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噴發也分性格,爆發式噴發什麼樣?靜靜地噴發又是什麼樣?噴發的火山灰如何幫助科學家跨越時間障礙,記錄地球故事?火山噴發除了帶來毀滅,還會帶來什麼樣的重生?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季建清演講的題目是《為什麼說火山是永恆的話題?它關乎好奇心、重生與時間》。
大家好,我是季建清,來自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是一個火山學者。
你覺得火山離我們遠嗎?
其實火山離我們並不遠。就在北京這片大地上,15億年、1.56億年、1.24億年、幾千萬年、幾十萬年前,都曾經被火山覆蓋過。
地球上,幾乎每一寸土地都曾經被火山覆蓋過,承載我們這個世界的表面地殼就由火山物質組成。
今年是2020年,整整300年前的1720年,黑龍江的五大連池、老黑山、火燒山噴發了。這可以說是中國最後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火山噴發。
中國最著名的火山是長白山火山,除此以外,還有瓊北的火山、廣東南部的雷州灣火山,騰衝火山、臺灣的大屯火山等。這些火山都處在 「休眠期」,可能會有少量地熱活動或一些噴氣作用,但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火山噴發。
我覺得火山地區是最美的。
上世紀90年代,我還是博士生,去雲南出野外,經過騰衝火山群。當時我對火山還有點陌生,但我好奇心很強,特別想去看看幾百度、上千度噴發之後的火山口什麼模樣。所以我就一個人遠離公路,遠離人煙人群,在騰衝找了一個小火山口爬了上去。
從遠處看,火山口是碗狀形態,其實火山錐外側地形很陡,雖然也就是200來米,我爬了半天,因為坡面上有很多火山碎屑和火山灰,爬一步都要退半步。
等我到達火山錐的錐環上時,終於看到了曾經噴發的火山口模樣:就和我們家鐵鍋的鍋底一樣。
那是早春季節,還沒有發芽的乾草,乾乾淨淨、密密實實地鋪在「鍋底」上。由於火山錐是一個四邊封閉的環,外面的喧囂聲傳不進來,我走下「鍋底」,進去之後一下子非常安靜。
那次我一個人出野外,兩個多月,做博士論文。一個人在外面對付各種各樣的艱辛,心裡有點慌、有點孤獨,也有點疲累。看到如此好的「鍋底」的一層乾草,頭頂上太陽照射著,我就躺下來睡了一覺。
一覺醒過來,我感覺好像被火山整個圓圓的碗碟緊緊地擁抱著,暖暖的,心裡特別安寧、平靜。這種感覺就像火山跟我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它吸引著我融身其中。我感覺火山好像是我的一個搖籃、一個襁褓——其實,我們人類和火山之間也是這種關係。
我非常羨慕其他出野外的老師,他們追猛禽、追花,還有追風。作為一個火山研究者,恐怕不能去追火山噴發,那是要了命的事。
上圖是皮納圖博火山噴發時,火山學家倉皇出逃的樣子。火山學者往往被火山噴發的熔巖流、熱浪或火山灰追著逃跑,非常悲慘。
說到火山噴發,大家也許在災難片、新聞中看到過。其實,火山噴發就像人的性格,也分暴脾氣,或慢性子。
所謂暴脾氣的火山噴發,學術上叫「爆發式噴發」。歷史上著名的爆發式噴發,是維蘇威火山在公元79年突然爆發。火山熔巖、火山灰、火山泥流,一下子掩埋了風光一時的龐貝古城,無數生命被定格在噴發那一瞬間。
還有另一種性格的火山噴發:靜靜地噴發。2018年春天,夏威夷基拉韋厄火山噴發,火山熔漿從裂縫裡邊緩緩地流出,慢慢地,過山港、過田野,吞噬村寨、吞噬公路、吞噬社區……不過這種情況主要在大洋或水下見得到,而且它速度比較慢,所以這種火山我們人類好像不太怕。
火山噴發過程中,除了高溫高熱給人類造成災害,還有更多形式影響社會和地球環境。
1991年、1992年前後,我在長白山工作,到了國慶節「十一」前後,發現天已經冷得不行了。我師傅在那工作了很多年,也說冬天來得比往年早一點。
後來研究了火山我才發現,這是由於菲律賓的皮納圖博火山在1991年春天爆發,把將近2000萬噸的二氧化硫和大量火山灰噴射到平流層裡,造成火山氣溶膠和灰塵,隔擋了地球表面從太陽吸收輻射能量——吸收的能量差不多減少了10%。
皮納圖博火山噴發後的大氣層(太空梭在1991年8月8日南美上空拍攝)
於是,91-92那兩年,我們就迎來了 「火山冬天」。在江南地區、江西、湖南,這些不太下雪的地方,那兩年居然下了好幾場暴雪。這是火山氣溶膠影響地表吸收能量的緣故。
「火山冬天」這種現象,在文學作品、繪畫藝術裡都有記載。
