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角聲裡看于田——來自庫爾班大叔故鄉的脫貧報告

2020-12-13 新華網客戶端

  這是在新疆于田縣博斯塘溼地拍攝的于田稻田鵝業養殖有限公司種鵝場(無人機照片,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沙達提 攝

  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11日電 題:號角聲裡看于田——來自庫爾班大叔故鄉的脫貧報告

  新華社記者丁建剛、郝玉

  「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20世紀50年代,庫爾班·吐魯木從家鄉于闐騎上毛驢要到北京去的故事廣為流傳。

  昔日于闐,今日于田。在我國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號角聲裡,聲名遠揚卻又曾積貧深重的新疆于田,能否再譜華章?桑熟杏黃的夏日,新華社記者入遠山進大漠,看到一幕幕激蕩人心的情景。

  這是新疆于田稻田鵝業養殖有限公司孵化基地飼養的鵝(5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沙達提 攝

  我們看到大漠中鮮花怒放、白鵝戲水的盛景……

  5月底,儘管浮塵不時光顧,綠洲裡的玫瑰花卻格外嬌豔。在白楊環繞的花田裡,于田縣一年一度的玫瑰風情節再度上演,人們用一場「幸福像花兒一樣」的網絡直播,迎接鮮花盛開的豐收時刻。

  「沙海花妍」,是庫爾班大叔故鄉給我們的最直觀印象。于田地處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素有「玫瑰之鄉」美譽。與過去農家零星種植不一樣,如今大漠變花海,全縣玫瑰栽培面積達4.6萬畝,年產量7000多噸,並成立了14個玫瑰花農民合作社,引入龍頭企業,共同打造玫瑰花系列產品,帶動5523戶穩定增收,畝均收入3500元以上。

  對清晨就在花田裡忙碌的阿孜古麗來說,家鄉的玫瑰花是實實在在的脫貧希望。除了種花、採花收入,她在合作社的玫瑰醬、玫瑰饢生產線上,也有穩穩的收益。

  在博斯塘溼地,我們還看到綠水覆野,蘆葉輕搖,白鵝戲水,宛如一幅江南畫卷。

  過去,除了數片稻田散布其間,沙漠中的博斯塘溼地基本處在半荒棄狀態。而白鵝的到來,喚醒了沉寂。2019年,于田縣政府引進龍頭企業,採取「企業+合作社+貧困戶+農戶」模式,打造從養殖到肉食加工的產業鏈,大力發展鵝產業。白鵝戲水的美景,承載著1900多戶貧困農戶的脫貧期待。

  這是奮進者的足印。今年,于田縣計劃退出貧困村40個,脫貧2992戶12027人,實現整縣脫貧摘帽。按照「一鄉一品、一業一品」的目標,先後有天津津墾牧業、瑰覓生物科技等20多家龍頭企業落戶于田,帶動千家萬戶種花養禽(畜)。目前,以羊、鴿、鵝、鴨、兔等為主的特色養殖覆蓋全縣16個鄉鎮165個村,覆蓋農戶12萬多人。

  在新疆和田地區于田縣阿熱勒鄉阿德讓村,村民在採摘玫瑰(5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沙達提 攝

  我們聽到鄉民搬出大山、走出沙海的足音……

  在世人眼裡,于田是一處大漠環圍的綠洲,達裡雅布依就是位於沙漠腹心的最遠村莊。其實,于田還有深藏於崑崙山的阿羌,偏遠村莊距離縣城200多公裡。在驢行山路的年代,山裡的鄉親們大多沒下過山。

  山路彎彎,當我們以為行至山窮水盡時,村莊卻躍入眼帘。綠楊掩映間,屋舍齊整,清晰可見富民安居房的建設成果。山崖下,一處現代化的水廠悄然矗立,崑崙山村因此家家接入自來水。

  變化遠不止於此。我們還得知,許多農牧民下山參觀庫爾班大叔紀念館,並且在城鎮找到工作。短短數年間,于田先後建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9個,搬遷貧困戶1891戶8141人。其中,既有走出沙海、遷入新居的達裡雅布依村民,也有搬出大山、入住社區的阿羌山民。這些告別故土的農牧民,在安置點和周邊,或參與到玫瑰花、葡萄特色種植業,或投身肉兔、和田羊養殖業和旅遊業,甚至走上工業流水線。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行走在于田鄉村,隨處可見這樣的字句,這不僅是宣傳牌上的口號,更是南疆脫貧的寫照。通過逐鄉逐村摸排,于田縣在發展本地產業同時,持續引領貧困人口「走出去、能掙錢」,實現貧困戶家家有人就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向好之後,又迅速推進「疆外轉移、疆內轉移、本地就業」。目前,全縣實現就業9.6萬人,比上年增加近5000人。其中,有3萬多人走出綠洲,在更廣闊的天地間拼搏。

