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一定要謹記「六防四養」

2021-02-27 荷風吹笛文集
立秋一過,氣候將逐漸轉涼,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鍊皆以「養收」為原則,專家提醒人們立秋後養生調養要謹記「六防四養」。

 

秋季燥邪傷人,尤易傷人體津液。津液既耗,就會出現「燥像」,表現為口乾、唇乾、鼻幹、咽幹、舌幹少津、皮膚乾燥甚至皸裂。肺喜潤而惡燥,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響,就會出現「秋燥症」。防秋燥要多吃芝麻、蜂蜜、銀耳、青菜之類的柔潤食物,以及梨、葡萄、香蕉等水分豐富、滋陰潤肺的水果。要早睡早起,早起呼吸新鮮空氣,以利舒肺,能使機體津液充足,從而精力充肺。 

秋季雨水還是很多的,此時防溼氣陰邪困傷脾陽而發生水腫、腹瀉。防溼主要應以祛溼化滯、和胃健脾的膳食為主,如蓮子、藕、山藥等。

立秋之後雖然天氣仍會持續炎熱,但整體溫度有所下降,且秋天氣候變化大,早晚溫差大,冷熱失常,這往往使人措手不及,使得「賊風」(外邪侵襲人體所發生的疾病,比如感冒)會乘虛而入,易讓人生病。防「賊風」的方法有:一方面晚上應注意關窗,或者睡覺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溼。另一方面注意穿衣、蓋被,不要隨意減衣,同時天氣轉涼後,也不要過早穿上厚衣服,「秋要凍」,才會對「賊風」有抵抗力。 

 

立秋之時降雨增加溼度大,天氣悶熱,食品、衣物很易發生黴變。一般來說,如果氣溫達到35℃以上,而相對溼度也會增加,這就很容易產生黴變。食用黴變的食物後會發生胃腸疾病,如腹瀉、嘔吐、腸炎和痢疾等。

立秋後,辦公室的空調照舊,但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尤其在立秋之後,天氣早晚較涼,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狀。立秋以後,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放時間不宜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溼。

立秋後還應當避免出現心情煩躁,應積極防範「情緒中暑」。出現「秋老虎」天熱之時應減少外出,外出時也要記得隨身備好藿香正氣、人丹等防暑用品,並採取防曬措施。

  

立秋時節,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秋天正是養陰補虛的好時節,但是秋補可不能亂補,只有了解自己的體質才好對症進補。

⑴如果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動則汗出,食慾減少,舌質淡就屬於氣虛體質。用黃芪、黨參、西洋參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簡單的方式。

⑵如果面色蒼白,口唇淡白,夜熱盜汗,肌膚枯澀,舌淡紅無苔就屬於血虛體質。可以用當歸、紅棗、何首烏、桑椹做粥,在燉雞湯、燉肉時也可以加點。

⑶如果顴面潮紅,口燥咽幹,盜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紅少苔就是陰虛的體質。可以用麥冬、五味子、山藥、百合等,熬粥的時候可以放幾味。

 

 立秋將至,初秋時節應重點養護哪些部位?預防哪些疾病?可選用何種方法來調理、養護身體呢?中醫專家認為,立秋過後,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乾燥,氣燥傷肺,容易產生疾病,因此需要潤燥、養陰、潤肺。而此時,肝臟、心臟及脾胃還處於衰弱階段,因此,立秋過後肺功能開始處於旺盛時期,因此要加強調養,使肺氣不要過偏,影響機體健康。

專家指出,要適當多潤肺,多補充水分,少食辛辣、燒烤、油膩、傷胃的食物,相反,可多吃點果仁類的食物。起居還宜早起早臥,多呼吸新鮮空氣,多做深呼吸,以及時排出體內的有害物質。注意不做劇烈運動,不過度勞作,可適度慢跑,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另外,在肺盛之時易影響到肝,而肝主情志,疏洩氣血,肝氣受制的秋天,人們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等表現,表現在生理方面則為容易引起氣血失調等疾病的發生,比如:內分泌紊亂等問題,像月經失調、心慌心悸、失眠問題等。當出現此類現象時,可通過養陰、柔肝、疏解等方法調理。

