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挺大的,怎麼說呢?這也是一個讓幾乎所有人經常忽略的問題。要知道在世界外交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則,那就是外交議題就事論事,儘量避免談論對方的文化和傳統,尤其是要避免談論對方的文明和宗教,還有社會習俗,因為這些東西互相之間很不相同,一個文明引以為傲的傳統有可能在另一個文明的人看來不可理解,因此為了避免爭端,大家各讓一步,有默契地避免這個話題,而僅僅談論具體的利益和是非問題。
但是這種做法,毫無疑問在避免了某些大規模衝突的同時也讓潛在的並且持續不斷的衝突無法化解,因為根本就不談論這個問題,而很多事情,表面上是利益之爭,其實內在有著更深層的認同邏輯,這個世界早晚要把這些事情拿到檯面上來談論,因為那是人類骨子裡的東西,無法改變。
如果以利益視角來解讀這個世界,就會得出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一結論。此話固然不假,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有的國家之間共同利益多而衝突較少,有的國家卻恰好相反。因此有些國家成為了長期的盟友,即使有利益衝突也力爭在內部化解,有的國家之間卻你死我活,互不相讓,在這種情況下,僅僅以利益視角來解讀就會產生偏差,何況這個世界上也發生過拋棄更大的利益而援助一些盟友的事情,比如蘇聯對亞非拉的援助在很大程度上拖垮了蘇聯自身的經濟,納粹德國對日本的援助甚至達到了連核原料都送的地步,而兩者的結盟在戰略上十分不理智,所以這些現象是無法用利益二字來解讀的。
那麼此時,如果使用文化或者文明的視角來觀察,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實際上,把這個世界歸結為不同文明集團之間的爭鬥或者是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爭鬥都是不客觀的,因為有時是利益大於意識形態,有時是意識形態大於利益,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兩個擁有共同的文明和文化背景的國家,更可能產生相同或類似的意識形態,也就更可能會有一致的利益取向,這一點是沒錯的。
如果觀察歷史,會發現許多這樣的例子。比如戰國七雄之間的爭鬥極其慘烈,但是各國遇到匈奴人,還是會不遺餘力地打擊,並沒有發生哪個國家引匈奴入寇徵服冠帶七國的事情。這就是文化的認同所產生的作用,所謂兄弟鬩於牆而外御其侮,也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也並沒有說,諸如趙國或者秦國這些北方的列國如果引匈奴人進入中原,只要願意學習匈奴文化就會獲得更大的利益,而進行引狼入室的舉動。申國引犬戎倒是一個例子,但是畢竟沒有成為主流,各國北伐和抵禦匈奴、徵剿內地的各種雜居的夷狄的例子很多,但是引狼入室的例子只有這一個,就能說明問題:文化的認同在很多時候,要大於利益的爭執。而且擁有共同文化,往往會擁有共同的利益。
那麼在外國我們也可以找到這樣的例子。比如說英法兩國曾經是世仇,而在面對德國人時他們聯合起來。為什麼呢?因為德國在20世紀,推行「德意志特殊道路」,以反西方為主要特徵。在這種情況下,英法兩國歷史上的利益糾葛就不算什麼了,面對德國人的威脅,英國人和法國人聯合起來,背後的根源就是共同的西方文明認同在起作用。
西方的文明認同,包含各個方面。那麼德國作為一個理論上應該是西方的國家,為什麼會產生反西方的東西呢?這也是文化在起作用。德國文化嚴格來講,是在二戰後才被改造而後才加入西方的,之前德國其實不是西方的成員。
