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鬍子希特勒為了能吸引更多的德國青壯年加入德軍,要求設計出一款能夠體現日耳曼人挺拔身姿的軍裝。
德國的服裝設計師在苦思冥想之下,終於設計出了二戰最帥氣的軍裝。它們做工極其考究,多數軍官的服裝均有裁剪師上門量身定做、制服裁剪得體,配套服裝齊全。上至將領下至官兵,一年四季都有配套的服飾。
希特勒的願望實現了,制式的軍裝很快吸引了一大批少年的報名,這帥氣的軍裝滿足了不少人對軍人的高大上幻想。筆挺的軍裝將少年們的身姿映襯得更加挺拔。腳下蹬著鋥亮的皮靴,更為德軍增添一絲貴氣。
關於德軍使用靴子的問題,可追溯到拿破崙時期。當時的歐洲由於雨雪的問題,道路經常泥濘不堪,在這樣的道路中行軍是十分不便的,不僅會阻礙行軍速度,而且長時間浸泡在這樣的環境裡,腳部還會滋生各種各樣的細菌,直接影響士兵的作戰能力,因此士兵開始穿戴皮靴。
二戰德軍所穿戴的長筒靴就是德軍的M39軍靴。
德軍的軍靴由黑牛皮製成,雙層鞋底設計。靴子高35至41釐米,鞋底上帶有35--45個加強鞋釘,皮靴的前尖釘有鐵質鞋掌後跟用一塊「凹型鐵」環繞加強。
長筒軍靴雖好,可也不是每一個德軍都能享受到的,二戰爆發後德軍的軍靴配置,很快便高矮參差不齊。
以1938年這個時間線開始,德軍標配的長筒軍靴因為軍隊人數的爆炸增長,開始出現改變。後來1939年的時候納粹政府又對其進行了改制,由原來的39釐米縮短至29釐米。到了41年的時候,這種改版後的軍靴開始被運用。
特別是1941年蘇德戰場開闢後,這種靴子由於太過耗費材料開始被德軍所限制。於是更加靈活多變的短軍靴開始被前線官兵所喜愛,這種短軍靴一般都配合綁腿進行使用。這種短靴也就是德軍的山地靴,由天然皮革製造,腳後跟還設有專門的防滑釘。
後來隨著戰局的擴大,士兵開始配發不同種類的軍靴,歐洲戰場的軍靴裡面就多配備毛氈。而炎熱的北非戰場則換成帆布軍靴,這種情況下厚重的皮質軍靴明顯已經不再適用。長時間穿著皮質軍靴,是很容易捂出皮膚病的,因此在北非,散熱性好一些的帆布軍靴更受士兵們的普遍歡迎。
但是到了戰爭末期,在盟軍的大集合封鎖下,德國戰略資源急劇萎縮,德軍甚至連這種山地軍靴都開始無法保證正常供應,轉而製造M44軍靴,這種軍靴舒適且堅固耐用,增加了套頭,加厚了鞋跟,可以看作是簡化版的山地靴。
從德軍軍靴由高及矮,由優到差的過程,就可以看出德國戰爭資源的日益匱乏,輸掉二戰也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