立秋節氣過後可逐漸增大運動量,多做戶外運動,能增強血液循環,改善心肺功能和腦的血液供應。

儘管一年四季皆可減肥,但以秋季減肥效果最好。秋天,脂肪細胞開始逐漸積聚,以防止熱量擴散。如果這時不加以抑制,人體就開始趨於肥胖。此時可逐漸增大運動量。

秋天在運動的時候,要科學選擇一些使情緒穩定、安定心神的運動方式,如太極拳、瑜伽,八段錦、五禽戲等中醫養生操都是不錯的選擇。要顧護陽氣,不適合選擇運動量大的運動,避免運動後出汗過多,容易使邪氣趁虛而入。尤其是老人、體質虛弱者更要注意運動適度。秋雨過後,景色宜人。與親朋好友,登高遠眺,既能觀初秋美景,又可強健身心。 

此外,秋季運動還要格外留意防秋燥,每次鍛鍊後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若出汗較多,可適量彌補些鹽水,彌補時以少數、屢次、緩飲為原則。

立秋一過,氣候將逐漸轉涼,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專家提醒人們立秋後飲食上要注重養生調養。
秋季養生飲食原則:「潤燥、補肺、養陰、多酸、進補」

秋季養生要遵從「潤燥、補肺、養陰、多酸」的原則。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

《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所以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蓮子百合湯、雪梨銀耳湯等以滋陰潤燥、健脾祛溼,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礎。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立秋時節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時候,人們可以根據這一節氣的特點,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但不能「亂補」。因為經過炎熱的夏季,人的胃腸功能較弱,還沒有調理過來,如果吃太多的肉類等高蛋白食品,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胃腸功能,因此秋季進補要適當。

患有胃腸道疾病、高血脂等疾病的人不宜攝入太多肉食。與肉食相比,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淡補功效更為突出,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溼的功效。

秋天的主要氣候特點是「燥」,空氣中缺少水分,人體同樣缺少水分。古代就有對付秋燥的飲食良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白天喝點淡鹽水,晚上喝點蜂蜜水,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辦法又是秋季養生、抗衰老的飲食良方。

秋季應多清熱利溼的食物。如冬瓜、藕、扁豆、紅小豆、薏苡仁、山藥等。西瓜、梨亦可適當吃一點。此外,古人特別推崇此時要多喝點粥,如金元時期的大醫學家李東垣認為:「益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脾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溼熱交蒸,致脾胃內虛,抵抗力下降,這時若能吃些溫食,特別是喝些粥對身體很有好處,原因是作為粥中的主要成分粳米,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

由於北方的秋冬季氣候乾燥,有的女性臉上起了疙瘩,有的要應付便秘等尷尬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專家指出,喝些蜂蜜水也許就能解決問題。

有的人體質愛上火,炎熱的夏天反倒沒事,可越到秋冬季天氣乾燥時就越容易上火,便秘就是表現之一。對於一些年輕女人來說,還有一個表現就是臉上起包、口腔潰瘍。專家指出,這種時候越是著急上火越解決不了問題,而是心平氣和地在飲食調理上下功夫。可以多吃一些水果、蔬菜以及一些潤腸通便的食品,如蜂蜜就是個很好的選擇;多喝水也是個簡單有效的好辦法。牛羊肉和烹飪得比較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這些食物都容易上火,而海鮮及深海魚類可以多吃一些,可以起到滋陰的作用。

帶魚肉肥刺少,味道鮮美。其鈣含量特別高,多吃能預防骨質疏鬆症,適合中老年人。中醫講,帶魚可補五臟、祛風、殺蟲,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皮膚乾燥者尤為適宜。可用作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輔助療法。常吃帶魚還可滋潤肌膚,保持皮膚的潤溼與彈性。帶魚腥氣重,最好不要清蒸,紅燒和糖醋都可,另外,還可以和南瓜一起做成帶魚南瓜湯,湯快熬好時可放一些蒜汁,遮蔽腥味。

