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二戰各國單兵反坦克武器其中最為先進的恐怕是德國和美國了,二戰是機械化陸地戰爭新興崛起的時代,裝甲師和坦克部隊最為一戰結束後代替騎兵新型兵種,其發揮出來的威力在戰場甚至有比古代時候對騎兵更具備殺戮性,在戰場上只有運用得當一支裝甲師就能擊潰敵軍的一個步兵軍,期初德國蘇聯都發明了12到20毫米左右的反坦克步槍,主要針對二戰時初期的輕型裝甲,反坦克步槍的出現起初是非常有用的,在裝備穿甲燃燒彈的情況下,有10支反彈克步槍對同個目標進行打擊,就算德軍出期型的四號坦克都無法抵擋得住,會被反坦克步槍一瞬間打成篩子,坦克即使主要零部件損傷不大,但內部的乘員早已經全部陣亡了,二戰初期的反坦克步槍一般穿甲能力都在0到30毫米左右。
但到了1941年末到情況就發生的根本性的改變,反坦克步槍開始變得沒有多大用處了,原因在於蘇聯和德國的中型的新型坦克開始大規模服役,其正面裝甲通常情況下都達到50毫米左右,已經超過了反坦克步槍能夠擊穿的能力範圍之內了。
而1942年隨著蘇聯大量T34坦克服役德軍在東線莫斯科戰場,開始全面轉化成由攻防守,在蘇聯大規模機械化軍團的壓制下,德軍步兵師在戰線防禦上面,開始變得有心無力,即使德國1942年就開始大規模裝備75毫米46倍徑反坦克炮,但畢竟一個德軍步兵師能夠,裝備的火炮數量有限,加上反坦克炮是重型裝備,不能靈活地運用,所以德軍開始在1942年正式秘密研製代號為鐵拳的反坦克火箭炮,1943年初隨著德軍大量反坦克30式鐵拳火箭炮的服役,步兵單兵擊毀敵軍坦克成為了唾手可得的可能性。
蘇聯二戰並不中重視單兵反坦克裝備的研發和大量裝備因為,蘇聯作為進攻的一方,使用反坦克火箭筒進行作戰,反而略顯得極樂你,蘇聯有充足的戰爭資源製造出大量性能優異的T34中型坦克出來,而相反德國資源貯備,領土遼闊度都不如蘇聯那樣的充足和遼闊,所以德軍必須大量使用材料節省的反坦克火箭筒來應對資源不足造成的窘境。
而美國在二戰時期也是大量使用反坦克火箭筒的國家,其中巴祖卡火箭筒最為出名,連二戰後期德國的44型反坦克炮殺手也是仿製美國的反坦克巴祖卡火箭筒,但美國在二戰無論亞洲戰場和歐洲戰場都是進行全面反攻的主要作戰國家之一,為什麼美國需要大量裝備反坦克火箭筒呢,其原因是美國和英國在歐洲戰場雖然是西線的反攻主力,但打法都是非常苟的,不像蘇聯那樣的不怕死不及損失的一壓到底,因此美國和德國在二戰使用的反坦克火箭筒都是有其戰略意義上的用處,美國是為了步步為營能,想通過最小損失打最高效率價值出來,而德國則是為了防禦而防禦,試圖利用反坦克火箭筒來緩解二戰後期德國坦克數量不足,以最小資源消耗打出最大的戰績效果出來。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德兩國在二戰中表現都是基本正確的。
但亞洲卻有一個國家讓人捉摸不透這個國家就是日本,二戰時期的日本是亞洲最強大國家,其鼎盛時期具備了與世界爭雄的能力,但其強大的實力,並沒有出現有能力的人,有戰略思想的人來駕馭這份實力,所以二戰時期日本除對農業國家侵略取得一些成功之外,在與美國這樣同樣實力的強國對抗中,其思想的短板開始暴露無遺,太平洋戰作為美國的主要戰場願意是東南亞地區和太平洋地區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戰爭資源可提取,所以美國和日本必須在太平洋上一決雌雄,隨著戰役的進展,日本作為島國資源短缺開始暴露無遺,這讓日本名知自己的坦克性能,已經落後於世界各國,但卻沒有及時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造成的結果就是本來在歐洲戰場淪為消耗品的謝爾曼坦克,在太平洋戰場上卻成為了真正意義上陸戰之王,而日本當時完全由能力,跟德國一樣造出反坦克單兵裝備進行防禦作戰,但最終日本卻搞出了一種不倫不類的東西,叫作四式反戰車刺雷。
四式反戰車刺雷的運用理論使用方法,是通過一個長長的木棍接上一顆特製的反坦克手雷,這種反坦克手雷就是刺雷,手雷表面的頂端有觸發手雷爆炸撞擊引針,說到底就是為了自殺衝鋒而設計的,通過這這種玉石俱焚的方式,打擊敵軍的心理防線,這是二戰中小編了解到的最為愚蠢的反坦克攻擊武器,可以用變態來形容,為什麼到了二戰後期日本想出的辦法都是這種畸形的自殺的方式呢?
可能本身當時日本高層的管理層心理上也存在某種精神疾病而導致的,這種疾病叫作畸形的武士道精神,幾乎把士兵的生命視作如同草芥一般,那個棍子只有1米多長,而手雷殺傷半徑,即使是反步兵手榴彈也達到了幾米遠左右,實戰最終結果就是手雷威力不足炸不毀坦克,而使用這種武器的日本士兵卻被炸成肉泥,即使幸運地留有全屍也得身負重傷,如果這種被譽為日本的奇葩反坦克單兵武器在二戰中取得的效果明顯,那麼為什麼日軍在二戰後期幾乎無法招架住美軍一次又一次的奪島進攻呢?
蘇聯發起八月風暴的總攻行動日軍的四式反戰車刺雷幾乎就是擺設的雞肋產物,這是二戰後期為什麼日本敗得毫無還手能力的原因,其理論和理念全部都與正常的武器根本不沾邊,其戰法也是斷子絕孫的,海軍有參與自殺任務的大和,陸航空軍單位有神風敢死隊,而陸地就是自殺的無腦衝鋒一次死上成百上千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