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民族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上)
我把這個世界史上的文明古國的國家民族宗教跟大家介紹一下,然後我們再介紹一下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以及宗教跟哲學、科學、藝術等等的關係。
請記住國家宗教以至於後來的世界性宗教都是由人類最早期的氏族——部落宗教演變而來的,我們這裡沒篇幅深入探討部落宗教的過程流變,所以我們一筆帶過,只需要知道,這是一系演化的,氏族部落宗教之所以發生,有很多類型:
靈魂觀念和冥世崇拜體制(死去的人的靈魂不朽,進入地下繼續生活,和地上的人沒有什麼區別,證據是氏族部落的墓葬文化的考古發現,比如仰韶遺址母系氏族社會以及後來的父系社會都是保持著這種觀念,這主要是因為人類的靈魂觀念的延伸以及人類為了避免對死亡的恐懼而用想像力構建的靈魂的去處)圖騰觀念和圖騰崇拜體制(主要是人類對動物能力的崇拜,比如會飛的鳥和兇猛的野獸,人類的很多發明創造也都是模仿動物的生理結構,至今你看國家的象徵一般都是動物,這就是圖騰觀念的延伸)祖靈觀念和祖先崇拜體制(這也是靈魂觀念的進一步延伸,由於人類相信靈魂死後不滅,對祖先以及知名人物的靈魂崇拜進而發展成崇拜體系,比如首領、創造工具的人、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三代時期的崇拜文化)自然神觀念和自然崇拜體制(這個要分階段,比如漁獵時代,狩獵採集時代,人類由於社會生產條件低下,狩獵的成功不僅沒有必勝的把握,還經常面對猛獸兇禽侵襲的危險和奔走終日卻空手而歸的困境,日常生活受著異己力量的支配,所以原始人崇拜的就是山神、河神、把兇猛野獸視為神靈,想要狩獵成功就得舉行儀式,祈求神靈的幫助和恩賜,考古遺蹟中的壁畫和舊石器時代的遺蹟可以證明這一點,什麼虎神、鹿神、野豬神。後來到了畜牧經濟和農業經濟條件下,人們崇拜的就是跟天象和氣候有關的自然神,比如日月星辰的神、太陽神、月亮神、風雨雷電神等等,主要差別就是崇拜對象和方式的差異)
在原始社會發展的末期,社會內部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化的現象,氏族長老專業的祭司或者薩滿巫師,部落首領逐漸都成了享有諸多特權的貴族階級。
部落聯盟實際上演變為由這類上層人物把持的,主要為他們的利益服務的工具,他們成了首領並且享有世襲特權,這是原始社會晚期的特點,這實際就是政治國家的最原始形式。
在此之前原始宗教作為氏族——部落社會的上層建築,基本社會功能就是神話和維護氏族部落社會的神聖傳統,強化社會成員之間在血緣和地緣上的天然聯繫以至一體化的社會秩序,而當氏族——部落社會逐漸轉變為階級社會的時候,上層貴族就逐漸的把他們控制的宗教轉變成了神話其特權的機制,於是變成了具有階級色彩的國家民族宗教。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出現在古代的埃及,古巴比倫,中國和印度,波斯,還有以色列,隨著這些文明古國的產生,原始時代的氏族——部落宗教就演變成國家——民族宗教。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幾個文明古國的宗教不僅是世界宗教史上最早產生國家——民族宗教的,而且也正是他們最早創造了神聖的宗教經典,也就是經書。
比如在世界宗教史的偉大戲劇中扮演兩個主要角色的兩大種族:雅利安人和閃米特人,這兩大種族中各有兩個成員擁有「聖典」也就是經典,雅利安人中有印度人和波斯人,閃米特人有希伯來人和阿拉伯人。
印度人產生了擁有《吠陀》經典婆羅門教和擁有《三藏》經典的佛教。
希伯來人產生了擁有《舊約聖經》的摩西教和擁有《新約聖經》的基督教。
至于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和吠陀宗教是有著共同的淵源的,阿拉伯人的伊斯蘭教則是從希伯來宗教的源泉中產生或叫復興,咱們之前介紹過。
我們發現人類歷史上幾種偉大宗教之根源的,擁有最早的宗教聖典的這些宗教,實際上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建立文明國家的。
這就是最原始的國家民族宗教。比如古代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中國,印度,伊朗,希伯來。所以我們要重新地去思考和理解宗教,為什麼它在人類早期文化背景下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國家同時的就出現了呢?
下面我們詳細介紹這幾大文明的宗教國家化。
古埃及宗教的國家化
埃及的尼羅河谷和尼羅河三角洲地區是人類最早的定居地和好幾個文明發源地之一。古代埃及的社會國家化的過程大體是從這個氏族公社→農村公社→地區性的州→統一和半統一的王國,因為他們也是農耕文明的社會,所以跟我們這邊還是有點像,這是一個從血緣社會到地緣社會,從分散地區到統一國家的一個發展過程。
因為他們不是咱們周代的血緣政治宗法體系,也就是封分制,所以他們的國與國之間就會出現這種以大吃小,以強並弱的這種兼併現象,這跟咱們這禮崩樂壞後的戰國時期是一樣的,打的是滅國戰爭,由此各位能明白孔子當初為什麼想克己復禮,恢復周朝禮制了吧。
陸地霸權不同於海洋霸權結構,海洋霸權是制定一個海洋公約和貿易秩序,畢竟海洋不像是陸地好防守並且可以長期駐紮,海上防禦等各方面的成本太高、風險太大,而大陸爭霸秩序就是要把你直接幹掉,吃掉你,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並且沒有合理統治手段的陸地大帝國,尤其是遊牧民族統治者,他的眼界只在外部,他一路去徵伐的原因有很多這裡不贅述。
也就是說他們不同於漢族的守國門,就算是漢族的守國門那依舊也得平定四周的外族才可以安心,即使是少數民族政權比如乾隆,他平定準噶爾戰役中屠殺了多少蒙古人,所以這就是大陸霸權和農牧業文明往外擴張的一個必然性。
這時候你想,你們氏族部落形成聯合體後,如果你是一個氏族部落的老大,同時又成為這個聯合體的君王,你原本崇拜的圖騰神和祖先神就會升格成為該地區的地域保護神,如果後來演化成統一王國,政治中心被你主導,那麼你的地域保護神自然升格為全國的最高神。
在埃及統一王國建立之前,各州崇拜的地方保護神多為動物的形象,牛、羊、獅、虎,鱷魚兔子、蛇等等,曾經被各地奉為神聖物去崇拜。這就是圖騰崇拜的表現。
公元前4000紀中葉,北部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各州以布陀州為中心形成的下埃及王國,國王奉蛇神為保護神,以蜜蜂為國徽。南部各州形成的上埃及以尼赫布特為中心形成了王國,以鷹為保護神,以白色百合花為國徽,公元前3000年前後,上埃及王美尼斯滅了下埃及,上下埃及統一之後,上埃及的保護神鷹形蒼天神霍魯斯升格為全國信奉的神。
(霍魯斯)
古埃及人認為鷹是太陽神的象徵,太陽的運行是因為鷹的飛行。神話中霍魯斯是奧西裡斯的遺腹子,奧西裡斯是太陽神之子,霍魯斯外形在宗教畫中是頭佩日輪的鷹,或者帶有王冠的鷹頭人,鷹與日輪也就是霍魯斯和太陽神的結合,王冠和鷹頭人也就是國王或法老和霍魯斯的統一,顯然是神權與君權合為一體的象徵,是宗教國家化的具體表現。
這其中故事很長,從第三王朝到第四王朝再到中王國時期的政權和社會結構的複雜化更是使得王權被神話,法老是世界秩序的實現者,法老就是國王,既是一國之君又是祭司之長,是神權與君權的統一,其權利超越二者之上,所以人們對他們的態度已經是和神一樣的存在。
但是法老的對立面是什麼?是祭祀階級的祭司們,這些祭祀階級由於被信眾們經常求恩,獻祭,奉獻大批財富,國王和世俗貴族賜給他們大批的土地、財物和特權,這就使得神廟中的祭司階級掌握著巨大的財富,擁有龐大的經濟量,他們形成了祭司貴族,他們和世俗貴族一起構成了埃及統治階級的最上層,於是世俗貴族的地位就得受到制約,法老雖然是祭司之長,這幫祭司貴族裡的幾個主祭司和專職祭司們不一定聽他的,他們的意志經常是不一致的,他們會分化法老的權利。
