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庫爾班大叔從新疆于田騎著毛驢去北京,「需要走40個沙漠、 40個戈壁,翻40座大山、過40條大河」,隨著2020年12月26日烏魯木齊航空UQ2573航班(烏魯木齊—于田)平穩著陸,于田去北京再也不需要翻山越嶺!這期間,同濟經管人組成的同濟大學進度課題組團隊,憑藉深厚的理論積澱和長期累積的豐富實踐經驗,與諸多建設者一起,克服冬季施工和新冠疫情帶來的種種困難,創造了13個月建成一座支線機場的「于田速度」和「于田模式」!這座「民心工程」的建成投運,將有助於完善和田地區綜合交通體系,打破地方經濟發展的瓶頸,促進旅遊業和物流業的發展,更有望成為于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的巨大動力源。
于田縣隸屬於南疆和田地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通道和中巴經濟走廊通向內地的重要節點,全縣維吾爾族人口佔比超過98%。但整個新疆機場分布北多南少。特殊的地理條件,「創造性」地賦予了于田獨具特色的自然風貌,但這個「沙漠明珠」在讓外界嚮往的同時,也面臨長久以來交通落後的阻隔與艱辛。
自1998年起,中國民用航空局開始定點幫扶于田縣等地區,尤其是發揮其行業特殊優勢,為定點扶貧縣實現鄉村振興插上「騰飛的翅膀」。新疆于田機場是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政府 「十三五」規劃的重點建設項目,也是「30個國家重大機場項目」之一,在當地建設機場,不僅有助於打破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為于田及周邊縣市群眾提供安全舒適便捷的交通服務,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維護邊疆社會穩定;同時還將有力促進旅遊業和物流業的發展,有效地促進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2019年3月,在中國民用航空局及其下屬新疆管理局的領導下,受新疆機場集團及其下屬于田機場建設指揮部的委託,同濟經管陳建國、樂雲、唐可為、姜凱文等師生組成的同濟大學進度課題組團隊,開展對于田機場的總進度綜合管控工作。
于田機場雖然只是小型支線機場,但建設期間經歷的困難卻一點不少。2019年10月25日,于田機場正式開工,目標是於2020年底實現正式投運,從開工時點到投運總目標僅有不到14個月的時間,除去所在地區漫長的冬季施工期,工期十分緊張。而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更為機場進度管控「雪上加霜」——于田機場停工近一個月,原本就十分緊張的工期再次被拉緊。2020年7月和10月,就在于田機場各項工作飛速搶工的關鍵衝刺階段,烏魯木齊市和喀什地區又連續暴發兩輪疫情,材料設備等物資供應及各工種工人加派受到嚴重阻隔,人力供給、設備材料運輸、現場施工等各方面工作進展受到巨大衝擊,建設工作一度被迫停滯,又耽誤工期近一個月。那時看來,實現年底投運的總進度目標似乎就要成為不可能。
在中國民用航空局的領導下,同濟大學課題組團隊全力以赴,為于田機場「問診把脈」,根據情況變化不斷調整「藥方」。同濟經管團隊首先針對當時緊急情況和支線機場的組織特點建立了高效的「網際網路+」信息共享平臺機制,一方面將管理組織扁平化,另一方面將管控工作下沉到施工單位層面,確保信息橫向、縱向無障礙溝通。其次,縮短管控周期,將每雙周管控縮短到每周、每三日、每日管控,跟蹤項目建設的實時進度,以做到 「及時」暴露問題、矛盾、「即時」給出風險分析和「適時」提供決策支持,實現精細化管控和調度,最終為于田機場克服種種困難、順利建成投運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決策支持。
同濟大學進度課題組團隊為于田機場的建設貢獻了屬於同濟人的智慧和汗水,與所有一線建設者們一起,創造了「13個月建成一座機場」的「于田速度」。如果去除冬休期和新冠肺炎疫情對工期的影響,于田機場的實際建設工期只用了不到11個月——僅有338天,創造了民航史上支線機場建設的「于田模式」!這也是該團隊在2020年9月參與編制民航行業標準《民用機場工程建設與運營籌備總進度綜合管控指南》的基礎上,對我國民航事業貢獻的又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