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式步兵炮:大隊級配置,2門
九二式步兵炮的研製始於1928年,1932年設計定型,全重216公斤、長2米、高77.4釐米,採用輪式炮架,最大的特點是便於攜帶。
簡而言之:在沒有車輛的情況下,該炮可分解為三大部分或十個小部分,即可用畜力亦可用人力,為日軍施展迂迴穿插的戰術平添了助力。
(由此令人想起日本在甲午戰爭中使用的7釐米青銅製山炮,也具有優良的分解重組功能,亦十分適應山地機動作戰)
九二式步兵炮體積小、重心低,所以射擊範圍比較大,即可充當曲射的榴彈炮,也可充當平射的加農炮,甚至該炮還能像迫擊炮那樣進行大仰角射擊,且彈道比迫擊炮穩定,精度也遠超過之;有時,藉助九二式步兵炮的高射角度,還可將其布置在反斜面陣地上,做到保護自己的同時打擊敵人。
後來,為了加強步兵大隊的反戰車火力,日軍又為該炮配備了破甲炮彈,對盟軍的中型坦克構成了很大的威脅。
也即是因為此炮的較強適應力和戰鬥力,當1944年新四軍繳獲此炮後,日軍第61師團之南浦旅團竟表示願意用100挺輕重機槍換回。
(二)八九式擲彈筒:小隊級配置,2門
日軍九二式步兵炮的最大射程是2788米,若遠程轟擊後不能有效消滅敵軍,就需要步兵衝鋒解決。為加強近戰優勢,八九式擲彈筒應運而生。
這種擲彈筒口徑為50毫米,炮長410毫米、重2.7kg,炮筒長260毫米、重1.6kg,最大射程700米。因其發射筒和人的前臂差不多長,又被中國軍隊稱為「手炮」。
因該炮造價低、重量輕、易於攜帶、能使用士兵隨身攜帶的十年式手榴彈,故而從1929年投產開始,再到1945年日本戰敗,此型號的擲彈筒一共生產了12萬具。
同樣是八九式擲彈筒,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讓美軍吃盡了苦頭。
後來美軍點評日軍武器,送給了它一句評語,「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值得評價的兵器」
據說,每個使用89式擲彈筒的日軍士兵都是身經百戰的老手,在400米的實戰接觸中,兩人操作用一分鐘就可發射40發炮彈,且命中率高達85%—95%。
淞滬會戰中,中央軍18軍42旅的36挺重機槍中的32挺就被該擲彈筒敲掉。
後來,為了躲避89式擲彈筒的打擊,國軍的重機槍陣地一般都採取「打一槍」便轉移陣地的做法。
不過,89式擲彈筒的精準射擊主要是靠射手的感覺和經驗,若是沒有戰鬥經驗的新兵使用,就很容易產生每發不中的情況。
(三)九二式重機槍:中隊級配置,12門
在中國戰場上,九二式重機槍有個家喻戶曉的綽號:「雞脖子」。
原因是該槍槍口前方有一防火帽,配合槍身上的散熱片來看,整體好似一隻鬥雞,加上其射擊時會發出「咯咯咯」的聲音,故有此命名。
據資料顯示,該槍實際戰鬥射速為每分鐘200發以上,有效射程1000米。
由於裝備了光學瞄準鏡,九二式重機槍的遠距離命中率相當高。
可以說,此槍除了55.3kg的全重頗受詬病外,評其「槍響人亡」絕非誇大。
這也是為何在抗戰劇《亮劍》中,李雲龍執意要帶走繳獲的九二式重機槍而被政委趙剛阻攔,後考慮該槍對抗日軍民的威脅更是忍痛用手榴彈將其炸毀。
當然,該槍也只能在中國戰場上逞兇,因為當時的歐美各國為了提高火力的持續輸出型,一般都採用100—250發的彈鏈供彈,而日本卻反其道而行之,只用區區30發保彈板供彈。
說穿了,該槍就是日本資源匱乏且工業基礎落後歐美的典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