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重在養陰防燥

2021-01-09 今日惠州網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立秋已過,標誌著秋天拉開了序幕。儘管天氣逐漸由夏入秋,但炎熱並沒有過去,因此民間也有「秋老虎」一說。也正因為有秋老虎相伴,面對換季的影響,養生顯得特別重要。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藥膳調理中心主任陳文濱指出,秋季天氣乾燥易損肺部,肺部與秋季相應,身體在立秋後進入了養肺關鍵期。

立秋後肺功能開始旺盛

據了解,肺在五行中屬金,主秋季。立秋後肺功能開始處於旺盛時期。秋天的氣候特點為燥,也就是說燥主秋令。隨著氣溫開始降低,雨量減少,氣候偏於乾燥,極易傷損肺陰,從而產生口乾咽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便秘等現象,嚴重者還可能出現咳中帶血等一系列症狀,所以秋季養生應遵循「養陰防燥」的原則。陳文濱提醒廣大市民,秋季養生可以從以下四方面著手,科學安排衣食住行,避免天氣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安全度過「多事之秋」,讓自己擁有一個好身體。

■避免劇烈運動傷津

運動要科學選擇一些輕鬆運動方式,因為太過劇烈的運動會導致出汗太多而加重傷津,因此可選用自己喜歡的運動如太極拳、瑜伽、八段錦、五禽戲等,其實散步也是不錯的選擇。

■早起舒展肺氣

堅持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順應陽氣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更好舒展。

■吃酸味食物以補肝氣

秋天養生特點是宜收不宜散,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多吃些酸味食物,以補肝氣,如蘋果、石榴、葡萄、櫻桃、柚子、檸檬、山楂等。要少食辛味食物如蔥、姜、蒜、韭菜、辣椒等。

■精神調養忌悲憂傷感

精神調養要做到內心寧靜、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

仍需祛暑防範「秋老虎」

「這個時候暑氣仍存,氣溫不會立刻降低。」陳文濱提醒,要注意防範「秋老虎」,防暑降溫。秋老虎的天氣特徵是早晚清涼、午後高溫暴曬,所以養肺的同時仍需祛暑。清熱解暑的食物不能一下子從餐桌上全部消失,常食用的粥有百合銀耳粥、蓮子粥、薏仁粥、荷葉粥等,常食用的湯有百合冬瓜湯、赤豆鯽魚湯、枸杞葉豆腐湯、冬菇紫菜湯等。

沒有必要刻意「貼秋膘」

經過了夏天的虧耗,入秋後應以清補為主,而且進補之前要給脾胃一個調整適應時期,可用一些中藥材,例如芡實、沙參、西洋參、玉竹、麥冬、銀耳、百合、山藥、薏米、蓮子等,以調理脾胃功能。同時,也可補食一些富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魚、各種動物瘦肉、禽蛋以及奶製品、豆類及新鮮蔬菜、水果均宜適量食用。此外,民間在入秋後素有「貼秋膘」一說。其實,沒有必要刻意「貼秋膘」。陳文濱指出,由於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日常生活中攝入的脂肪、蛋白質含量並不低,所以也就沒有刻意「貼秋膘」的必要。