最終到了新王國阿蒙霍特普四世時期(約公元前1491年——前1465年)國王也就是法老,與祭司貴族祭司階級們的矛盾越來越激化,大家都不聽他的了,發展成公開對立,此時底比斯的阿蒙神廟擁有巨大的財富能左右全國政局,神廟之所以叫阿蒙就是因為法老是阿蒙霍特普,所以這個阿蒙霍特普在赫列歐城和孟斐斯城的當地地方祭司的支持和幫助下開始了宗教改革,此時準備恢復最高神的信仰,宣布全國崇拜一個宇宙唯一的神——阿頓,然後在各地新建神廟,目的就是通過否定阿蒙神和一切諸神,另立宇宙唯一神阿頓,這叫一神教宗教改革,以此來取消阿蒙神廟祭司集團在國家的特權地位。
他把自己的名字裡的阿蒙改成了阿頓。他死後下一任的法老,吐坦阿頓和阿蒙祭司集團妥協了,他也不叫阿頓了,改回了吐坦阿蒙,也就是說恢復了對阿蒙神的崇拜。這次的改革為什麼會失敗?這就是統治集團內容的權力之爭的必然結局。各種新修神廟、建新都、大賞新祭司和新貴族耗費了大量財物,最終承受這些的都是老百姓,所以老百姓當然不會支持一個不能給他們帶來任何實惠的新神,不過確實能說明一個問題,宗教傳統信仰的堅固和祭司集團的強大。
(阿頓(阿蒙)霍特普一世法老的雕像)
古巴比倫宗教的國家化
西亞的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與埃及的尼羅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大約公元前5000年,蘇美爾人是在這裡建立的世界上最早的神廟,以此為中心發展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
最開始的這個很多文明的城市的發源地一定就是和宗教有關的,因為祭司的神廟是當時的政治、文化、經濟、社會的中心,人群的大規模聚集,由此才發展出城市,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前的時候呢,就出現了一批最早期的城市國家。比如埃裡克、烏爾、烏魯克、拉爾薩、尼普爾等。
這些早期的城市大都是以神廟為中心建設起來的,咱們之前說過,神廟的祭司實際就是這個城市國家的建立者,包括他本身就是這個國家的最高領導者,是世俗政權的最高領導者,同時他也是宗教或者祭司階級們的最高領導者。我們已知的第一個國家就是蘇美爾信奉的伊勒克城保護神的大祭司建立起來的。
兩河流域的政治歷史就是一連串定居農業民和周圍遊牧民之間的互動關係,始終是農業民被周圍遊牧民所徵服,而這個徵服者他最後變成定居民之後的他也就變成了一個農業民,然後再被周圍的另一個遊牧民所徵服的故事,這跟咱們這邊的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的一個動態關係是一樣一樣的,然後這種一連串的徵服和被徵服,是兩河文明的創造者。
比如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徵服蘇美爾人,建立蘇美爾人——阿卡德王國)阿摩利人(名王漢謨拉比統一兩河流域建立的巴比倫王朝),西臺人、伊新人(徵服巴比倫,建立巴比倫第二王朝),加喜特人(建立第三王朝)、亞述人(徵服巴比倫後,建都尼尼微)、閃米特的迦勒底人(徵服亞述王國,建立新巴比倫王國),一個接一個徵服者和被徵服者沉積在歷史的底層,他們原來的語言因種族的混合趨於消失。
但蘇美爾——阿卡德和巴比倫的文化和宗教並未滅絕,其重要因素在不斷變化的歷史中適應新的社會政治需要而得到新的發展。蘇美爾宗教祭司已經建立了以神廟和祭司為中心的城市國家,把自己變為統治者。這是歷史的進步,不會再次倒退到原始的氏族制社會去的。
新來的徵服者也在成了社會的統治者之後看到了已逐漸國家化的國家宗教維護統治權的好處,更羨慕祭司貴族高踞於民眾之上的特權和得到民眾精神擁戴的地位。因此,他們樂於強化傳統的宗教,培植為自己服務的祭司階層,或者把宗教祭司大權直接控制在自己手中。
隨著徵服與被徵服的歷史進程,王朝可以不斷變換族姓,但宗教作為鞏固國王統治權的上層建築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日益國家化。國家宗教的特點和功能,日益強化。
同時呢,這是國家的體制,社會的秩序,統治的階級,內部關係的變化也遲早就會反應到宗教幻想的神秘世界中來,就會引起宗教觀念和天國秩序的一個變化。就好比氏族部落的統一對於最高神的統一,集權後對於天神世界等級秩序的影響,王朝興替對神靈地位的變換的影響,這一點聯繫我相信之前講過的內容大家也是深有體會的。
第一階段,古巴比倫宗教,它在不同歷史階段是有不同特點,第一個階段就是公元前4000年代及以前,兩河流域宗教崇拜的主要對象都是跟這個農牧經濟直接有關的,這種自然力量把它們人格化為各種神明,這是所有農業文明地區的一個共性,就是信風神,雨聲,雷聲,這類的超自然力量崇拜,主要是為了祈求豐收。
在那個時期,每一個不同分工的人類他所信的神的這種職能是不一樣的,互相之間沒有隸屬關係,不成體系,比如你種樹的,他是放牧的,我是農民的,咱們之間所信仰的這個心目中信奉的神的神性和職能沒必要一樣,他們也不存在任何隸屬關係和體系,你信你的我信我的,並且可以不必要人格化。
第二階段,大致就是公元前4000年代一直到2000年,那麼宗教的神靈的形象就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開始走向人格化,其實最原先你放牧,你種田,你打獵,是不需要把神人格化的,可是後來隨著人類的發展,神的外形走向人格化,在蘇美爾人——巴比倫的神話中,你可以看到諸神的神靈世界開始有組織了,它形成了一個類似長老議事會(早起國家形態的最高統治機構)的那麼一個天國結構,為什麼會出現這個長老議事會這種結構呢,就是因為當時早期國家形態最高統治機構就是這個,所以他們給神靈的世界也安排了這麼一個結構,這麼一個階層,每一位神都在這個天國政府中取得了一定官職,從而呢,掌管人世間的超自然力量的一個實施。
第三階段,公元前兩千年代之後,由於巴比倫——亞述的軍事徵服和政治版圖的一個膨脹,大帝國就開始建立,他們原先信奉的這種所謂的民族性、地方性的神也相應地擴大了自己的神聖地位和神聖權利,在此之前神靈世界實行的長老會,這是一種民主制的天國政府然後天神世界逐漸演變成了有主神控制的君主專制機構。也就是在原先,大家還坐在一起還是相對民主的,可是後來隨著這個世俗的大帝國的建立一人說了算,集權了,好了神靈世界也應該是一人說了算。
於是天國上出現了一個最高神掌管一切,宗教的世俗性就展現出來了,這就是神靈對世界和社會人事的幹預性大大加強了,那麼宗教就要求人類虔信神的一個全能,放棄人的主動性,絕對的依賴神的安排。
為了讓這些人相信的,於是就強調人的罪惡感,求神去赦罪,向神贖罪的這種個人性宗教性活動因此就得到了更多地強調,這就是發展的一個階段。古代巴比倫的這個宗教的演變歷程就非常生動的就體現了人類從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宗教最後演變為國家——民族宗教的一個過程。
我們從中發現,國家宗教神化人間統治者及其統治秩序、祭司貴族和祭司政體的形成與發展與自然神演變成城市國家的保護神、以及神和神靈世界的等級化,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的,也就是說人類文明的結構變化以及世俗政治的發展對宗教世界的影響,宗教反過來也會對世俗產生影響,這是世俗宗教性和宗教世俗性兩方的關係。
中國三代(夏商周)的國家宗教
宗法性傳統宗教
中國的史家的大體上一致認為,夏代和商代是中國階級國家形成時期,周代則是國家體制的發展和完善時期,古代中國和前面咱們介紹的世界級大文明古國是一樣的,其國家的體制都是從氏族部落社會演變過來的,但是卻有著中國這片地域自己的獨特性,這主要表現在它的一個基本社會結構不僅沒有打破原始氏族社會的血緣關係,反而以一個新的階級關係建立在其上,最終形成了一個宗法性的階級結構和國家體制,也就是宗法奴隸制和宗法封建制。
所以你看我剛才介紹的其他文明古國他們一打就是滅國戰,但我們這邊是封分制,封建制,這裡的封不是封死禁錮的意思,而是天子把土地分給宗室和功臣,讓他們在這土地上建國,大家都是一家人,所以是今天打明天和,不會存在滅國。
