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二飛X吾空空
在中國人信仰和膜拜的諸多神靈中,城隍一直都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首先,城隍神卻並不特指某一個神仙或神人,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中國民間所供奉的城隍神都不盡相同,比如有些是供奉在當地造福一方的清廉官員,有些是供奉聲名顯赫的神武英雄等等。
其次,城隍廟供奉的城隍神大都是確有其人的真實人物,而並非來自虛構或者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城隍廟裡的神,就是由民間的「好人」,幻化而成的「守護神」。
而且,不管他們生前的具體身份和職業是什麼,他們一定都具備一些相同的特質:為人正直、善良,體恤百姓,曾經守護或造福一方水土,深受人民的敬仰和喜愛。
包括河南鄭州、浙江杭州等
比如,歷史上被廣泛奉為城隍神的紀信,生前就是深受百姓喜愛的漢朝大將軍。
最後,城隍是真真正正源於民間、根植於民間的信仰文化,城隍神是老百姓的神,城隍廟也是老百姓的廟,離老百姓最近,與老百姓最親,也最接地氣。所以,從歷史到現在,城隍都是充滿民間色彩和市井氣息的信仰所在。
當然,這一切都和「城隍」文化的誕生有著莫大關係。
城隍,原意指「護城河」,是伴隨中國最早的城市化發展而誕生的信仰神祇,在古代的城隍信仰文化中,城隍是指冥界的地方官,職權大致相當於陽界的市長。
因此他本身就是一個為地方、為城市發展而誕生的保護神,所有的宗教信仰、歷史規制,都逃不脫他的淵源本身:地方與城市發展的一部分。
中國人祭祀城隍神的傳統,大致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到了唐宋時期開始滋盛繁榮,宋代甚至還將城隍祭祀列為國家祀典。
作為根植於民間的神祇,城隍不僅接地氣、離百姓最親近,也是百姓最信賴、最願意依靠的神靈,某種程度上,對社會教化、民間規制,甚至城市建設、官員行為規範等,都起著重要的、積極的引導作用。
因此,唐宋之後,中國歷代王朝,也都大力推崇和推動城隍文化的發展,鼓勵全國各地興建城隍廟。
比如,元代封城隍為佑聖王,還為城隍爺配享夫人。此後,城隍廟裡便有了專門的寢殿,專門供奉城隍爺及城隍夫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城隍奶奶。
到了明朝更甚,不僅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甚至還把最高級別的城隍神奉為「監察司顯佑王」,職位正一品,與當時朝廷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公」以及左右丞相平級。
到了清朝,政府基本沿襲了明朝的城隍制度,大大小小的城隍廟也開始在中國各地遍地開花,如今我們在國內可以看到古代城隍廟,基本也都是集中於明清兩朝的廟宇和建築。
當然,也正是因為城隍紮根民間、服務百姓的神祇形象,它也成為中國少有的「萬能神」,保城護民,懲惡揚善,監察萬民,祛除災厄等等,可以說對於百姓的需求是有求必應、無所不能。
再加上城隍本身就有著「神界」市長的身份,大多數的城隍廟,都會建造在城市的繁華市區,成為城市基本設施建設的一部分,守衛城市、方便人們祭拜的同時,也間接推動了中國城市化發展中一些有意思的東西誕生。
1. 城隍廟會
相信大家對廟會都不會陌生吧?中國的廟會文化指的其實就是城隍廟會。古代的城隍廟,大都建在市區的繁華區域,貿易往來、商業娛樂、宗教香火,成為最早期的「特色商業」模式。
再則,每逢城隍大祭,人流滾滾,香火繚繞,城隍廟周邊還會設臺唱戲、舉辦隆重儀式,因此每當這個時候,就會吸引大批商販前來扎堆,美食、雜耍、貨郎等等也是應有盡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定的廟會規制和文化。
廟會文化在中國延續了上千年,即使到了現代,中國不少地方仍然保留了城隍廟會的傳統,一個神廟,一場集會,一臺大戲,就能讓你回到千年以前迷人市井生活。
2. 城隍商業
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城隍廟是中國城市發展的產物,而根植城市最基礎的城隍神,在某些方面,也推動了中國的城市化進步,比如,獨具特色的城隍商業、城隍商圈的形成。
簡單來說,通常建造於城市內部的城隍廟,大都有著無限能量的向心力,不僅吸引八方香客前來膜拜,成為香火繚繞的「宗教地標」,它更是中國古代「文化商業」的領頭羊。
通過城隍廟自身的宗教文化影響力和輻射力,吸引各式的城市商業在這裡落地、外延,逐漸形成一座城市的繁華「商業中心」。
套用某個現代商業地產巨頭的廣告語,甚至可以這麼說:有城隍廟的地方就是城市中心。