18—19世紀的歐洲文學總是有點灰濛濛的氛圍:空氣冷颼颼,大地溼漉漉。經典的英國作品《呼嘯山莊》、《霧都孤兒》、《傲慢與偏見》和《簡·愛》裡,都描述了一些食品匱乏、疾病多、愁苦困頓的場景。
除了文學,繪畫裡也有很多反映火山影響的作品,比如那個時期表現天空的藝術作品,經常出現紅橙黃的顏色——所謂的火山暮色。
這些作品中關於火山的痕跡,確實源自火山噴發——18至19世紀,歐洲經歷了好幾次火山噴發,比如1783年冰島的拉基火山噴發,在歐洲形成了很多年的火山冬天。食物匱乏,天氣又比較涼,老百姓生活變得困苦,造成了社會結構不穩定。
那段時間,還發生過更嚴重的火山噴發,波及範圍超出了歐洲,那就是引起1816年「無夏之年」的印度尼西亞坦博拉火山噴發,整個北半球都氣溫下降,進入火山冬天,造成了社會極大不穩定。
有資料表明,那時中國雲南出現了很大的饑荒;在臺灣這個偏熱帶的地方,夏天時居然也描述過「寒如冰」「夏冰霜」的情形。
地球有幾十億年的歷史,再往前可以追溯,還有影響更大的火山噴發。
2.5億年前,西伯利亞的大火山巖噴發,差不多生成了幾百米到上千米厚的火山巖層,覆蓋了西伯利亞地區將近700萬平方公裡的面積,相當於中國2/3的國土面積。這一次噴發,讓地球上超過95%的生物滅絕,是地球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生物滅絕。
2.51億年前,西伯利亞超大規模玄武質火山覆蓋範圍
球歷史上還有很多次生物滅絕,最嚴重的5次大生物滅絕,都被認為與火山有關。
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在八九萬年前,人類祖先曾經有30萬人之多,有生殖能力的婦女有15萬人;但到了七萬年前,人類數量變成了3000人,能夠生育的女性只有幾十個到幾百個。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人類數量的銳減?
其實,也跟火山噴發有關係。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地球環境學家做了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在南北極的冰蓋裡,根據一層一年的記錄,恢復了幾十萬年以來的地球環境演化歷史。
他們發現在格陵蘭冰蓋下大概2500米深度,相當於7.4萬到7.3萬年前之間,出現了硫酸成分和火山灰的增加,平均氣溫降低了3到5度,生生地把地球拉進了一個小冰河時代。
地質學家根據全球這一層火山灰的分布,推斷在印度尼西亞地區有一個多巴湖火山口。這個多巴湖火山口的噴發,造成了一次劇烈的全球冰期事件,這導致了稚嫩的人類幾乎滅絕。
火山給人類帶來了很多毀滅,但毀滅之後就有重生——火山是人類和生命圈重要的營養物質來源。
火山噴發出的氣體和水,是我們地球水圈和生物群大氣圈的來源,並且不斷地通過注入的物質改變水圈大氣圈,進而改變我們的環境。
大家知道中國最好的大米產自哪嗎?叫「響水大米」,是中國第一品牌,也是歷代皇朝的貢米。這個大米,就是在鏡泊湖火山上面水窪地的火山灰裡種出來的大米。它有許多農業科學的成就在裡邊,但是火山作為一種營養物質同樣非常重要。
45億年來,地球表面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火山噴發。我們通過火山和火山巖石,基本上能重建一個完整的地球故事。
不過,火山活動並不局限於地球,太陽系裡火山噴發很常見:探測器觀測到的木星、土星,以及海王星、冥王星上,經常會見到類似於火山噴發那樣的行星活動。
位於火星的奧林帕斯山(Olympus Mons)是太陽系最高的火山,火山口深約3公裡,頂峰高26公裡,平均高度22公裡
火星上的奧林帕斯的火山口,比我們珠穆朗瑪峰要高三倍。金星、水星和月球上的火山面積都非常大。
關於火山的科學命題,幾乎涉及到地球科學的所有方面。
所以說如果愛情是文學的主題,火山就是我們地球科學永遠的主題。
謝謝大家。
演講嘉賓季建清:《為什麼火山是永恆的話題?它關乎好奇心、重生與時間》作者:季建清
監製:吳歐
編輯:麥芽楊 範可鑫 雷昱兒
排版:雷昱兒
在「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後臺回復「演講」,或者點擊菜單欄「演講」,即可看到更多科學家演講。
本文版權屬於「我是科學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iscientist@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