秋天應當少吃一些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如尖辣椒等。另外,還要避免各種溼熱之氣積蓄,凡是帶有辛香氣味的食物,都有散發的功用,因此提倡吃一些辛香氣味的食物如芹菜。

由於秋季天氣由熱轉涼,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飲食特別注意不要過於生冷,以免造成腸胃消化不良,發生各種消化道疾患。

中醫學認為,苦燥之品易傷津耗氣。秋季燥邪當令,肺為嬌髒,與秋季燥氣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許多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往往從秋季開始復發或逐漸加重。所以,秋令飲食養生應忌過燥的食物,比如一些煎炸類的食物。

季節交替,氣候變化無常,人體一時難以適應,免疫力也不知不覺地在下降,這時就容易讓感冒病毒鑽空子。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是一個預防感冒的好辦法。菜花含有的維生素C含量比大白菜、黃豆芽菜要高3~4倍,還是一種非常好的血管清理劑。

初秋氣候開始變乾燥,一旦蔬菜、水果、水分攝入不夠,就容易上火,口腔裡也會跟著出現潰瘍、發炎等問題。菠菜中豐富的核黃素是有效預防口角潰瘍、唇炎、舌炎、皮炎的重要營養素。

夏秋交替的時節,溫差較大,早晚涼,中午熱,對於體質較敏感的老年人來說,身體很難馬上適應這種變化,直接影響到內分泌和神經系統,導致睡眠質量下降。芹菜有降血壓、降膽固醇和鎮定神志的作用。

絲瓜可以從春末吃到初秋,有利尿涼血、解毒通便的作用。清蒸絲瓜,加點肉末和蒜末,稍微蒸一下就熟,淋點海鮮醬油,味道非常好。

木瓜除了當水果,一到秋天,可以用它煲湯喝,補水祛燥。木瓜中富含的酶還能幫助消化,適合便秘和消化不良者食用。

初秋氣溫仍較高,很多人胃口不好,將肉類和瓠瓜一起做菜,保證了蔬菜的攝入,也增加了蛋白質的攝入。瓠瓜中胡蘿蔔素含量較高,能起到一定的抗氧化作用,還有一定的降糖作用。

立秋後天氣還是比較悶熱,要少吃辛辣食物,適當多吃酸、鹹食物。給大家推薦一款湯飲,不但能清熱消暑,還有理氣健脾的功效。主料是大麥芽(一兩)、和瘦豬肉(四兩)、冬瓜(六兩)以及少量陳皮(25克)一起用砂鍋煮湯,大火煮開後小火煮1~2小時。

立秋後燥氣上升,多吃些滋陰潤肺的食物,如蓮子、山藥、百合等。雪梨和百合一起加水熬製,清熱潤燥,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特別是對於經常乾咳的人。

立秋後還是屬於長夏之末,天氣仍然比較悶熱,易造成食慾不佳,建議用燕麥熬粥喝。燕麥先煮熟,然後放入油菜末煮開。另外,將大米先煮熟,然後將提前做好的山藥泥加入煮開。適當喝些能夠養胃健脾。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治未病就是這把鑰匙上的第一個齒槽。隨著健康2030成為國家戰略,人們對於疾病的預防也更為重視,當前中醫治未病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實踐經驗,是中醫健康文化的核心學術思想。但不少人對這一思想所知甚少,今天,代哲軍,筆名荷風吹笛為大家做一個深度普及。