惠州日報記者黃 婷

養肺食療小貼士

1、酸梅飲

烏梅2枚、麥冬10g、山楂3g,適量水煲煮後,加冰糖調味,即可飲用。

2、百合銀耳粥

百合20g、銀耳10g、蓮子20g、粳米50g,煮熟後調味,即可食用。

相關焦點

  • 秋季養生重在「養陰潤燥」
    中醫學認為,燥為秋季的主氣,這個季節天晴少雨,氣候乾燥,容易傷及津液,由此呈現一派「燥象」:口乾、唇乾、鼻幹、咽幹、咽痛、舌幹少津、大便乾結、皮膚乾燥甚至皸裂等,中醫稱之為「秋燥」。專家建議,秋燥來襲,養生重在「養陰潤燥」,飲食上「少辛增酸」,少吃辛辣刺激性食品,多吃當季的果蔬,必要時選用藥膳食療來幫忙。
  • 秋季養生重在養陰防燥,這幾款湯別忘了喝
    秋季很多人會漸漸出現皮膚乾燥、脫皮等現象,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秋燥」。
  • 秋季養生重在養陰防燥,這幾款湯別忘了喝!
    秋季很多人會漸漸出現皮膚乾燥、脫皮等現象,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秋燥」。
  • 養陰防燥宜潤肺
    正因如此,秋季進補越來越得民心,一入秋就有很多人到處諮詢滋補良方。秋季進補需養陰秋季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秋季陽氣漸收,陰氣生長,保養體內陰氣成為首要任務,而養陰的關鍵在於防燥,這一原則應貫徹這個季節生活的始終。秋季人體的陽氣隨之內收內斂,儘量做到早睡早起、規律作息,保持情緒樂觀開朗避免煩惱悲傷等不良情緒。
  • 秋季燥熱吃什麼好 推薦四道養陰防燥湯
    雖然天氣轉涼,但是秋老虎的威力不可小覷,秋季主要還是以防秋燥滋陰為主。
  • 【愛夢養生】秋季養生:「潤燥、補肺、養陰、增酸」該吃什麼好?
    【愛夢養生】秋季養生:「潤燥、補肺、養陰、增酸」該吃什麼好? 秋季養生原則重在滋陰潤燥養肺,日常活動應由開放漸漸收斂。概括為秋季養生八字訣:潤燥、補肺、養陰、增酸。作為水果生吃的,味道甘甜、清涼入肺;和糯米、蜂蜜一起蒸,粉紅透明,軟糯清潤,是秋令美味小菜;和排骨燉湯,健脾開胃、營養豐富,適合脾胃虛弱的人滋補養生。補肺:首選杏仁蘿蔔杏仁乾薑梨,治咳有效不求醫。按中醫的理論,時髒對應,秋季屬肺。立秋後是養肺、補肺或治療肺部疾患的最好時節。補肺的有銀耳、百合、豬肺、柿餅、枇杷、荸薺等。
  • 秋季養陰潤燥吃什麼?
    人們平時除了注意生活規律、適當鍛鍊和及時補水外,通過飲食調理是一種很好的「養陰防燥」方法。
  • 秋季養生:「潤燥、補肺、養陰、增酸」該吃什麼好?
  • 【養生保健】睡眠規律 運動平緩:秋季養生防秋燥
    秋季是由熱轉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黃帝內經》載:「秋冬養陰。」意思是說,在秋冬兩季應當收養陰氣,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長的規律,並為來年陽氣的生發打好基礎。「燥」為秋季的主氣,故稱「秋燥」。燥氣傷人,以耗傷津液為主,津液既耗,則必見一派「燥象」。秋季對應的臟腑是「肺」,當秋燥犯肺時,容易出現「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狀。因此,秋季養生,當以「防肺燥,護陰津」為主。
  • 東阿阿膠:秋季養生宜養陰清燥
    專家指出,秋季飲食應該以清淡為主,少吃油炸的食物,應該多以新鮮的蔬菜水果為主,蔬菜類易選擇菠菜、冬瓜、黃瓜、大白菜等,肉類可選擇鴨肉、兔肉。此外,應該多吃一些蘿蔔、蓮藕、蜂蜜、梨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
  • 秋季養生:養陰清熱、潤肺安神、調理脾胃
    中醫認為此時氣候乾燥,空氣水分減少,燥邪多從口鼻而入侵犯人體,從而產生外燥病症。因此,養生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調理脾胃、清心安神的飲食進行生理性調整。  中藥調理可注意調理脾胃,側重於清熱、利溼、健脾,以使體內的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 秋季養生重在補氣,人參滋補元氣滿滿!
    秋季養生重在補氣秋乏、秋燥接踵而至,身體也有了不少的變化。有些人很容易犯困,有些則變得煩躁不安,皮膚乾燥,身心疲憊。天氣的轉涼,氣血不足的老人、孩子、抵抗力差的很容易感冒咳嗽,甚至引起腹瀉、便秘等胃腸功能失調。秋燥、秋乏重在補氣。
  • 【健康養生】寒露時節「涼燥」當令,這三款養陰防燥的食養藥膳別錯過!
    此時節「涼燥」當令,如果秋分時沒有及早潤燥養生,此時可能會有皮膚乾裂、咽燥乾咳、痰中帶血絲等秋燥症狀。中醫認為,燥邪不僅會外襲傷肺,也會內傷脾胃,使胃津液減少。所以此時節養生重點在於養陰防燥、潤肺益胃,故應少吃辛辣、燻烤食物,多吃雪梨、香蕉、甘蔗、藕節、荸薺等果蔬,補充足夠的水和維生素,也可泡服石斛、玉竹水,煮食百合、蓮子、銀杏、粳米粥等。