比如,上海豫園的城隍廟、廣西的寧波府城隍廟、開封城隍廟等,都是當時繁華無二的城市商業中心。
開封的城隍廟曾是明代全國五大「都城隍」之一,是北宋當時最繁華的貿易往來中心,每月朔望日的開封城隍廟廟會遠遠超過北宋時期的大相國寺內「萬姓交易」時的繁華。
當時,出現在開封城隍廟會上的商品、玩意兒可謂種類繁多、應有盡有,比如,油靴、油鞋、泥屐、雨傘、男女緞靴、筆墨硯臺、南京草屐,以及時畫、聖像、估衣、竿子等等。
而且,特別值得一說的是,無論是上海的豫園城隍廟,還是廣西的寧波府城隍廟,雖然經歷過歷史煙雲的洗禮,但是,它們並沒有在城市化的發展中銷聲匿跡,或者說,它們並沒有被現代城市建設所拋棄和遺忘。
即使到了現在,它們依然是當地獨具特色的城市繁華商圈。圍繞古老的城隍廟,人們甚至還衍生出了更多和諧共生、欣欣向榮的文化商業模式。
擁有600多年歷史的上海城隍廟,如今依然是上海最負盛名、人氣最旺的旅遊商圈之一,圍繞城隍廟及周邊,你可以感受魔都上海最迷人生活氣質的一切:
濃鬱的道教道觀文化、代表上海美食特色的城隍小吃、老上海的市井時髦風情、百年豫園的繁華與秀美等等。上海的城隍廟,甚至還位列中國四大特色小吃名街。
寧波府城隍廟坐落於浙江寧波市中心繁華地帶,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城隍廟之一。寧波城隍廟幾乎伴隨寧波人成長和生活,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寧波記憶」。
寧波城隍廟已經成為當地最大的文化與休閒購物中心,周邊特色商店林立,美食小吃數不勝數,是寧波最具人氣和商業價值的區域,當然也是了解寧波這座城市的必去景點。
除了上海城隍廟、寧波城隍廟,中國還有不少地方的城隍廟,依然保持著獨特的商業氛圍和特色,成為當地城市文化、商業文化的標誌性符號。
比如,擁有1700多年歷史的蕪湖城隍廟,如今依然是古城內最大的開放性公用建築,集聚了大量的特色商業和小吃美食,也是當地重要文化活動的集中區域,如一年一度的城隍廟會、正月十五的花燈會等等。
再比如,臺灣的臺北、臺南、新竹等地,也都有古代的城隍廟遺存,如今也都是當地重要的宗教場所和商業旅遊集散地,不管是在臺灣感受中華文化,還是品嘗特色的臺灣風味小吃,這些地方都是不容錯過的地標
說了那麼多城隍廟,那麼問題來了,咱們大鄭州有沒有自己的城隍廟呢?當然是有的啦!而且就在不久前,吾空空博物館的小夥伴們,還特地去為大家實地踩了點。
鄭州城隍廟位於商城路的東段,身處老城區,卻沒有車水馬龍的忙碌,前後左右都是這座城市最古老的街道,讓這個存在了幾百年的古老廟院充滿了古樸、靜謐的氛圍。
但即使如此,只需看到那個雕梁畫棟的飛簷門樓,你也能想像數百年前,它周邊曾經熱鬧繁華的場面。
鄭州城隍廟坐北面南,目前保留和修復的建築群落包括山門、前殿、戲樓、大殿、寢宮、東西廊廡等,沿中軸線依次排列,層次分明,布局結構合理。
鄭州城隍廟的建築均為琉璃瓦覆蓋,卷棚出廈,飛簷四出,造型精緻,結構緊湊。整個建築紅磚綠瓦,畫梁雕棟,既凝重端莊,又古樸典雅,是鄭州市絕無僅有的明清建築精品。
沿著光滑的青石板小路走進城隍廟內,迎面是一個開闊、陰涼的庭院,庭院的對面是大殿的位置,門前的積滿香灰的碩大香爐,無聲訴說著它的旺盛香火和人氣。
香爐的旁邊,是一個同樣生長了幾百年的大榆樹,如今依然枝繁葉茂,放肆伸展的枝葉幾乎覆蓋著半個庭院,庇護著這個廟院以及每一位前來禮拜的虔誠香客。正對著大殿的方向,也就是大門的裡側,是一個延伸出來的古老戲樓。
鄭州城隍廟的戲樓為雙層結構,戲樓整體高度超過丈五,在整個河南境內,這種規格的戲樓其實都很少見。
古時候,每逢廟會,城隍廟裡都會湧入從四面八方趕來的香客,門外是熙熙攘攘的馬車、攤販和人群,門裡是煙火繚繞的跪拜和祈禱。
戲樓之上,則輪番上演著精彩的戲曲和表演,轟鳴的鑼鼓可以穿遍幾個街道。
城隍廟是真正屬於民間、紮根市井的廟院,代表著最最簡單、真實的生活樣貌,也是一個時期經濟、文化、藝術的交匯中心。
熱鬧的大戲,繁華的集市,綿延的香火,當然就是生活最好的樣子。
而鄭州城隍廟所在的老城區,也代表著最本質、最地道、也最迷人的鄭州味道和生活氣息,這裡是老鄭州曾經繁華熱鬧的中心地帶,也是鄭州歷史文化的沉澱區域。
城隍廟的周邊,有代表鄭州歷史符號的商城遺址,有代表鄭州文化風骨的文廟,有遍布鄭州美食小吃的老街道,有凝固鄭州時間的老建築、老巷子、老招牌等等。
甚至,在很多人心目中,這裡才是真正的鄭州,這裡才是鄭州應有的繁華和氣質。
更為值得興奮的是,鄭州市目前正在大力推進以城隍廟、文廟、商城遺址等為中心的商都歷史文化片區建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城隍廟也一定可以重返昔日的繁華和熱絡,再次成為這個城市的商業文化中心和迷人的城隍生活圈場。
坐標:鄭州城隍廟
地址:鄭州市商城路東段路北
年代:明朝洪武年間
地位:河南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