西方文明的認同標準大致包括來自古地中海文明的古典遺產、天主教和新教、歐洲語言、政教分離原則、法制、社會多元主義、民主制度、個人主義和現代民族主義等等。在這九條認同標準中,德國至少缺後面五條,它不是多元主義的,也沒有民主傳統,而且奉行集體主義,民族主義的標準也是血緣性的而不是公民性的,它在文化上其實更接近東方的各種陸地專制國家。
這樣的一個西方文明的認同標準有些抽象,如果以非西方文明的視角來觀察西方人,他們的特徵大體上有以下幾點。
首先,他們是白人。這一點很重要。並非所有的白種人都是西方人,但是西方人一定是白人。至於少數族裔,一來數量有限,二來白人也並不真正認同他們。
其次,他們是海洋國家。而德國就是陸地國家。也就是說,西方人的其中一條重要特徵是他們是海洋文明,對於海洋的文化天然親近,這包括地中海西部的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國,也包括北歐的那些維京海盜的國家,同樣也包括大西洋島國英國和英國的移民構成的國家,也包括境內全是低地,出了門就是海水的荷蘭等國。而德國在二戰中連航空母艦都造不出來,奧地利更是成為了一個內陸國。
然後,他們帶有濃厚的遊牧傳統。只不過它們的遊牧是海洋遊牧民族,你到英國、愛爾蘭這些國家,會發現它們的可耕地很少,農民即使在圈地運動之前,也只有20%多一點兒,因此它們缺乏農業傳統,而傾向於航海獲取物資。
最後,它們是商業民族。重商主義是其傳統,甚至有些重商抑農,與我國恰好相反。
這樣,西方人就是一種海洋遊牧民族,重視商業,擴張性強,且內部具有排他性。
所以,跨北大西洋關係就是西方人中最重要的關係,這就是基於對文明的認同政治,而不是基於對共同利益和目的的共識政治。所謂的認同政治就是他們都是白人、都喜歡海洋文化,都喜歡經商,都喜歡民主和小國寡民,這樣他們就聯合起來。所謂的共識政治呢,就是說我們現在有共同的敵人,於是邱吉爾就講為了打敗希特勒,他寧願與魔鬼合作,於是西方人與蘇聯合作,那只是暫時的,因為他們互相之間沒有認同基礎,不是一家人,註定不能長久合作。
為什麼日本可以複製西方人的東西,成為亞洲第一個發達國家。它在其文明內核上與英國就有類似之處,它是島國,地方小,人口也有限,它在歷史上發展出了類似西歐的封建主義,商業雖然不發達,但比中國要靈活,所以它在受到西方衝擊之後,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調整自身,以一種列強的姿態加入西方的俱樂部。
但是日本的封建主義畢竟不是西歐自己的封建主義,日本在海洋性、商業性方面都大大低於西方,所以進入了西方圈子的日本始終像個局外人,最終與西方起衝突並被西方徹底制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如果觀察冷戰,就會發現這樣的規律。美國及其盟國大多是海洋性和遊牧性的國家,而蘇聯及其盟國則大多是陸地性和農耕性的國家。也就是所謂的陸權與海權之爭。
陸權論提出之初,麥金德就是看到了這一點。他認為,如果德國或者俄國這兩個陸權大國其中一國控制另一國,或者是德俄聯盟,就會對大英帝國及其代表的西方文明產生極大的威脅,那樣一來,西方文明的地盤就會形同孤島,德俄合力控制亞歐大陸,西方就會被徹底邊緣化。因此他主張尋找對策,遏制陸權帝國。
而德國和俄國的思路肯定是相反的,它們都要控制對方然後徵服亞歐大陸,孤立西方,這是它們的目的。而德俄之所以沒有形成聯盟,而是互相大打出手,這就是德國自身的矛盾性所導致的。德國面對西方時,具有太多的東方性質和陸權性質,而面對俄國和東方時,又顯得太過西方,所以它成了被東西方合力打擊的對象。而之後的蘇聯徵服了德國東部那些東方性質強的地方,基本完成了麥金德在陸權論中提到的布局。
