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後期我軍通過日軍軍靴和行軍聲音就能判斷是不是主力?

2020-12-15 騰訊網

在電視劇亮劍中,有這樣的鏡頭:李雲龍準備伏擊一個據點內的日軍,但是當日軍部隊開出來之後,李雲龍卻說這不是原來據點裡的鬼子,原來的鬼子都穿軟底膠鞋。從日軍部隊集體踏步的聲音,李雲龍判斷這不是原來的日軍。這雖然是電視劇,但是這個情況卻是真實的。

一、日本軍隊的昭和五式軍靴很不錯

在日本完成軍隊近代化之後,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通過當時的照片,我們可以發現,當時日本軍官穿軍靴,而士兵們都穿膠鞋或者布鞋。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1930年,就在這一年,日本推出了昭和五式軍服,與軍服配套的還有昭和五式軍靴。為何會是昭和五式呢?因為正值裕仁天皇登基的第五年,裕仁的年號就是昭和。

昭和五式軍靴的質量很不錯,起初的昭和五式軍靴選用黃牛皮製作,非常的結實。採用硬底鞋跟,在軍靴的底部還安裝了6根防滑釘。由於安裝了防滑釘,走起路來會發出踢踏踢踏的聲音,非常適合踢正步。日本是一個資源貧瘠的國家,這麼好的資源自然不能免費供應部隊。要不士兵不會珍惜,會想換就換。

日本軍方宣布昭和五式軍靴是有償提供的,一雙軍靴售價1.6日元。不要感覺價格低,當時的日元相當堅挺,一名日軍士兵一月的工資也就是4日元左右。因此,對於日本士兵來說,穿鞋可是高昂的代價。所以如果不穿爛,一雙軍靴肯定會穿了再穿。當時日本軍隊還有一個奇葩的情況,日本軍官腰裡的軍刀也不是無償的,需要軍官們花錢買。我們言歸正傳,起初日本軍隊只有17個常備師團。日本為這些軍隊供給軍靴還是負擔得起的,但是二戰爆發之後,日本軍隊的數量呈幾倍增長。這回日本後勤部門架不住了,即使士兵們願意買,後勤部門也沒有那麼多的牛皮。日本後勤部門開始偷工減料,起初是用豬皮取代了牛皮,隨後又用橡膠取代了豬皮。

二、日軍後來都穿著軟底膠鞋

原來軍靴的底部還有防滑釘,日本的鋼鐵資源奇缺,最後連防滑釘也取消了。到了最後階段,乾脆取消了這種軍靴的生產,開始生產軟底膠鞋。所以就形成了一個局面,原先的老部隊還保留了一些昭和五式軍靴,那些新組建的部隊清一色都是軟底膠鞋。日本軍隊的戰鬥力是怎麼劃分的?日軍部隊分為甲乙丙丁4等。其中甲乙師團都是王牌部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老部隊,丙丁都是那種臨時組建的雜牌或者新兵佔大多數的部隊。丙丁師團的組建時間比較晚,自然也沒有配發昭和五式軍靴。李雲龍長期和日軍打交道,對於日軍的一些習性十分了解,其中就包括日軍的軟底膠鞋。李雲龍準備伏擊據點裡的日軍部隊,他通過聲音發現不少原來的日軍,這些日軍都穿硬底鞋,很明顯是甲、乙級師團裡的部隊。

日本的昭和五式軍靴的用處還真多,在東南亞戰場上,日軍發動了英帕爾戰役。但隨後日軍陷入了英軍的包圍,由於叢林密布,日軍的後勤補給被切斷。斷糧以後的日軍開始想辦法,當時日軍指揮官命令部隊吃草,真的命令部隊像食草動物一樣吃草。當時有的日軍下河捕魚,還有的日軍就注意到了自己腳上的軍靴。既然是牛皮做的,那就煮了吃掉。所以等日軍後來逃出包圍圈的時候,很多日軍都是光著腳跑出來的。還有就是日軍手榴彈需要撞擊硬物擊發,有時候日軍士兵沒有帶鋼盔,乾脆往昭和五式軍靴硬底子上一磕來代替往鋼盔撞擊的動作。

美軍曾經繳獲了一些昭和五式軍靴,而且對這種軍靴的評價很不錯,只是日軍的號碼太小,美軍基本都穿不上。現在一雙原版的昭和五式軍靴,估計能夠賣到2000美元左右。不要以為沒人買,購買者大有人在。