當然,這是周代,不是代表整個中國2000年來一直是這個封建和奴隸制度,奴隸制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早亡了,很多人用封建這個詞是不準確的,這是近代時那些跑出去學西學的學者,有的沒有搞懂就胡翻譯的。
不論是那個時候的堯舜禹,還是夏商周的世襲君主,雖然他們出自不同的血緣祖先,但是從封建的意思來看,他們其實是一家人,我們現在也稱自己為炎黃子孫,不過這是太史公司馬遷給搞的,並不是從夏商周就開始這樣說了,所以史記的地位高就是因為給中國各民族的人定了老祖宗。
也就是說在當時整個國家結成一個血緣相連的宗法性血親傳統社會,並且按照一個宗法等級制度給組織起來。
這種結構在西周就得到了充分發展,周王自稱是天之長子,天授予他一國之土地居民,他叫周天子,他則分封土地和居民給諸侯和卿大夫,天子視為「大宗」,同姓諸侯尊天子為「大宗子」。
這些諸侯呢相對於天子為「小宗」是為本國之「宗子」,而那些被分封的土地與居民則稱所屬的諸侯或卿大夫為宗子。諸侯國同姓為兄弟叔伯,異性為甥舅,周天子稱同姓諸侯為伯父叔父、稱異姓為伯舅叔、舅叔。諸侯國內也是如此叫法。這樣一來呢,整個國家和社會便結成一個大宗小宗等級相屬,同姓異姓血緣相連的一個宗法性倫理社會。
儘管後來周代以後王朝的姓氏和社會制度有變化,比如幾次社會大轉型和各朝代的異姓君王,可宗法血緣關係的基本內容在宗族和家族的範圍之內基本都是保存下來的,我們中國社會的歷史的這種情況也決定了中國傳統宗教的一個性質和內容。
它的主要是這個天神崇拜,祖先崇拜,社稷崇拜為主體,以這個山川日月等百神崇拜為羽翼,其他各種鬼神崇拜為補充,形成相對穩定的郊社制度,宗廟制度以及其他的祭祀制度,它的基本信仰是「敬天法祖」。
剛開始是沒有一個獨立的教團的,宗教組織就是國家政權系統和宗族組織系統的組合,天子主要祭天,族長家長主要祭祖,這個祭政合一、祭族合一,既有這種國家宗教的性質,又帶有一種全民性,大家都是要參加的,所以可以稱其為傳統的國家民族宗教。
崇拜的對象大致有天神、地神、人鬼、物靈四大類,經常性的宗教活動就是郊祭天帝、宗廟祭祖。祭壇社稷、日月星辰,連帶祭祀各種神靈。這個國家民族宗教起源於原始宗教,後來在夏商周三代形成完善,漢到隋唐時期完備,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帝制垮臺為止,其間從未中斷。
史料中記載的各種禮典、各種禮儀就是這種宗教的史實記載。不論是道教的創立、儒教的影響、佛教的傳入,都沒有使得這個國家民族宗教受到任何的影響。
在殷代時期,他們的這種天命觀以及這個宗教的發展的一個最初代狀態是殷王的祖先認為死後之後他能上賓於天帝,在天帝旁邊向上帝祈福免禍、求雨祈禱,傳達天帝的旨意。
所以殷代王室是國家的保護神,所以殷王室的統治合法性是這麼來的。但是殷代的這種祖先和天帝是一種賓客的關係並不是有血緣關係的。
而到了周代周王稱自己是天之子,他直接就和這個上天的天地發生了宗法血緣關係,那麼這種宗法血緣關係的祖先崇拜合二為一,王權的神聖性進一步加強,一來是這個王權有天命所定,這就是周王室的統治合法性,第二,周人相信天命可以變化,王權因此可以更替,以至於天命如何變化,則是根據人君的行為是否合乎於「德」為轉移的。
合德則天命授之,不合則棄之
這就是把道德的元素加入到這個神靈體系中進而發展成天命論。其主要內容呢就是「敬德」和「保民」。你的行為符合這個規範,那就你繼續統治,天帝繼續對你信任,否則天將發布新的 任命讓別的有德者受命為王。
周人對天帝的神性在上述兩個方面的改變與發展,是天帝作為國家至上神的性質和形象更為全面,更為完善,能為王權的鞏固提供更有力的庇護。自周代以後,中國歷代王朝幾乎全盤承襲下來,對天帝的信仰與崇拜歷經兩千餘年而不變,所以要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不理解這個,什麼都談不了。
天帝崇拜作為國家宗教的中心後來有了一套越來越體制化的祭祀儀式,祭天的主要目的就是君王自認為受天之命,那麼祭天所以報天之恩,這個可不是誰想祭就祭的,只有說是這個君王他才能夠祭祀,所以這是君王壟斷的特權,只有天子才可以。一般的百姓以及其他的諸侯都不行,這種祭天儀式不是你說隨便我拜個天,我說感謝天帝的恩賜。這是不行的,這叫僭越。
主要的形式有三種,
郊祭:就是天地合祭、配祭祖先,皇帝親自主持,在京城的南郊。堆積柴於壇,然後放置玉帛犧牲,燃燒後使煙氣上達於天,用於與天帝溝通。封禪:這是非常盛大隆重的祭祀天地的儀式,咱們之前介紹了。告祭:在新朝代初建立,新君建立和遷都的等等這種重大國事事情的出現才會舉行告祭,是要求得到上天的認可,用以安定民心,穩定政局。這些祭祀儀式的基本目的就是顯示國君的統治全是由天命所歸,君權神授,祭天是報答天之恩德,藉以神化自己的權力和權威。
後來體制化了後,就出現了以下幾種類型:
宗廟制度:國家有太廟、宗室有宗祠、家中有祖龕。供立祖宗牌位,歲時祭祀。社稷崇拜:中國國家宗教的核心內容是敬天法祖,除此之外最為重視的就是社稷崇拜了。它是原始農業時代的土地崇拜和穀物崇拜的一個發展而來的。所謂的社神就是封土為社的地域保護神。所謂的稷神就是穀物豐收之神。因為這個社稷神的神性功能是和國運,民生直接有關的,是個吃飽肚子生存有關的,對於農業文明,那麼對於這個王朝君主而言,這是維持國運的一個國家保護神,所以國家與社稷的意義是相同的所以古代才有了毀了社稷等於毀了國家這一說。對於民眾來說,社稷神是保佑本地區農作物的豐收,這是非常重要的,社稷神本來是自然神,但是由於它具有濃厚而直接的社會政治含義,那麼部落首領和國君便把自己的祖先或者文化英雄轉奉為社稷神,讓他們來保護自己國家的命運和這個豐收,這樣一來的話,社稷崇拜和祖先崇拜漸漸地融為一體了,就是自然神最終變成了祖先神的過程了。
相應的除了對社稷神的祭祀還有對其他神靈比如:風雨雷電、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舉行國家級別的祭祀典禮,目的就是祈神保佑,國泰民安、君王的帝運隆昌。
咱們比較一下上述的其他文明宗教國家化進程你就發現。我們這邊的傳統宗法性宗教的第一特點就是源遠流長,連續不斷。咱們的這個原始氏族部落宗教國家化的情況和過程和其他文明古國,埃及,巴比倫,波斯,希臘比較的話,他們進入一定的歷史階段,古代的這個宗教信仰就發生了較大的轉向,改信其他宗教。
我們這邊不同,不僅信仰傳統未曾中斷,而且進入封建社會以至於後來帝制集權社會之後更加完善發達,無論王朝如何都不影響它的這個正統地位。
還有就是這個宗法性,傳統宗教這一套觀念和崇拜體制,也是維護了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之所以歷經數千年而不變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其一呢,就是因為咱們這邊獨特的封閉地理地貌地理避免了西方外來民族的擾攘和入侵方面的一個原因,其二就是這一套宗法體制,再加上儒家學說等等的把這個固化下來,所以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才能一直持續2000年之久。請記住不是封建制度,也不是奴隸制度。
還有就是埃及的法老,巴比倫的這個也是最高的祭司成為了國王,我們發現其他地方的這個國君都是這個祭司的最高掌握者,而我們這邊不是
我們這個中國歷史上,你看祭司階級根本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而形成一個獨立的權力集團。他們從來都是皇權的附屬品。皇帝是直接主持國家祭祀大典的。屬於最高的祭司長。
而你所謂的巫、祝、卜、史之類的宗教性人物不過是皇帝屬下的官吏。他們這些人是為皇權服務的,不可能對皇權構成任何威脅。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這裡的古代政治中宗教只為世俗政權服務,而其他地方世俗政權很大程度要為宗教服務。
所以你看啊,有些國家宗教和中世紀的比如基督教,伊斯蘭教那裡叫全是直接掌握和控制皇權的情況,所謂的政教合一,可是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出現過。
印度、伊朗、古代希伯來的文字內容沒有寫,大家聽音頻內容吧!