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冷戰是非此即彼的,並不僅僅是意識形態的問題,在西方人看來,東方人極權專制,天生帶有落後性質,而在東方人看來,西方人侵略擴張,暴力好戰,荒淫無恥,是種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罪魁禍首,這其實帶有深刻的文明烙印。
在這一背景下,西方是民主的、自由的、先進的,同時也是好戰的、侵略的、暴力的;東方則是極權的、專制的、落後的,同時也是和平的、溫和的、積極的,各自站隊的國家其實在選擇二者其中之一的時候,其內在國情就已經決定了其會怎樣站隊。
蘇聯在戰後控制了所有的斯拉夫國家,這些國家都被蘇聯以各種形式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包括南斯拉夫。而斯拉夫人之所以產生反西方的認同,這要從歷史上的他們的文化說起。
斯拉夫人在歷史上,在文明建設方面,他們是比較落後的。地緣的割裂導致了他們不能依據語言、宗教甚至是生活傳統來進行認同。但是斯拉夫之所以還是成為了一個大型的民族和語言的代名詞,是因為他們的共同出身所導致的。
而斯拉夫人是什麼出身呢?斯拉夫這一詞彙的來源,在英語中意為「奴隸」。他們在古羅馬時期就被羅馬人和阿拉伯人賣為奴隸,因此這一稱呼原本是西方人對他們販賣自東歐的奴隸的稱呼。後來這些奴隸群體為了自強,把這個稱呼作為自身的名字,並賦予了它新的含義:勇敢。這就是斯拉夫民族的來源。也就是說,它是位於中東歐的各種不同源的白人奴隸的集合體,是對西方壓迫的仇恨塑造了斯拉夫民族。
白人是分等級制的,不同的白人地位也不同,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地位最高,其他的依次下降。而斯拉夫人在白種人中的地位很低,低到什麼程度呢?不一定有印度高種姓的人高。印度作為一個南亞大國,它還可以有騎牆的選擇,有不少時候西方人還會有求於它,而且對於種姓制度的等級制,對於這種種族主義性質的等級制,西方人還很欣賞,所以也樂於承認梵語和英語的親緣關係,認同印度人至少是高種姓人是白種人。
而中東,確切說是近東,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地。又掌握著能源和交通命脈,歷史上也是海洋性的商業國家,大家一起做過奴隸貿易的,雖然衝突很多,但總也要給個面子。你會發現許多西方人誇讚亞洲人的著作,不要誤解,那些西方人口中的「亞洲人」,幾乎全是阿拉伯人,最多提一提印度,跟我們沒有什麼關係。這是西方人的口語習慣。
至於拉美,至少拉美的土生白人也是大奴隸主出身,雖然窮一點,但也好歹是西歐的後裔,也是一樣的天主教文化。
但是斯拉夫人非常尷尬,他們位於寒冷而偏遠的歐亞北部,臨近西伯利亞,沒有國家組織,文化落後,是比條頓人還要野蠻的蠻族,被西方人賣為奴隸,西方人還要說他們野蠻。
但是在斯拉夫人看來,你這是種族壓迫,西方人的行為是不是也太醜惡了?斯拉夫人在歷史上想加入西方的有,想對抗西方的也有,最終在冷戰中他們集合起來,在蘇維埃的大旗下向西方說「不」。
蘇聯得到了許多亞非拉第三世界的民族的支持,因為他們飽受西方的壓迫和歧視。但是這些事情並非沒有規律,仔細觀察冷戰歷史,你會發現蘇聯及其盟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它們都是農業定居的地區,而且都是陸權國家。
蘇聯的陣營包括所有的斯拉夫國家,以及歐洲東半部的受到斯拉夫影響的國家,包括匈牙利、羅馬尼亞、東德和芬蘭。還包括除了日韓之外的東亞國家,在某種程度上印度是其合作者,在較小的程度上1979年後合作者還包括伊朗。
在亞歐大陸之外,還包括尋求獨立的黑非洲國家,它們得到了蘇聯的支持,還有古巴以及幾個拉美左翼政權和不少遊擊隊,這些拉美人與蘇聯建立了合作關係,東方陣營在日本和德國的影響都要大於在其他的西方國家。
這樣,蘇聯的陣營就包括了所有的東歐國家、以及位於東亞、南亞和中亞的文明古國,還有亞非拉的廣大民眾。這些國家和民族具有什麼共同點呢?