相關焦點

  • 抗戰時我軍繳獲的日軍軍靴去哪了?為何從不見戰士們穿
    據了解,抗戰時期日軍的軍靴幾乎都是用牛皮製成的,不僅外形好看,還非常的結實耐用。並且在日軍軍靴的鞋底還裝有鐵釘,即使是在野外行軍一個月都不會壞。那麼既然日軍的軍靴這麼好,為何在抗戰時期只見戰士們穿日軍的棉衣卻從不見戰士們穿日軍的軍靴呢?
  • 二戰我軍繳獲日軍那麼多的軍靴,為何幾乎不穿?其實原因並不複雜
    當時我們國家的工業落後,而日軍當時傾一國之力發動侵略戰爭,並且日本當時的發展是優於我們的,所以在武器裝備和後勤物資上,國民黨軍隊都不如日軍,我們八路軍就更是差得遠了。
  • 二戰各國軍靴介紹,中國軍隊的草鞋令人動容
    上篇文章我們介紹了二戰德軍為什麼總是穿長筒皮靴和德軍軍靴的發展以及軍靴的重要性。這次我們簡單講解一下二戰中美軍,蘇軍和中國軍隊的軍靴。滿族入主中原後,八旗兵和綠營兵配的也是布鞋(靴)。但現代制式軍靴的概念則是到了19世紀中後期,晚清政府籌辦洋務組建新軍,向歐洲各國學習時,才配發了黃褐色皮質低腰軍靴。這也是中國軍人首次穿上西式軍靴。
  • 八路軍繳獲大量日軍軍靴,卻無人敢穿,原因令人心酸不已
    八路軍繳獲大量日軍軍靴,卻無人敢穿,原因令人心酸不已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戰士們因為物資缺乏缺衣少食,所以只能穿著草鞋打鬼子,我們都知道草鞋無法抵禦嚴寒,如果遇到危險的路況更是無法保護戰士們的雙腳,但是就算八路軍戰士們繳獲再多的日軍軍靴,他們也絕對不會穿,因為沒有人敢冒這個險,真實的原因令人非常心酸
  • 八路軍繳獲不少日軍軍靴,為何卻沒人穿?知道原因後讓人心酸
    那為何我軍並不穿繳獲的日本人的軍靴呢? 原因是因為日本人本身身材矮小,他們的鞋碼通常偏小,所以我國軍人根本就穿不上,即使是有合腳的日本軍靴,但因為日本人的軍靴太過沉重,所以我國軍人穿不習慣並且因為鞋子過於厚重反而還會把腳磨破從而導致行軍速度
  • 八路軍繳獲那麼多日軍軍靴,為啥戰士多數還穿草鞋,不光因為鞋小
    但是在經過跟日軍交戰過一段時間後,本應該繳獲不少日軍的皮靴,總有能穿的吧,但後期我們仍能見到大量穿草鞋的八路軍戰士,他們為什麼不穿日軍的鞋呢?
  • 二戰時日軍的行軍背包到底有多重要?為什麼作戰時也不會放下來?
    在一些歷史電視劇的題材當中,我們不難發現:二戰時期的日本士兵更類似於單打獨鬥,他們往往一個人或者兩個人就能夠組成一支小隊伍,並且殺傷力非常強。與此同時,他們的武器裝備相當夠分量,似乎從來不缺少武器彈藥。
  • 日軍在二戰前期頓頓吃牛肉,為什麼到後期牛肉罐頭就沒牛肉了?
    二戰前,我國還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落後國家, 而日本當時是一個以工業為主的資本主義強國, 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遠遠超過我國, 在武器裝備上, 日軍憑藉著掌握的技術製造出一系列新式武器, 並且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為日軍購置了很多新式武器, 因此在二戰初期, 裝備精良的日軍如一群野馬一般,
  • 二戰時我軍吃飯都成問題,日軍能吃上牛肉罐頭,為何還被稱為豬食?
    二戰時我軍吃飯都成問題,日軍能吃上牛肉罐頭,為何還被稱為豬食?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在人的身體當中,所提供的能量是相當多的,而作為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士兵們,自然也少不了這方面的供應。古人都經常將糧草供應作為自己行軍打仗的第1步,可見吃這方面對於士兵的體能補充來說,有多麼重要。
  • 日軍背著行軍背包作戰,難道不能先放下,打完仗後再背上嗎?
    現代軍隊,其實每個國家的都會配發行軍背包這一裝備,並不是日本獨有的,專業的名稱叫做「生活攜行具」,簡稱行軍背包。而在日本,早期的行軍背包叫做「昭五式背包」,主要材質是牛皮和木質框架,非常的結實耐用。手上要是沒有武器,掄起來就能當棍棒。但昭五式有個很大的缺點:貴。
  • 二戰壓制日軍和德軍的傳奇名槍,四把加起來就能壓制一挺歪把子
    它於1929年投入研製,但是由於美軍在7mm與7.62mm子彈之間徘徊,因此它在二戰前的1935年才最終定版,並隨後在戰場上鋒芒畢露。在二戰中,M1加蘭德步槍歷經潮溼炎熱的雨林和乾燥苦寒的高山沙漠等多變環境的考驗,仍舊保持高精準度和良好射速,深得步兵信賴。
  • 抗戰時期,我軍缺衣少食,為什麼卻很少有人穿繳獲的日軍軍服?