儒家是不是宗教?(中)
咱們正好把這個儒學是不是宗教知識給大家說清楚,儒家是不是宗教。這個話題不是中國人首先探討的,因為宗教這個詞和哲學這個詞一樣,是當時日本翻譯西方文化引入的詞彙,所以第一個產生該疑問的是外國人。咱們從國家宗教談起:
你看宗法性宗教與孔孟儒學,它既有區別,又有密切的聯繫。儒學不是宗教,但是孔子和儒學關於天命鬼神的思想以及對表現宗法等級制度的禮儀(禮學)的一個大力提倡,這無疑是來源於夏商周三代以來的宗法性傳統宗教。
你想諸子百家,孔子那些人對誰的思想做這個闡發和分科呢?就是對老子,那老子的思想又從哪來?因為他是周代的史官,並且是對周公旦思想的一個繼續整理和闡發。
(孔子向老子問禮)
所以你看孔子的儒家學說中是有這個宗法性傳統宗教的很多東西的,你看孔子一方面主張「畏天命」,另一方面又敬鬼神而遠之,子不語怪力亂神的一種非宗教性的一面。
儒學的基本內容是一種人文性的學術理論,是宗法性傳統宗教的一種人文化,宗法性宗教和儒家學說是一個既有聯繫有區別的,二者都是一種宗法等級社會的上層建築,但是傳統宗教涉及宗教觀念和宗教崇拜體制,使得宗法倫理關係變得神聖化。
可是儒學不一樣,儒學則是以社會倫理學說使之理性化、合理化、社會化、世俗化,他是對老子道德的那套學說裡的德的一個闡發,根源則來源於三代宗法體制。
你看宗教推行的是這個「敬天法祖」之儀,儒學則教之以「忠君孝親」之義,所以二者的區別與聯繫集中而明白的就體現於此。
儒學在西漢董仲舒將其體系化神秘化之後呢,被歷代的王朝封為獨尊至上的國家哲學,對國家宗教體制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方面的儒學主張的是神道設教,這是傳統宗教對社會倫常的教化之功,另一方面呢儒學的重人倫,重人道的一種人文傾向於限制了傳統宗教的發展和影響。避免其走向進一步神學宗教化的進程。
所以前一方面是使得宗法性傳統宗教作為國家宗教與作為國家哲學的儒學能夠共生共存。而後一方面又使傳統的宗教始終處於儒學的獨尊地位之下。傳統宗教不可能超越儒學而得到獨立的發展。這就是儒學壓抑國家宗教。
因此,中國歷史就出現了這樣的一種情況:中國的宗法性傳統宗教曾經孕育了和神話了皇權,但是他自始至終卻臣服於皇權之下,它曾經孕育了儒家學派,但他自身卻在儒學成為國家哲學之後,降格為從屬儒學的次尊地位。
中國宗法性傳統宗教的性質、內容、作用和歷史命運,就是在它與皇權和儒學的這三者複雜交錯關係中決定的。
所以在後人看來,好像中國傳統文化全是儒學,但其實是國家宗教在背後做鋪墊和基礎的,如果沒了國家民族宗教,儒學就是個框架了,沒有實質的內在,只不過儒學的世俗性壓抑住了神學的宗教性,並且儒學被神秘化後還表現出了國家民族宗教神學化的一面,這就使得很多人誤以為儒學是宗教,這是典型的把宗教和非宗教給搞混了。
請一定記住宗教四元素,宗教觀念、宗教體驗、宗教行為、宗教制度系列過程的統一和綜合。如果把中國傳統文化拆開為世俗政治的皇權、宗教化的國家民族宗教、血親社會倫理性質的儒學,三條思路來看,儒家是不是宗教一目了然,搞混是因為以為中國傳統文化就是皇權和儒教。
我們下面再稍許論述一下,不然還是有人不理解。
很多人所以把某些非宗教文化形式宣布為「宗教」、「準宗教」、「世俗宗教...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他們不知道宗教是四種要素的統一和綜合,而把宗教與非宗教在某一方面或某幾個方面的相似之處誇大為整體的相同。
我國和西方都有相當多的學者把「儒家學說」說成是一種「宗教」,即儒教,就是因為他們看到中國歷史上的孔孟之徒把孔孟奉為「聖賢」,把他們的著作奉為「經典」,採取某種類似宗教崇拜活動的行為對「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頂禮膜拜。乍一看像是宗教,你百度搜索一下祭孔大典,不明所以的人一看就像是宗教儀式。
「儒教說」之所以不妥,主要在於此說只看到了儒家與宗教的外在行為方面的相似性,而忽略了一個本質上的事實:孔子、孟子本人是學者;他們的門徒也只是把他們看作是「聖賢」。
而所謂「聖賢」,是指道德高尚、知識淵博的人,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求治的元素、啟蒙的要素和教規的要素的綜合。
求治(政治家和法老承擔。法老是古埃及社會的國君)啟蒙(哲人和博物學家承擔。博物學是科學的前身)教規(創建人、賢人、教主和僧侶承擔)這是三大原始文化要素,這三個由一人承擔。我們把這種人叫聖人,你看這背後是人而不是超自然的神,這是宗教與非宗教的最大區別,也是我前面說巫術和科學的最大區別。
孔孟創建的理論是一種社會的、 政治的、倫理的人文學說,而不是引導世人去追求天堂、淨土之類超自然境界的宗教體系。
士大夫的追求是的學而優則仕,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不是像佛教讓你去超脫生死的,孔孟儒學是讓你學以致用,是追求現世的,就算那些沽名釣譽的人也是為了死後流傳千世,這依舊是現實世界的追求。
對於中國傳統的國家民族宗教,士大夫既有信奉和敬重的一面,也有否定和批判的一面。孔子相信「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主張「畏天命」,這是宗教性的信仰;但他同時又主張敬鬼神而遠之「子不語怪力亂神」,表現出反傳統宗教的態度。
儒家學說是一種國家哲學,宗教與哲學的關係是這樣子的:軸心時代的出現了中國、印度、古希臘三大哲學系統,因為這三大哲學系統的思想家擺脫了傳統宗教信仰對人的精神和理性的束縛。
這些人在此開始對人類自身的意識以及對世界萬物的本源、物質質料由什麼組成等問題,也就是本體論進行反思,這是古希臘,有的把人與天道的理解落實到人與人的人際關係處理這是老子,有人把人與人的人際關係處理落實到政治上這是孔子。
他們把思想本身作為對象,提出了對歷史進行自我理解的範式,他們的思想成果成為了歷史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文化軸心。
中國的孔老諸子、印度的《奧義書》和佛陀以及希臘哲人出現後,神話時代就結束了,理性從人類最原始時期對萬物的驚異和追問所產生的的神話中脫身而出並且開始反對神話,首次出現了後來所謂的理智和個性、理性與邏輯,東西方開始出現哲學家、政治家、思想家等。
這是歷史發展的脈絡,這也是其背後的意義和內涵以及底層邏輯!
三大哲學系統都是利用理性闡明的經驗去審視傳統宗教和神話,反對用超自然神靈的神跡行為來解說宇宙的起源、自然的演變、文化的發展、而是應用人的自然理性對自然現象做出自然的說明,對社會生活做出人文的理解,也就是說此時哲學一開始就是走了不同於宗教和神話的道路。
哲學它總是努力把超自然的東西還原為自然的東西,把以神為中心的神本主義還原為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把信仰主義還原為理性主義。
但是這個關係比較複雜多變的,二者不是簡單地對立,也有統一性的一面,哲學中很多派別是對宗教神學有著不同的政治態度和思想傾向,而宗教也有類似情況。有些宗教不只是用信仰主義,他們會用哲學來論證其教義,使信仰帶有理性外在形式。
早期哲學思考的是神學問題,那麼不可避免神學會對哲學產生很多影響,反過來哲學也為宗教神學在不同階段提供了很多對自然、社會、人生以及神學問題的新答案。
這就會直接和間接的反饋到宗教神學體系中。這就是為什麼西方科學院是從宗教神學院中產生出來的。而那些科學家和哲學家原本就是宗教的信仰者。並且現代科學之所以發展,資本主義的發展是有賴於基督教改革的。
周公旦的政治改革和宗教改革中帶來的理性化、道德化、社會化、世俗化、倫理化等等的人文精神孕育出了先秦諸子,特別是孔子的儒家哲學的種子,所以中國宗教是中國哲學賴以孕育的母體,中國哲學脫胎於周代的國家名族宗教的。就好比西方的哲學是科學之母一樣。
老子以及孔子等諸子百家的出現就是當時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宗教的精神統治逐漸走向奔潰的產物。東周由於異族入侵,平王東遷。東周王族實力日趨衰落,宗法等級制的社會統治紐帶和宗法倫理性國家宗教的精神控制紐帶日益鬆弛以至於崩潰。
於是出新了中國歷史所謂的「禮崩樂壞,禮樂徵伐不自天子出」的社會大變動局面,也正是有了天下崩壞這一的局面才使得諸子哲學百家爭鳴,這種文化學術盛世的出現是因為此時沒有傳統國家民族宗教信仰體制的限制和約束,所以才登上了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舞臺。而不是一般人所謂的那時候朝代的國君對人比較寬容和仁慈。
如果傳統不崩塌,諸子百家被信仰體制壓抑就不會出現,你看諸子百家的思想都是對政治、軍事、哲學、倫理、法律等的新的非宗教理解,這在宗教體系和氛圍下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些本來都是屬於宗教來解釋的,而不是個人來解釋的,這在周天子時代天帝至上,天命決定一切人事、天帝決定一切的背景下是不可能的,諸子百家如果放在周代那成了異端邪說。
為什麼後來會出現天人合一的觀念,就是因為中國哲學和宗教的一個密切關係。孔子集編的《詩》三百篇裡有歌頌天神天帝的,也有不少疑天、怨天、咒天的詩句。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直接說「天道遠、人道邇」處理人間事物應遠離鬼神而盡人事。這種對天命鬼神表示懷疑以至於否定的人文精神的進一步發展就是中國軸心時代的諸子百家哲學。