什麼是治未病

「未病」顧名思義,未來的病,將可能發生的疾病。廣義的治未病可以概括為圍疾病期的治療,狹義的治未病指的是由於後天失於調養,導致氣血陰陽失調,而出現的各種不適症狀,而這類人群在西醫的理化檢查無異常或輕度的異常,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灰色地帶—亞健康。而對於這類人群,西藥尚無理想的治療手段,而中醫通過個體化的辨證施治方案,運用中藥,針灸,推拿,刮痧等傳統療法調整氣血,平衡陰陽,補虛瀉實,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使這部分人群恢復「陰平陽秘」的健康體態,從而遠離疾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來的防病養生謀略,是至今為止我國衛生界所遵守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並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想好能夠採用的救急方法,這樣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動權,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故朱震享在《格致餘論》中說:「與其求療於有病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中醫治未病的三大意義

治未病是採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中醫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治未病包含三種意義:一是防病於未然,強調攝生(養生),預防疾病的發生;二是既病之後防其傳變,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演變;三是預後防止疾病的復發及治癒後遺症。

一、攝生防病。

《黃帝內經》中「正氣內存,邪不可幹」的論述歷代醫家都極為重視,並通過他們的醫學實踐加以運用和發揮,使其成為別具特色的預防醫學理論。只有強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視攝生才能強身。攝生是以調攝精神意志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閒清靜,沒有雜念。精與神守持於內,避免過度的情志變動,心胸開朗,樂觀愉快,這樣就能達到補養真氣的目的。對於外界不正常的氣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時避開,順從四時寒暑的變化,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統一。要求人們飲食有節制,生活起居有規律,身體雖勞動但不使其過分疲倦,同時還要節慾保精。反對「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則,就會導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強身健體的方法,如五禽戲、氣功、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

二、既病防變。

疾病發生後,必須認識疾病的原因和機理,掌握疾病由表入裡,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變化規律,爭取治療的主動權,以防止其傳變。例如治療肝病結合運用健脾和胃的方法,這是因為肝病易傳之於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內經》中出現「治未病」一詞的還有2篇。《素問·刺熱篇》說:「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處所謂「未發」,實際上是已經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時期症狀較少且又較輕的階段,類似於唐代孫思邈所說的「欲病」,在這種情況下,及時發現,早期診斷治療無疑起著決定性作用。《靈樞經·逆順》篇中謂:「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兩篇均強調在疾病發作之先,把握時機,予以治療,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三、預後防止疾病的復發及治癒後遺症。

《難經·七十七難》:「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相同語句又見《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篇首「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根據五臟(五行)之間生理、病理相關原理,從整體出發,預測原發髒的病變發展趨勢,採取非針對「現髒病」的「隔二、隔三髒」預防性治療,防止繼發髒病的產生,杜絕疾病發展和傳變。

一般病人初愈後,大多虛弱,這就要求在康復醫療中,做到除邪務盡。「愈後防復」,就是指在病癒或病情穩定之後,要注意預防復發,時刻掌握健康的「主動權」。針對患者氣血衰少,津液虧虛,脾腎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點,採取綜合措施,促使臟腑組織功能儘快恢復正常,達到邪盡病癒,病不復發的目的。

中醫治未病的現實意義

中醫將治未病作為奠定醫學理論的基礎和醫學的崇高目標,倡導惜生命,重養生,防患於未然。養生的內涵是延長生命時限和提高生活質量。當今中國,中醫治未病至少仍有如下意義。

01

為國民的健康護航

作為健康殺手的多數慢性病,都可以通過「治未病」的種種措施來預防;而對於傳染病,通過打斷傳染必須的三個環節中任何一個環節,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其流行,指導人們遠離疾病。

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病、營養過剩的代謝紊亂等已成為人類健康的最大殺手,這類疾病目前尚無特效藥。

中醫「治未病」,以增強體質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以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來治未病的基本原則,可以從功能的、整體的變化來把握生命,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變,病後調護。總之,「治未病」是人類保健養生,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治未病」對於全民健康素質的提高,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02

降低醫療費用

「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國民非常關心的問題,怎樣防止醫療費用日趨高漲,減少醫療保健費用的巨大投資呢?

