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董陽孜:祖宗留了很多給我們 為什麼往西方看呢?

2021-01-18 藝術與設計


董陽孜(中)與陳瑞憲(右)、楊照(左)對談。


從「臺北車站」、「雲門舞集」的招牌,到電影《一代宗師》、周杰倫《蘭亭序》MV的片名,再到《野火集》及白先勇崑曲《牡丹亭》的題字,這些字跡都來自臺灣女書法家董陽孜之手。4月17日,1942年出生於上海的董陽孜把她的大陸首展放在了「誠品生活蘇州」,詩人余光中,作家白先勇、楊照,臺灣建築空間設計師陳瑞憲等人也來到現場,可見她在臺灣文化界的地位。


董陽孜作品展。


這也是一場「只展一幅作品」的展覽:地上鋪著細沙,高1.8米、長54.32米的巨幅呈圓弧狀展開,上面寫著明代才子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董陽孜所寫楊慎《臨江仙》最後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4月17日上午,董陽孜在誠品書店接受了澎湃新聞專訪。老人家雖上了年紀,但聲音洪亮,說起話來有著豐富的面部表情和手勢。尤其說到年輕人對書法藝術的傳承,她絲毫不掩失望,有些激動。她常說「書法還能做什麼」,因為「要讓你們年輕人知道,其實老祖宗留了很多東西給我們。你們為什麼一直往西方看呢?」


余光中在比劃董陽孜的字。


我寫字,先要滿足自己


董陽孜於1942年生於上海。她還記得,那時家住四川北路長春路,院子很大,是棟四層洋房。對面是個派出所,再對面也是洋房,還有一個租書攤。之後她隨家人赴臺。剛到臺灣時,她插班到小學四年級,不會說臺語,也沒有鄰家孩子一起玩,父親便要她和弟弟寫書法。弟弟寫著寫著坐不住了,她卻在一筆一划中感到定心和歡喜。


「我每天清晨總是差不多五點起來。研研墨,寫寫字,一個上午也就過了。」從此也養成習慣:一個上午兩百個小楷、一百個中楷。


有意思的是,董陽孜的父親其實並不希望她從事藝術工作,「他怕我過不了日子」。可畢業後回到臺灣,董陽孜卻發現周遭還儘是唐代的字、明代的字,「我們當代藝術在哪裡?」她開始自己的書法創作。


一直以來,評論界說她的作品有空間感、勁兒足、大氣,比如有五人之高的「九萬裡風鵬正舉」,又比如僅僅三個字就超過八米寬的「任所適」。白先勇曾讚嘆董陽孜的字有股一飛沖天的氣勢,「《牡丹亭》演出有她寫的三個字就先聲奪人,我想不出有什麼其他東西可以壓場。」


寫下《臨江仙》時,董陽孜一共鋪陳了56張紙,一口氣寫完,掛在脖子上的毛巾可以擰出好多汗。寫完之後,整個人是半休克的姿態。


為什麼要寫那麼大的字?董陽孜告訴澎湃新聞,做藝術家最重要是挑戰自己的極限。「藝術有止境嗎?沒有。體力有止境嗎?就是倒下這天。」還有人曾叫她不必費力,因為現在的印刷技術可以把字無限放大。「你知道我聽了有多難過嗎?我還是照我的想法做。」


直到今天,除非外出,董陽孜幾乎每天上午都要待在家裡樓上的工作室進行創作。來找董陽孜寫字的人也從來不少,「被拒」卻是常態。「你要知道,書法藝術是個文字藝術,這個文字帶給了我們多少的空間跟感情。」她說,「我借著文字來了解你大概有什麼樣的想法。那見了你的想法,我有同感,我就來幫你詮釋它。假如我自己都不能有同感,我幹嘛要寫。」


而「拿錢買字」常讓她心裡不大舒服。「很多傳統書法家就是寫幾個字就賣多少錢,寫一副對聯多少錢。對不起,我不是賣菜的,不是賣布的,一尺一尺給你量。我寫字是做藝術創作,第一要滿足我自己。我從來沒有因為『讓你高興』或者『讓我賺錢』就寫這個字。」