東歐是世界上重要的產糧帶,而且俄國人傳統上甚至仇視商業。其他的亞洲文明,除了較小程度上的伊朗以外,都是農耕國家,包括那些東南亞的國家。它們都是定居的農耕文明,都是陸地性質的國家。伊朗也是半農半牧性質的國家,且農耕性質大於遊牧性質,所以伊朗與美國的合作遠沒有沙特與美國的合作的根基深厚,很大程度上是伊朗國王的個人喜好,沒有民意支持,而沙特與美國的盟友關係持續至今。
亞非拉地區毫無疑問支持蘇聯的也都是一些窮國,在這樣的一個視角中,不妨把它概括為農業文明與商業文明的對立。這是冷戰的一個內在邏輯。
這些蘇聯的盟國我們看看都是什麼種族,伊朗,它不是正式盟國,但是後來有合作,而且伊朗加入東方陣營至今。它是白種人的異類,信奉的宗教叫拜火教,這種宗教是一種與印度更接近而不是與閃族更接近的宗教。什葉派實際上是一種使用伊斯蘭名詞的拜火教。
印度,這個國家騎牆,但是與俄羅斯的關係更密切。它是農業文明是毫無疑問的。而且它的白種人性質是非常可疑的,印度人明顯帶有濃厚的有色人種的成分,而且黃棕黑都有。
東亞和東南亞的國家,都是黃種人的農業國家。拉美則帶有很重的印第安性質,有色人種的成分很大。在拉美,凡是支持美國的,往往都是西班牙白人佔主導的勢力,而支持蘇聯的恰恰相反,其印第安人和黑人成分往往突出。像海地和阿根廷的對比尤為明顯。黑非洲就不用多說了。
所以,蘇聯的陣營就是下等白人和有色人種的結合體,這些民族建立的都是侵略性低或者相對較低的農業文明和陸權國家。
而西方的陣營呢?第三世界的人口很多,亞洲文明古國和拉美、黑非洲人加起來,有統計顯示為全球人口80%以上,即使剔除那些本來不應該納入第三世界的產油國和地中海國家,應該也相差無幾。很明顯,這些國家大多農業發達,養活的人口很多,具有人口優勢,而科技也落後,人口優勢被技術優勢所抵消。
西方的陣營在人口上其實不多,也就是20%,其中一多半來自西歐北美的白人世界,包括西德。西德與東德的不同之處就是西德是萊茵河商業城邦聯盟的繼承人,而東德是普魯士容克地主的地盤,雖然清算了地主,但是農業性質依然突出。
一少半來自阿拉伯世界和土耳其、以色列等國,這些閃族或者閃族成分重的國家。這些國家眾所周知氣候環境惡劣,農業不可能得到充分發展,而工業化水平也大多較低,它們的人口其實不多,比歐美還要少,但是非常擅長擴張勢力。它們主要是依靠發達的商業吃飯。
另外還有幾個黃皮白心的香蕉人國家。比如日韓和新加坡。然後就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少數反動上層,多為白種人控制。
這就是西方精英階層所謂的20對80的來歷。西方人歷來是這種思維,自己永遠是少數,但他們認為少數人往往是正確的。
它們的共同特徵是什麼呢?並不是說發達國家,蘇聯按理說也是一個發達國家,實力很強,但是它反西方。它們的共同特徵是,這是一些海洋商業國家,而且祖上都是遊牧民族,不同的也就是西方人是海洋遊牧,閃族人是沙漠遊牧,土耳其人是草原遊牧,日韓據稱也自認為是草原遊牧民族的後裔。
