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是個永恆的 話題,但如何養生,應該怎樣養生,養生應該在什麼季節更適合,這其實是大有講究的。中醫歷來重視養生,特別在起居,飲食,情志,包括藥物進補方面,都有很系統的思想和理念,對秋冬之際的養生尤為重視,中醫四大經典之首的黃帝內經就不僅是一部醫療著作,同時也是一部養生學著作。中醫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實踐,在養生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在今天仍然對我們養生具有指導意義,下面談談中醫是怎麼強調秋冬季節養生的。
中醫認為一年萬物和自然界的變化規律 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自然界周而復始,人要順應自然之道。進入秋冬,天氣逐漸變寒,晝短夜長,從養生角度講,在起居和睡眠上要和春夏有所不同,那麼看黃帝內經是如何講述的,黃帝內經上講:「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長者少。
這段話的意思是秋季的三月,是自然界萬物的成熟,平定收斂的季節,這時天氣勁急,地氣清明,人們應該早睡早起,與雞打鳴的時間相一致,使情緒保持安寧,以緩和秋季的肅殺之氣對人體的侵害,同時要精神內守,使秋季的肅殺之氣得以平和,不要使意志外馳,以保持肺氣清肅,這都是與秋季的特點相適應的,保養人體收斂之氣的方法。如果違背了這些方法,就會損傷肺臟,使得供給冬季的閉藏之氣減弱,導致冬季發生飧洩病。
「冬三 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 ,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奇,此冬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這段話的意思是,冬季的三月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水結冰地凍裂。這時人們不要擾動陽氣,早臥晚起,等到日光顯露再起床。使意志如伏如藏,象有私意似的,又象有所得。而且還應該避寒就溫,不要讓皮膚開洩出汗,使陽氣藏而不洩。這就是人與冬氣相適應的調養藏氣的方法。違背這一法則就會損傷腎氣,春天可能發生痿厥病,適應生氣的能力就會減少。
這裡講了秋冬之季在起居上應該如何,那就是秋天要早睡早起,和雞的作息時間差不多,保持自己情緒的安寧,避免秋天的肅殺之氣給自己帶來的身體上的影響。秋天要注意養肺,保持身體的收斂之氣,,不然冬季容易發生飧洩病。而到了冬季,天寒地凍,保護好體內的陽氣,注意防寒。在起居上要早睡晚起,等陽光升起再活動。冬季要注意收藏,注意養腎,不然春天就容易有痿厥之症。
黃帝內經的關於秋冬之際的養生思想和提法,今天仍然是指導我們養生的法寶。中醫也歷來重視秋冬之際的養生,概括起來,除了上述所講,主要強調秋冬養生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根據季節的變化,秋季注意養肺,這樣才符合自然之道,因為從五行角度講,肺屬金,秋也屬金,所以秋季要重在養肺。而腎屬水,冬季也屬水,所以冬季重在養腎。
二是秋季要注意防風潤燥,因為到了秋季,樹木開始凋零,秋風漸起,而風為六邪之首,對人的健康侵害很大,所以要注意防風。另外,到了秋季,要防止體內乾燥,所以要注意飲水,多吃一些白色的潤肺的食物,如梨,山藥,蓮子,藕,白芝麻等。而冬季要注意防寒,重在養腎,從飲食上講多吃一些黑色和補腎的食物,如黑芝麻,黑豆,黑米,核桃等。
三是到了秋冬季節,由於天氣逐漸變涼,每天睡前要用熱水泡腳,個別體寒較重和下肢寒冷者還要加上生薑,花椒或艾葉等溫暖之物,以祛除體內寒氣。
四是要適當進補,「秋冬進補,春天打鼓」,秋季潤肺,冬季補腎,特別是到了冬季,根據自己身體陰陽寒熱的具體情況,可服用 一些含有熟地,枸杞,山藥,菟絲子,桑椹,杜仲,當歸等補血補腎之藥,可服用幾周,時間不用太長,這要在中醫師的指導下,自己不可亂補。
五是要進行適當的活動和運動,要按照黃帝內經上所說,運動要在日出之後。因為日出之後,空氣也比較好,霧霾也少,有利於健康。另外運動要適當,不可太劇烈和運動量太大。切忌由於大運動量給身體帶來的不適。特別是老年人,身體狀況不能和年輕人相比,運動更要適度。可採取散步,太極拳,氣功等舒緩一些的運動,這樣對身體才有好處。
六是保持體內正常的水分,可以適當飲茶,由於秋冬季比較寒冷的關係,飲茶最好飲用紅茶,黑茶等,因為這些茶溫性,比較適合冬季飲用,而綠茶類由於屬涼性,不太適合冬季飲。特別是脾胃虛寒的更不適合在冬季飲用綠茶類。因為胃怕寒,冬季又寒冷,綠茶類又屬於涼性,所以更不宜,而綠茶類在夏季,氣候炎熱之時較為適宜。另外,紅茶類還有健脾胃的作用,所以到了冬季以飲紅茶類為宜。
所以我們只要按照上面的關於秋冬季節的養生方法去作,我們就會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讓我們都重視養生吧,特別要重視秋冬季節的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