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旅行中的創意不在物品本身,而是我們那雙好奇的眼睛、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情緒和聯想豐富的大腦。在創意人李欣頻看來,旅行也不一定是遠行,而是即便身處家鄉,仍能如第一次到訪的遊客般充滿好奇與新鮮感。瑞典 米勒斯雕塑花園我幫誠品書店寫的第一篇文案《閱讀者的群像》,裡面有一句:「羅丹閱讀人體,發現哥倫布沒有發現的美麗海岸線。」這是因為我看了電影《羅丹的情人》,影片中羅丹親吻著情人卡蜜兒的背部為其塑像時的那種深情款款,仿佛是他第一次親吻女人般虔誠,所以在旅行時我特別喜歡看雕塑,看這些偉大的雕塑家怎麼把石頭裡的靈魂與身體釋放出來。
瑞典非常知名的雕塑大師卡爾·米勒斯(1875─1955),曾在巴黎擔任過羅丹的助手,擅長製作公共性雕塑藝術尤其是噴泉雕塑。自從他在1925年得到巴黎世界博覽會的雕塑大獎後就聲名鵲起。
1955年瑞典政府將卡爾·米勒斯的雕塑作品《彩虹》,樹立在斯德哥爾摩港口的入口處,以紀念這位出生在斯德哥爾摩的傑出藝術家,而他的其他作品亦被世界許多國家收藏,包括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北京國際雕塑公園也出資收藏了他的代表作《人與飛馬》(Man and Pegasus)及《天之驕子》(The Hand of God),其中《人與飛馬》是瑞典斯德哥爾摩用來申辦2004年奧運會的標誌。
卡爾·米勒斯在夢中得到靈感的作品《天之驕子》(又名《上帝之手》),以一隻巨手的兩指託起了一個高達十英尺的男人,象徵著如父般的上帝對著這年輕人說:認清這個世界,生活便有了意義。這雕塑是為了高置在室外而作,就是希望藉助純淨天空的背景,凸顯出它剪影的效果。
這次我們來到了卡爾·米勒斯與他的肖像畫家妻子奧爾加·格瑞妮(Olga Granner)在斯德哥爾摩東郊外利丁厄(Lidingo)上的工作室:偌大的庭院、水池空間、景觀湖畔……隨環境的變化擺設著卡爾·米勒斯大型奇想的精彩作品,栩栩如生地複製著他如夢般的奇幻世界。
卡爾·米勒斯的雕刻靈感來自西方古典雕像、中世紀民俗雕刻、東方繪畫、聖經神話寓言、舞蹈、運動以及他自己的幻想夢境,有時他會到巴黎動物園仔細觀察動物的構造和習性,創造出一批又一批極有想像力卻也很真實鮮活的動物雕刻作品──他如何「看到」現實世界中肉眼看不到的神奇物相?而且還能栩栩如生地打造出來?如果我們能在這工作室裡揣摩出來,就可以找到我們的創意如何從心由腦透過手來實踐與完成的方法。久恆辰博說:「如果時間允許,一定要去觀賞真品,實物中有虛擬世界裡不存在的感動,有觸動心靈的部分。少有接觸實物經驗的小孩,日後將成為感動淺薄的大人。」也就是說,增加接觸真實藝術品的手觸質感與視聽經驗,會讓我們的感官變得更敏銳。
每一位傑出的藝術家都是用功的,他們有天賦之眼,但也有一雙勤練的手,這就需要很認真的學習精神。卡爾·米勒斯經常到巴黎羅浮宮觀察前人的雕塑作品,把古埃及、古希臘雕刻的形式與線條深深地記在腦海裡,讓他往後在創造關於人物的雕刻時有了動態自由的靈感。
這組放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前的鑄銅作品,就是卡爾·米勒斯完成於1936年的《俄爾普斯》。高於眾人的俄爾普斯演奏著七弦琴,下方的八個人圍在周邊。卡爾·米勒斯在這時期就表現出人克服重力開始漂浮的企圖。
「翅膀」這個元素經常出現在卡爾·米勒斯的作品裡。現在這些雕刻都浮在斯德哥爾摩的天空中,展現著各種姿態活潑的律動感。
