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戶人家,娶了一位楊氏女子為妻,夫妻連生四個兒女。男人靠佃田租種、挑貨擔為生,女人操持家務,砍柴耕種。無奈人口多、收人微,生活拮据。俗話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家庭過得不十分和順。
有一天,男人幹活回家,楊氏仍在菜園未歸。男人本來脾氣急,看到妻子不在家做飯,加上幹活苦累,一氣之下衝進菜園舉拳就打,楊氏原本生性溫順,逆來順受,這次自己無錯,加上平日常受男人欺侮,被打之後總鬱郁不歡,心想,長此下去家庭不和,哪能興旺?決定去縣城求老舅公來開導一下男人,希望他改正惡習。
下定決心之後,第二天早起走了,男人回家不見老婆,知她怨氣,自嘆一聲,只好手忙腳亂,自己做飯帶小孩。
傍晚,仍不見老婆回來,難怪人說沒有老婆不成家,家務零亂,摸黑給小孩做飯,巴不得天亮去尋找老婆,第二天拂曉起身趕往楊氏外家去了。中午時分見了丈人,滿臉通紅,結結巴巴問起老婆事,丈人聞言女兒一夜未歸,問及原因,深知女兒從小性情溫順,不會有其它蠢事發生,仍不免責備女婿一番。男人尋妻不見垂頭喪氣往回趕路,午後恰逢鄰村一上山採藥大哥,路邊寒暄起來相告尋妻事,大哥說「噢,我早上在寺廟對面山上採藥,看見有一白衣青年女子在山澗邊洗衣服」。
「白衣?我老婆就穿白薴布衣,是我老婆嗎?」
「離得太遠無法看清,可能被寺內老尼姑收留了。」
男人聽後,隨即折向山寺方向尋去。山路茫茫,尋親的心緒不迷茫,山路崎嶇擋不住尋親的渴望,山光水色再好也無心觀賞。到了,快到了。走了一個時辰,翻過山頭,山寺就在眼前了。到得寺前,真箇是:松柏做立神仙境,古剎皇堂世外源。寺門一副對聯「心淨六根觀自在,道通三教叩如來」赫然入目。男人按住心悄裝作遊客,兩個老尼姑見了人來,雙手合十連念「阿彌陀佛」,男人含含糊糊應著,心不在焉地坐著,只好裝作香客,放了香油錢,向老尼討來一香,既來之則拜之,事畢,上下廳堂,四處張望,並無妻影,又不好意思問老尼,只得悻悻而歸。
這次直接去了鄰村尋採藥大哥,時近黃昏,大哥剛好挑著一擔雜草、藤根回家,男人見了大哥問起上午是否在戲弄他?大哥聽了他上山的遭遇,賭咒發聾:「真的望見白衣女子洗衣服,是不是你老婆,不敢保證。」看著大哥一副認真樣,心想,莫非老尼把她藏起來了,決定明天重上山寺去。
第二天,男人心急火燎重上山寺,到了山寺徑直入內,上下廳堂走廊並外圍廂幾個房間,間間張望搜尋,兩位老尼見他昨日來今日來,舉止詭異,甚為奇怪:「施主今日是來救籤麼?」
「我是來尋老婆」男人虎著臉說
「你老婆怎麼在這裡尋?」
「昨日早晨採藥人見有穿白女人在澗邊洗衣,我老婆亦穿白布衣走了二日」
老尼姑聽後一怔,臉色詫異「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麼說來……」
男人見老尼結結巴巴的驚奇狀,更深信採藥大哥不會說謊。「叫她今日一定要回,否則…」、男人拋下一句話,下山去了。
晚上仍不見老婆回家,男人找來本家叔父商議對策,決定明早如此這般。晨曦初露,叔侄二人悄悄上山,照採藥大哥所說位置埋伏下來,旭日東升,晨時已過,果見山澗邊一白衣女子右手握一瓶子左手提竹籃,飄然朝寺門走去,咦!似是非是,象又不象,擦擦眼睛再看,白衣女子突然不見了。進了寺門,裡面恬靜如常,一老尼坐蒲墊,神情專注,口中喃喃念經,另一老尼清掃上下佛堂,男人重咳一聲,老尼見了他說:「施主請不要三番二次打擾佛門淨地。」
「打擾?剛才我和阿叔親眼見白衣女子手提竹籃進來,我才追進來。」
「阿彌陀佛,小寺一貫只有香客往來,有來食齋居士偶爾住宿,從來不收留棄家出走之人」,老尼慢慢拉開龕上幔帳,用手一指「老尼對天發誓,觀音娘娘在此作證,老尼絕無北言謬講」,隨著老尼姑手指,男入抬眼望去,一尊真人般大小的觀音塑像,著襲潔白衣裝亭亭玉立,哎呀!這不是剛才依稀所見的白衣女子嗎?但見慈眉善目間顯現出博大,端莊秀麗間透射出關愛,飄選酒脫間煥發著莊嚴,那目光不論哪個角度都注視著你,似乎能洞察人們的憂傷與期冀。
男人見了這模樣,吃了一驚,伏地就拜連連說:「大慈大悲觀音娘娘,救苦救難觀音娘娘」,尼姑問明原因,長舒一口氣,「幾次有人提起隱約見過觀音娘娘,今日說來果然是真了」,見男人長拜不起,誠惶誠恐,老尼用好言勸慰,取過案上籤筒示意求一卦看看。男人叫來阿叔一同在香案下虔誠長拜搖動竹籤,求出八十一號上上籤,詩歌:禾邊最需添一口,董家有力豈有愁,人僉自古成上品,家道殷實樓上樓。
二人一臉茫然,半知不解,求教於尼姑,尼姑一看,連聲叫好「上籤好籤,要和氣,做事要勤快,家庭要節儉,好日子在後頭呢!」
男人雖尋妻未果,卻得到神明讖(chen,讀第四聲)瑜,求得上上籤,也喜在心頭,拜謝尼姑,下山去了。說也奇怪,下山腳力大增,如行平地,心結也豁然舒解,將近午間遠望山下村寨,炊煙嫋嫋,自家屋頂的煙囪也冒起縷縷炊煙,噢!噢!一定是……內心連念,觀音娘娘保佑。
快到家門,幾個孩子雀躍歡快奔來:「爸,舅公來了,舅公來來了,媽媽帶來的。」進門,老舅臉色沉沉,舉起山柑樹菸斗連說「不知足,不知好,打醒你」。男人漲紅臉也不迴避,楊氏見狀,從廚房急步趕來攔住長菸斗「舅公,吃了飯再說吧」,男人堆起笑臉入廚幫手。過年留下的成豬肉、公平圩帶回的魚乾,三年的老紅酒,鄰居家借來的雞蛋……擺上了飯桌上,男人畢恭畢敬聽阿舅訓話,楊氏語言不敢護男人,常以敬酒夾菜打斷舅公的訓話,氣氛由陰轉晴,以合家笑聲替代訓話聲,男人請來阿叔和採藥大哥作陪,三人繪聲繪色、靈活靈現地講了昨日今晨的奇遇,眾人合掌向天祈禱不已。
從此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家業大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