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裡仁第四4.7、4.8、4.9原文及翻譯

2020-12-23 95國學

論語裡仁第四4.7文及翻譯

「原文」:子曰:「人之過①也,各於其黨②。觀過,斯知仁③矣。」

「注」:①過:過失。②黨:類。③仁:通「人」。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人的過錯,各有總類。觀察他所犯的錯誤,就知道他是哪一類人了。」

「解讀」:功者人所貪,過者人所避,所以從人所犯的過錯上,尤能顯見真情真性。

論語裡仁第四4.8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早晨我悟得了真理,即使當天晚上死去也沒有什麼遺憾。」

「解讀」:生煩死畏,不如無生,此為佛家;生煩死畏,依然順勢安寧,深情感慨,並最終追求超越,此為儒家。

論語裡仁第四4.9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讀書人有志於追求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共謀大事的。」

「解讀」:孔子認為,一個人過於斤斤計較吃穿等生活瑣事、貪圖享受,就不會懷有遠大志向。好學者有志於追求真理,不會以自己的敝衣陋食為恥辱,不會因自己身處困境而自暴自棄。

以上就是論語裡仁第四4.7、4.8、4.9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

更多內容請搜索95國學

相關焦點

  • 論語裡仁第四4.25、4.26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25、4.2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鄰①。」「注」:①鄰:鄰居,這裡指志同道合的人。「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必然會有敬從之人,如居之有親鄰。」「解讀」:只要學有所得,不必有朋自遠方來,亦必有鄰。
  • 論語裡仁第四4.16、4.17、4.18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1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君子喻①於義,小人喻於利。」「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君子所了解的是義,小人所了解的是利。」「解讀」:道德高尚的君子重義輕利,行事穩重;小人重利輕義,多追求個人利益。然君子不是不通曉利,只是見利思義,從義而行。
  • 論語裡仁圖片原文一句一圖-荀卿庠整理
    【原文】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翻譯】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原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翻譯】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
  • 論語為政第二2.4、2.5、2.6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4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於學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⑤,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⑥。」「注」:①有:通「又」。論語為政第二2.5原文及翻譯「原文」: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
  •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15.4、15.5、15.6原文及翻譯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15.4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無為而治①者,其舜也與?夫②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能夠無所作為就可以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麼呢?他只是莊嚴端正地坐在自己的王位上罷了。」「解讀」:「無為而治」,本見於道家,後各學派都借而用之。
  • 論語公冶長第五5.20原文及翻譯
    論語公冶長第五5.20原文及翻譯「原文」:季文子①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②,斯③可矣。」「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到後說:「只需再次思考,就可以去做了。」「解讀」:季文子在當時以行事謹慎而聞名,「三思而後行」即時人對季文子的評價。孔子一般都強調謹言慎行,這裡可能因季文子太過慎重而影響行事,故有此說。
  • 論語為政第二2.22、2.23、2.24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22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①,小車無②,其何以行之哉?」「注」:①(ní):古代牛拉的大車車轅前端與車衡銜接處的銷釘。大車,即牛車。論語為政第二2.23原文及翻譯「原文」:子張問:「十世①可知也?」
  • 《論語·裡仁篇》4.1 子曰:裡仁為美