在一次面對記者的採訪中,卡爾·米勒斯表示:如果他還有來生,他希望變成一片睡蓮漂浮在家鄉烏普蘭德的湖面上。這也可以理解卡爾·米勒斯為何選在面向Blidog的水岸,成立他的雕刻工作室了。
斯德哥爾摩市立圖書館書店與圖書館的空間,深深影響了看書的氛圍。在我這幾年的旅行當中,讓我最驚豔的就是建築師Gunnar Asplund在一趟美國之旅後的作品—瑞典斯德哥爾摩市立圖書館(Stockholm City Library),因為它打破了我對「市立圖書館」的刻板印象。我推開大門,就得先拉開一對金身男女門把,他們被進出圖書館的人分分合合無數次,每一個人都可以投射自己當時的心情在上面,無論進或出圖書館都已經開始有了故事性。
瑞典斯德哥爾摩市立圖書館的外觀,像是競技場的弧形,裡面人與書智慧交鋒,外面則是草地、湖水、情人、陽光、樹蔭……和平一片。在這裡可以放大音量地談天談地談拜倫,特別是圖書館外的清澈小湖,讓人多了走進大自然裡思考的自由。
這座挑高三個樓層、宛如競技場觀眾臺的圖書館,也影響了臺灣誠品書店臺中中友店的設計。圓形挑空的圖書館有個好處,就是書與人一目了然,所有的分門別類無所遁形,這也是建築師的企圖:建造一庭壯觀的智慧廟宇。借用古埃及建築形式和裝飾,在1928年把書的殿堂蓋起來─如神殿般挑空、天上採光、有廊有柱,只是廊柱上以燈光取代火把,可以在晚上照亮三個樓層的書本聖殿……圖書館宛如圓形的立體大書架,人變小了,在層層書海中努力地攀爬穿梭,剛在門口遇見的長髮藍裙女孩正在三樓翻閱小說,我在一樓就看得清楚,不必尾隨跟蹤。
圓形圖書館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所有的書都環繞著自己,比分層分樓的圖書館還一目了然,加上圓罩天頂採光,書上看不懂的部分可以仰望找天啟,光線就是最好的指路標誌。神殿般的置書空間,讓人對書的作者徹底心悅誠服,禮敬知識、智能、真理一如禮拜敬畏神。這次斯德哥爾摩市立圖書館之旅,讓我日後在寫虛擬的「誠品網絡書店」或是當時還沒動工的「廣東汕頭大學圖書館」的文案時,有了假想的視覺畫面。
芬蘭 巖石教堂(Temppeliaukion)除了參加北歐建築藝術之旅外,後來我又參加了北歐峽灣之旅,以彌補上次沒看到的峽灣自然風光,但這兩次到芬蘭赫爾辛基市時都去了相同的地方——巖石教堂(Temppeliaukion),這是建築師Timo與Tuomo Suomalainen兄弟以一年的時間,將當地一大塊巖石敲空,把弄下來的碎石堆砌成五至九米高的教堂外牆,所以從外面看起來以為是一堆石丘,等到進去了才發現別有洞天。
外牆是原山巖塊及碎落石共砌而成,屋頂則是直徑二十四米的圓形大銅蓋,在石牆與銅頂間則是由上百支鋼條支撐著,像是飛碟即將降落到地面的強烈光線,而陽光也真的透過鋼條的縫隙、一百八十扇長條窗射進來形成:一道強光、一條黑影交錯像琴鍵的特殊韻律效果。經過建築師的設計巧思,祭壇的位置正好坐落在夏天日照的直射點上,讓前來聆聽福音的人們,可以目睹聖光在眼前顯現神跡的不可思議。我非常佩服建築師在教堂還沒開始動工前,就能預想每個時間點光線進來的方向角度,這真是四度思維(三度空間加上第四度:時間)的建築師。
在洞穴中,被數以萬計的石塊圍起來,聽石、音、天、籟,可以喚起非常原始原音的感動。走進教堂的洞穴中心,很有安全感地找個位子,舞臺上小朋友們練唱詩歌,石頭縫中的管風琴完美合音……經過凹凸不平的石頭漫射,再由銅製天頂吸音一氣,所有的單音都成了環場的天籟立體聲,只覺得全身都被石動的聲波罩護著,耳朵成了聖音穿腦的接收器,我真的沒聽過這麼撼動我心神的聲音。此時正是晚上九點,太陽還像是臺灣下午兩三點的光線那樣大剌剌地,這是我從未體驗過的白夜音樂會。
教堂入口處的左方,石壁與石壁間形成一條僅容一人回身的小徑,直達管風琴舞臺區,沿徑是壁面燭臺,紅色的燭油滴在尖銳的石面上,真是贖罪式的美!
