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不幸發生,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護邊員拉齊尼·巴依卡,為解救落入冰窟小孩、不幸逝世。
拉齊尼·巴依卡
這是一個令人無比傷痛和震驚的消息!
1月4日14點左右,喀什大學人工湖看上去非常安靜,在喀什大學進行培訓的拉齊尼·巴依卡與舍友木沙江·努爾墩剛做完常態化核酸檢測,正準備去餐廳吃飯。
「來人啊!救救孩子!」一聲撕心裂肺的呼叫傳來。
拉齊尼·巴依卡循聲急奔過去,發現一個小孩在人工湖冰面玩耍時,冰面突然斷裂,孩子陷入冰窟,無助的母親正在湖邊哭喊求助。
拉齊尼·巴依卡來不及細想,一腳踏上冰面,直奔孩童。
他在伸手去拉孩子的時候,冰面突然坍塌,拉齊尼·巴依卡也跌入水中。冰冷的湖水,迅速帶走身體的溫度,他舉起雙手,拼盡全身力氣把孩子託在水面。
聞訊趕來的人們也紛紛參與救援。十多分鐘過去,孩童成功獲救,但託舉起他生命的拉齊尼·巴依卡卻再也沒有從水中上來,將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41歲。
肩擔道義、三代相傳,拉齊尼·巴依卡在最後時刻,用生命救回了另一個生命,用生命在這片土地上寫下了一個大大的「義」!
什麼是英雄?用鮮血履行使命的就是英雄!用生命保護生命就是英雄!
拉齊尼·巴依卡你是「帕米爾雄鷹」,你是真正的英雄!
但你不該離開我們呀,親人還等著你回家,戰士還等著你領路......
01
一個人做一件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一件事。
一輩子做一件事很難,但三代人代代相傳做同一件事,就讓人動容和尊敬了!
新疆維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坐落著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爾高原,氧氣含量不足平原地區的一半,最低氣溫達零下40攝氏度。
在這樣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延綿分布著我國與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國長達888.5公裡的邊境線。
有這樣一個家庭,從1949年到如今,三代人做護邊員,用滿腔赤誠守衛著祖國的邊防線,他們說「守住這裡,就是守住了國、守住了家。」
拉齊尼·巴依卡就是這個家庭中的第三代。
70多年裡有多少風霜雪雨、艱難險困已經很難說清,三代有多少感人的故事,很難一一敘述。
在傳承的路上,他們和子弟兵生死相依、把一個家庭的使命融入到保衛國家安全之中,生死兩忘、肩擔大義。
時間回到1949年12月,那時紅其拉甫邊防連剛剛成立,要執行邊防巡邏任務,他們巡邏的目的地是吾甫浪溝,塔吉克語意為「死亡之谷」。
官兵犯了難,因為通往這裡的道路十分險峻,只能依靠犛牛引路,往返一次需要3個月時間。
這裡時常會發生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如果沒有一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路,巡邏隊將寸步難行。
剛剛感受到解放喜悅的牧民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自告奮勇,主動承擔起巡邏隊的義務嚮導,這個人就是拉齊尼·巴依卡的爺爺。
此後的23年間,經驗豐富的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堅持義務帶領邊防官兵巡邏,他總是騎著犛牛走在隊伍的最前面,以便及時發現危險。
他和邊防官兵一起,建造了帕米爾高原上的第一座邊境界碑。
02
1972年8月,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年齡大了走不動了,就把義務嚮導的「接力棒」交給了20歲的兒子巴依卡·凱力迪別克,他就是拉齊尼·巴依卡的爸爸。
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在以後幾十年的邊防員生涯中,曾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1997年9月,開拉阿甫河河水暴漲,他帶領邊防戰士一行5人騎著犛牛途經此處,行走在最前面的巴依卡·凱力迪別克被一個大浪衝到一塊石頭上,腿部當即骨折,痛得他幾乎暈過去。
但當他看到一名戰士正在洪水中掙扎,他不顧傷痛,縱身跳入洪水中,硬是把人從死亡線上救了出來,可他卻人事不省,送到縣醫院急救了數小時才挽回了性命。
1999年,巡邏隊遇到罕見的暴風雪,寒風裹著大雪撲面而來,淹沒了巡邏隊前進的道路,分不清楚哪裡是路、哪裡是河、哪裡是懸崖。
憑藉著經驗,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和戰士一起,將四散奔逃的犛牛收攏到背風處藏好,可他的腿卻在零下30度的寒風中凍傷,僵硬的像一根木頭。
戰士們都勸他回去休息,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卻說:「腿疼了就給我打止痛針,我要堅持到巡邏任務完成。」
15天後,巴依卡·凱力迪別克拖著幾乎殘疾的腿和隊伍一起回到連隊,軍醫用刀子割開拳頭般大的膿包,最終保住了他的腿。
另一次,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帶領剛入伍的幾名新兵巡邏時突遇暴雪,厚厚的積雪幾乎可以把犛牛埋沒。
艱難的行程,延誤了巡邏日程,所帶食品所剩無幾,沿途存放的食物又無法找到,他在有計劃地安排食宿的同時,逐漸減少自己的食量,餓得嘴唇發白。
戰士們心疼地說:「大叔如果你不吃的話,我們也不吃了。」
一塊壓縮餅乾推來讓去,最後幾名小戰士半請求半強迫地讓巴依卡吃掉了,看著他吃得非常難受的樣子,戰士們掉淚了。
就這樣,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和戰士們硬是用10塊壓縮乾糧和5個饢支撐了三天三夜,圓滿完成了邊防巡邏任務。
回到連隊後,巴依卡·凱力迪別克仿佛老了許多,身體也瘦了,部隊首長抱住他,激動地說不出話來。
什麼是生死與共、什麼是魚水情深,經歷過生死考驗的才是呀!
