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軍的軍靴從長筒過渡到短筒,是為了美觀?原因其實很現實

2020-12-15 歷來現實

小鬍子希特勒為了能吸引更多的德國青壯年加入德軍,要求設計出一款能夠體現日耳曼人挺拔身姿的軍裝。

德國的服裝設計師在苦思冥想之下,終於設計出了二戰最帥氣的軍裝。它們做工極其考究,多數軍官的服裝均有裁剪師上門量身定做、制服裁剪得體,配套服裝齊全。上至將領下至官兵,一年四季都有配套的服飾。

希特勒的願望實現了,制式的軍裝很快吸引了一大批少年的報名,這帥氣的軍裝滿足了不少人對軍人的高大上幻想。筆挺的軍裝將少年們的身姿映襯得更加挺拔。腳下蹬著鋥亮的皮靴,更為德軍增添一絲貴氣。

關於德軍使用靴子的問題,可追溯到拿破崙時期。當時的歐洲由於雨雪的問題,道路經常泥濘不堪,在這樣的道路中行軍是十分不便的,不僅會阻礙行軍速度,而且長時間浸泡在這樣的環境裡,腳部還會滋生各種各樣的細菌,直接影響士兵的作戰能力,因此士兵開始穿戴皮靴。

二戰德軍所穿戴的長筒靴就是德軍的M39軍靴。

德軍的軍靴由黑牛皮製成,雙層鞋底設計。靴子高35至41釐米,鞋底上帶有35--45個加強鞋釘,皮靴的前尖釘有鐵質鞋掌後跟用一塊「凹型鐵」環繞加強。

長筒軍靴雖好,可也不是每一個德軍都能享受到的,二戰爆發後德軍的軍靴配置,很快便高矮參差不齊。

以1938年這個時間線開始,德軍標配的長筒軍靴因為軍隊人數的爆炸增長,開始出現改變。後來1939年的時候納粹政府又對其進行了改制,由原來的39釐米縮短至29釐米。到了41年的時候,這種改版後的軍靴開始被運用。

特別是1941年蘇德戰場開闢後,這種靴子由於太過耗費材料開始被德軍所限制。於是更加靈活多變的短軍靴開始被前線官兵所喜愛,這種短軍靴一般都配合綁腿進行使用。這種短靴也就是德軍的山地靴,由天然皮革製造,腳後跟還設有專門的防滑釘。

後來隨著戰局的擴大,士兵開始配發不同種類的軍靴,歐洲戰場的軍靴裡面就多配備毛氈。而炎熱的北非戰場則換成帆布軍靴,這種情況下厚重的皮質軍靴明顯已經不再適用。長時間穿著皮質軍靴,是很容易捂出皮膚病的,因此在北非,散熱性好一些的帆布軍靴更受士兵們的普遍歡迎。

但是到了戰爭末期,在盟軍的大集合封鎖下,德國戰略資源急劇萎縮,德軍甚至連這種山地軍靴都開始無法保證正常供應,轉而製造M44軍靴,這種軍靴舒適且堅固耐用,增加了套頭,加厚了鞋跟,可以看作是簡化版的山地靴。

從德軍軍靴由高及矮,由優到差的過程,就可以看出德國戰爭資源的日益匱乏,輸掉二戰也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已。