走出教堂,巖塊屋頂因高度不高所以容易攀爬,巖及巖之中冒出綠草的生機,仰望著一個十字架直立指天:銅製的十字架中心挖空,可以透出背景石頭的質地,給人很現代感的祝福。原本由一塊石頭解構,卻又因教堂而完美的組構,渾然天成地恢復為一塊石頭─創意就是能就地取材,將當地獨特的材料打造出鬼斧神工的天人合一,所以巖石教堂不只是全球建築師的朝聖地,也是每個到芬蘭的觀光客必來的國際觀光景點。這是1969年完工,Timo與Tuomo Suomalainen兄弟贏得教堂設計競賽的首獎作品,也是每位來禮拜者永生難忘的原始洞穴。
赫爾辛基當代藝術博物館(Kiasma)我在參加北歐建築藝術之旅時,一進到
芬蘭赫爾辛基當代藝術博物館(Kiasma),我對「平面」空間的成見就被活生生地打破了。
在一個將近半年沒有陽光的地方,建築師用數學算出太陽出現的四月到九月之間,把房子蓋在什麼角度上,才能把最大量的極地光線引進室內,就像一個缺水的沙漠旅人,在綠洲前思索著,如何利用身上僅有的配備,帶走最多量的水,這就是有限激發出無限的想像力。
Kiasma的意思就是希臘文的「交換」,以有限的空間交換無限的藝術風景,這也是建築師Steven Holl為這棟於1993年參賽,1998年完工的赫爾辛基當代藝術博物館所命名的名字:用空間交換日光,用日光交換時光,用時光交換藝術,用這件藝術交換另一件藝術,用藝術交換人。後來人們稱這座藝術博物館為Kiasma,就是從代表感知和互換互動的「Chiasma」字而來的。
位於Mannerheimintie大道上的赫爾辛基當代藝術博物館,與國家博物館、芬蘭廳連成一線,成為貫穿全芬蘭的文化主軸,是每個到芬蘭的人必經的靈魂大道。在這個雙曲線所盤繞的藝術博物館空間中,參觀的人宛如走在蛇腹中,可以在大量的藝術殿堂中任選一個角度把自己安放其上。你可以在這彎曲處望見另一彎曲處的作品,可以在這座藝術博物館中任何一個平面、任何一個角度上看藝術、看託羅湖、看公園風景。走上館內滑坡道,站在比芬蘭英雄Marshall Mannerheim更高的位子,看更高處的風景視野、更高明的藝術觀念─藝術在彼岸,你一直會有想走到對面,從這山望那山高的欲望。
館內展出自1960年以來的現代藝術作品,包括繪畫、雕刻、舞蹈、裝置、多媒體影片。我在《旅行創意學》書中曾提到:在進入赫爾辛基當代藝術博物館時,我被裡面的藝術展品吸引了,正當我一件件仔細端詳作品與簡介時,只見隨團的建築師們散落各地在研究空間、動線、建材、採光……於是我以較快的速度看完絕大部分非常有概念的藝術作品後,就開始跟在建築師們旁邊,聽他們詮釋這座「沒有正常一層一層的平面,只有如蛇腹般蜿蜒空間」的藝術博物館,於是我也略懂得一個空間與外面的風景、陽光、風之間該如何互借互動等專業知識,這給我日後寫建築的文案、描述空間的遊記甚至是自己家設計裝潢都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這是參加一般旅行團或是自助行都無法有的「專業深度視野」。所以我強烈建議年輕時要多多參加「有主題的旅行」,就算與你目前專業無直接關係都無所謂,因為只要對你有「巨大刺激」,你就會長出新的創意神經元。
