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維多利亞時代,年輕姑娘們成年後要進入聖詹姆斯宮(St. James’s palace)謁見維多利亞女王,這種宮廷面聖標誌著她從青澀、羞於談論情愛的少女時代突然轉變到可以談婚論嫁的階段。
這種面聖和其他社交活動一年有好幾次,都是由女王或者王儲親自主持。年輕姑娘都要參加,而上流階層的青年男子也要出席。
青年男女進宮面聖時,在裝束上十分講究。男子必須穿及膝短褲、系扣鞋,還要手持佩劍。為了讓女王認清自己,每位女子都用一根羽毛高高插在頭上,而且身上穿著的禮服裙裾長度必須正好2.74米。
儘管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人崇尚穩重端莊,但姑娘們在社交活動中,穿上這種裙子,肩膀以上的肌膚都是裸露在外的。名媛們在宮中等待謁見女王時,裙裾要搭在左臂上。等到面聖時由宮裡的侍從替姑娘們將裙裾理整齊,接過她的名片向維多利亞女王引見。
進去後,姑娘們要親吻女王的手背(如果是貴族夫人或貴族的女兒則由女王親吻她們的額頭)。面聖結束,姑娘們依然要把裙裾搭在左臂上,正對著女王緩緩退出。
年輕男子面聖的過程與女子類似,引見到女王面前時要屈膝俯下身伸出右手,接過女王的手親吻。
儀式結束,尚未婚嫁的年輕男女們就可以進入婚姻市場尋求配偶了。
(二)介紹稱呼
合乎禮儀的介紹對維多利亞時期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通常,未經正式介紹,便與他人搭話被認為是不合時宜的。一般是把社會地位較低的人介紹給社會地位較高的人,但是女士不論地位高低通常都會被先介紹給紳士們。
所以要像一個真正的維多利亞人一樣介紹朋友,你必須了解你的社會地位,或者關於地位的優先順序。一直遵守這樣的禮儀是個艱難的任務。在君主之後是與君主有親密關係的人,再後是坎特伯雷大主教,上議院大法官,諸如此類。貴族地位分兩種:貴族爵位(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的順序),其下還有準男爵和騎士。
合乎禮儀地稱呼這些貴族也是非常困難的。人們通常會用「Lord」來稱呼與自己地位相當的人,「Lady」來稱呼此人的夫人,「Sir」來稱呼準男爵和騎士。然而更複雜的是用「lord」和「lady」來稱呼來自上層階級卻並非貴族之人。
但這又與書信交流的習慣相反,因為一個人必須知道稱呼侯爵為「最尊貴的」(」The Most Noble」),稱其他相當地位的人為「尊敬的」(」The Right Honorable」)。
在維多利亞時期,英國上流社會已經使用名片作為身份的象徵。
如果你到鎮上進行拜訪,通常都會四處走訪並留下名片。這表示你身在此地並準備安排走訪老友。收到名片的人通常也會在一周內回遞名片或者直接造訪。(密友會直接拜訪)通常人們也會在他人生病或訂婚這樣的場合將名片留給其他家庭成員,以表達自己的同情或祝賀。
淑女坐馬車出行,由男僕帶很多名片,並把名片遞給主人。一位已婚改姓的女士會帶著一張印有自己名字的名片、兩張印有丈夫名字的名片(分別給男女主人),還有給家裡未婚的女兒或客人。來訪者未婚女兒的名字會寫在母親的名片上。
熱衷於簡·奧斯汀和查爾斯·狄更斯的讀者們會回想到那些上層社會的人對來訪的身份更尊貴者的名片的那種渴望、煞有介事的模樣。
導師介紹:Mrs Fang.Petersen (Fangny-方妮)導師,畢業於英國倫敦皇家管家學院/皇家禮儀精修學院,接受專業的英國管家和貴族禮儀教育,也是這所學院建立37年以來唯一華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