就是比如阿拉伯的沙特等國,它們工業不發達,也不能算是發達國家,至少冷戰時期不能算是,但是它們是商業國家,商人的共同性質使他們為了共同利益與西方人站在一起。而他們為什麼會和西方人有共同利益呢?這就涉及到上文中的話題,類似的文化內核總是讓人產生取向一致的利益。
這些國家的共同特徵是人口少,除了日韓這些香蕉人人口密度較大之外,真正的西方白人其實不多,現在也就是2億南歐拉丁人加上包括東德在內的1.5億北歐人,盎撒五國的所有白人加在一起也就3.5億人,再加上希臘,歐美系白人一共7億多人。
閃族人的人口其實更少,別看他們生育率高,其實人口基數低,因為沙漠氣候實在養不了這麼多人口。阿拉伯世界一共滿打滿算現在也就5億人口,土耳其,當然它不是閃族,但是受閃族影響是肯定的。8千萬人,再加上以色列,一共不到6億。比歐美人還少。
在拉美還有大約2-3億西班牙白人,這些人祖上是歐美和阿拉伯的混血兒。
再加上各國的某些上層,狹義的白人也就是16億人,加上一兩億香蕉人,現在全球78億人口,這些人能佔多少呢?23%,應該還有高估。
在當時,也就是這20%的人口取得了冷戰的勝利。它們是商業文明,很多國人不理解為什麼西方總站在閃米特人一邊打擊斯拉夫人?不應該是斯拉夫人金髮碧眼更容易被西方人認可嗎?但是恰恰相反,斯拉夫人是歐洲人和閃族人共用的奴隸,這是斯拉夫人不堪回首的歷史,現在的地下人口販賣,其流向也是從東歐和亞非拉地區流向歐美和中東,歷史還是歷史,從來都沒有改變過。
根源在哪裡呢?答案就是影響西方人行為邏輯的內在基因密碼:商業與遊牧。阿拉伯人有著發達的商業傳統和網絡,非常符合西方人的利益,而且工業水平低,也沒有威脅到西方人的根本。人口增長率即使比西方人高,到現在人數也沒有超過西方人,而且生育率近年來已經掉下來了。再說他們沒有發達的工業,光靠人口的話,亞非拉80%的人口西方人都不怕,還怕他們?
但是斯拉夫人不同。為什麼我國具有深厚的東歐情結?因為東歐和亞洲的遭遇相似,歷史傳統也相似,沒有別的原因,都是內陸國家,天然具有親近性和價值取向的一致性,這是不可改變的,骨子裡的東西。
東歐人、東亞人、中亞人、印度人、拉美混血人、黑人、印第安人和各種有色人種土著,都認為西方人侵略好戰,傲慢無禮,荒淫無恥,其農業傳統對西方人唯利是圖的商業文化帶有天然的反感,而西方人也反感這些骨子裡保守甚至有些虛弱的農業民族。
阿拉伯人曾經也在兩者之間騎牆,但是近年來的發展表明,他們最終成為了西方的勢力範圍,而且歷史也顯示,其與西方衝突雖多,但面對東方人時,總是合作大於衝突。
為什麼工業化的蘇聯敗給了沒有工業化的聖戰組織呢?就是因為蘇聯的工業化底子是農業,它是通過把很多負擔分派給農民來集中計劃完成工業生產的,這樣的工業化雖然可以鋼鐵洪流,但並不產生經濟效益。而阿拉伯人雖然工業水平低,但底子是商業文明,商業頭腦讓他們建立了各種跨國組織網絡,在西方人的支持下組織運行能力強且靈活,最終擊敗了強大但僵硬的蘇聯。
冷戰結束了,工業文明與商業文明合作戰勝了農業文明和由農業文明發展而來的農工業文明,要說蘇聯敗在哪兒,有一個原因是,農工業文明的農業底子敗給了工商業文明的商業底子,所以工業化不代表萬事大吉,還得有商業思維才能成功,不然身子工業化了,頭腦還是農民那一套,運行怎麼可能靈活,怎麼可能跟得上形勢?