國家採取了這樣的策略:逐漸從以治療疾病為主導向以維護和促進健康為主導轉變,衛生工作的基本方針堅持「預防為主」。而中醫的防治原則始終貫穿著「治未病」的思想,要求醫者在準(辨證準)、精(用藥精)、廉(價格低廉)、便(使用方便)上做文章。

所以,將中醫「治未病」的特色和優勢加以發揚,在人們未病之前採取應對措施而不是病後用藥,將會給民眾帶來更多的健康利益,也將節省更多的醫療費用。「九五」期間,衛生部曾做過的一個課題,研究社區防治和預防投資效益比,得出的研究結論是:一塊錢的預防,可以節省醫療費八塊五毛錢。

03

中醫的特色與優勢所在

中醫學「以人為本」、「天人相應」、「形神統一」的健康觀念以及「治未病」的主導思想和養生保健方法能夠更好地適應這種健康需求的轉變。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疾病譜的改變、化學藥品的毒副反應、藥源性疾病、醫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以及新發流行性、傳染性疾病的不斷出現,中醫更凸顯優勢。

04

4、中西醫學對話和交流的平臺

當前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相結合的新醫學模式,這樣一來,把影響人的健康的諸要素均納入其範疇,從全方位、多視角、立體化進行醫學研究,這和中醫重視整體,強調「治未病」,就可以互補相成了。

「治未病」作為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作為中醫藥學奉獻給人類的先進和超前的思維,其實質就是「人人享有健康」。中醫學在醫學模式、理論特點和診療方法上,對疾病的防治都具有明顯的優勢。老百姓在這一點上都有所體會,比如人們常說「中醫治本」、「中醫治病去根」、「中醫講究調理」就是對中醫診治優勢的認同。

本文系原創,發表平臺:某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繫微信號:hefengchuidi

代哲軍,筆名荷風吹笛,資深媒體人、高級策劃師、營銷師,《新浪醫藥》、《賽博藍》《谷豐觀點》、《基層醫師公社》、《21世紀藥店報》等專欄作者。具有報紙、雜誌、網絡等多重傳媒經驗,擅長全網營銷和商業模式設計,精通企業整體的策劃與運營。曾在《湖北長江報刊(傳媒)集團》、《湖北日報新媒體集團》等單位擔任執行主編、主編等職務,曾在《紅袖添香》、《中國詩歌網》、《新浪醫藥》、《基層醫師公社》、《21世紀藥店報》等媒體發表文章百餘篇。