展覽現場所放視頻。


別讓西方藝術專美


「文字藝術也是藝術,它還比一般藝術更貼近生活。所以我要用我的毛筆表達我對文字語言的感想,嘗試賦予每件作品不同的生命。我從來沒有重複過自己。」


除了不停地在書法創作上挑戰自己,近幾年來董陽孜也琢磨著怎麼讓文字藝術進行跨界。她如今最有名的裝置藝術,莫過於雕塑作品「誠」,這也是她第一次以雕塑形式呈現書法藝術。


而說起「誠」的來源,竟是臺北101內外從1至9的數字雕塑及由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印地安那創作的雕塑「LOVE」,後者可謂臺北101「到此一遊」的地標。董陽孜其實就住在信義路上,只是從來沒有發現這些雕塑。偶然一日注意到了,心裡很是惱火。


「我住的信義路會有一個外國作品在這兒。既然我做文字,那為什麼文字沒有做成雕塑的?自古以來我們的雕塑家在做什麼?女人的胴體是最主要的,要不就是三角形、正方形。可真正的文字怎麼不做?」


她想到了「誠」字,「那是我們文化裡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的美德。」


接著,董陽孜把材料定為奇木。「我從小就喜歡兩樣東西,一樣木頭,一樣石頭。」為了找到合適的木材,董陽孜從苗慄走到嘉義,終於成就了一個長7米、高3米的「誠」。2011年,「誠」在臺中烏日站首度公開,之後陸續在臺中市府廣場、臺北101大樓、新北市府、臺南孔廟等地展出,到今天已經14站了。


而在臺北入選為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後,董陽孜又將「誠」字重新以銅打造,於是就有了現在坐落於松山文創園的一座高約2米、寬3米的銅雕「誠」。這個「誠」和101外的「LOVE」相距不遠。


「當然我沒有排斥『LOVE』,那也是世界的藝術。但是我覺得我們自己應該有點自信心、自尊心,別讓他們專美吧。我們自己的文字藝術多美啊!」董陽孜如是說。


多看看老祖宗留下的東西


除了「誠」字,董陽孜的「跨界」努力其實還體現在許多領域:比如舉辦融合爵士樂與詩朗讀的音樂會「追魂」,又比如創造融書法、多媒體影像、音樂和舞蹈的劇場「騷」。問及原因,董陽孜總說:「我是為年輕人。 」對現在年輕人的書法傳承,她只有兩個字——「遺憾」。


「你們認為我落伍,我也承認……70歲了,我留著幹嘛呀,礙你們路。可是我覺得,我大概還沒做完吧。我要做的就是,讓你們年輕人知道,老祖宗留了很多東西給我們。」


在一些展覽上,董陽孜也會發現年輕人的身影。「他們說『啊您就是董老師』,這讓我很訝異。我發現年輕人居然知道我是董陽孜,我更訝異。他們表示看到我作品了,但是他們不動手寫,這是我心中的痛。」 「不動手寫」是大陸和臺灣都有的問題,「那我要怪誰?我不知道怪誰。」


也因此,董陽孜活躍於文字、雕塑、音樂等各個領域的跨界出演。老朋友接到邀請,都要感慨一句「不知道這次董陽孜又要玩什麼」。董陽孜則說,她雖不用電腦、不用手機,但「我把書法的線條、文字,玩到你實在不能想像,我們的文字藝術應該生活在我們自己的空間裡,這才是我們的藝術。」


「我們的文字藝術絕對不落後於世界。年輕人怎麼不好好珍惜老祖宗留下的東西?要讓世界各地的人了解我們的藝術和文化啊。」在開展儀式上,董陽孜又一次為書法向年輕人「喊話」,「我一個老太太能玩,你們年輕人更有精力來玩吧。」


