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勃羅·畢卡索,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亞威農少女》開創了法國立體主義的新局面,畢卡索與勃拉克也成了這一畫派的風雲人物。
《亞威農少女》始作於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間曾多次修改。畫中五個裸女和一組靜物,組成了富於形式意味的構圖。這幅畫的標題是由畢卡索的朋友安德魯·塞爾曼所加,據說畢卡索本人對之並不喜歡。該畫原先的構思,是以性病的諷喻為題,取名《罪惡的報酬》,然而在此畫正式的創作過程中,都被畫家一一去除了。其最終的震撼力,並不是來自任何文學性的描述,而是來自它那繪畫性語言的感人力量。
這幅畫作於1932年,能夠說是畢卡索對肉體與肉體的愛的最圓滿的表現。線條輪廓勾勒女性人體,並置於一塊紅色背景前,女人肢體沒有作更大剖析稍作誇大劃分,顏色也極端單純。 作品是畢卡索平面派描畫女人形象和新古典派作風相分離的產物,是形象極端自在性--線條和顏色自在組合的傑作.。畢卡索用最簡單的繪畫表現出了一個在夢境和理想中的少女,他共同的表現手法給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和思想自在性。
畢卡索繪畫
▲拿菸斗的男孩
1905年 創作
畢卡索代表作之一
憂鬱的唯美之作
作品風格
畢卡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紀正是屬於畢卡索的世紀。
他在這個多變的世紀之始從西班牙來到當時的世界藝術之都巴黎,開始他一生輝煌藝術的發現之旅。在20世紀,沒有一位藝術家能像畢卡索一樣,畫風多變而人盡皆知。畢卡索的盛名,不僅因他成名甚早和《亞威農的少女》、《格爾尼卡》等傳世傑作,更因他豐沛的創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層面的藝術作品。畢卡索完成的作品統計約多達六萬到八萬件,在繪畫、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畫、舞臺服裝等造型表現。在畢卡索1973年過世之後,世界各大美術館不斷推出有關他的各類不同性質的回顧展,有關畢卡索的話題不斷,而且常常帶有新的論點,仿佛他還活在人間。
畢卡索是個始終引起爭議的人,除了他那讓人傾倒與折服的過人才華。他為自己的幾任妻子、情人和孩子們畫過許多畫,他的親人們對這位天才畫家的評價卻褒貶不一。畢卡索於1973年以92歲的高齡去世。他在世時人們爭先恐後地同他結交,在他去世四分之一世紀以後,世人仍在為他的故事和名聲爭執不休。
畢卡索繪畫上的成就可謂登峰造極,但他的家庭私事卻弄得一塌糊塗。他的悲慘故事世人皆知:他的遺孀傑奎琳·羅克是自殺身亡的;他的一位情人瑪麗埃·德萊塞亦是,她為他生下了女兒瑪雅;他的孫子巴勃裡多在傑奎琳將他趕出爺爺葬禮之後也自殺而死;弗朗西絲.吉洛特是畢卡索一生中惟一將他拋棄的女人。她生過兩個孩子:克洛德和帕洛瑪,1953年她帶著一雙子女離開了畢卡索。
畢卡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他的才能在於,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他有過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遊戲。在他一生中,從來沒有特定的老師,也沒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紀活躍的畫家,沒有一個人能將畢卡索打開的前進道路完全迂迴而進。
1973年,他靜靜地離去了,走完了92歲的漫長生涯,如願以償地度過了一生。
《格爾尼卡》,畢卡索作1937年,布面油畫,305.5×782.3釐米,馬德裡索菲亞王妃藝術館(Reina Sofía Art Museums)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