火車靠站欣賞水瀑音樂會:弗拉姆觀光火車在挪威海拔866米山峰上的弗拉姆觀光火車,起點是米達爾(Myrdal),然後一路直降800米,全程20公裡中有4/5的軌道坡度高達55度,像是雲霄飛車俯衝的視野,終點站是奧藍德峽灣(Aurlandsfjord)最內部的小鎮─弗拉姆(Flam)。
火車沿途經過急瀑、冰河、雪山、深谷……地景變化高潮迭起,絕無冷場。在穿過巴克裡隧道(Bakli)後,就看到這列火車行程中最令人驚嘆、高93米的休斯大瀑布(Kjos Waterfall)。廣播員請大家在此停留五分鐘拍照,但因為水瀑太大,幾乎每個人的眼鏡與相機鏡頭都被濺溼了。沒多久,突然聽到清美的女歌聲,原來一位紅衣女子站在水瀑邊唱歌,她宛如天籟的聲音伴隨著磅礴激烈的水聲,很有立體聲的效果。
等我下了火車,就在出口買了這張紅衣女子的專輯Huldra。Huldra這個詞的典故是源自古挪威的一首民謠,講的是森林中美麗金髮精靈Huldra,她經常身披白紗把醜陋的背與尾巴藏起來,然後誘惑男子與她交歡。有的男子會在與她交歡中死去,如果有男子願意娶她,她的尾巴就會消失,但他不能背叛她,否則Huldra就會變回醜樣,讓男子痛苦不已─當我知道了這故事之後,再聽這張音樂專輯,以及看當時拍的大瀑布照片時就很有畫面感,音樂有時高昂有時哀泣,能量一直加層不斷……這現場的水瀑音樂會,雖然才短短的五分鐘,卻跟在火車上放音樂是不同的,臨場感十足。許多觀光客跟我一樣,一下火車就急著搶買她的音樂專輯,帶回家讓她繼續魔音穿腦,讓我對她魔法般的歌聲有了迷眩的想像。
這真是最好的「觀光藝術營銷」,如果在一座城市裡,藝術比廣告更無所不在,那麼我們就有機會隨時看到詩、賞到畫、聽到歌劇、碰觸到雕塑……這些藝術創作人有了知名度與收入,就能安心地繼續創作,這就是整個社會的善循環。
丹麥 為藝術擱淺的船:哥本哈根方舟現代美術館真的有一座諾亞方舟,只是裡面不裝動物,不載食物,只載藝術。這是建在哥本哈根市南郊Ishji區,一處荒地連海的方舟現代美術館(ARKEN),建築師利用白卵石、白泥牆和灰黑金屬組構出一條長達150米直牆、弧面、方盒空間形成的藝術軸(Art-axis),一種仿船艙底的狂野平面,讓繪畫、雕塑、裝置在現代的船形空間中錯落著。高壁無窗,人在裡面像是在地下室,感覺很安全,很專心,完全不會受到外面環境天候的幹擾。
餐廳是方舟現代美術館中景色最美的地方餐廳像是一個救生艙,附在船身旁,隨時有難可以連著餐桌餐盤一起逃逸。餐廳是方舟現代美術館中景色最美、最秀色可餐的地方,也是少數大面開窗,望海望現實的出口。只是上餐效率不佳,從點菜到上菜時間再去逛一圈美術館還有餘。
繞到戶外真是了無人煙,荒草遍野,遠方可依稀見到海平面。雲層很厚,配上方舟現代美術館灰、黑、白的冷酷色調,宛如一艘擱淺在沙地上的船,延伸成世界邊緣的冷酷異境,再過去應該不會有什麼人居住了。方舟現代美術館是由一個當時才24歲的建築系學生Soren Robert Lund,以方舟呼應河岸的奇想,打敗了當時非常多知名的建築師,成功贏得1998年競圖大賽的作品。但因建築不易花了8年時間才完工,等到落成時,年輕氣盛的建築師已經中年了。
(本文圖經授權摘自《旅行遊記》;有刪改;東方出版社;李欣頻 著)(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