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剛剛開始,一大批90後在短短兩個月內,就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兩件事:結婚生子。
老公有四個,孩子是青蛙。
身為一個遊戲女生,跟老公培養感情全靠錢,為了能跟總裁大人約會只能咬牙氪金。跟娃(蛙)兒相處全靠等,天天捧著手機,嘔出自己一顆老母親的心。
好的時候,接完老公電話又能收到兒子從遠方寄來的明信片。慘的時候,無數妙齡少女慘變空巢老人,身邊空無一人。
手機是什麼?那只是沒有靈魂的一個空殼子。
虛擬世界的母愛
繼《戀與製作人》這款女性向養成遊戲火爆後,《旅行青蛙》(旅かえる)又成為了國內遊戲的黑馬。
說是黑馬一點都不過分。1月20日,這款沒有做過宣傳、連官方漢化版都沒有的遊戲,登頂了中國App Store免費榜。
一個星期內,《旅行青蛙》的搜索數比吳亦凡高出20倍
《旅行青蛙》在「遊戲版豆瓣平臺」 TapTap的評分中,高達9.6分,吊打一大批獨立遊戲。蛙蛙的火爆,已經被山寨廠商盯上了(好像是個平常事),將流行的「跳一跳」和青蛙形象作為結合,標價30元。這款遊戲一度登上了中國App Store付費榜。
《戀與製作人》是養成遊戲,《旅行青蛙》嚴格來講是一款放置類遊戲,國內平臺通常會把這兩種類型放在一起。跟現在流行的「衝頂大會」和「王者榮耀」不同,養成放置類遊戲並沒有強烈的競爭機制,除了強氪金用戶外無需顧忌排名和積分,不需要技術門檻,誰都能玩,誰都在自己的範圍裡得到遊戲樂趣。
《旅行青蛙》的同人系列為推廣遊戲起了很大作用
粉絲為吳亦凡自製了一款《凡凡旅行》
在《旅行青蛙》中,青蛙不用練級、不闖關。玩家只需要用手指滑動手機屏幕,收集更多的三葉草來購買道具,為青蛙準備好旅行背包裡的東西。
至於青蛙什麼時候出門旅遊、什麼時候回家、去哪裡、寄回來什麼樣子的明信片、會帶回來什麼土特產……玩家統統管不著。
在20年前,80後的小朋友也曾經沉迷一種電子寵物,沒有《旅行青蛙》這麼高級,它只是個單色生物。
哪怕是上課的時候,書包裡傳來細微的「嘀嘀嘀」聲,就趕緊把寵物蛋掏出來,左手單臂擋住老師的目光,右手緊急操作,給電子寵物餵食。
電子寵物是一個只有三個按鍵的小型玩具,屏幕會顯示寵物當前的狀態,飼養者只需要按三個鍵,就能給寵物餵食物、打掃糞便和陪它玩耍。最戳心的是,電子寵物會因為疏於照顧而面臨死亡。
這款掌上寵物「拓麻歌子」由日本著名玩具商萬代公司在1996年11月推出,全球共賣出8000萬臺。傳到中國後,大家都愛叫它電子雞。
為了慶祝拓麻歌子誕生20周年,萬代推出第一代拓麻歌子的復刻版
在當時那個缺乏娛樂的年代,有能捧在手心裡,隨時關愛的寵物,讓日本人乃至全世界的人都為之瘋狂。比如學生為了不讓自己的電子雞餓死,就偷偷帶到學校去。一節課下來,時不時就有人趁老師轉頭之際,低下頭安撫電子雞。
為了不影響學生的成績,不少學校禁了電子雞。但沉迷電子雞的學生仿佛癮君子,學校不讓帶,就算遲到早退也要照顧好它,這些情況被反映給了製造商萬代公司。
所以設計第三代「拓麻歌子」時,萬代加入了暫停和靜音功能。沒想到這項調整又被人指責會對兒童產生誤導,讓他們誤以為生命即使被暫停也不會有什麼損失,從而導致虐童等後果。
這樣的論調未免太過極端,卻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虛擬世界對現實生活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走過二十年,玩家已經學會了「入戲快,出戲快」,但對養成遊戲的熱情卻越來越濃烈。拿這半年的百度指數來說,「養成遊戲」的搜索量在1月逼近4500,在前幾個月裡,最高不過2000。
人是群居動物,都不願意孤單,比如《戀與製作人》的電話和朋友圈設置、《旅行青蛙》的不可預知性,都能帶領玩家走入廠商設計的圈套中。所以哪款養成遊戲的細膩程度最接近真實,用戶就會以時間和感情投入,作為對遊戲的反饋。
X
——
姨母笑·親媽粉·雲養娃