相關焦點

  • 書法家董陽孜:祖宗留了很多東西給我們,為什麼往西方看呢?
    董陽孜(中)與陳瑞憲(右)、楊照(左)對談。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從「臺北車站」、「雲門舞集」的招牌,到電影《一代宗師》、周杰倫《蘭亭序》MV的片名,再到《野火集》及白先勇崑曲《牡丹亭》的題字,這些字跡都來自臺灣女書法家董陽孜之手。
  • 董陽孜:書法還可以這麼玩(1)
    野火集》及白先勇崑曲《牡丹亭》的題字,這些字跡都來自臺灣女書法家董陽孜之手。董陽孜書寫的《臨江仙》展覽現場。        4月17日上午,臺灣女書法家董陽孜在誠品書店接受了早報專訪。她常說「書法還能做什麼」,因為「要讓你們年輕人知道,其實老祖宗留了很多東西給我們。你們為什麼一直往西方看呢?」        我寫字,先要滿足自己    董陽孜於1942年生於上海。她還記得,那時家住四川北路長春路,院子很大,是棟四層洋房。對面是個派出所,再對面也是洋房,還有一個租書攤。之後她隨家人赴臺。
  • 董陽孜:書法還可以這麼玩
    她常說「書法還能做什麼」,因為「要讓你們年輕人知道,其實老祖宗留了很多東西給我們。你們為什麼一直往西方看呢?」 我寫字,先要滿足自己 董陽孜於1942年生於上海。她還記得,那時家住四川北路長春路,院子很大,是棟四層洋房。對面是個派出所,再對面也是洋房,還有一個租書攤。之後她隨家人赴臺。
  • 書法家董陽孜:70多歲了,就想對青年人喊點話
    董陽孜(右二)從「臺北車站」、「雲門舞集」的招牌,到電影《一代宗師》、周杰倫《蘭亭序》MV的片名,再到《野火集》及白先勇崑曲《牡丹亭》的題字,這些字跡都來自臺灣女書法家董陽孜之手。有意思的是,董陽孜的父親其實並不希望她從事藝術工作,「他怕我過不了日子」。可畢業後回到臺灣,董陽孜卻發現周遭還儘是唐代的字、明代的字,「我們當代藝術在哪裡?」
  • 董陽孜、林文月兩位女性獲頒臺灣最高文化獎項
    董陽孜、林文月兩位女性獲頒臺灣最高文化獎項   中新社臺北4月21日電 (記者 劉舒凌 陳立宇)書法家董陽孜、作家林文月2位越過古稀之年的傑出女性21日獲頒臺灣最高文化獎項。
  • 臺灣藝術家董陽孜大陸首展亮相蘇州
    臺灣藝術家董陽孜大陸首展亮相蘇州 2016年04月18日 15:24: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 為什麼很多男藝術家都留著長頭髮?
    現在這社會留長頭髮的有這麼三類人,搞藝術的、喜歡留長髮的、還有就是道士!今天咱們就說一說為什麼很多藝術家都留著長發?其實並不是所有藝術家喜歡留長髮,只是身為藝術家留起長發更容易,這要換做普通人那要頂著不亞於被雷劈的壓力!
  • 幽默搞笑:祖宗你瞎說啥呢,旺旺是我們家的狗名
    當時準婆婆臉一下就綠了,男友掐著我大腿小聲說:祖宗你瞎說啥呢,旺旺是我們家的狗名。2、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手機壞了去維修,好一會兒維修師傅滿頭大汗的過來說:「抱歉,可能是我們操作失誤,導致你手機的聯繫人都丟失了,現在只剩下4個了。」我剛準備說話,他有積極的說:「但是你不要擔心,我已經在盡力搶救了,一定可以恢復了。」
  • 為什麼歷史上美國很多行為西方文明國家都在「裝聾作啞」?
    那麼,再往上看,歐洲文明又是什麼樣子?兩句話說得不好,舉個例子吧!有一部電影在前兩年上映,是關於十字軍東徵的,在佔領耶路撒冷100年後,由於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四世病逝,王國衰落,薩拉丁領兵重新奪回耶路撒冷。
  • 在農村過年放鞭炮,大年初一的鞭炮紙為什麼不能往外掃
    在大年初一,傳統上不但是爆竹衣紙,通常憑何的東西都是只進不出為吉利的,為什麼?這要從傳統上春節是春回大地伊始講起,中華先民認為這天是冬春之際的分水嶺,是個全年中非常重要且是非常利祥的日子,中國是傳統農業社會,春天為一年之始,是農耕的開端,所以春節意義非凡也是順理成章的。