在巡邏途中,巴依卡·凱力迪別克的犛牛摔死的、累死的就有10多頭,可他從來不要任何補償,當連隊提出為他賠錢時,巴依卡堅定地說,「賠什麼錢?巡邏是國家的事情,也是牧民的責任。沒有國家的界碑,哪有我們的牛羊?」
中國自古就有捨生取義的人,或為民族存亡,或為正義彰顯,或為捨身救人,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幾十年為國尋邊,救助戰士,錢也不要,命也不要,這不就是真正的捨身取義之士嗎?
1998年建軍節前夕,縣領導去巴依卡家慰問時,問他有什麼困難和要求,他說:「只要共產黨在紅其拉甫、解放軍在紅其拉甫,我就沒有困難。我唯一的願望是能夠加入中國共產黨。」樸實的話語感動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1999年6月,巴依卡·凱力迪別克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成為一名中共黨員。
03
2004年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再也走不動了。
他把25歲的兒子拉齊尼·巴依卡叫到身邊說:「解放軍日夜巡邏是為了保家衛國,我們是在這裡土生土長的邊民,給他們帶路是理所應當的,現在輪到你了。」
拉齊尼·巴依卡說,「是共產黨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我自己也是一名共產黨員,守邊護邊是我應該做的事情。等我也幹不動了,就把這項工作傳給我的兒子,我們要在護邊路上世世代代走下去。」
經過一年的時間熟悉線路,拉齊尼·巴依卡已經可以單獨做嚮導,而父親巴依卡·凱力迪別克也正式從邊防員的崗位上退了下來。
在「死亡之谷」巡邏,時時都會面對生死考驗,拉齊尼·巴依卡第一次單獨帶著巡邏分隊參加吾甫浪溝巡邏時,隊伍就遭到暴風雪襲擊,拉齊尼·巴依卡頂著暴風雪把驚散的犛牛一頭一頭收攏來,藏到避風處,夜裡,他把15頭犛牛聚集起來,形成了一堵厚厚的牆壁,讓官兵們靠著犛牛身子順利度過了一夜。
有一年冬天,拉齊尼·巴依卡帶領連隊官兵深入吾甫浪溝巡邏時,天氣驟變,鵝毛般的大雪紛紛落下。
戰士皮濤不小心從犛牛背上摔了下來,掉進一個雪洞裡,周圍的冰雪不斷坍塌。
千鈞一髮之際,拉齊尼·巴依卡高喊:「大家都不要動!」隨後,他爬到雪洞旁邊脫下衣服打成結,花了2個小時將皮濤拉了上來。
而拉齊尼·巴依卡卻因嚴重凍傷昏迷了過去,在醫院搶救了3個小時。
從爺爺到父親,從父親到兒子,一家三代,70多年做著同一件事,傳承同一個「義」字。
在不同的時代,「義」或許有不同的具象與解釋,但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愛國主義與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卻是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的「義」,是烙印在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有著對英雄的敬畏,有著對「捨生取義」的崇敬,拉齊尼·巴依卡一家三代為「義」護邊,代代相傳,最後他也以生命救助生命,譜寫了最壯麗感人的「義」曲篇章。
他是我們崇敬的英雄,他的事跡必將豐富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他的英名也將光照四方!英雄拉齊尼·巴依卡一路走好!
來源 |螞蟻上樹、新疆我的家、天山網
新疆檢察政務融媒體中心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但需要關注☺
原標題:《悲痛!捨身救人的他走了,一家三代護邊,七十多年無怨無悔......》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