孔子,他的社會倫理哲學思想就是擺脫傳統宗教。發揚周公旦禮樂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基礎上形成的,它保留了傳統宗教中的天和天命論的一個形式,但是卻淡化了,以至於消除了天地人格性、抽象性,努力限制天命的消極作用,強調人應該發揮主觀能動作用,人事未盡,不可言命,對於鬼神的有無和死後的生活只有一種類似的懷疑主義,不可知論的一個態度。老子,他的書中充滿了這種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哲學思辨,它是關於道法自然,天道自然無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思想實際是對傳統的宗教之天的神化完全否定,他把本以為自然法則的「道」哲理化成為宇宙的本體,不僅是宇宙萬物之宗,甚至是「象帝之先」。莊子,他進一步把「道」當成了天地鬼神的本質,只要人把握住了道,就體認了鬼神的性質,所以沒必要有畏懼之心,老莊道家的哲學雖然不完全否定天地鬼神的存在,但是也的確貶低了他們在傳統宗教中的神聖權利和地位。孔老外的其他諸子思想中一方面存在宗教內容裡的殘留,更多的是充滿著人文理性,具有不同於傳統宗教,甚至是反傳統宗教的性質。法家和兵家在宗教哲學上是典型的無神論。墨子的思想本有著這個相當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因為其「天志」「明鬼神」的政治內容卻傾向於「百姓之利」。以天神的權威去限制統治階級,因此過去傳統國家宗教為君王君權服務其實是大異其趣。墨子的天鬼之說,對於三代以來的國家宗教而言,它是具有異端神學的性質。孟子,他主張「天人相通」,而同為儒家的荀子就反對他這個天人相通,主張天人相分,強調天人的分別,天和人各有自己的職分,他否認天命,後面的咱們就不說了,總的來說都是對傳統國家宗教的天命觀的顛覆和否定。西漢董仲舒把孟子的天人相通神秘化為天人感應論。所謂天主宰一切,這一次,君權神授又回來了,請記住君權神授不是董仲舒的發明。上一次君權神授就是三代時期。並且董仲舒還把陰陽五行引入他的天人相通的體系,以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剋的關係作為論證三綱五常的神聖依據。是董仲舒把儒學推向了宗教化、神學化的道路。為秦漢以來重建國家宗教提供了哲學性的論證,所以漢武帝當前非常需要這個來為自己的權利做加持,所以發生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為其他學說最原始狀態都是限制君王、而宗教化了的孔孟學說和最原先的為君王服務的國家宗教天命觀則融合的非常好,為以前的國家宗教提供了哲學論證,後來佛教傳入更是將儒學的體系給邏輯化了。
於是這一套體系的建立使得儒學的三綱五常學說建立在神秘主義的基礎上,使得儒家倫理具有更加神聖的意義,於是從秦漢以後成為歷代王朝的國家宗教中心教理。這就是「崇天敬祖」為中心的國家宗教和國家哲學的儒學關係的曖昧。但是儒學是人文學術、國家宗教是神道體系。性質上是不同的,但二者都是國家的最高意識形態,內容上平行一致。
宗教「敬天法祖」儒學「忠君孝親」為君王服務,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宗法血緣倫理社會結構。但是神道與人道的界限是涇渭分明。儒學是核心內容,宗教是表現形式,是內容與形式、裡與表的關係。所以我們才說儒學壓抑了國家宗教。
後來東漢時期由於道家哲學的某種神秘主義內容與傳統的巫術和戰國秦漢時代流行的神仙方術是思想相結合,形成了道教,張道陵創道教,然後追認軒轅黃帝和老子莊子為他們的這個創教的代表人物。經典是《易》《老子》《莊子》。認元始天尊為最高神,這是單拜主神教,神下面有三清,三清之下一群神仙。
後來,印度佛教也逐漸傳入中國,佛道二教大行其道,吸引了眾多的信徒,那麼,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從其早期的這種太平道開始,就把儒學的這個哲學的忠孝之道作為修道之人得道成仙的基本標準,而佛教的是關於業報輪迴的教義,本來是不講這個忠君孝親的,但在中國面臨這種宗法社會的國家它必須得改變。
國家民族宗教和儒學以及道教甚至其他諸子百家的思想都在批判說佛教「無君無父」視為異端邪說,佛教為了求自身的生存發展,也不得不把儒學三綱五常的倫理解釋為佛教的「五戒,十善」作為眾生的業報輪迴的善惡根據,就這樣都還發生了後來好幾次滅佛的事件,可見國家宗教作為主流的強大。
那你看,這樣一來,儒學作為國家哲學在意識形態上的獨尊地位,就使得宗法性傳統國家民族宗教在與其他宗教的混合中它一直保持著主體地位,那麼在此之後的這個歷史發展中,那麼我們就能看到國家宗教和儒釋道共同構成的文化大格局。
更多關於佛教對中國文化和哲學的影響的後續我們再聊。
所以顯而易見,孔孟儒家並未構想出某種作為宗教的核心和本質因素的超自然的神靈觀念。因而,並且他們的學術思想的本質是對國家宗教的天命觀產生一定的懷疑,我們不能視其為宗教。
也就是說從殷代的君權神授到商代的德運天命觀所形成的完備國家宗教制度因為社會動蕩的原因產生諸子百家對其的思考和質疑,然後進而產生中國哲學思考,宗教將哲學孕育出來了。
這就接上我們之前聊到原始時期信息量偏低的時候人類對自然力量的驚異和好奇走向了兩個方向,第一個就是信仰文化,信命文化,宗教文化,神學文化這類崇拜超自然力量的突現論的思調。第二個就是哲學文化、理性文化、人文精神等這類以自然去理解自然的還原論的思調,後者是用理性對自然的本質進一步探究。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把這個壓抑的思路給解放了。
可惜由於種種原因,這一哲思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我們這邊因為很多獨特的原因壓抑住了哲學這條路,使得哲學變成了為人與人服務的工具,因而缺乏了對宇宙和物質深層原因的追問,這就是中國有那麼多技術卻為什麼沒有科學的其中一個原因。
而且更嚴重的時候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恢復了最開始君權神授的天命觀,將哲學加入了宗教元素更是將理性等方面的內容儘可能的壓抑,直至後來宋明朱熹的理學,完全成了「存天理,滅人慾」的一種極端,這時候不僅是理性全部喪失,人性也被極端的壓抑著,當然這個極端也是應當時社會需求而產生的成了服務帝王的工具,這一點我就不再細說了,節目內容有限,這方面內容如果細說,十天十夜都不夠。
所以就孔孟學說的本來面貌和中國歷史上儒家學說的主流而言。後來的中國社會中確有部分人把孔子神格化,把儒學給神學化、宗教化,在某一時間段和民族國家宗教給融合到一起了,不過,這並未成為儒學的主流。因此,我們不能把支流等同於主流,把整個儒家當成儒教。
世界性宗教的特點(下)
咱們前面幾期內容把氏族部落宗教和民族國家宗教給大家大概解了下,下面開始世界性宗教,顧名思義,世界性,這就表明這是區別於國家民族宗教的,具備一種新特點。我們不詳細說,概述一下特點:
第一:神性和信眾的普世性;
第二:產生的創建性;
第三:組織的獨立性;
第一,神性和信眾的普世性
我們想一下過去原始時代的氏族—部落宗教是建立在血緣關係為紐帶而結成氏族公社和部落的社會。信仰者是本族的人,這是建立在地域的局限和種族的狹隘中。和其他部落的信仰與文化是衝突矛盾、互相排斥的;
再看階級社會的國家—民族宗教的信奉者則是各個國家內管轄的民眾,祖先神只在血緣所系的本家族,本宗族的後代子孫範圍內才是被信仰和祭祀崇拜的對象,國家保護神則是只對特定的國家君王賜予權威,對其臣民給予福佑,與敵對國家的保護神必然處在神性的互相對立,因此這兩類都是不可能超出自己本族和本國疆域之外的。
正如我國古籍中寫道:神不受祭祀非類,民不祭祀非族,鬼神非其族類,不受祭祀。這個思想和我之前說的【質野之作,典籍不收】一個道理。
比如我們國內很多信基督、伊斯蘭、佛教的人,你感覺沒什麼,因為這是世界性宗教,而一個外國人信奉炎黃和我們中國人的祖先那就顯得尷尬了。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裡世界性宗教超越了血緣的譜系和國家關卡,在不同種族,不同膚色,不同語言和不同國度裡都找到了自己的信眾,佛教的佛和釋迦牟尼,基督教的上帝和耶穌基督,伊斯蘭教真主和穆罕默德都已不再是原始創造者所屬的特定種族和國家所專有的神聖崇拜對象,他們的神性、功用和權能都是具有超種族、超國家的普適性。
(基督大教堂)
第二,產生的創建性
原始時代的氏族—部落宗教和階級社會的國家—民族宗教都是固有之世代傳承的傳統信仰,都是沒有特殊的個人作為宗教創建人的。他這個氏族宗教的誕生完全是一個自發的,雖然他必然也發自於那個人,但是那個人絕對不是某個有姓名的個人,而是整個氏族成員全體人員,他們是祖先。
最後推而廣之是整個原始人類,或者某個氏族部落,也就是說,它的開端不可能有確定的年代,而是原始社會漫長歷史發展的產物,比如一個簡單的圖騰觀念,也是經歷了數年歷史的沉積下來的結果。
國家宗教雖然在其開始階段就已經帶上了祭司貴族階級,咱們之前說了氏族部落宗教最後發展有這個祭司成為貴族階級,變成了階級社會,國家就是這樣來的。
雖然那個政權的首領操縱以及用「人為性」的特點,可它本質上還是傳統氏族部落宗教的國家化,它是傳統信仰的一個歷史延續,而並非某一個人他一下子給你創建出來。
所以這種自發的信仰還是咱們之前說的氏族部落宗教的國家化,民族化的過程,它是伴隨著氏族部落聯盟國家化進程同步發生的,往往也有一個非常漫長的歷史過程,其間沒有什麼所謂的一個人出來開天闢地怎麼怎麼樣的,國家民族宗教它沒有和這個氏族部落宗教有著非此及彼的界限。
它是由氏族部落宗教生發出來的。還有就是這個信仰不是發自個人的信念和獨立的選擇,是你一旦出生,你在這個宗族內你就要面對祖先傳下來的一套傳統信仰和宗教體制。任何人你都得接受,這種傳統信仰是沒有任何例外,因為你在其中做一個單子生活,脫離了無法生存。
而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這方面大不相同,他們產生不是傳統宗教的複製,而是對它進行了改革甚至是革命,成為了原始宗教的對立面,基本的教義和宗教儀式上都是具有反對傳統信仰及其利益的一個特徵的。
