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到30%的慢性C肝患者會在20年內發展為肝硬化。
這是一個極其龐大的人群——
據統計,我國約有1000萬C肝病毒感染者。
與B肝相比,C肝的知曉度與診斷率都較低。大多數的慢性C肝患者確診時,已處於晚期,並常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
但值得慶幸的是,和B肝不同,C肝是一種能夠被完全治癒的疾病。
關鍵在於及時發現、規範治療。
1
從全球視角來看,C肝也是一種高發的傳染病。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HCV的感染率約為3%,估計約1.8億人感染了HCV,每年新發C型肝炎病例約3.5萬例,每年大約有70萬人因未得到治療而死亡。C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導致肝臟慢性炎症壞死和纖維化,部分患者可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細胞癌(HCC)。
醫學界常用「吶喊的B肝,沉默的C肝」來形容公眾對C肝的知曉情況。世界肝炎聯盟發起的肝炎患者全球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公眾對C肝的認知度僅為25%,自主篩查率為19.4%。
此外,我國C型肝炎診斷率僅為2%,且大多數的慢性C肝患者確診時,已處於疾病發展晚期。
C型肝炎病毒有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大多數患者感染後沒有明顯的症狀,慢性C肝患者甚至可以在20年間沒有任何明顯症狀。
換句話說,這種病毒可在人體內潛伏10到20年,猶如一枚「定時炸彈」,若不及早發現、及時「拆除」,15%到30%的慢性C肝患者會在20年內發展為肝硬化,大大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
2
很多人關心C肝病毒的傳染渠道。
C型肝炎的傳染源主要為急性臨床型和無症狀的亞臨床病人,慢性病人和病毒攜帶者。一般病人發病前12天,其血液即有感染性,並可帶毒12年以上。
C肝病毒主要是通過血液傳播、破損的皮膚和黏膜傳播、經輸血和血製品傳播,以及母嬰傳播、性傳播等。
C肝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以下這些:
有職業或其他原因比如文身、穿孔、針灸等所致的針刺傷史者;有醫源性暴露史,包括手術、透析、不潔口腔診療操作、器官或組織移植者,準備進行特殊或侵入性醫療操作的人群;有高危性行為史者;有輸血或應用血液製品史者,主要是1993年前有過輸血或應用血製品者;1996年前的供血漿者。
高危人群應該到正規醫療機構進行C肝篩查,只要診斷為C肝病毒(HCV)感染、符合抗病毒治療指徵的感染者,應該儘快接受抗病毒治療。
C肝並不會通過同桌吃飯傳染,也不通過握手傳染,更不會通過呼吸道傳染。因此,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肝膽胰中心主任魏來教授特別提醒:公眾應消除對C肝患者的歧視。
魏來教授特別提醒——
文眉、文眉、洗牙、打耳洞等凡是有可能導致皮膚黏膜破損、出血的行為,都要去正規場所,採用一次性用具,簡單的酒精擦拭未必能徹底清除C肝病毒。
3
1974年,Golafield 首先報告輸血後非甲非B型肝炎。
1989年美國科學家麥可·侯頓(Michael Houghton)和他的同事們利用一種新的技術手段——分子生物學方法,終於找到了病毒的基因序列,克隆出了C肝病毒,並命名本病及其病毒為C型肝炎 (Hepatitis C)和C型肝炎病毒(HCV)。
因為C肝病毒是RNA病毒,極易變異,所以非常遺憾的是截至目前醫學界尚未研製出有效預防C肝的疫苗。
值得慶幸的是,與B肝不同,C肝是一種可以被治癒的病毒性肝炎。但能否治癒,關鍵在於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在中國,超過96%的C肝感染者的致病基因為 1、2、3和6型。國際推薦的一線治療方案是口服直接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治療有效率能夠達到90%以上。從2017年開始,已經有多個口服直接抗病毒藥物相繼問市。
在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患者中,有少部分患者會發生治療失敗的情況。
但即便是既往接受抗病毒藥物失敗,《C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也已有推薦藥物作為治療方案進行「挽救」。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
抗HCV
即C肝抗體,目前診斷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指標。但因感染HCV後抗HCV出現較慢,一般在發病後2~6個月,甚至1年才轉陽,故不能作為早期診斷的方法。而且1次陰性,也不能直接否定診斷。當各型病毒性肝炎特異性標誌檢測陰性,臨床症狀及單項ALT升高,提示急性病毒性肝炎時,應考慮是否為丙型病毒性肝炎。
HCV-RNA
即C型肝炎病毒的核糖核酸,是HCV的遺傳物質,是表示體內感染HCV的直接指標。目前用PCR方法可以直接檢測血中的HCV-RNA,可用於HCV感染的早期診斷。因其較C型肝炎抗體出現早,故是C型肝炎病原學診斷和判斷傳染性的一項有用的指標。
總之,對有典型臨床表現且其發病與輸血及血製品密切相關,已排除其他肝炎的可疑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進一步查HCV-RNA及抗HCV,如HCV-RNA及抗HCV均陽性或HCV-RNA單獨陽性即可確診為丙型病毒性肝炎。
來源:中外醫訊(medinfo-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