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麥種,
一塊試驗田,
50年的小麥育種經驗
......
「中州2號」,
是魯莊鎮西侯村八旬老人常宗周
晚年最看中的東西。
沒人喝彩,無人幫助,
甚至沒人關注,
就這樣一輩子堅持下來,
田間育種,夢想不老。
五十多年來,
他孜孜不倦,百折不撓,
把自己辛苦培育的麥種,
或已用,或送人,
只盼望家家有個豐收年!
耄耋之年,諸病來襲,
心臟病、腎炎,走路都成艱難,
但依然勞作的田間,
夜來常曲肱而枕,察而達旦。
這一片綠油油的麥田,生長在常年乾旱、靠天種收的魯莊鎮西侯村東嶺。據該村村民常紅文介紹,去年她的這片麥田比別人家的每畝要多收四百多斤。她的麥子與眾有何不同呢?是勤奮耕耘?還是天賦異稟?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邀請到了鞏義市農委植保科科長劉寧和農技站站長袁曉晶一同前往,探一究竟。
行程匆匆,穿過連片的麥田,我們駐足在東嶺。這一片生長在高地上的麥田,約一畝左右,與周邊相比,確實更水靈健壯些。有經驗的農民都知道每年冬至前是小麥大分櫱期,年後春分前是小分櫱期,春分之後就進入兩級分化,生死由命。市農委農技站站長袁曉晶在幾塊麥田隨機拔出幾棵麥苗,每株基本分櫱平均竟然在9個左右,有的多達15個,要知道正常的麥苗當下的分櫱也不過三四個。
市農委植保科科長劉寧詳細了解了播種情況,常家的麥田每畝播種17斤,十月中旬下種。這是正常的播種量和播種時間,如此說明,這片麥田的原生種子的確要特殊一些。
常紅文說,她種的麥種就是由父親常宗周培育出來的,父親給它取名「中州2號」。
圖中為常宗周
常宗周,今年80歲,因幼年患過小兒麻痺,留下了後遺症,行動不便。年輕時,小兒麻痺對他行動的影響甚微,下地種田、收場打麥樣樣都行,還任過多年的村支書。育種的功底就是在當年生產隊期間打下的。老人說,當年他就經常挑選細心細緻的年輕人,參加生產隊培育小麥種子的工作。育種時,一穗麥子要掐掉頭和尾,取中間部分,而且每棵麥穗只選20粒麥籽,多了不行。經他手育出的麥種,長勢旺,產量高,當年就曾是各村中的佼佼者。
老人用的是自交系選優培育,選優質的小麥麥粒,一粒一粒地進行培育。這是一項需要耐心、細心和韌勁的工作。老人在他的實驗田裡,往往一待就是一整天,家人把飯送到田間,匆匆吃幾口繼續忙個不停。老人身患腎炎,最怕累,尿蛋白經常三個「+」,有次竟然虛脫在田間。
老人有一塊實驗田,田裡豎著一支支小木棍,上面細心地用繩子拴著小紙牌,紙牌標註著播種日期、原種品類、種子名稱等。
老人總說:民以食為天,老百姓任何年代都離不開賴以生存的糧食。他有自己的夢想:人來一世間,總要做出點利益後代的事情,一定要培育出「旱澇保收、壯實豐產」的麥種,適合不同的地域環境,讓全天下人都吃上他培育的麥種。
老人的研究過程卻也是跌宕起伏,剛開始因為缺乏經驗,有些試驗的麥穗沒結一個麥粒。接下來的數年裡,他從沒有氣餒,繼續從事自己的試驗。
經過一輪一輪的優勝劣汰,四年前,常宗周老人終於培育出「中州2號」,去年由女兒常紅文開始試種,不論在旱地還是澆水地,畝產基本能達到1300斤左右,周圍的鄰居看到了他家的成效之後,非常羨慕,紛紛找老人要麥種,進行試種。但是老人卻非常固執,因為在麥種沒有穩定之前,他不願意交給大家,何況按規定,如果大面積推廣,還需要在國家種庫進行審定認證。
小麥產量是否具有優越性、後期能否推廣,也需要權威部門的認證。後期,常宗周將進行小麥品種申報,一旦認定通過,也意味著可以進行大面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