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縯被殺到更始軍進入洛陽,劉秀大概想明白了一個問題:誰是他的朋友,誰是他的敵人,誰是可以團結的對象。
南陽豪族,甚至天下豪族都可以是他的朋友;王莽無疑是他的敵人;農民領袖雖然謀殺了他的哥哥劉縯,但農民軍卻是他可以團結的對象。
那麼,對不同的人,就要採取不同的策略。
對商人地主、士人豪族,他要充分保證他們的既得利益。
對天下公敵王莽,他不必親自下手,更始政權、赤眉軍、關中義軍必定要清算王莽勢力。
對農民軍,則能分化瓦解的分化瓦解,能吸納為自己所用的就吸納。
拿起鋤頭,本質工作是種田的農民就是糧食生產機器;拿起刀劍,從事重體力勞動鍛鍊了強健體魄、堅韌意志的農民就是幫自己掃平中國的戰爭機器。
少數頑固不化的,堅決剿滅之,這樣就可以充分保證控制區的安定。
在天下無處不打仗的年代,誰能開闢出一片安定的統治區,誰就能吸引人口、人才。
有人、有地,就有糧、有槍,有糧、有槍就有了一切。
更始帝劉玄在昆陽大捷之後四個月,也就是公元23年10月,進入洛陽。
劉玄當時打算定都洛陽,就任命劉秀為司隸校尉,讓他負責整修宮室及各辦公衙門。
當時的農民軍,大多數人都土裡土氣的,穿著搶來的衣服,不管合不合身,只管顏色亮麗與否,以至於許多人戴著平民的頭巾,穿著貴族婦女的衣服,不倫不類。
這可讓迎接更始帝定都長安的關中紳士、地主、鄉賢笑掉了大牙。
劉秀呢?他已經量才施用,配齊了司隸校尉的屬官,定製了正規的漢家官吏制服,開始正常辦公了。
這是一次非常漂亮的營銷。
劉秀及其官屬,與其他農民軍形成了強烈反差。不動聲色地向豪強、地主、士大夫階級傳遞出了「我們不一樣」的信息。
三輔派來迎龍的官吏中,年老的,看到劉秀及其官屬的形象,不自覺流淚感嘆:「想不到有生之年,還能看到漢官的威儀!」
漢成帝、漢哀帝的世道壞,王莽的世道更壞,農民起義遍地烽火的世道壞道了極致。
在這種情況下,在成帝、哀帝時期可以優哉遊哉地剝削農民的食利階層會愈發懷念漢帝國的秩序。
當劉秀在洛陽,以漢家官吏的形象示人時,他就替代王莽成為新的偶像,人們開始把重建秩序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同時,劉秀也看到了更始政權難以成事。
他從劉縯之死中吸取到了一個重要教訓,那就是:
當平臺已經變壞,不要試圖去改造平臺,積重難返,一個人的努力改變不了什麼。
但是,可以跳出原來的平臺,重建一個新的平臺。
現在有一個機會,有童謠說「諧不諧,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
更始政權跟赤眉剛剛鬧翻了。
更始帝劉玄進入洛陽後,派使者去招降樊崇。
樊崇的赤眉軍聽說有了新皇帝,說起來也是推翻王莽的共同戰友,就帶著二十多個將帥來投奔劉玄,劉玄把他們都封為列侯。
但所謂的列侯僅僅是個名頭,封邑遲遲沒有確定下來,也沒有給樊崇們安排個一官半職。
如果僅僅是樊崇幾十個人,可能也就忍了。
他們手下還有三十多萬赤眉大軍,組織鬆散,缺吃少穿,嗷嗷待哺。
很快就有人不滿意更始帝劉玄的安置,相繼有士兵逃跑,自尋活路。
樊崇這邊一琢磨,沒得到封邑關係不大,只要有兵,自己佔地盤自己封侯唄!
而人心散了,隊伍帶不起來,就沒有了議價籌碼,就很致命。
於是,樊崇和二十多個赤眉將領就悄悄地逃回自己的營地,自然也就與更始政權決裂了。
王莽剛剛滅亡,綠林、赤眉兩大起義軍就準備拔刀相向了。
那麼,童謠裡的「諧不諧」,答案很明顯,和諧不了了。
跟赤眉沒談攏,就不能再丟掉河北,當綠林與赤眉成為兩大對立陣營後,態勢頗像秦末漢初劉項相爭。
更始為代表的綠林佔據關中,以洛陽為前線;以樊崇為首的赤眉佔據東方,隨時準備入關消滅更始政權。
這種情況下,誰能率先開闢第二根據地,誰就佔據上風。
更始政權立刻將這件事提上議程。
但初步討論結果,是沒有人願意去。
為什麼呢?
前文說了,河北幾十支起義軍並立,不相統屬,鬥爭形勢很複雜,大部分地方也毀壞嚴重,油水大概也不多。
起義軍領袖們好不容易進了城,美女、珍寶、華服、美食,還沒來得及享用呢,誰願意去北方遭罪。
劉秀倒是很想去,但這話劉秀不能直接說。
他韜光養晦,雖然逃過一死,還升了官,但農民軍領袖以及更始帝劉玄對他仍然存有戒心。
但這是個難得的機會,劉秀仍然要爭取。
劉秀找到了族兄,時任更始帝大司徒的劉賜,讓劉賜在合適的時機提出讓劉秀出巡河北。
更始君臣再次議事時,討論了很久,仍然沒找到合適的派往河北的人選。
劉賜說話了:「既然大家都不願意去,我看司隸校尉劉文叔比較適合。」
不出意料,劉賜的建議,遭到了強烈反對,以大司馬朱鮪為首,參與謀害劉縯的諸位,都不同意放劉秀在外。
仍然沒議出個結果。
但許多事,臺下比臺上重要。朝堂上沒議出個名堂,朝堂下的運作卻不能停。
這時候劉秀的部將馮異向劉秀提供了一個重要信息:左丞相曹竟和他的兒子——尚書曹詡很受劉玄信任,能左右決策。
劉秀當即與曹竟父子深相接納,很快就走通了這一門路。與此同時,劉賜也沒有停止對更始帝劉玄的說服。
終於,劉玄打消了疑慮,劉秀以破虜大將軍的身份代行大司馬職責,同時授予劉秀符節,讓他北渡黃河,說服河北郡縣及起義軍各部歸附漢朝。
這一去,端的是「猛虎歸深山、蛟龍如大海」,劉秀就要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了。
你好,我是不明山人,正在寫簡明中國政治史,每早六點,廁上一觀,可通天地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