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未來變成社會精英,因此,家長總喜歡將注意力集中在智商、文化知識、個人技能等方面。人們普遍認為,只要在這些方面做好,孩子以後肯定會有大出息。
道理是這樣沒錯,然而,有一項東西雖然不起眼,往往容易被人們忽略,可它的重要性卻毋庸置疑,那就是「專注力」。
孩子上課坐不住,總是動來動去
「幼兒園老師說我家孩子有多動症,其他寶寶都能安靜地坐著,就他一個人喜歡跑來跑去,一刻都閒不下來……」
小石頭的媽媽最近很苦惱,過去她以為自己的孩子只不過是活潑了點,完全沒想到已經發展到了「多動症」的地步。
「我打了打了,說也說了,可孩子就是不改,我是真不知道,他為什麼就是沒辦法靜下心好好專心做一件事情,難不成是遺傳他爸爸?他年輕的時候就特別喜歡運動。」
類似於小石頭這樣的孩子,其實非常普遍,總結下來,他們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不專心,耐心很少,專注力低下。
幼齡期間,這些都不是問題,畢竟小孩子天性活潑,坐不住也是常事,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專注力低下的危害會不斷放大。試想一下,孩子上課期間,注意力完全不在黑板上,這樣的學習效率能有多高?
指望他們課後自己學習?那就更不可能了,畢竟有老師壓著都無法好好學習,課後無人監管,又怎麼可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呢?根本就是不現實的事情。
此外,專注力不足還會造成溝通效率低,記憶力下滑,辦事低效等一系列危害,它將嚴重阻礙孩子成為人才。
由此可見,專注力同樣是成才的關鍵因素之一,不可或缺。
你還在這麼做麼?小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成敗在於細節
孩子專注力低下,固然有一部分是生理髮育不完善所致,這屬於不可抗力,不過家長也得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做錯?
下面這些行為,都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1.不停打斷孩子
孩子在畫畫,家長覺得畫得不對,或者畫得不好看,強行糾正;孩子在玩耍,父母覺得不安全,要求停止,並且按照他們的指揮做事情;孩子在努力表達,父母不耐心,不願意慢慢往下聽……
也許在家長看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誰能想到,正是這些「正確行為」,無形中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
2.長時間看電視
沒有孩子不喜歡看電視,人們只知道長時間看電視會近視,卻忽略了它對專注力的影響。
馬修·艾德倫博士認為,孩子在看電視的過程中,注意力往往會高度集中,這本是一種專注力訓練,是件好事。不過他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不換臺,不切換節目,如果頻繁切換電視內容,就會讓孩子習慣那種思維模式,久而久之,他們將很難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狀態。
因此,不論出於何種目的,我們都不應該縱容孩子長時間看電視。
3.一次性拿出太多玩具
現在家家戶戶條件好,只要孩子想要,家長就會去買。很多富裕人家,甚至會專門騰出一個房間來放玩具,結果呢?
孩子一會兒玩這個,一會兒玩那個,每個都只是稍稍關注一下,然後就拋之腦後,說實在的,別說是小孩子,哪怕是成年人,如果有很多想要的東西放在我們面前,誘惑一樣不會小。
其實,家長買玩具也是一門學問,因為「玩具在精不在多。」
日本兒童教育專家認為,家長在給孩子準備玩具時,切忌一次性拿很多,一般有個2-3個就足夠孩子玩了。書刊、拼圖、玩偶等等,每種拿出一個即可,這樣既能幫助她們開發腦域,也不會對專注力造成破壞。
「懶媽媽」更容易培養出專注力高的寶寶
我們一直在強調,「慈母多敗兒」,道理說起來人人都懂,可真輪到自己時,做好的媽媽卻很少。
不做「慈母」可不僅僅是不縱容孩子犯錯,還包括「少管閒事」,多給孩子一些自由發揮的空間。經歷的事情多了,他們自然就會得到鍛鍊,3-5歲期間,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強,此時幫助她們養成好習慣,將受益終身。
此外,經常獨立做事還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與心理承受能力,這對他們未來的成長,有著無法忽視的增益。
學會做一個「懶媽媽」,既能節省時間,減輕負擔,又能幫助孩子加速成長,一舉兩得。
唯有正確方法指導,才能更快、更好地改善孩子的專注力
總有家長認為,想要改善孩子的專注力,難度非常大,畢竟這是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只能通過孩子的表現側面觀察,影響因素非常多,很容易出問題。
其實並非如此,大家缺少的並非耐心,而是正確方法。
在這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它能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點,歪歪兔專注力養成繪本——《我才不會走神兒呢》。
相對於其它專注力訓練的書,這本書從4個角度:
專注力的穩定性專注力的分配專注力的廣度專注力的轉移多層次、多角度幫助孩子成長,完美切合他們的思維邏輯慣性,最大程度提升學習效率,減輕父母的負擔。
本書採用「故事+練習」的方式,基於專注力的心理機制,讓孩子在讀故事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而練習又能二次加深印象,確保相關理念紮根於他們的潛意識中,在未來潛移默化地改變孩子的行為模式,最終成為一種性格。
6個目標非常明確,也方便父母階段性檢查孩子的成果,俗話說得好,拿到手的才是真的,看得見、感受得到的效果,才是父母真正想要的。
除了效果之外,這本書最大的好處在於,父母除了初期需要引導孩子閱讀,後期完全可以選擇「放養」,讓她們自己去讀書,效果其實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