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歷代思想文化的發展與宗教的關係

2020-12-10 秀利說電影

縱觀中國歷史,中國的宗教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東周晚期已經形成。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是這一時期典型的宗教發現。例如,楚人相信女巫,但不相信醫學。楚人信奉東方太一皇帝領導的神學,為後世的宗教發展提供了理論經驗。春秋戰國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思想文化繁榮時期。隨著分封制的解體,鐵力牛耕的出現和知識分子的成長,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巨大的變革時期。為了重建社會秩序,數百個學派被派去提出自己的想法。思想文化領域百家爭鳴。

這一時期,儒、道、墨、法的確立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墨家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而是代代相傳。秦朝以後,法家也披上了儒家思想的外衣。究其原因,我認為墨家的思想過於超前,超出了當時人們所能接受的限度。

另一方面,以墨家為代表的小企業階級力量太弱,失去了社會基礎。法家學派的思想基於君主個人品質的絕對優勢,並與蒙昧主義政策相結合。這種想法違背了歷史發展的規律。歷史是人民寫的,社會是人民推動的。因此,只有當國家相對分裂時,法家才能獨立。一旦國家高度統一,它必須找到一個合適的外殼來保護自己。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的「護身符」,是法家思想的完美外殼。

到漢武帝時,由於漢初黃老所走的道路已不能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漢武帝重用董仲舒,採納了他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專制政策,並將儒學確立為2000多年來的主流意識形態。董仲舒的儒學吸收了諸子百家的思想,改造了傳統儒學,初步建立了儒學體系。在此之前,直到「退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實施,這一時期基本上屬於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陰陽五行學說(土德、水德、火德)是最好的證明。

東漢時期,佛教的傳入打破了中國古代的宗教信仰結構,但沒有形成廣泛的群眾基礎。漢朝末年,軍閥混戰,百姓苦不堪言。所以人們開始從宗教中尋找精神食糧。道教,中國的本土宗教,也是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道教開始發展成為一種專注於研究人與自然關係的宗教。為了滿足現實生活的需要,道教逐漸建立了與人類世界等級秩序相同的神仙系統。此外,上帝的原型來自人類,它只賦予人類超自然的力量和受人尊敬的地位。

與此同時,佛教也朝著本土化的方向發展,將漢族人的身體特徵融入到佛像中,並編纂關於佛教人物和普通人的傳說,以獲得更廣泛的認同和傳播。這個時期基本上屬於客觀唯心主義。人們把佛教和神仙看作是世界的主人(董仲舒的「君權神授」和「天人感應」也是如此),起著精神寄託的作用。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權力並存,金朝沒有實現全國的實質性統一。在這種相對寬鬆的文化環境中,佛教和道教逐漸發展成熟。特別是佛教所倡導的價值內涵在當時得到士大夫階層的高度尊重,這迅速擴大了佛教的群眾基礎,從而使佛教在中國古代宗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在這一時期,佛教也吸收了道家和儒家的一些思想

中晚唐時期,由於軍事將領(我軍使者和範鎮割據政權)的軍事首領權力過大,使這一時期陷入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李政權岌岌可危。在這種情況下,唐朝統治者熱衷於歡迎佛骨。由於唐代文化環境相對寬鬆,經濟和文化領域都有明顯的進步。佛教在唐代發展很快。自從玄奘從西域獲得真經以來,中國的佛教文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大乘佛教佔據了中國佛教文化的主流地位。

在中國佛教發展的同時,它也在積極傳播,比如高僧鑑真就曾遊歷日本。然而,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中晚唐時期,皇帝漠視百姓,盲目舉行活動,以犧牲百姓利益為代價來歡迎佛骨。韓愈和李敖等人決定從中國最正統的儒學開始,改變皇帝和社會的宗教取向。他們提出了「復興儒學」的思想,這也為儒學的發展和宋代理學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由於中晚唐武將的軍事力量過大,導致了軍事區域的混亂,宋朝統治者非常重視士大夫的培養,削弱了武將的軍事力量。在相對寬鬆的文化政策的鼓勵下,北宋士大夫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儒學復興運動,理學由此誕生。

宋初三教合一使儒學更具哲學性、理論性和思辨性。這為理學的出現創造了有利條件。隨著道教的不斷發展和佛教勢力的日益壯大,北宋士大夫將儒家學說提升到自然哲學的高度,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包含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體系理學,以抗衡舊佛思想。

理學的出現和統治者的高度尊重,理學確實起到了抵制舊佛思想的作用。與北宋相比,南宋理學開始強調個體的社會責任感和解決個體發展中的問題。與以前的儒家思想相比,這是一個巨大的突破。然而,與佛教和道教相比,理學更注重對人的制約,更傾向於政治。因此,理學的出現並不能為宋人提供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