比如佛教就是挑戰印度傳統國家民族宗教婆羅門教,雖然釋迦牟尼是貴族可卻還是剎帝利階層,上面有婆羅門,在佛陀那個時候的印度,是處於重解脫的宗教風氣下,對哲學和思想的追求相當普遍。出現以不同形式出家的沙門,這是婆羅門的對立面。
創世神梵天;保護神毗溼奴;毀滅神溼婆
(印度的三大主神)
因為婆羅門要你祭祀獻禮才可以獲得救贖。而佛教之前就有很多人則不是這樣想的,他們希望深居於森林茂密之處進行沉思,然後解脫人生苦惱,這是印度的傳統。
這淵源稍早於《奧義書》的《森林書》時代,自從奧義書出現,這種風氣就更加普遍,到佛陀時代的時候早已成為印度上層階級的一種風氣,這不是佛陀獨創。直到佛陀悟道初轉法輪後,婆羅門的地位受到嚴峻的挑戰。這就是佛教和傳統國家民族宗教也就是婆羅門教的對立。
基督教是挑戰猶太教的信仰,基督教本身就是從猶太教中產出的,所以你想在猶太教的背景下,該如何對待基督教呢?這一點大家熟悉歷史也都知道,耶穌受難記。我就不詳細解釋了。
伊斯蘭創建者,當然這裡創建者不準確,穆斯林信仰者不這樣說,穆斯林的解釋是:「復興者」意思是:穆罕默德不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而是正道的復興者,是真主安拉派遣人類的最後一位使者,他只是接受真主的啟示而傳播伊斯蘭教。
先知穆罕默德當初出走麥地那,就是因為麥加的權貴們認為伊斯蘭教的一神信仰威脅到了自己的統治和牟利。這是因為當時克爾白天房內有三百六十個偶像,多數阿拉伯人崇拜這些偶像,麥加的貴族可以藉此謀取大額財富,而一神信仰不符合他們貴族的利益。所以當時的穆斯林一再受到麥加權貴們的人身攻擊和財產掠奪。
(麥加天房)
所以最開始從正統宗教來看,這些在當時都是異端邪說,所以這類宗教顯然不是傳統宗教的一個延續,而是對立面,就好比諸子百家是對傳統宗教,也就是人文理性主義對宗教信仰主義的挑戰和質疑,而上述我們說的是宗教對宗教之間的挑戰。
所以你看世界性宗教他們是某個特殊的個人,或者某些人按照自己的宗教信念和宗教體驗創建或者復興的一種新興宗教,這個新宗教在開始階段都是通過創建人的傳教活動來爭取人們的信仰和和皈依的。
當時的人之所以接受這種宗教,基本上是出於個人選擇的,你願意就信,不信他也不會強逼你,這一點是典型區別於傳統民族國家宗教的強制性和全民性,當然這是最原始時期的狀態。
你在印度你什麼種姓就是什麼等級的人,在中國古代你是商人和匠人的後代你不允許當官。就此而論就可以把這個原始氏族部落宗教以及階級國家民族宗教做一個統稱:「祖傳宗教」「原生宗教」;把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叫做「創建宗教」「創生宗教」的世界性宗教。
前者基於集體和國家堅守的傳統、後者則出自個人在傳統信仰之外另做選擇。
比如我們國內很多信基督、伊斯蘭、佛教的人,咱們感覺沒什麼,因為這是世界性宗教,而一個外國人信奉炎黃和我們中國人的祖先 那就顯得突兀了,這就是傳統國家民族宗教和世界性宗教的一個大區別。
第三,組織的獨立性
咱們剛才說的氏族部落宗教國家民族宗教信仰者是他們這個部落全體人員和國家管轄下的全體民眾。在這個範圍內沒有一個人可以說在信仰上作別的選擇。這個社會體制直接就是宗教的體制,社會組織直接就是宗教組織。氏族的長老,部落的酋長和國家的君王,往往就是主持宗教儀式活動的祭司長。
在社會的政治組織結構之外,不需要有這種獨立的教會組織,當然神廟中的僧侶、僧伽組織或者說祭司集團,祭祀貴族階級除外,在這之外,沒有單獨的一種教會組織。你不可能在神廟外自己建一個神廟自己當祭司貴族,世俗政權不允許。咱們這邊也一樣,除了周天子有祭祀的權利,其他諸侯都不允許,更別說個人了,所以這個權利是被壟斷的。
三大世界性宗教則不然,因為最初都是個人創建,宗教信仰者都得是一個一個的皈信宗教,他們在開始階段必然是社會中的少數,所謂在那時候是異端邪說,他就是獨立於傳統的信仰體制之外的。
所以他為了面對傳統宗教信仰的敵視和反對下維持自身的生存,那麼新宗教的信仰者,就必須在共同信仰的一個基礎上建立自己的教會組織,這樣才能表達自己共同的這個信仰,舉行自己宗教儀式,同時結成一種社會力量。所以不可能是在國家宗教的體制內去,而是要在體制外建立一個組織。
釋迦牟尼的皈依者建立的「僧伽」組織,早期的基督教徒建立的教會,穆罕默德的信徒則組織為嚴密的具有軍事、政治性質的穆斯林公社。只有這樣才可以固定集團結構,促進信徒們的信念和行為的一體化,加強宗教領袖對全體信仰者的控制力,加強宗教的社會作用等等。直到現在,三大世界性宗教都有自己的國際性宗教組織。
那麼後來這三大宗教取代了傳統國家宗教成為權力者的「工具」,世俗政權的國家君王和統治階級皈信之後,就煥發出其強大徵服力量,使得創建初期的一些特性趨於消失,甚至走向了反面,這就是所謂的:「政教合一」。
從此之後已經不是自由選擇去信仰了,而是變得和之前的國家宗教一樣,是強制性的。古代各個國家宗教在信仰和體制上的專斷性成了世界性宗教的品性,這叫歷史階段性,三大宗教的最原始狀態和初衷大家一定要清楚,這也是我給大家做這系列節目的意義。
世界性宗教之所以突破了原本的地域和種族等限制,是因為宗教和社會兩方面。
宗教的方面的因素
世界性宗教區別於傳統宗教的最大特點就是:擺脫了種族和地域的狹隘性,具有超世界的神性和形象。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佛的佛性。基督教的上帝、伊斯蘭教的真主安拉具備萬能的屬性,是全世界的主,比如基督的上帝已經不只是猶太人的「父」和「主」而是全世界人的,伊斯蘭的真主安拉也不單單是古萊氏部族和阿拉伯人的「主」。
按照《古蘭經》第一章「法蒂海」的說法,是世界的主,上帝和真主的全知、全能、全善,可以滿足全世界各族皈信者的要求,並且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神學宣城上帝和真主無形象,無方所,這就是說上帝不是白種人、真主也不是阿拉伯人,這種方式可以免除各民族的人對其信仰的感情障礙,這一點很容易想,我不方便舉例子。
早期佛教主要講個人成佛,達成正覺者即為佛,佛的神格化不太明顯,後來佛被神格化,「佛性」泛存在世界上一切人和一切物中,神格化的神被認為是志在「普度眾生」,而不是僅限於古代印度人或者某個特定的種族,這種佛性觀念使得佛教超出了種族和地域的狹隘性。這是三大宗教走向世界性的宗教方面原因。
社會方面的因素
第一:階級和階級的矛盾,比如印度婆羅門階級和剎帝利階級的矛盾。也就是祭司貴族和世俗國王貴族的矛盾。如果沒有階級之間的矛盾,宗教也無法產生改革。歷史上宗教改革的很大原因都是階級之間的爭奪。
第二:軍事徵服和強權統治。這個好理解,比如我們講的氏族部落統一後,你信仰的圖騰或者神靈會升格為全部落的最高神,隨著集權的產生,神世界出現了唯一神。比如猶太、基督、伊斯蘭徵服的地方全部都讓他們改信、皈依。
第三: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這是打破傳統國家血緣宗族地域性宗教的最重要的原因。戰爭只是交流的第一步,也就是說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在過去時代都是通過戰爭強行實現的。徵服歐亞非三大陸的世界性帝國帶來文化交流和融合。
我們說的都是古代文明 不是現代文明 現代文明秩序和古代不一樣。
成吉思汗的西徵對溝通東方和西方的商貿、科技、文化往來和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當初給歐洲帶過去了我們這邊的很多技術。比如印刷這方面的技術就使得對方產生了後續的古騰堡活字印刷然後產生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等事件。
儘管這事情有爭議但是你卻無法否定外來民族入侵使得農耕文明原本固化的社會被打散後煥發新的活力。以及帝國的徵戰對於中西方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貢獻。
比如在唐朝,各方面世界各地的宗教、文化、主流思想紛紛進入中土,不僅僅是佛教,還有從波斯傳過來的祆教也叫拜火教。比如伊斯蘭教,唐代中期,發生過西域一場著名的戰爭,史稱怛羅斯戰役。唐朝將軍高仙芝帶領兩萬多人,有說是三到五萬的軍隊,跟剛剛興起的阿拉伯帝國,古代稱為大食帝國,軍隊在西域相遇,結果高仙芝大敗,最終導致伊斯蘭教把原來早經佛教濡染的新疆河西走廊,也就是中國西域一帶伊斯蘭化。
大家看今天的莫高窟全是佛教文化,但今天那個地方那一帶全都是伊斯蘭教的回民,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而且在唐代的中期,基督教也傳入中國,當時叫做景教。這是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帶來的宗教方面的交流。
人類社會永遠不會停留在原始氏族部落時期,人類的宗教也不會只停留在圖騰和神靈崇拜這一階段,因為社會的發展和各種因素加之,必然會使得宗教走向國家民族宗教,當文化的進一步交融和融合,一種全新的普世性宗教就會發展出來。
這個發展的最開始是有賴於第一個點,也就是階級之間的矛盾,這是產生的原因,因為不同階級之間的因素,這類宗教一產生就是具備一定的普世性,所以隨後的軍事徵服和強權統治過程中,君主是需要這樣的普世性信仰去實現其帝國霸權。而這也是宗教走向世界化的原因,各自需要,最終帶來的就是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在這樣的情況下三大世界性宗教開始了自己的發展。
你想想對於徵服者來說你是信仰你自己國家的傳統地域人種限制的宗教呢還是這類普世性的信仰給被統治者呢?並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一神教!這對於君王和統治者集權來說是極其有利的!