  當地幹部頗為自豪地說,大漠深山擋不住脫貧的步伐,全縣貧困家庭現在「人人有事幹、天天有收入」,為「戶戶能脫貧」鋪穩了基石。

  在新疆和田地區于田縣阿熱勒鄉阿德讓村,村民在製作玫瑰醬(5月21日攝)。 新華社記者 沙達提 攝

  我們感受到萬眾一心、不舍晝夜的力量……

  在于田,一則「三改機票、千裡訂餐」的故事,讓我們淚溼眼眶:妻子在烏魯木齊手術在即,遠在于田工作的丈夫,為了陪護妻子三次更改機票,好不容易見一面就匆匆返回;為了讓術後臥床的妻子吃到熱飯,只能在于田用手機千裡之外叫外賣。

  每一則生動脫貧攻堅故事的背後,都有無數幹部夜以繼日、不眠不休的付出。據統計,于田縣2992戶未脫貧戶,眼下戶戶有人幫扶,包括廳級幹部8名、縣級幹部118名、一般幹部2436名。不論是沙漠小村,還是雪域山鄉,都閃動著幹部忙碌的身影。不止一個貧困戶感慨地說,卡德爾(維吾爾語「幹部」的意思)天天登門,連睡個懶覺都不好意思。

  于田的幹部說,他們一般記得當日是幾月幾號,至於星期幾反倒會模糊,因為每天都是工作日。他們之中的很多人,大多數時間被家人問到時,不是在村裡,就是正在趕往村裡的路上。

  兩名婦女在新疆和田地區于田縣一家企業工作(5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沙達提 攝

  當前,疫情緩解,無數幹部又立刻奔走在扶貧促銷的路上。他們或以愛心義購等方式,幫銷紅棗、核桃、葡萄乾、玫瑰花;或以「下基層、走親戚」等活動,為困難群眾送去溫暖。疫情期間,于田縣國家公職人員捐出225萬元;千裡援疆的天津市,也與27個國定掛牌督戰村建立結對關係,助力脫貧攻堅。

