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副產品進入黃石
楚天都市報記者 梁傳松 通訊員 汪濤 蔡翔
消費扶貧能幫助貧困戶將農特產品和服務順利賣出去,銷售有了穩定渠道,增收有了門路,發展就有了勁頭。對於扶貧事業而言,消費扶貧屬於「造血式」、可持續的扶貧方式,比「一捐了之」「一送了之」的「輸血式」、粗放型扶貧要可靠得多。自黃石市下陸區結對幫扶陽新縣楓林鎮精準扶貧以來,該區用好用活消費扶貧政策,積極幫助貧困村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果。
愛心消費幫助「西瓜哥」
「2013年,我們家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當時家有三口人,家庭狀況不行,經濟來源主要是靠我一個人種西瓜。」劉耀權是楓林鎮坡山村大坡組的一名西瓜種植戶,因常年種植西瓜被大家稱為楓林「西瓜哥」。
其妻患有慢性病,兒子系多重殘疾聾啞人,在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上學。村委會考慮到他的家庭條件,2013年將其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8年,下陸區結對幫扶楓林鎮坡山村,在扶貧工作隊幫助下,劉耀權種植了200餘畝冰糖西瓜,還承包了50畝魚塘搞養殖。其家庭每月可領到100元的殘疾人補貼,工作隊還幫助他申請到1萬元水產補貼款和扶貧貸款5萬元。日子越來越有奔頭,終於在2018年脫貧摘帽。
然而,今年夏天雨水多發,劉耀權種植的西瓜滯銷,夫妻倆心急如焚。獲悉其困難後,下陸區扶貧工作隊立即對接該區總工會、機關事務服務中心、區防汛指揮部、與愛同行義工協會等,倡議各單位積極參與到貧困戶農產品產銷對接行動中。最終幫其銷售了6萬餘斤西瓜。
扶貧消費拉動蛋雞養殖
「過去我們只有1萬多隻散養土雞,在消費扶貧政策的幫助下,現在已有5萬多隻。」陽新縣德盛園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董事長劉會勝開心地說:「我們現在的年銷售收入基本是在1000多萬元,如今已建設成為一個標準化、規模化的30萬羽籠養蛋雞基地,配建有機肥處理中心、飼料加工中心……」
劉會勝的養殖合作社成立於2017年2月,位於陽新縣楓林鎮,主要經營蛋雞養殖、果蔬、中藥材種植、林下種養等。總佔地面積2000餘畝,註冊資金1800萬元。
「我們的計劃規模是100萬隻蛋雞,同時配套建有有機肥加工和飼料加工,達成規模後,將招用更多的工人,帶動當地就業幾十人。後期我們還會結合扶貧消費,進行農副產品深加工,把老百姓、貧困戶包括合作社的產品質量進行提升,做出自己的品牌。」劉會勝對合作社的未來充滿了期待。
扶智讓農產品走出陽新
在楓林鎮石田村,田園加生態的旅遊模式,讓這個曾經的貧困村搖身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陽新石田農業旅遊產業園創建於2015年,佔地面積15000餘畝,先後獲得「湖北省休閒農業示範點」「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戶」等多項殊榮。但當地的農副產品卻寄希望於每年春季油菜花節向遊客兜售,一直以來沒有走出陽新市場。
「扶貧先扶智!」下陸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楓林鎮扶貧負責人陳強介紹,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深耕觀光旅遊業的同時,還大力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讓貧困戶以及農民的農副產品銷路更寬廣。
很快,石田村「楓林鋪子」的農副產品走出了楓林鎮,銷到了陽新、大冶、黃石。石田農業旅遊公司目前已成為帶動千家萬戶脫貧致富的產業化龍頭企業。2020年計劃完成農副產品鋪售3000萬元,帶動貧困人口300人。
變輸血為造血拔除窮根
2017年7月,下陸區與楓林鎮結成「親家」,建立區領導包村、黨員幹部包戶、扶貧隊員駐村、區直各單位和各企事業單位共同參與的大幫扶工作格局。
三年來,下陸對口幫扶的長圳、楊橋、石田、水源、坡山五個村,在經濟發展、組織建設、服務能力等方面都有明顯增強,517戶1709名貧困人口全部實現穩定脫貧。
「從2018年起,我們就開始在下陸區開展農副產品推介活動。」楓林鎮鎮長楊寒介紹,今年由於受到疫情和汛情雙重影響,部分農戶的農副產品滯銷,在消費扶貧政策的助力下,該鎮今年6月份在下陸廣場舉行的消費扶貧直播推介活動,一天就達到了近20萬元的消費記錄。直播帶貨之後,下陸區依託楓林鋪子銷售了300萬元左右的農副產品。
記者了解到,除了產業幫扶外,下陸區還從就業、教育、健康、文化等方面對楓林鎮進行對口幫扶。未來,下陸區計劃從服務黨建提升、服務穩定脫貧、服務鄉村振興出發,繼續在產業幫扶、消費扶貧上下大力氣,變「輸血」為「造血」,拔除楓林鎮貧困戶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