相關焦點

  • 二戰時德國軍靴能排到世界第一?純牛皮製作,功效強大!
    二戰時候的德國,為了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軍隊,希特勒也親自參與到軍服的設計中,為了讓優秀的軍官穿上漂亮的軍裝,威風凜凜地戰勝別國,軍官的服裝都是量身定做的,還有專門的裁剪師為他們製作。不過衣服有了,靴子這麼重要的配備怎麼能少的了?
  • 二戰各國軍靴介紹,中國軍隊的草鞋令人動容
    上篇文章我們介紹了二戰德軍為什麼總是穿長筒皮靴和德軍軍靴的發展以及軍靴的重要性。這次我們簡單講解一下二戰中美軍,蘇軍和中國軍隊的軍靴。 二戰中,在單兵裝具方面堪與德軍媲美的恐怕就屬美軍了。
  • 為啥沙漠軍靴和普通軍靴有這麼大的驚人差距?
    軍靴對很多軍迷來說也是非常熟悉的,幾乎每部美國戰爭大片中都是有它的身影,那麼軍人為什麼非得穿軍靴呢?這背後到底有何原因呢?對士兵來說,一雙合適的軍靴是其最重要的裝備之一,軍靴不僅可以保證其長距離行軍,而且還可以有效防止戰壕足這類疾病的發生,過去,中國軍隊新兵入伍的第一堂課就是老兵教授其如何打草鞋,而俄軍則是傳授如何打裹腳布。
  • 二戰德國軍裝最好看?先要看看自己體型和顏值,否則像小區保安
    有網友問二戰,那個國家的軍裝最好看?我們知道,估計絕大部分網友都會喜歡二戰德國軍裝。在配飾同為肩章、領章,款式同為四袋獵裝、雙排扣呢子大衣的情況下,德軍的剪裁明顯更加合體貼身,而且有明顯的收腰的部分。衣服合體貼身,收腰墊肩,是德軍軍裝美觀的首要原因。
  • 二戰德軍軍服如此帥氣,其實有「心機」
    而在無數軍服之中,二戰德軍的制服,尤其是禮服更是備受推崇,被許多人認為是顏值最高、最為帥氣的。由於二戰德國是法西斯國家,這裡只從美學角度欣賞,僅供各位軍迷討論,與其他無關。 二戰前德國為了擴軍備戰,在軍服設計上花費了很大的功夫,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人加入軍隊的行列,當時的德國後勤部在設計軍裝時,秉持這個態度:「一定要把軍裝做到最帥,這樣才吸引更多的年輕人穿上它
  • 二戰時,德國明明是侵略者,為何蘇聯老百姓卻將德軍當成救星?
    希特勒本身肯定也知道實力之間的差距,但是現實情況逼得他不得不去進攻蘇聯。雖然德國提前好幾年就開始囤積戰爭物資,但是戰爭的巨大消耗讓德國也難以承受。因為當時德國的想法是制霸世界,後面還有一個美國等著打敗。但是當時德國的糧食缺口已經非常的嚴重了,如果在拖下去這個缺口將會進一步加大。但是如果能夠攻佔蘇聯的話,這個問題就將迎刃而解。
  • 單兵裝備:二戰德軍最常使用的幾種手榴彈
    在1939年戰爭開始的時候,除了少量參與過一戰時的M1918式手榴彈,德國士兵主要使用M24式長柄手榴彈(Stielgranate 24)和M39式小型卵形手榴彈(Eigranate 39),這兩種手榴彈都採用薄薄的金屬衝壓外殼,內裝炸藥,主要依靠內部炸藥爆炸的威力而不是破片來進行殺傷。
  • 二戰我軍繳獲日軍那麼多的軍靴,為何幾乎不穿?其實原因並不複雜
    其中有一項大家可能也有注意到,那就是皮靴。小鬼子大都穿著皮靴,我軍自然也繳獲了不少,但是為什麼八路軍不用呢? 對於工農聯盟組成的八路軍來說,能夠擁有一雙板正的布鞋就已經十分奢侈了,更何況是小日本的軍靴。可是繳獲的小鬼子的軍靴,我們八路軍卻很少拿來使用。在影視劇中,大家應該可看到了這個細節。這種情況著實讓人感到奇怪。
  • 二戰德國公司為測試橡膠鞋底,強迫集中營囚犯每天徒步40公裡!
    當時大陸集團向德國軍隊提供的產品中,除了車輛輪胎外,還包括其他橡膠製品,而德軍軍靴的橡膠鞋底就是其中一種。 ■二戰德軍軍靴的橡膠鞋底是大陸集團公司的產品之一。
  • 二戰德軍的軍服是誰設計的?華麗的軍服外表下,是罄竹難書的罪惡
    人類穿軍裝的歷史有幾千年了,早在青銅器時代的戰爭中,為了方便區分敵我,避免誤傷,軍人就開始穿相同顏色,相同款式的服裝。在近代的歐洲戰爭中,軍裝已經成為國家的象徵,人們可以通過獨具特色的軍裝分辨參戰國。尤其是二戰時的各國軍裝,基本成為現代各國軍裝的模板。二戰的參戰國多達幾十個,大致可以分為盟軍和軸心國兩方,盟軍軍裝百花齊放,英美法蘇中各具特色,但是都稱不上經典。
  • 二戰時如果德軍來到亞洲戰場,日軍去到歐洲戰場會怎樣