基督教、伊斯蘭教神性觀念的抽象化和人類化,佛教佛性觀念的泛在化和普世化,並不完全是宗教創建人靈機一動的發明,它是有其更深刻的社會原因。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產生的西亞地區,曾是各種種族激烈競爭的地方。不同種族和不同國家之間的鬥爭,決定了各種民族宗教和國家宗教之間的競爭。
在眾多的神靈和宗教的角逐中,他們都要抬高自己所奉神靈和宗教的權能,壓倒以至否定其他的神靈和宗教。一批批的種族和國家在鬥爭中的失敗和滅亡,最終促使他們的神靈和宗教的滅亡。作為勝利者的民族和國家,其所奉之神靈和宗教自然會從局部地區的神壇躍升到高高的天堂。
跨國度的和世界性的帝國是在民族國家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主宰宇宙的神和世界性的宗教也是在民族宗教或國家宗教走向崩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埃及在五千兩百年前出現法老文明,這就是所謂的法老時代,穩定持續兩千年左右。因此埃及文化的底層是法老文化。但隨後古希臘人侵入,古波斯人侵入,古羅馬人侵入。接著到七八世紀以後,阿拉伯人侵入。到近代拿破崙、法國文化侵入,到現代英國侵入。
因此你今天到埃及去看,它的整個文化狀態層層疊疊,形成紊亂狀態,它的文明構型顯得支離破碎,這種多民族衝擊的地區無論是一神教還是其他的宗教都很難立住腳。
而成功了的宗教都是隨著世俗政權以及軍事強權的徵服而發展下去的。基督教的一神觀念的形成和發展是完全有賴於羅馬世界帝國對其他民族國家徵服和各民族觀念在全國範圍內的競爭和融合形成的。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世界帝國雖然不能創造世界性宗教,但是一種宗教之所以能夠走向世界,他總是要藉助於世界性帝國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權威的。
比如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雖然不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可如果羅馬帝國本身不是一個雄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基督教在歐洲和地中海沿岸的各國的勝利是不可能想像,如果不是歐洲列強對世界各地的殖民擴張和帝國主義的侵略,那麼基督教走向全世界也是不可以想像的。
同樣,如果沒有穆罕默德對於信奉多神教的麥加古萊氏貴族在軍事上的勝利,麥加克爾白神廟的多神殿是不會改而崇奉真主安拉的;伊斯蘭教真主的權威也是隨著哈裡發帝國的軍事擴張而走向世界的。
印度河、恆河是塑造印度農業文明的基本地理條件,但是大家要注意,印度的農業文明和中國的農業文明有一個重大區別,就是印度所處的南亞次大陸這塊地方,恰好和西方環地中海文化有一個充分溝通的條件。從印度的西邊,比如今天的巴基斯坦,向上北行恰好就是現代智人遷徙到歐洲的高加索通道,向西一脈平川,就到達環地中海邊緣。
所以當年亞歷山大大帝徵服環地中海周邊,打到最東邊居然就打到印度。可見印度和環地中海地區的溝通條件何其充分。這就構成印度農業文明是人類在遠古時代就和地中海文化乃至古希臘半工商業文明在遠古進行交匯的一個獨特文化現象和一個獨特的文明實體。
也就是說印度文化是遠古時代農業文明和半工商業文明、環地中海文明、古希臘文明的一個交融性雜交性產物。考古發現哈拉巴文明最早發生在四千五百年前,比中國有信史要早千年,那時候他們就有火燒磚建築和完善的城市建設,還有公共浴室和地下排水系統。
(哈拉巴文明遺址)
可是你要知道中國商代殷墟文化遺址,古建築是土木結構,火燒磚是很晚才有的,這說明什麼?說明他們那裡有著特殊的地理交匯條件,這種交匯條件使得他們不像我們這裡的封閉地貌可以精雕細琢自己的文化,他們不斷地受到外來民族的擾攘和入侵,那麼後來的的印度文明面對什麼問題呢?就是人種太多了,競爭太激烈,統治不穩定,如果你是上層階級想要解決這一問題,你該怎麼辦?明白了種姓制度怎麼來的了嗎?就是要強烈的壓抑下面的人。維護自己的強權統治和貴族權利。
比如我們剛才說的這個哈拉巴文明是被雅利安人給滅掉的,雅利安人就是歐洲人種,這個過程表達著南亞次大陸通過高加索通道和西向黑海——裏海通道,跟整個環地中海地區交通條件的方便程度,因此人種擾攘就非常容易發生。
因此今天的印度人早已經不是遠古時代的印度土著,包括伊朗人、古波斯人。今天的伊朗早已不是當年的古波斯,伊朗高原和印度完全連在一起,同樣人種被雅利安人種置換,這也就是為什麼今天伊朗人也信仰的是阿拉伯人的伊斯蘭教,可是它卻是什葉派,跟以阿拉伯人為主宗的遜尼派宗教大相逕庭,形成強烈的紛爭局面的原因之一。
從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國家民族宗教無論是否被世界性宗教所取代,他本身的發展隨著世界化的浪潮出現是越來越有局限性,最終消亡是必然的結局,除非它以全新的普世性面貌出現,但一般來說很難,今天倒是也有,比如印度的印度教不是當初的婆羅門教,而是婆羅門教+佛教+各種宗教混合而成的全新宗教印度教,而其他文明古國的地方今天就不是這一面貌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世界化浪潮,全球化或者說陸地霸權跨洲徵服帶來的思想、文化、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我們還可以發現,除了中國這片封閉地貌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才被踹開國門,真正意義上受到外來文化的入侵和擾攘以及殖民等近代發生的事情,其他地區早就發生了不知道多少遍了,這一點很依賴於地理環境決定的。
當然了,咱們反著去想,也正是有了民族的入侵和交流才會出現全新宗教,公元前一千五百年雅利安人侵入南亞次大陸與印度當地土著人的文化融合,那麼一個新文化在不久後就會產生。大概三百年過後產生了我們之前節目講的吠陀文化體系,到公元前十世紀,婆羅門教隨之誕生。
它以吠陀為經典,以《梵書》、《森林書》、《奧義書》詮釋之,統一整合了多元的舊有宗教,出現了以「梵」最高層次,梵天、溼婆、毗溼奴為具體形態的三大主神。再有專職的祭祀階層,然後以「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使教義和教團組織體系化。這就是婆羅門教。
咱們之前講過。婆羅門教的形成,同時使得種姓制度達成。大家知道,印度的種姓制度分四大種姓,這種層層種姓的發生,其實跟印度南亞次大陸對外開放,民族擾攘,人群遷徙,層層覆蓋有關。上期我們講了文化,這期我們說的是地理方面的因素。
由此我們去理解原始佛教,奧義書是古代印度婆羅門教的聖典,是印度唯心論哲學思想和唯物論哲學思想的總源泉。
奧義書認為:「我」是自我、靈魂之意,而生類的一切,從「梵」所生,死了又歸還於「梵」,要覺悟真的自己而成為梵——梵我一如,才能解脫。
此宇宙的最初——梵,化為一切,安排維持萬象,造成規律。所以,只要遵從此規律而悟得真我,誰都可以成為梵。
奧義書認為有「業」的存在與「輪迴」。如說:「人於死時、心臟的尖端會亮,由其光明,「我」乃經由眼睛或腦頂或身中其它部位而脫出。「我」去時,隨之生命也去。恰如尺蠖到達一樹葉端,然後更捕捉其它葉端。如此,「我」也脫出身體,而造其它新的形態。「我」變成祖先、梵天、諸神或其它有情。....行善而成善人,行惡而成惡人。......故曰:人依欲而成,因欲而有意向,因意而有業,依業而有果」。
奧義書的輪迴主體是「我」,而「我」是固定性的靈魂,也是宇宙的「第一原理」或「實體」。 奧義書提倡「禪定」、「瑜伽」的修行方法,即:在寂靜處端坐,調整呼吸,心注一境,以達到恍惚的狀態,為靠近「梵」的方法。
佛教雖也有禪定法門,但重視「定慧等持」,在定中起慧觀,而目的並非往生天界,而是究竟解脫。佛教說的輪迴,是由於純粹的業力或意志,此業力和意志,是「非固定性」、「無實體」的「緣起力」,故非我論。因此,佛教的業力觀,是「無實體」的連續觀。
