年依舊是不容樂觀,所以對於奢侈品營銷策略還是要留有意思理智的、不要被報復性的購買心理佔據內心,理性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