    現在網上關於二戰有各種各樣的假設。這其中一個比較有趣的假設就是:如果二戰期間德軍和日軍互換位置結果又會如何呢?德軍在亞洲戰場會有怎樣的表現呢?日軍如果去歐洲戰場又會發生什麼呢?歷史本來是不存在假設,但人們往往總會忍不住進行假設。二戰時期德國是以坦克等陸戰武器聞名的,而日本則以航母等海戰兵器著稱。這樣兩支軍隊互換戰場會發生什麼呢?
  • 二戰時的德軍軍裝最大的魅力在哪裡?一張老照片充分說明問題
    二戰時期的德軍如果論戰鬥力的話,在整個二戰中前期德軍的戰鬥力絕對算得上是世界上超一流的戰力。如果沒有這個戰力,德軍也不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橫掃整個歐洲。甚至侵犯蘇聯領土。而如果說起二戰時期的德軍除了戰鬥力強悍之外,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德軍的軍裝。
  • 德軍二戰時的軍銜劃分:黨衛軍沒有軍銜,上校軍銜的人最常見
    眾所周知在二戰時期德軍曾在戰爭初期橫掃歐洲,除了本身機械化建設比較完善外,德軍內部嚴格的紀律也是他們能打勝仗的原因,事實上德軍在一戰結束以後,曾經被削弱過,不允許生產重型武器,不允許生產自動武器,但這一切隨著希特勒上臺以後紛紛改變,一開始還有所顧忌,但很快隨著戰爭全面爆發,以往籤署的協議也隨即進入廢紙簍。
  • 二戰時期,德軍進攻莫斯科時成片凍死,為啥他們不去劫掠蘇聯人?
    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最終德軍失利的原因很複雜,但是無論是誰都不能否認,當戰士被拖入冬季後,莫斯科的極寒氣候是其中一項最重要的原因。在當時達到了零下40度的寒冷冬季,無數德軍士兵衣著單薄,僅僅穿著秋裝作戰,由於寒冷造成的死傷無數。
  • 他們是二戰時的「女裝大佬」,就在以嚴肅著稱的德軍中
    但你知道嗎,二戰德軍中,也隱藏著不少「女裝大佬」。在國外收藏家 Martin Dammann 收藏的部分二戰德軍照片中,有特別顯眼的女性身影,你仔細一看就會發現,這都是男人。戰爭時期,軍隊生活壓抑無聊,為了緩解氣氛,在舞會裡脫穎而出,有一部分人拋開羞恥心,打扮成「女裝大佬」。所以不少女裝大佬拍照時,笑得還挺燦爛。
  • 野戰尖兵:淺談二戰德軍步兵師編制的中期發展
    《二戰初期德軍步兵師人員編制和裝備的發展》本文接這篇文章,繼續講解二戰德軍中後期的步兵師編制影響二戰德軍中後期編制的原因包括兵源的數量、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以及戰爭的失利,戰爭的失利主要指前線慘敗導致損兵折將、武器丟失或者損耗嚴重等。
  • 為了掩人耳目,二戰德軍建了木頭機場,英軍配合演戲扔了木炸彈
    相信二戰作為人類史上最慘烈的戰爭,很多人都不陌生,這場戰爭中也發生過不少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在戰場上,「兵者詭道也」是非常實用的一句話,打仗的雙方會用各種方法來迷惑敵人,等到對方上當之後,為自己勝利擴大優勢或直接勝利。在二戰時,德軍和英軍曾在一場戰役中,德軍擺了迷魂陣,結果英軍將計就計反過來戲耍了德軍。
  • 二戰中,德軍為何寧可犧牲也不用化學武器?其實希特勒並沒那麼高尚
    二戰中,德軍曾啃過好多硬骨頭,前期採用閃電戰戰術,由於雙方的軍事實力懸殊,基本是兵不血刃的。但是後來到了蘇聯戰場,雙方力量旗鼓相當,戰役一個比一個慘烈,傷亡越來越多!可是納粹一直卻沒動用過殺傷性極大的化學武器,有些人說,德軍沒有用化學武器是德軍沒有具備那個能力, 這顯然是錯誤的。
  • 喀秋莎火箭炮成為二戰德軍的噩夢,原因並不難理解
    喀秋莎火箭炮為何會成為二戰德軍的噩夢呢?我們先看看喀秋莎火箭炮的誕生背景。 蘇聯對火箭炮的研究早在1920年代就開啟了。隨著蘇聯對固體火箭燃料以及發動機日漸成熟和火箭彈的研製成功,為火箭炮的誕生打下有利基礎,在1938年,蘇聯開始嘗試研製使用車輛搭載的火箭炮。
  • 二戰時期各國火炮裝備介紹德軍二戰時期系列火炮最為強勁且實用
    75毫米野戰炮,有人會說日軍90式75毫米38.5倍徑野戰炮同樣威力驚人,但不容忽視缺點就是該炮只有75毫米口徑,其重量甚至超過了德軍150毫米重型步兵炮,實際上運用到地方並不是很多,即使在太平洋戰役最激烈的時刻,日軍的90式75毫米野戰炮仍舊在戰場上沒有太多亮眼的表現,原因就是太重根本無法在一線激烈戰場上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