而這也是蘇聯及所有東方陣營國家的天然弊端,陸權國家怎麼可能大規模發展對外貿易?出海口都找不到。
所以就形成了西方開放自由但也侵略好戰的印象,也形成了東方溫和內斂但也封閉落後的印象,因為這是地緣環境造成的不同文化的差異所形成的。這也是東西方之間的文化密碼。
西方人總是以更少的人口和更大的技術優勢的面貌來出現在世界歷史的舞臺上,而東方人總是擁有更多的人口和更低的技術,在這場持續數千年的博弈中,要麼西方以強大的徵服者和暴戾的侵略者的形象徵服東方,要麼東方依靠更多的人口和更優秀的謀略來成功抵抗西方,西方總是處於進攻的狀態,而東方總是防守的,進攻一方的失敗是撤退,防守一方的失敗就是亡國,進攻的勝利則意味著殖民掠奪,防守的勝利則僅僅意味著侵略者回老家,而且進攻方總是以更少的損失和更大的技術投入來達到目的,而防守方則需要更大的人口犧牲和更優秀的謀略才能達到目的。數千年來,這一範式從來沒有改變。
西方勝利的例子比如殖民美洲,印第安人戰爭,比如希波戰爭,比如亞歷山大東徵,西方失敗的例子則比如鄭成功收復臺灣,比如越戰,再比如鎮南關大捷。西方的失敗也就是東方的勝利。反之亦然。
或者也可以概括成地中海文明與亞非拉文明的較量,而蘇聯雖然出身地中海,畢竟不被接受,算是個白人的異類。這樣的二元現象存在於諸如陸權與海權、東方與西方、白人與有色人種、地中海與亞非拉、世俗文明與宗教文明甚至一神教與多神教,當然還有農耕與遊牧、農業與商業,這些元素的背後都具有文化認同的力量。
一個認同西方的人他會同時接受商業文明的邏輯,他會喜歡遊牧民族,會喜歡海權,會喜歡一神教,而認同東方的人會同時接受農業文明的邏輯,會喜歡陸權,會喜歡農耕文化,會喜歡世俗化的民間信仰,所以這是有內在邏輯的。從宗教看上也一樣,一神教傳統濃厚的地方都是西方的勢力範圍,一神教傳統薄弱,多神教成分重或者乾脆就是多神教的地方,看看與蘇聯的勢力範圍類似不類似呢?
因此這就是文化對於歷史的神奇影響。這個過程目前還沒有結束,你仍然可以看到各國基於這些內在邏輯來考量自己的利益。如果沙特與美國合作對抗俄國和伊朗,那麼不用奇怪,因為它們的邏輯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合作對抗北方薩滿崇拜者和亞洲的拜火教專制帝國,而東正教和什葉派只是俄伊兩國不得不披上的一層皮而已,骨子裡的東西,與地中海文明相去甚遠。即使它們現在的文化理論上各自更類似西方和阿拉伯,但我們看到並沒有出現民粹主義期待的美俄合作對抗伊斯蘭世界,也沒有出現原教旨主義期待的伊斯蘭世界對抗美俄,那是因為即使兩國接受了部分外來宗教,其骨子裡的文明內核依然是俄伊兩國相近而與西方阿拉伯相去甚遠,而地中海周邊卻帶有更類似的文化基因,這就是原因。看問題尤其是文化上的問題不能光看表面,理論上日本還更接近中國但是其骨子裡其實很接近西方,它就會做出與它的外表不一致的行為,那是因為你沒有發現它骨子裡的東西,俄國之於歐洲,伊朗之於中東就如同日本之於東亞,而現在恰好是俄伊親近中國,日本親近西方,這一點兒都不意外。因為那是從地理特徵和據此形成的文化特徵上就已經決定了的。大體上東方背靠歐亞大陸,而西方及其盟友都臨近海洋。也就是所謂的「邊緣地帶理論」,這就是西方對抗陸權的理論依據。在所謂的「基督教分布圖和伊斯蘭分布圖」之外,還有內在的地圖,那才是真正的文化版圖。
要說二者誰更優秀,這裡無意評價。總之,很多內在的事情,是需要進行長期觀察才可以認識的。無論如何,這是一個歷史過程,不會改變,在未來,這些事情還會依據它們各自的內在核心而繼續進行下去。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藍海動能,會經常與大家分享中外歷史知識,歡迎 關注 並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