  • 孩子多大能帶去「祭拜」祖宗呢?
    這是鬼魂附身了,竟然往我這裡來了-----我不動聲色,卻悄然在內心裡振奮了一下心氣,然後仔細詢問她清明節咋樣回去祭祖的。她失眠兩個月,兩個月前剛好是清明節,又如此這般明顯的鬼附身症狀,所以,她的失眠必然跟鬼附身有關,且跟清明節有關。
  • 為什麼總有一些人,喜歡拿他們當祖宗
    斯基泰人有這麼一個普遍的現象,我們得說一說,即: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中國人在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實事求是地寫歷史,而西方的很多歷史概念是從傳說中得來的,有時甚至覺得什麼好,就會情不自禁地往自己頭上戴歷史是過去式,對此,我們不能說要警惕什麼,但至少不能跟著他們學,來歪曲歷史,搞些莫須有的所謂歷史。雅利安人有沒有入侵到過中國?西方人可能說過,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種提法是一些中國的所謂學者和網友說出去的,原因是在商朝的婦好墓裡發現了白人的骨頭,是被殉葬的,這些人就很自豪——你看呀,你們雅利安人不是很猛嗎?
  • 看背影是東方女性身材,看正面卻是西方美女,白色的褲子也很靈性
    在很多人比較刻板的印象,中西方女性一般身寬體胖,但是東方的人會顯瘦顯苗條,同時骨架子也會小。其實這樣的認知是錯誤的,因為我們看過維密秀或者是看過西方的各種身材比較瘦的美女,都知道,其實東西方美女的身材可以是一樣胖瘦的。西方美女們有些很胖,是因為這些美女愛吃甜食,至於這其中的原因,小編就不做重點講解了。
  • 很多人為什麼體會不到呢?
    所以,六道是一個苦惱的世界,「常逼惱之」,苦來逼迫我們,讓我們不得安寧。所以說你往哪兒跑呢?在整個六道輪迴當中,三界火宅,六道皆苦,所謂「苦海茫茫,苦海無邊」。我們整個掉進了六道輪迴裡,像一個大的苦果,哪裡都是苦的。真是苦,苦不堪言!人們往往會覺得「佛教這麼消極,把世界看得這麼苦,搞得我們活著一點信心都沒有了。說點好聽的不行嗎?
  • 疫情怎麼就控制不了呢?我們來看看西方人是怎麼做的你就明白了
    回歸正傳,疫情為何遲遲得不到控制呢?我們來看看西方人的做法,也許就知道為什麼了!大家知道,西方國家不管是在經濟還是科技上都是全球領先的,一些國家的醫療水平更是甩開了眾多國家。
  • 為什麼清朝禁止基督教傳播?教皇要求中國人放棄孔子和祖宗
    康熙和教皇,一個在東,一個在西,一個是清帝國的君主,一個則是基督教的至尊,這兩人按說是風馬牛不相及(畢竟相隔萬裡,也沒什麼政治經濟上的直接來往),但就是這樣兩個毫不相關的人竟然因為中國傳統禮儀問題撕得不可開交,吵得頭破血流,康熙皇帝甚至下令禁止傳教士們來華進行傳教工作並中斷了中國和西方的聯繫,一直到一百年多後西方列強用堅船大炮才轟開滿清的大門。
  • 西方歷史上有很多女皇,中國為什麼只有一個?
    古代西方一堆女皇,中國只有武則天一個,和幾個不被史學家承認的女皇,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大多數人歸結於中國古代重男輕女,其實不然,這件事細說有很多原因,但是總結起來就是一個主要原因,那就是繼承人問題。中國古代帝王嚴格意義上說,是不缺繼承人的。因為他們後宮佳麗三千,有數不盡的女人為其生育。
  • 臺北時尚藝術跨界展 書法家攜手服裝設計師衝擊視覺
    中新網臺北10月12日電 (記者 徐德金)12日,臺北松山文創園內,著名書法藝術家董陽孜攜手六位臺灣知名服裝設計師陳劭彥、詹樸、周裕穎、張暘、王舜民、陳姵潔,舉行「《讀衣》時尚-藝術跨界展」,其新穎的藝術風格為觀眾帶來強烈視覺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