相關焦點

  • 秋季養生重在養陰防燥
    也正因為有秋老虎相伴,面對換季的影響,養生顯得特別重要。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藥膳調理中心主任陳文濱指出,秋季天氣乾燥易損肺部,肺部與秋季相應,身體在立秋後進入了養肺關鍵期。 立秋後肺功能開始旺盛 據了解,肺在五行中屬金,主秋季。立秋後肺功能開始處於旺盛時期。秋天的氣候特點為燥,也就是說燥主秋令。
  • 養生知識秋季簡單的養生之道
    秋季養生2、初秋別忘了防曬  專家指出,防曬不只是夏天的事,秋季的防曬更重要。因為夏季大氣中的雲量較多,對紫外線有一定阻擋作用;而在秋季,雖然受到氣候影響,空氣變得格外澄澈,但紫外線的透射度也大大增加。
  • 秋季如何養生,男性秋季養生小常識!
    秋季是個養生的季節,很多朋友都在秋季養生,這主要是因為秋季天氣多變,很多感冒等疾病發生在秋季。因此在秋季,男性朋友更應該通過日常飲食和日常生活習慣來進行秋季養生。那麼有哪些好的習慣,可以讓自己的秋季過得更加美好呢?
  • 【養生保健】睡眠規律 運動平緩:秋季養生防秋燥
    因此,即使氣溫繼續居高不下,大家也要應時而動,及時調整自己的飲食起居,以防秋燥乘虛而入。秋季是由熱轉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黃帝內經》載:「秋冬養陰。」意思是說,在秋冬兩季應當收養陰氣,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長的規律,並為來年陽氣的生發打好基礎。「燥」為秋季的主氣,故稱「秋燥」。燥氣傷人,以耗傷津液為主,津液既耗,則必見一派「燥象」。
  • 秋季養生,養肺只是「入門級」,養肝才算進階,三點需要注意
    秋季養生,養肺只是入門級,養肝才算進階,有三點需要注意。作為我們身上最「嬌貴」的臟腑——肺,很多人都知道在秋天要好好呵護它。確實,進入秋天之後,因氣候變得逐漸乾燥,晝夜溫差較大,一不小心就會對肺造成一定的影響。
  • 蒲公英,是低調的「養生高手」,謹記「六搭配、八禁忌」
    蒲公英,是低調的「養生高手」,有哪些好處?好處一:去火消炎蒲公英稱為「最好的下火草」,有著「天然抗生素」之稱,具有廣譜殺菌和抑菌的作用,能夠幫助抑制一部分有害細菌,保護身體的健康,尤其是嗓子上火的人,經常用蒲公英泡水喝,能夠慢慢改善咽炎等問題。
  • 秋季養生,寒露養生小常識
    寒露是深秋的開始,天氣越來越冷,那麼寒露節氣怎麼養生?今天跟大家說一說寒露節氣養生五個小常識。第一個足部保暖。常言道寒露腳不漏,寒露過後氣溫逐漸降低。不要經常去赤膊漏身,以防涼氣侵入體內。但像老人,兒童、學生及體質較弱,患有各種慢性疾病的,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凍出病來。寒露時節在起居上更要合理地安排,在氣溫下降和空氣乾燥的時候呢,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是增強的。當環境氣溫降低,人體的腎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會下降。因此來說,為了預防感冒,要適時地更衣。隨時備好急救的藥品,防止因氣溫驟降引起的哮喘、中風、心肌梗死等一些突發疾病。第三個方面是朝鹽晚蜜。
  • 秋季,該怎麼養生?
    因此,我們的養生作息,也要符合秋季的氣候特點。作為養生的重要手段之一,食療一直受到廣泛重視。秋季食療的總原則是「秋主調肺,預防燥邪,滋陰潤燥」。三甲天團古籍裡的秋季養生我國現存最早、也是中醫理論的奠基之作《黃帝內經》,對秋季養生有一段經典的描述,如下。「秋三月,此謂容平。
  • 白露到 秋季養生很重要
    白露到,涼氣足,添衣裳,防感冒,多吃銀耳蓮子玉竹百合湯、瓜果蔬菜,養心安神潤肺止咳,祝您快樂幸福又健康!白露是秋季最關鍵的轉折點,上順夏季之土,下應秋季之金。養 肺白露時節,秋燥傷人,容易耗人津液,因此常會出現口咽幹苦、大便乾結、皮膚乾裂的現象。中醫認為,這是肺氣大腸相表裡,肺主皮毛的緣故。秋季對應的是肺,因此白露時節要注意滋陰養肺。寧神定志,保持微笑
