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快遞業務規模持續擴大,末端投遞環節矛盾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快遞服務站模式開始興起。
新華財經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 李唐寧 歐陽迪娜)近年來我國快遞業務規模持續擴大,末端投遞環節矛盾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快遞服務站模式開始興起。專家認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之下,應加快推動快遞末端環節生態重構,鼓勵快遞服務站模式發展,緩解用戶、企業和社區利益不平衡問題,並以此帶動就業。
快遞業末端投遞環節矛盾日益凸顯
截至2020年11月16日,中國快遞包裹數量已突破700億件,超過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經濟體數量總和。同時,目前快遞行業從業人員已超過300萬人,快遞服務行業已經成為促進居民就業、拉動消費、實現經濟雙循環不可或缺的環節。
但與此同時,中國快遞服務末端投遞環節固有矛盾日益凸顯。在12月11日舉行的中國勞動經濟學會就業促進專業委員會2020年會暨第四屆中國就業促進理論與政策論壇上發布的《快遞服務站:重構快遞末端的困難群體就業增收新渠道》(以下簡稱「報告」)認為,上門攬投模式已經成為快遞行業健康發展的瓶頸。
究其原因,一方面,快遞服務邊際收入持續下降,過去5年快遞服務價格年均下降3.6%,2020年5月單件均價僅10.5元。另一方面,邊際成本上升壓力不斷加大,快遞服務的末端服務成本佔成本的70%,而在快遞服務末端,攬件、支線運輸、理貨、派件等四個環節目前都主要依靠人工完成。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發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全國招聘求職100個短缺職業排行」中,快遞員排在第二位。
「現在幾乎所有的電商和快遞企業都向用戶承諾提供門到門的服務。這種上門攬投模式放大了網絡銷售相對線下銷售的優勢,帶來了我國長達20年的電商與快遞行業的超高速擴張,但也導致用戶、企業、社區利益不平衡問題不斷加劇。」勞動經濟學會就業促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歐陽俊說。
記者採訪中發現,上門攬投模式目前面臨著嚴重的用工短缺問題。報告預計,目前每個派件員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才只能完成168件快遞派送。這意味著,到2025年,如果快遞單量擴大一倍,將需要增加130萬派件員才能完成上門投遞任務。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農民工返鄉不斷增多,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而且,大量青壯勞動力轉移至快遞行業,勢必會增加我國製造業成本,降低國際競爭優勢。」歐陽俊表示,在此情況下,探索新的末端服務模式變得越來越緊迫。
快遞服務站具有明顯困難群體就業友好屬性
為了解決消費者與快遞員時間不匹配的問題,近年來,一些城市的社區小超市、小水果店自發設立了初級形式的快遞站點。根據國家郵政局數據,截至2019年底,農村地區公共取送點達到6.3萬個,城市快遞末端綜合服務站達到8.2萬個。
以菜鳥網絡科技的菜鳥驛站為例,其服務網絡由「平臺+站點」構成。菜鳥作為平臺方,提供信息化的管理系統和標準化的品牌服務,菜鳥驛站受快遞公司的委託,提供包裹的末端寄遞服務。
小區居民正前往快遞服務站取快遞包裹 記者 李唐寧/攝
而快遞服務站這種以人為主的方案,不僅可以解決快遞末端效率與安全難題,還能將社會需求轉變為就業崗位,為參與其中的勞動者增加收入,且具有非常鮮明的困難群體就業友好屬性。
快遞服務站工作人員正協助社區居民申請網購退貨 記者 李唐寧/攝
事實上,記者發現,在目前運營的菜鳥驛站中,殘障人士、家庭婦女、退休老人、進城人員等弱勢群體經營管理的已經佔到一部分比例。其背後原因,報告認為,一是就業地點近,可實現家庭和工作兼顧;二是就業門檻低,快遞服務站工作大多屬於輕體力工作,技能要求並不高,身體殘障者、退休老人都能夠從中找到適合的崗位。
三是可兼營其他業務,在派件尖峰時段,用戶取件尖峰時段外可以從事其他工作,且快遞服務站的引流效應還可以開展社區團購、洗衣、修理、廣告等服務。
四是進入門檻低,投資一個日派送700件的菜鳥驛站,投資總額一般超不過數萬元,對農民工、應屆生等就業群體比較友好。
快遞服務站有望創造百萬就業崗位
報告預計,快遞服務站「十四五」期間有望帶動新增百萬就業量。
到2025年,中國快遞業務量預計將達到1500億件左右,快遞公司上門投遞規模將急劇萎縮,更多的城市社區將進入設立服務站的「拐點」時刻。到「十四五」末,通過服務站攬投的量預計將佔到投遞總量的60-80%,快遞服務站將成為中國快遞末端攬送的絕對主渠道,成為快遞行業吸納就業最重要的環節。
報告測算,樂觀預計下, 2025年,快遞服務站總數將達到45-50萬家,提供就業崗位130-150萬個;「十四五」期間,新增快遞服務站約35萬家,新創造就業崗位約120萬個,平均每年24萬個
中間預計下,新創造就業崗位約100萬個,平均每年20萬個。按中間情況測算,2025年,快遞服務站這一業態服務收入將達到1000億左右,「十四五」期間,平均每年幫助困難群體增收200億元左右。
為促進快遞服務站發展,歐陽俊建議,從多方面解決疏通現有障礙。一是解決快遞服務站安家難。建議進一步明確快遞服務站作為居住配套商業設施的地位,同時各地政府應儘快制定相關配套標準,可考慮每千戶配套1個25平方米居民快遞服務站。二是推動快遞服務站標準化規範化發展,提升用戶體驗,加強內部管理。三是堅持快遞服務站困難群體就業增收渠道屬性,嚴格限制企業投資,原則上每個家庭僅允許經營一個站點。同時,進一步落實鼓勵「小店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按規定給予快遞服務站創業擔保貸款、稅收優惠、創業補貼等政策支持,對快遞服務站從業人員按規定給予社會保險補貼。
聲明:新華財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