虛擬寵物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幻覺:我無需付出太多,就能得到陪伴。
電子雞向飼養者索求餵養,《旅行青蛙》中需要你為它收拾行囊時彈出的感嘆號,在這個時刻,它同任何一隻在腳邊蹭來蹭去求食的貓狗毫無差別。當人們向虛幻世界投入精力、關注和感情後,它會更加真實。
現在,整個網絡社會都升騰起一種由自豪、歡樂、擔心、糾結、操心、滿足等各種感覺雜糅而成的母性光輝。並且產生了姨母笑、親媽粉和雲養娃等衍生詞彙。
《旅行青蛙》的風靡,為母系娛樂加了最旺的一把火。
姨母笑,啟動這個詞彙的鼻祖人物是韓國綜藝裡的宋民國,現在的扛把子是屁股臉女孩「小剛幾」。
他們年齡小,眼神單純,是可愛系表情包的主要生產商,合理「食用」有保持心情愉悅,漂洗生活煩惱的功效。
當你看到宋國民或者小剛幾的照片時,眼睛會不自覺地眯成一條縫,嘴角上揚,內心還有一絲喜滋滋。這個表情出現在自己臉上時,你就可以轉發微博:我露出了姨母笑。
姨母笑聚集地是《爸爸去哪兒》這樣的親子節目。有數據顯示,女性討論者佔大約77%,而男性用戶只佔其中的23%。
從年齡段分布來看,尤其以90後最為突出,達到74%,遠超70後和80後。這類觀眾都覺得自己挺年輕,不願意當媽,當個姨母享受孩子的童真可愛,又不用付出什麼,這是最低層次的母性表現。
親媽粉的誕生,上升到了走心階段。她們的主要表現就是操心、老操心、操碎心。
拿親媽粉最多的團體TFBOYS舉例,她們時時關註明星的一舉一動:王俊凱喜歡冰島,親媽粉就在冰島的機場承包廣告;王俊凱說有雙翅膀就好了,明明只是童真發言,親媽粉就包下一家噴氣式飛機在天上留下自己「兒子」的名字;王俊凱說想知道宇宙的樣子,親媽粉就放了載著他畫像的火箭到太空。
除了有求必應,她們對自己孩子的事業有嚴格的規劃。某個活動不利於王俊凱的對外形象、某個綜藝產生了對王俊凱不好的熱搜,她們會把矛頭直接對準經紀公司。寫小論文、做長圖,檄文一篇篇,背後都是親媽粉的苦心。這感覺就像小時候開家長會,自己孩子成績下降了,她們首先會問老師「為什麼沒有把我家孩子教好。」
親眼見證三小隻一步一步成長為夢想中的樣子,這種「養成感」也是TFBOYS粉絲的精神支柱。有錢又有閒的「親媽飯」們對TFBOYS的理想主義幻想,投射出的她們自己對子女的期待。如果孩子不符合預期,脫粉就好。
一條內容為TFBOYS成長的微博,轉發上萬,轉發詞裡「養成和長大」這兩個字出現最多
雲養娃,是最接近現實養娃的形式。跟「姨母笑」不同,雲養娃享受的不止是某個可愛的表情包,她們更享受養成的過程。這個對象可以是明星小孩、或者是親戚家的小孩。閒著沒事就視視頻、寄寄禮物、購買明星孩子出的周邊,但是自己堅決不會養。
事實上,這些乾爹乾媽不僅是沒有育兒經驗的年輕人,有些人甚至連戀愛都沒有談過。
不管是養娃、養孩子、養明星,任何養成遊戲都有一個本質性的共同特徵:寵物寄託著玩家的情感,它滿足並且釋放了參與者的母性,和需要慰藉陪伴的孤獨感。
在養成遊戲的世界裡,不用被親密關係束縛。這種孤獨感的滿足,只需要恰恰好——帶來情感體驗,同時又規避了真實相處帶來的一系列「麻煩」。
現實中你無法讓一個孩子從生活裡消失,但在虛擬世界,點擊視頻右上角的叉子、關上手機,生活就又是自己的了。
可見,孤獨和自私,才是虛擬世界的母愛關鍵詞。
現實比虛構更精彩
微博:@Aha視頻 | 微信公眾號:ahavideos
如需轉載或合作,請在後臺回復【轉載】
魔幻·麥當勞 | 演義·北京路權 | 記錄·三和大神 | 獵奇·奶奶廟 | 凌晨·一人火鍋 | 偏執·富豪撿垃圾 | 爭議·放生黨 | 會玩·抓娃娃 | 消費·毒蛇手術 | 直播·打賞大哥 | 自述·殺馬特之父 | 掰頭·相親角 | 喝大·CEO酒局 | 醉鬼·聊人生 | 命運·鋼絲男孩 | 2點· 加班狗 | 溫暖·陌生人的信 | 高考·少小離家 | 探秘·鬼市 | 沒勁·潮流展 | 作死·敬漢卿 | 失戀·博物館 | 記憶·消失的小店 | 守望·自殺勸慰者 | 選擇·長藤鬼校 | 百態·破產富二代 | 90後·脫髮 | 演員·小戲骨 | 不安·留學生 | 酒店·明星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