    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注釋】▲裡仁為美:內心居於仁是最美的,為人要宅心仁厚。「裡」指內部,心裡。歷來把「裡仁」解讀為「與仁者居住在一起」,做到「見賢思齊」,由外而內提高自身,這樣理解也說得通,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人們的仁德之心。【知識擴展】黃石公《素書·原始》:「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 論語為政第二2.16、2.17、2.18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16原文及翻譯「原文」:論語為政第二2.1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由①,誨女②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仲由,我告訴你什麼是『求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解讀」:真正的知,實始於無知。學無涯而知有涯,承認無知的存在,也就預示著永遠前進的可能。
  • 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理解性默寫與典句翻譯
    2、孔子在《論語學而》中談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適的句子是:「 , 。」3、孔子在《論語裡仁》中談到早晨得知道理,當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4、孔子在《論語裡仁》中談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義利觀的句子是:「 , 。」
  • 「裡仁為美」在告訴我們什麼?
    裡仁為美出自論語中,原文為: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裡」,古代一種居民組織,先秦以五家為鄰,五鄰為裡,故有「鄰裡」之說。裡相當於現代的村莊、生產隊、居民點、社區。楊先生在《論語譯註》中是這樣解釋的:住的地方,要有仁德才好。選擇住處,沒有仁德,怎麼能是聰明呢?對這句話,我的理解是:大家居住在一起,互相仁愛,豈不美哉?選擇朋友,不與仁德之人相處,怎麼能是明智的呢?按照這樣的理解,第一句的斷句應為——裡,仁為美。《論語》中的「子曰」——即孔子說的話,很多是孔子對當時人情世事的感慨,這些感慨都從生活中來。
  • 君子之於天下也|《論語》沒有那麼難
    今天我們讀了《論語》裡仁篇的第九章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第十章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謝謝你的支持,歡迎來玩兒。▼點擊「閱讀原文」晚安古詩詞365
  • 古詩文神翻譯讓人樂不可支,看各路網友大顯神通
    正是因為這樣的古今語言差異,在今天倒是激發了眾多網友的「鬥志」,他們紛紛在網絡上亮出諸多古詩文「神翻譯」,讓人樂不可支。其實也並不是網友對此完全不懂,而是想要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讓古詩文閃現不一樣的光芒。畢竟,純屬娛樂,不必當真。今天就來看看各路網友大顯神通,給出的一些「神翻譯」,當然,我會在後面將原文出處及古詩文做簡單說明。
  • 《論語》裡的10句經典勵志名言,句句充滿正能量
    《論語》一書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其中蘊含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值得我們用心學習。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出自《論語·學而》。不要擔憂別人不知道自己,要擔憂的應該是自己還不了解別人。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論語·裡仁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注釋】▲約:儉約、貧困。▲樂:安樂、富貴。與「裡仁為美」意思相似,仁者心存仁厚。▲利:銳利,敏銳。「利仁」,使仁銳利,即推行仁,宣傳仁。不能理解為利益、利用、有利於。《衛靈公篇》15.10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譯文】孔子說:「沒有達到仁的境界,不能長久處於貧困的環境中,也不能長久處於安樂的環境中。
  • 論語必背精選之裡仁篇(下)
    接著 之前的 論語必背精選之裡仁篇(上)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解讀:這裡是說治國者必須禮讓,因為禮主敬,依禮而行就會處事合宜;謙讓生活,就會上下無爭。(註:何有,何難之有,不難的意思;如禮何,把禮怎麼辦,即如何實現禮制呢)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 淺談《論語·裡仁篇》:東郭先生不值得同情,辯證客觀才是仁德
    《論語·裡仁篇》第三章記載: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句話翻譯成現代的言語,意思就是:「只有仁者,才能公正無私地喜好一個人,也才能發自內心地去厭惡一個人。」
  • 論語起名大全:婉約可人的女寶名字,美醉了
    知斐出自《論語》: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知斐」清新有寓意,作為男孩、女孩名字皆可。以「知斐」為名,寓意寶寶才智出眾,腹有詩書、氣質自然靈動。4.言一出自《論語》: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7. 裕史裕,衣物饒也。——《說文》史,記事者也。
  • 《論語》中的10個成語典故,我能說出三個,你呢?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經典書籍,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在《論語》中,不僅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的教育理念,而其中的成語也一直被我們所津津樂道。那麼大家知道《論語》中的成語有哪些典故呢?出自哪裡呢?不妨來了解下!
  • 《論語》被誤解最多的8句話,99%的人不知道!
    3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有人說,孔子是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把女性與小人一般看待,這句話也讓孔子背上了歧視女性的罵名。其實不然。 真相:這段話的原文是,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