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覓友在覓健APP上發帖:
對於癌症,過度治療是種原罪。
在爸爸走後,我時常會和媽媽討論起這樣一個問題,對於爸爸的癌症,我們是不是治療過度了?
爸爸一得病,我和家人就確定了這樣一條原則:要給爸爸用最好的藥,減輕副作用提高生活質量。我們一直在尋求最新的治療藥物,治療也一步步地向好的方向轉變,可後期治療產生的併發症卻要了爸爸的命。
現在想想,也許不這樣過度治療,不追求什麼最新最好的藥,從常規基本藥物用起,沒準爸爸不會那麼難受,我們也能夠再多陪伴他幾年。
我們期望著疾病被治癒,期望著竭盡全力救助自己,可卻常常如這般不經意間深陷「過度治療」的大坑中。
過度治療這個概念最早來源於1967年流行病學家傑克·溫伯格的調查,不同地區對於同一疾病的治療方式有所不同,並且並不完全依照臨床指南。2008年,《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將過度治療定義為:過量的或花費過高的治療。
而腫瘤患者過度治療的現象更為常見!基於「精準治療」的理念,每個腫瘤患者的治療各有不同,雖然已有對應的指南或專家共識給予診療規範和建議,但仍有許多患者的治療並不完全依照指南推薦,而超出了預期治療規範,出現了過度治療。
舉例說來,有些覓友為了根治癌細胞在做完肝切除手術後又加以介入、放療、藥物輪番上陣,可一番折騰下來,癌細胞沒有完全抑制,反而把患者的身體整垮了,免疫力不斷下降,使患者未能獲得生存獲益的情況下,更甚之帶來了許多痛苦。盲目追求徹底治癒的最終後果是「反噬」自己,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
圖片來源:攝圖網
外科手術、放療、化療被成為癌症治療的「三板斧」,但並非一定適合所有的患者,在這些治療中,也會因為過度的治療反而促進了病情惡化,一般來說,過度治療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將病灶部分的肝切除是肝癌根治性方式之一,但由於病灶周圍可能還存在著一些微小病灶暫時未被發現,因而部分患者出於「防患於未然」的想法希望能夠擴大病灶切除範圍。可是,這樣的行為會導致肝臟中很多正常的組織被無故清除,給患者的身體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值得所有人反思的是,這樣的「一刀切」所帶來的後果是一勞永逸的有效治療,還是無法預計的身體傷害。所以,更應當以自身狀況為前提,早期患者及符合肝切除適應症的患者可適當進行肝切除手術;中晚期患者若無法滿足手術切除的條件,應選擇更加有效的方案,不盲目追求手術治療。
強行追求放化療不僅不能夠實現原本「治癒」的希望,反而會促使病情惡化,臨床上許多老年患者的死亡正是由於過度治療的副作用和傷害所導致。比如,肝癌患者已合併有腹水,肝功能差,仍進行介入治療,導致患者的肝功能逐漸衰竭,身體愈發虛弱;患者白細胞過低堅持進行化療,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骨髓抑制。
這些不良後果往往沒有可逆轉的局勢,身體一旦被拖垮,是難以被挽回的。
近些年來,肝癌的治療逐漸發展,許多新的藥物確實給患者帶來了許多獲益。但有部分患者會盲目嘗試一些暫時仍未在肝癌領域明確研究進展的藥物,或嘗試其他癌腫的新藥物。無法得知這樣的做法是否能真的出現好的效果,在追求穩妥治療的情況下,依賴專業醫生的判斷,優先選擇療效確定的治療藥物。
目前並未有任何偏方能夠真正治癒偏方,也沒有證據表明偏方對肝癌治療有效。而大多數偏方都是來路不明的「神醫」分享,偏方使用的藥材往往不在有關部門正式的監管範圍內,相關的毒副作用也不明確。很多「偏方」並不救命,甚至因為各種副作用而加速疾病的進展。
所以患者一定不要輕信所謂的偏方、秘方,特別是含有毒性中藥的方子,一旦誤服,悔之晚矣!
我們會發現過度治療出現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患者和家屬都被「以癌症為中心」的觀念誤導了,過分強調清除癌細胞、消殺腫瘤,卻未真正照顧到患者自身的感受,過多的關注癌症,卻沒有關注到患癌症的那個人。反反覆覆的不同治療使患者千瘡百孔、疼痛交加,回首看來,這樣的生存現狀是否真的是患者所追求的呢?
圖片來源:攝圖網
常說到癌症其實不可怕,可怕的是治療癌症過程中所產生的併發症。對於癌症病人來說,電解質紊亂、腹瀉、高燒、低鉀血症這些對正常人扛一扛就度過的小症狀,卻往往會導致癌症病人的死亡。過度的治療所造成的嚴重後果更是患者機體免疫力的削弱,一旦出現任何風吹草動,無法激活自身的免疫系統,也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崩潰了。
多照顧一點患者的感受,多與醫生溝通具體的治療方案,多考慮多方的見解,謹慎下決定,以此真正讓患者實現自身的生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