所以你看,《奧義書》對釋迦牟尼的佛教學說有多大的奠基性意義。這裡我引用王東嶽老先生的一段話:「婆羅門教由於它有嚴格的組織體系,階層體系表達為種姓體系,因此它具有極高的社會建構性,或者叫社會建設性。它是東方農業文明血緣組織傳統和西方宗教哲理系統兩者的匯合和強化體系,因此構成一種極具壓迫力的和穩定性的社會文化結構。任何具有建設性文化壓抑結構體系的文化,它一定需要一個對衝文化體系以使之緩和。佛教由此發生」
我舉個例子中國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儒教講尊卑有序,人分等級,然後建立有序的階級社會。因此儒教極具建設性,因此儒學始終是中國的國學、國教,但對應的就是老莊文化。老莊學說在中國起到的作用,叫「解構作用」
儒家學說叫建設性的結構作用,而老莊學說就具有破解性的解構性作用。所以你會發現道家學說和儒家學說強烈對立,道家學說主張出世,游離到文明社會之外,因此它不具有建設性。它在社會中不斷流傳,是因為它起到了某種消解儒家尊卑有序社會壓制的舒緩作用,這叫解構文化體系的獨特社會功能。
大家想想,婆羅門教極具壓制性,它以種姓血緣的方式所造成的那種壓抑感,遠比中國儒家尊卑體系的壓抑感要沉重得多。因此它也當然就會出現一個解構文化體系,並且以宗教形式才具有相應的對抗力量。這個結構文化體系的必然發生。
這就是佛教得以誕生的因由。因此佛教最初的發生,你不可視為是釋迦牟尼的突發奇想,它是印度社會結構文化體系的必然導出。
佛陀用個人悟道成佛的解脫之道來否定吠陀諸神和婆羅門教的權威,打破了傳統的部落宗教和國家宗教的狹隘性,在佛教之前是有很多的思想與婆羅門教對立,但都不成氣候。
而我們對比看佛教處處對抗婆羅門教,比如它用緣起學說打破梵的第一因論,它用「諸法皆空」來冰釋「吠陀天啟」,它用「八正道」消解「祭祀萬能」,它用「眾生平等」破除「婆羅門至上」。你會發現它在每一個點上都是婆羅門教的反動。他將反婆羅門教的全部思想體系化了,在那個時候實屬異端邪說。
佛陀他在世的時候,佛教的傳播雖已在恆河流域的若干部落小國中取得了一些勝利,佛教曾經也在印度大行過一段時間,這是一個特殊原因造成的,我們這裡就不解釋了。
可是大家要知道佛教最初發生的時候,佛陀是非常寂寞的,他的僧伽組織也就是他的僧團組織人數極少,處處遭到排擠。佛陀當年在世的時候一點都不榮耀,非常狼狽。因為那個時候婆羅門教為主體,想想它是婆羅門教的對抗體系,它在當年的印度要存在有多麼困難,所以它只限於印度局北部,今天尼泊爾附近,也就是釋迦牟尼家鄉附近,在那個地方流傳,受到極大的壓抑。
所以這裡出現一個麻煩,既然佛教是這樣一種與婆羅門教對立特質,那麼它一定不具有建設性,它本身存在的原因或者說發生的原因是咱們前面說的解構婆羅門教壓抑人性和社會的作用,佛教為了讓個人達成正覺或者說解脫,而非通過婆羅門所說獻祭貢品才可以解脫,因此佛教在印度的背景下最終不能也不可能成為主流文化。
從公元前六世紀佛教興起,到公元後四世紀,佛教在印度逐步衰落。公元後四世紀,笈多王朝,婆羅門教再次復興,佛教逐步衰退。至公元八世紀到十二世紀,佛教在印度完全消失。大家要注意,今天的印度的宗教是以婆羅門教為主體,以耆那教、佛教為邊緣補充,以其他各種雜化的多神教做為邊緣性的填補,構成今天的所謂的印度教。這早已經不是最原始的婆羅門教了。
那麼為什麼我們今天能看到佛教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中的一個呢?佛陀圓寂二三百年以後,印度進入孔雀王朝,孔雀王朝第三任君主阿育大王,他本人是首陀羅出身,注意他是第四種姓,因此他天然對婆羅門教反感,他自然需要一個隊裡的思想,剛到遇到佛教,所以大感興趣。
我舉個例子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儒家學說講究「尊王攘夷、華夷之辯」所以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他一旦入主中原了,他會尊奉儒家學說嗎?肯定不會,所以他會推崇其他宗教來壓抑儒家學說和傳統宗法性國家民族宗教對自己統治合法性的對抗,典型的比如唐朝李世民,他四分之三鮮卑人血統。你看他對佛教的推崇。
還有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也是鮮卑族,你現在去看山西雲岡石窟為啥那麼奇怪,感覺就像是各類宗教大融合。這就是孝文帝搞出來的。你會奇怪怎麼看到的是羅馬的廊柱呢?印度的佛像。為什麼裡面的雕塑都是高鼻梁深眼窩的呢?這是希臘雕刻家的餘留。還有波斯文化,還有巴比倫文化,都在那裡,包括很多面孔是皇帝自己的臉,雲崗石窟就成了世界文明的大聚會。
所以大家知道阿育王這樣子的人為什麼要抵抗婆羅門教了吧。他後來以鐵血方式第一次統一印度,然後他以非常強勢方式在印度普行佛教,這叫政治的宗教性,這就是我們上面說到的軍事政治力量對宗教的發展起到的作用,在這個時候佛教才短暫興盛,曾經在印度一時佔主導地位,把佛教推廣到印度全境,確實卻有賴於阿育王的孔雀王朝在印度全境的統治而並非宗教自我發展。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特指的就是這位阿育大王。可是後來到公元四世紀以後又衰落。而貴霜王朝則把佛教從印度帶到中亞細亞,進而影響中國。現在印度你去找佛教你找不到了,你得來中國和日本找,至於泰國嘛,佛已經成了另外一種文化了,所以你會找亂的。
正是由於唐王朝的隆盛和強大,以及歷代少數民族政權的皇帝對佛教的寬容與支持,以及佛教本身的很多思想是與中國本土文化產生互補,並且與本土文化不發生太大衝突,有強烈衝突的部分後來也修改了。
就好比道教的發展和流傳就是儒家的宗法血緣社會結構對人的強烈壓抑的一種緩衝,佛教裡面的你比如中國人喜歡的禪宗,佛教進入中國,由於中國農業文化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極其追求實用,功利化特點明顯,所謂學以致用。
因此佛教進入中國被功利主義、使用主義操作所帶動,使得佛教在中國的彌散完全在淺層上運行,丟失了其原始時期的堂奧、精妙的哲思,在有的朝代竟落俗到近乎荒誕的程度。另外佛教講的是關於業報輪迴的教義,本來是不講這個忠君孝親的,但在中國面臨這種宗法社會的國家它必須得改變。
國家宗教和儒學以及道教批判說佛教「無君無父」,佛教為了求自身的生存發展,也不得不把儒學三綱五常的倫理解釋為佛教的「五戒,十善」作為眾生的業報輪迴的善惡根據。所以這是走向了「變質化」,不過我的這個變質化不是貶義詞。
要知道所有宗教都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極度拔高以至神聖,一個是極度降低以至庸俗。拔高,才顯得它的神聖。在佛教上有一句話叫「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降位,庸俗化有一個效果極廣泛的彌散。因此佛教在中國世俗化的彌散,導致佛教高端思想常常不被理解,甚至總是被誤解。當然這個世俗化的過程是任何宗教得以擴散的有力手段和方式。
還是比如禪宗,禪宗引發的其他比如淨土宗等在民間極為受歡迎,淨土宗直接是只要你信你就能得到好的輪迴,淨土宗就是後來白蓮教那些人的民間宗教信仰。在民間傳開了的東西,輕易是不可能被顛覆的,即使你是強權統治者,乾隆好幾次想要撲滅民間宗教無果,最後自己晚年居然在念咒語希望宗教農民起義的領袖暴斃。
歷代起義用的都是這種方式,比如太平天國用的是基督教對民間信仰的支配。洪秀全自稱是耶穌的弟弟。上帝的次子。然後許願給老百姓只要你信,死後必定上天堂,不需要像他們那樣的苦修,你看這能不深受老百姓喜歡麼?
有一系列複雜原因才使佛教不僅在中國大地上紮下自己的根,而且通過中華大帝國在東方世界的強大影響,又使佛教傳播到朝鮮、日本、越南,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性宗教,我們後面再詳細說。
這就是印度文化和佛教文化得以發生的社會學原因。在探討世界性宗教形成和發展問題時,如果僅僅著眼於宗教本身的神聖權威,忽略社會的、政治的、軍事的原因,那也是不符合歷史的真實。
以上內容只是極其簡略的分析了世界宗教的特點及其世界化的原因,下面我們在對三大世界性宗教各自進行概括性說明。主要是解蔽一些對宗教的誤解,如果感興趣可以了解相關宗教史,我們重點不是在細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