    抗戰時期,我軍缺衣少食,為什麼卻很少有人穿繳獲的日軍軍服?抗日戰爭時期,我國軍民無不投入到這場全民抗戰之中。為了趕走侵略者,我國軍民團結一致,同日寇展開為期八年的較量。之所以這樣說的意思,也就是說,日軍的軍服屬於日本,而我中國的軍服只屬於中國。如果隨便穿日本軍服的話,對於我軍的軍容有著很大的影響,更不利於行軍打仗。除此之外,按照《日內瓦公約》的相關規定,如果穿其他國家的軍裝是不享受公約保護的,因此,我軍戰士穿日本軍裝的情況很少。
  • 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後,日軍仍負隅頑抗,和我軍爆發了最後一場戰役
    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通過廣播向全日本宣布接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結束這場持續了數年的戰爭。9月2日,標誌著二戰結束的日本投降的籤字儀式,在密蘇裡號的主甲板上舉行。日本的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和天皇,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軍大本營在投降書籤了字。
  • 二戰時德國軍靴能排到世界第一?純牛皮製作,功效強大!
    行軍靴的設計還是比較人性化的,設計師們為方便士兵,還在軍靴的內部做了兩條棉質提帶,長13釐米,寬4釐米。二戰爆發前德軍的官兵待遇還是相當豐厚的,每人平均一年半就可以領到兩雙軍靴。不過後期由於戰爭的需要,德軍人數不斷擴大,資源也就相應地緊張起來,軍靴就不能像剛開始那樣分配了,只有步兵部隊野戰才能使用。
  • 神秘「仁丹廣告」竟是侵華日軍行軍標記
    二戰抗日老兵韓典信,今年90歲,滕州級索鎮前韓莊人。他的父親是抗日遊擊隊老戰士,在一次抗擊日寇的激戰中英勇犧牲。一進門就向記者說:「我是一位二戰抗日老兵,以我的親身經歷揭示一件鮮為人知『戰秘』」。老人開始回憶起74年前,他參加中國遠徵軍在緬甸法法西斯抗日戰場的一幕。
  • 為何八路軍戰士都情願穿手工草鞋,也不穿從日軍那裡繳獲的皮靴?
    在抗戰時期,我軍打勝仗時,肯定會有一定的繳獲的,可是,為何在普通部隊中,幾乎很少看到有戰士穿著大皮靴呢?在抗日戰爭初期,因為武器與綜合實力方面的差距,我們經常挨打。但隨著戰況的不斷發展,日軍開始出現疲軟的態勢,我們也就慢慢地與日軍進入了僵持的狀態,直到二戰後期,我們轉被動挨打為主動進攻。
  • 八路軍明明物資短缺,為什麼情願打草鞋,也不穿繳獲的日軍皮靴?
    二戰時期,中國軍隊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後勤物資,都遠遠比不上同時期其他國家的軍隊,但是儘管條件艱苦,中國軍人從未抱怨,美軍士兵抱怨不好吃的午餐肉,中國軍人吃不起,但是中國軍人哪怕吃摻著老鼠屎和沙礫的飯
  • 日軍白刃戰被成片挑死,卻連殺我軍倆英雄,「老虎團」:不留活口
    1944年,日軍指揮官小林信男率第60師團和一眾偽軍對蘇中根據地進行了瘋狂的「大掃蕩」,第1師師長兼蘇中軍分區司令員的粟裕充分發動當地群眾,並以湯景延的「湯糰」為「尖刀」打入日偽軍內部,將日寇攪了個天翻地覆(關於湯糰的精彩臥底行動詳見文章《司令員率600人假投日寇,卻陡然吃喝嫖賭,粟裕大喜:連升他三級》)。
  • 二戰時期,中國軍人的腿上都會有綁腿布,為何現在不綁了?
    用現在科學的解釋是,通過綁腿布給腿部肌肉施加壓力,可以防止靜脈回流,以達到緩解疲勞的作用,古代人雖然不懂科學,但是他們知道,綁上這個布,走路不那麼累,第二天還會感覺輕鬆。除此之外,綁腿布還有很多其他的優點,比如在叢林和草叢中行軍,可以防止士兵腿部受到刮傷或者蚊蟲叮咬,更誇張一點,厚厚的綁腿布有的時候就像防彈褲一樣,能夠防止炮彈和石頭的飛濺。可以說,綁腿布是以前軍人的一塊寶,任何一個當兵的,都將綁腿布當作必修課。
  • 二戰日軍的變態的反坦克武器四式反戰車刺雷
    而美國在二戰時期也是大量使用反坦克火箭筒的國家,其中巴祖卡火箭筒最為出名,連二戰後期德國的44型反坦克炮殺手也是仿製美國的反坦克巴祖卡火箭筒,但美國在二戰無論亞洲戰場和歐洲戰場都是進行全面反攻的主要作戰國家之一,為什麼美國需要大量裝備反坦克火箭筒呢,其原因是美國和英國在歐洲戰場雖然是西線的反攻主力,但打法都是非常苟的,不像蘇聯那樣的不怕死不及損失的一壓到底,因此美國和德國在二戰使用的反坦克火箭筒都是有其戰略意義上的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