  • 秋季養生,寒露養生小常識
    寒露是深秋的開始,天氣越來越冷,那麼寒露節氣怎麼養生?今天跟大家說一說寒露節氣養生五個小常識。第一個足部保暖。常言道寒露腳不漏,寒露過後氣溫逐漸降低。不要經常去赤膊漏身,以防涼氣侵入體內。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喝點蜂蜜水,這個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一個飲食良方。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因為蜂蜜它對於神經衰弱、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肺病等有很好的效果。經常食用蜂蜜,還可以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因此秋天,最好是晨飲淡鹽水,晚喝蜂蜜水。來保持身體健康。第四個;早睡早起。
  • 白露後氣候逐漸乾燥,專家提醒:注意養陰生津、潤肺防燥
    對此,寧波市北侖區春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內科醫師岑潔提醒,秋季要注意養陰生津、潤肺防燥。 秋冬季節宜養心陰 中醫講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岑潔表示,秋冬季節正是養陰的好時候,要及時調理心陰、肺陰,對亞健康人群、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都十分重要。
  • 【養生】秋季:潤燥補肺養陰多酸
    作為水果生吃的,味道甘甜、清涼入肺;和糯米、蜂蜜一起蒸,粉紅透明,軟糯清潤,是秋令美味小菜;和排骨燉湯,健脾開胃、營養豐富,適合脾胃虛弱的人滋補養生。補肺 首選杏仁  蘿蔔杏仁乾薑梨,治咳有效不求醫。  按中醫的理論,時髒對應,秋季屬肺。立秋後是養肺、補肺或治療肺部疾患的最好時節。補肺的有銀耳、百合、豬肺、柿餅、枇杷、荸薺等。而其中當季最好的,非杏仁莫屬。杏仁分甜杏仁和苦杏仁兩種,甜杏仁滋潤補肺功效更強。
  • 秋季養生:一定要謹記「六防四養」
    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鍊皆以「養收」為原則,專家提醒人們立秋後養生調養要謹記「六防四養」。 秋季燥邪傷人,尤易傷人體津液。津液既耗,就會出現「燥像」,表現為口乾、唇乾、鼻幹、咽幹、舌幹少津、皮膚乾燥甚至皸裂。肺喜潤而惡燥,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響,就會出現「秋燥症」。防秋燥要多吃芝麻、蜂蜜、銀耳、青菜之類的柔潤食物,以及梨、葡萄、香蕉等水分豐富、滋陰潤肺的水果。
  • 秋季養生重在「收」
    所以,秋季的養生,不能離開「收」這一原則。       所謂秋季養生的「收」,一是指「收穫」。即經過一個夏天的鍛鍊,人體處在一個狀態最好的階段。這個時候,繼續鍛鍊對於身體狀態已經不會再有更多增加,反而是繼續大量運動會增加人體的損耗。所以,這個時候要見好就收,將一個夏天的鍛鍊成果收穫,利用良好的身體狀態,為日後到來的冬季打下良好的基礎。
  • 美容師必知的秋季養生五行常識!
    4、預防秋燥秋天雨水較少,天氣乾爽,人體容易虛火上延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易傷肺,秋氣與人體的肺臟相通,肺氣太強,容易導致身體的津液不足,出現諸如津虧液少的「乾燥症」,比如皮膚乾燥,多有咳嗽。防秋燥,重在飲食調理,適當的選食一些能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食物,比如酸角、西番蓮、梨、甘蔗、荸薺、百合、銀耳等。5、預防感冒秋季感冒增多,預防感冒,首先要根據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服,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其次室內的空調溫度不要過低,一般在25℃~27℃最好。秋季是疾病的高發期,遇到疾病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 【懷柔養生】今日寒露:寒氣漸生、雨水漸少,養陰防燥、潤肺益胃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寒露節氣後,晝漸短,夜漸長,日照減少,熱氣慢慢退去,寒氣漸生,晝夜溫差較大,晨晚可以感到寒意。寒露之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燥邪當令,易傷肺傷胃。此時養生應以養陰防燥、潤肺益胃為主。此時處於秋冬過渡時期,常有冷空氣侵襲,要注重防寒。建議結合自身的體質情況和基礎病等進行個體化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