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時刻12月12日訊(融媒體記者 張晨 孫文龍 海陽臺 隋鴻頡)在海陽市傳統婚嫁習俗裡,有一種傳統食品必不可少,那就是海陽喜餅。過去,農村誰家辦喜事,家中都會烙上一鍋鍋的喜餅,分發給親戚朋友,代表著喜慶、團圓之意。隨著時代的變遷,婚禮習俗也發生變化,但結婚時分發喜餅的習俗卻沿襲至今。今天的尋找老味道,咱們就來說說這喜餅。
王於偉是海陽喜餅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五代傳承人,從2012年開始和表弟開了這家店,開始製作喜餅。他製作的喜餅保持了老一輩喜餅的製作方法,不是採用現在大多數人用的烤箱,而是用大的電餅鐺。這樣既可以保持老輩兒大鍋喜餅的口味,又環保。
王於偉小時候,就聽姥姥講關於喜餅的故事,姥姥對喜餅的感情有著革命友誼在其中,媽媽每年祭奠姥姥的時候都會帶去喜餅。
自己選擇做喜餅,起初王於偉的媽媽是不贊同的。
海陽喜餅的製作工藝同樣很考究,要使用精麵粉、雞蛋、白糖、花生油和酵母五種材料,尤其是花生油,必須是海陽大花生壓榨油!製作時要把雞蛋打到盆裡,與花生油、白糖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然後進行發酵,發酵完成後,用手揉製成圓形,進行二次發酵,等到麵團大小適中,軟硬程度合適時,喜餅算是完成一半了,接下來就要入鍋烙制。
喜餅好吃的秘訣,在於做法講究。做喜餅,最忌著急,講究一個慢工出細活。當喜餅側面用手指輕輕壓一下鬆開,壓下去的地方能夠彈回來時,就說明喜餅已經烙制完成,可以出鍋了。這時的喜餅聞著味道就讓人忍不住食慾大動,金黃的表面,濃鬱的香味、鬆軟的口感……一口下去唇齒留香,令人回味無窮。
在過去,喜餅又被稱為「媳婦餅」,海陽當地結婚的新媳婦,都要帶一些喜餅到婆家,寓意著今後生活美滿。
王於偉負責做喜餅,負責喜餅的質量,弟弟初青剛,負責銷售喜餅,如今他們的網店在喜餅行列中,銷量全國第一。
如今為了將這一手藝傳承下去,王於偉招收了不少徒弟,他想將這一家鄉美味傳遞到全國各地。
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喜餅的用途越來越廣。除了辦喜事時,男女雙方家裡都會親自製作或者訂購幾百或者上千數量的喜餅,分給親戚朋友、街坊領居們品嘗之外,過生日、走親戚、看望老人,喜餅都是當地人不可缺少的喜慶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