  • 公衛·科普 | 秋季養生小貼士
    公衛·科普 | 秋季養生小貼士 2020-09-27 1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秋季養生的方法 秋季保健養生小常識
    秋季屬於冷熱交替的季節次深呼吸,這個時候多注意養生方面的小常識是非常重要的。保持身體的健康,儲蓄足夠的能量,才能更好的應對即將到來的冬天。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於秋季養生的小常識,希望大家喜歡!秋季養生的三個方法中醫認為,安撫經絡,可糾正臟腑功能的失衡,起到養心的功效。
  • 秋季養生的小常識
    那麼在這個至關重要的秋季有哪些養生小常識呢?飲食方面又有哪些宜忌呢?秋季秋高氣爽的氣候使許多人選擇戶外運動來鍛鍊身體,那麼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秋季養生七個小常識1、健康飲食
  • 秋季養護肌膚,防燥滋陰是首要
    秋季氣候乾燥,人體分泌皮脂腺減少,容易導致肌膚瘙癢、脫屑甚至乾裂,所以姐妹在秋季要注意給肌膚補水,養護肌膚。  使用護膚品給肌膚補水屬「外養」,姐妹們還應重視「內調」臟腑。調和內在機理使身體滋生更多津液,可以長效養護肌膚。
  • 秋季養生怎麼吃,四種秋季首選食材!
    秋季是個乾燥的季節,也是為冬季健康打造基礎的季節。我想在秋天吃一些滋陰養陰的食物,但我們很多朋友不知道哪些食物適合在秋天吃。秋季適當進補是恢復和調節人體各器官功能的最佳時機,那麼秋天我們應該吃些什麼來保持健康呢?今天,裕盛小編就為大家推薦四種適合秋季養生的食物。
  • 秋季養生食譜
    秋季養生食譜!中國養生講究「夏季養陽,秋冬養陰」,其中秋季養生「主肺」,所以秋天養生應該多吃一些滋陰潤肺的食品以預防秋燥帶來的影響。秋季食譜應少辛辣,多酸性食物,以增強肝臟。因為中醫常說「肺氣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強肝木。」意思就是少吃辛辣避免上火,多吃酸食可生津止渴,但需注意不要吃太多。
  • 秋冬養生要趁早,秋冬應該如何養生
    這段話的意思是秋季的三月,是自然界萬物的成熟,平定收斂的季節,這時天氣勁急,地氣清明,人們應該早睡早起,與雞打鳴的時間相一致,使情緒保持安寧,以緩和秋季的肅殺之氣對人體的侵害,同時要精神內守,使秋季的肅殺之氣得以平和,不要使意志外馳,以保持肺氣清肅,這都是與秋季的特點相適應的,保養人體收斂之氣的方法。
  • 秋季保養指南 你需要知道的秋季養生四「潤」
    我們都知道秋季是一個氣候十分乾燥的季節,身體缺水容易引起很多問題的發生。秋季氣燥容易引起肺部損傷,而當飲食不當和飲水量不足時,還容易傷到腸道,皮膚缺水後也會出現乾燥、起皮等諸多皮膚問題。所以說秋季要注意潤養這些地方,多喝水是關鍵,飲食上也以清淡和水分充足的食物為主。秋季需要潤養的身體部位有哪些?
  • 秋季養生保健六個策略與三個堅持
    秋季天氣比較乾燥,需要重視養生,那麼現在就一起來看一看秋季養生宜吃什麼?
  • 秋季養生重在養什麼?知名講師現身孔雀城大湖指點迷津!
    立秋一過,一些地區的秋意就開始漸漸襲來,尤其早晚涼意明顯,孔雀城大湖溫馨提示:大家要注意保暖,而每個季節都有相應的養生之道。那麼,秋季養生應重在養什麼呢?孔雀城大湖帶您一起來看看。  秋季養生應重在養肺。而在五行養生中,秋季對應人體的肺臟應該注意對肺的保健,同時秋燥易咳,久咳傷肺。
  • 女人必備:秋季養生9點護膚小常識
    秋季養生小常識,護膚也是必不可少。秋季護膚小常識,是乾燥秋季愛美人士不能錯過的!秋季乾燥,皮膚也變得乾燥,會導致細紋、幹紋、痘痘的發生。想要護膚養膚,秋季護膚小常識一定要牢記。進入相對乾燥的秋季,空氣中的水分含量本來就少,加上皮膚本身缺水、乾燥,很容易造成一系列皮膚問題。細紋、幹紋、痘痘可能都會接踵而至。所以,補水、保溼就成了換季皮膚保養的關鍵。  1、及時補水  秋季一定要多喝水,從內部保證皮膚的水分供應,不要感到渴時才喝水。因為水可以促進代謝物的排洩,調節皮膚的PH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