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孩子是社交型學習者,所以他們的成長都是在與周圍人的不斷交流中獲得,尤其是父母的交流,更是對他們的人生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因為,父母是他們最親近的人,也是他們每天接觸最多的人。
那麼,為什麼說父母的說話方式,決定孩子的性格呢?
父母的「禁止」,反而對孩子是一種「鼓勵」
有很多父母說,孩子的性格特別叛逆,你越不讓他做什麼,他越要去做什麼試試。其實,孩子的這種性格,就是與父母的說話方式有關。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讓參與實驗的人,儘量不要去想像一隻白熊,結果人們卻開始思維迅速反彈,反而很快在腦海中想像出了白熊的形象。這就是——「白熊效應」,也稱「反彈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心理暗示,就是我們越跟對方說「不要」去做什麼,對方反而去「做」什麼。就像父母管教孩子時,總用一些「禁止」性的語言,比如「不要吵鬧」、「不要亂拿東西」、「不要不禮貌」等,孩子反而就照著這種禁止的事情去做。所以,父母的「禁止」,反而對孩子形成了一種「鼓勵」。因此,父母的說話方式,確實可以決定孩子的性格,心理學依據讓人信服。
不想因為錯誤的說話方式,讓孩子形成不好的性格,父母應該怎麼做?
①少說「不要」、「別」,多進行正面引導
我們看了心理學上的「白熊效應」,就應該儘量避免用「禁止」的語氣給孩子說話。因此,平時與孩子相處時,要少說「不要」、「別」,而是要多進行正面的引導。比如,你不想讓孩子亂拿東西,可以說「那些東西要維持原狀」;不想讓孩子亂跑,可以說「慢點走」;不想孩子不禮貌,可以直接說「對人禮貌一些」,等等。相比「禁止」的語氣,孩子更喜歡正面建議的語氣。
②少用否定的語氣,多說肯定的話語
有些父母,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會直接用「否定」的語氣指責孩子,比如,「你就不是學習的料」、「你做的作業很爛」、「你很不懂事」等。其實,同樣是指出孩子的錯誤,與其用否定語氣去放大孩子的錯誤,給孩子貼標籤,倒不如用肯定的語氣,先找出孩子的優點,拉近彼此距離之後再幫助孩子認識錯誤,找到正確的解決辦法。否則,負面評價太多,孩子會變得自卑,性格也會更內向或者叛逆。
③少用質疑的語氣,而轉換成商量和引導的語氣
有些孩子,見了熟人沒有打招呼,回家父母第一句話可能就是用質疑的語氣問:「你今天為什麼不跟人打招呼?你為什麼這麼沒禮貌?」這樣的語氣,質疑裡帶著責備,會讓孩子不敢表露內心真實的想法。但是,如果父母換成商量和引導的語氣說:「下次見了熟人一定要學會打招呼,要帶著笑,好不好?」這種語氣,孩子就容易接受,也容易聽到心裡。
所以說,父母不要總責怪孩子性格叛逆、內向、木訥,而是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看看自己的說話方式是不是不合適。
【話題討論:家長們,你平時在跟孩子說話方面注意這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