  「看看他們的眼神吧,你會看到真正的脫貧成果!」一名當地幹部提醒我們,于田群眾的眼神中少了冷漠,多了熱情;少了惶惑,多了堅定。

  「以愚公移山之志打贏脫貧攻堅戰」,這是庫爾大班大叔故鄉的誓言。一路走來,我們不僅看到壯美山河,更感受到萬眾一心的力量。

相關焦點

  • 參與創造「于田模式」 同濟經管團隊助力「庫爾班大叔」家鄉脫貧攻堅
    60多年前,庫爾班大叔從新疆于田騎著毛驢去北京,「需要走40個沙漠、 40個戈壁,翻40座大山、過40條大河」,隨著2020年12月26日烏魯木齊航空UQ2573航班(烏魯木齊—于田)平穩著陸,于田去北京再也不需要翻山越嶺!
  • 他的表演唱節目被保留半個世紀,願天堂裡有庫爾班大叔載歌載舞
    《庫爾班大叔你上哪兒》《掀起你的蓋頭來》《阿凡提之歌》,這些都是著名維吾爾族男高音歌唱家、舞蹈家,影視演員克裡木的代表作。據原總政歌舞團合唱團演員透露,克裡木於3月3日凌晨去世,享年79歲。他創作並演唱的《庫爾班大叔你上哪兒》《阿凡提之歌》《塔裡木河,故鄉的河》《頌歌獻給親愛的黨》等膾炙人口的歌曲在全軍、全國多次獲獎,多次登臺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他或是身穿軍裝,或是載歌載舞的表演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被觀眾親切稱為「克裡木大叔」「庫爾班大叔」。
  • 「脫貧攻堅·百名記者百村行」 | 田輝:貧困村裡看變化
    4月8日,湘西州啟動「脫貧攻堅·百名記者百村行」蹲點採訪活動,全州100名新聞記者到全州100個扶貧村進行蹲點採訪,全面記錄脫貧攻堅「好聲音」,立體傳播基層「好故事」,努力營造
  • ...新疆|庫爾班·吐魯木|吉爾吉斯斯坦_社會|郭沛沛|伊犁州
    從庫爾班大叔的曾外孫女,到西部計劃留疆志願者;從五四獎章獲得者,到中國青年報社記者;從疆內駐吉爾吉斯坦首席代表,到疆外三所名校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疆內疆外青年才俊惺惺相惜,聯手為新疆代言,祝願新疆越來越好!其中,中國人民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郭沛沛正在倫敦國王學院留學,她是從大洋彼岸發來的代言。
  • 脫貧攻堅 奮進力量丨田進:精準審計,是為了扶貧資金精準落地
    四川在線記者 何勤華人物名片田進成都市財政局一級主任科員,掛職鹽源縣審計局副局長,轉業軍人,掛職期間緊扣中心工作,聚焦打好三大攻堅戰特別是精準脫貧攻堅戰,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權力規範運行,不斷拓展審計監督廣度和深度,全面履行審計監督職責
  • 從前慢書系新書《南山有我一畝田》:心安處即吾故鄉
    2014年,作者李開雲花1000元在重慶南山腳下買下了一塊田(確切的是說一塊田的使用權),從此過上了荷鋤種地、寫作聽雨的詩意生活,至今這種生活已延續了六年有餘。你或許會問:城市裡哪來的田種?作者說:田園並不一定只存在於鄉野,它是一座城市的秘密。只要你願意,朝這座城市的邊緣地帶開車走上一刻鐘左右,就一定能找到農田。再不濟,陽臺種菜也行。
  • ——來自伊金霍洛旗脫貧攻堅一線的調查報告
    全旗之力化作如椽巨筆,一幅鄉村振興的「富春山居圖」,就在腳下……黨建「問診」:從「消痛點」到「出亮點」「你看你們,已經幫了我們那麼多忙了,幹農活就不要了,但是歡迎你們來吃飯,我殺雞給你們吃。」蘇布爾嘎鎮敏蓋村的徐子亮拉著這個,扯著那個,不讓大家幹活。他說自己享受了那麼多好政策,再不能給幹部們添亂了,言語裡滿滿的過意不去。
  • 唐詩閒讀:「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
    另外,讓杜甫難受的是西川節度使署裡的人事也很複雜(沒有不複雜的機關),這裡的文武官員,多是因為中原變亂,無法生存,而西蜀勉強可以維持生計的原因來到這裡的,所以,他們彼此之間勾結串聯,保全自己的地位,我們可以想一想:一個53歲的老頭,滿頭白髮,穿著窄瘦的工裝(軍衣),在幕府裡與這些官員們互相猜疑,互相攻擊的幕僚們來往周旋,該是多麼的無趣而傷感啊!
  • 【融媒走村看脫貧】風車小鎮的春天來了
    【融媒走村看脫貧】風車小鎮的春天來了 2020-12-22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劉秀麗:扶貧雖辛苦,但心暖暖的||田...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劉秀麗:扶貧雖辛苦,但心暖暖的||田茂香:一針一線繡出幸福生活 2020-12-07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新疆于田機場順利完成試飛
    1958年,于田縣農民庫爾班·吐魯木騎著毛驢上北京,並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的事跡家喻戶曉。62年後的今天,隨著一聲引擎的轟鳴聲一架B737-800型客機降落于田萬方機場並順利完成試飛任務,民豐、于田、策勒三縣的各族幹部群眾今後可以選擇更多更便捷的出行方式。
  • 喜歡健身和鬆餅的「令和大叔」
    喜歡健身和鬆餅的「令和大叔」《日本經濟新聞》網站9月3日發表題為《菅義偉:非世襲的「平民」政治家》的報導稱,現年71歲的菅義偉屬於日本自民黨無派系的非世襲議員,與外祖父為前首相岸信介的安倍晉三形成鮮明對照。他出生於日本秋田縣的一個草莓種植戶,是家中長子,高中畢業時來到東京。曾在瓦楞紙箱工廠靠打工積攢學費,考入法政大學。
  • 田鋪大壪的創客們(一)—百花園—信陽日報數字報刊
    新縣田鋪鄉是一代傳奇名將許世友的故鄉,「生為國盡忠,死為母盡孝」。許世友是我們國家倡導火葬以來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特許土葬的共和國將軍。許世友以特殊的經歷,特殊的個性,特殊的貢獻,忠國孝母的情懷,如願回歸故裡,為大家所敬仰。凡是來新縣旅遊的遊客,都會自然而然地去瞻仰許世友將軍墓。田鋪大壪距離許世友將軍故裡景區7.5公裡,也是去往許世友將軍故裡的必經之路,是田鋪鄉的一個小山村。
  • 來自伊春主流媒體的報導:滿江紅村防疫脫貧兩不誤
    來自伊春主流媒體的報導:滿江紅村防疫脫貧兩不誤 2020-03-31 1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什麼是五常大米——只有田永太培育的稻花香2號
    在培育者田永太的眼中,目前唯獨稻花香2號才能代表五常大米。他曾說過,「沒有稻花香2號,五常大米的牌子就沒了。」所有產自五常,無論什麼樣的品種,其實籠統地講都能叫成「五常大米」。可唯獨稻花香2號的品質質量是最好的,是可以代表當地去國內外拿金獎的大米,也是成本價格最高的大米。19歲的田永太,跟家人搬遷來到了小山子鎮,這裡也是我的家鄉。那個時候小山子鎮村裡只有150多戶人家。當時田永太初中沒畢業就輟學下地幹活,主要還是生計困難,為了維持生活。
  • 新疆和田地區于田機場試飛成功,將於12月26日正式開航
    1958年,新疆和田地區于田縣農民庫爾班·吐魯木騎著毛驢上北京。62年後的今天(12月7日),于田萬方機場順利完成試飛,將於12月26日正式開航。于田萬方機場是國內民用小型支線機場,主要承擔支線航空和通用飛行的任務,距于田縣城11.3公裡,按照滿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18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00噸進行設計。機場投入使用後,將對周邊加快資源開發、加快旅遊資源開發、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完善當地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 看!這就是脫貧的顏色
    看!這就是脫貧的顏色 2020-12-23 12: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