南宋時期,朱建立了龐大而嚴密的理學體系。理學實際上成了統治者統治臣民的工具,而不是人們得到精神安慰的觀念。因此,宋代的人們把他們的心寄托在佛陀和老人的思想上。為了重建儒家信仰,以陸九淵為代表的士大夫們創建了一個心理學學派。為了取代儒家學說的新「血液」,心臟病學的出現解決了前人反映的問題。因此,心臟病學的出現標誌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的完成。心靈科學也是儒家宗教性的象徵。宋代儒學的突破性發展也對中國思想和人格的形成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元末明初,中國社會開始繼續進入漢人統治時期。由於元朝統治者在北方建立都城,經濟和政治中心逐漸北移,北方散曲音樂逐漸繁榮。它的流行性和靈活性很強,創作形式不正式,深受人們的喜愛,並逐漸在文壇佔據一席之地。

隨著元代城市經濟的恢復和繁榮,市民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強烈。為了滿足統治者的需要,元雜劇也得到了發展和繁榮。元雜劇的內容主要是揭露黑暗

隨著明朝的建立,中國的地方宗教重新煥發了光彩。為了滿足統治的需要,朱元璋下令刪除儒家經典中不利於統治的內容,如《孟子》。明太祖朱元璋最初是個和尚。後來他投奔陳有亮成為起義隊伍的一員,並逐漸掌握了軍隊的領導權。在明代,資本主義的出現和公民階層的不斷壯大,以及公民階層的不斷壯大,公民階層對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基於元末寓言的發展,明代小說尤其受歡迎。

明代小說的大眾化和市民化豐富了其傳播內容,也是這一時期思想文化繁榮的重要標誌。由於鬼神小說的盛行,人們為了與小說中的鬼競爭,編造了許多關於神的傳說。無論是增加小說的精彩內容還是增強小說的真實性,這也從側面為佛教和道教的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

由於明朝東西第二工廠的建立,皇家衛隊的嚴密監視,以及明朝嚴酷的法律,官員和人民的生活受到極大的幹擾。為了鞏固統治,使統治合理化,明朝統治者自稱是朱元璋以後南宋理學大師朱的後代。結果,由於雙重原因,明朝統治者不得不繼續依靠儒學的權威來鞏固他們的統治。以王陽明為代表的心理學家藉助發展需要,將心理學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這時,三種宗教的共存再次出現。當時,在惡劣的政治環境下,思想文化發展過渡到另一個繁榮時期。

明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也促進了人們思想的逐漸開放和觀念的逐漸轉變。明末清初,混亂的政治環境為思想文化的再繁榮創造了有利條件。隨著資本主義的出現,人們逐漸對社會現狀感到不滿。特別是清朝建立後,一群有識之士官僚,結合人民對少數民族統治的反抗和他們心中的陰影,主張用英明的君主來治理國家,以反對腐敗的君主專制。

明朝以後,清朝的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達到了頂峰。與此同時,「文字獄」的實施使社會處於緊張狀態。這一時期小說的發展也比較成熟。其內容主要是揭露現實社會中的官場鬥爭,具有很強的諷刺意味。喇嘛教在清朝的傳入導致了中國宗教結構的輕微變化。其鬼小說發展的原因是,一方面,人們通過虛幻的世界表達對社會的不滿,另一方面,宗教的發展和擴張也需要用這部小說作為傳播媒介。

此外,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在明末清初達到高峰,如王夫之的哲學思想。他在發揮古代氣一元論唯物主義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尊重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歷史觀和社會歷史觀。由於缺乏支持其思想的社會基礎,這種思想只是不合時宜的個人思想,獨立於社會思想。

縱觀中國古代史,無論是繁榮還是專制,幾乎每隔287年,思想文化領域都會發生巨大變化。其中,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作為改革後的主流思想,指導著人類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任何事物都會在正確的具體科學研究之前產生唯心主義。正是人類思維的發展推動了物質資源生產方式的進步。

在沒有充分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人們總是把自己的心交給宗教,因為困惑的心總是需要一個合理的歸宿,理想主義與宗教的發展直接相關,而宗教在某種程度上是

相關焦點

  • 宗教的思想,應該有利於社會發展
    佛教的思想是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比如佛教教主釋迦牟尼的思想是對當時印度社會流行的沙門思想的總結、提高。而沙門思想,是當時印度四個種族之一,也是比如剎帝利——皇帝、武士階層的主要思想。縱觀佛教思想的發展,它跟剎帝利階層的關係非常密切,佛教的發展為武士帶來地位的提高,有利於印度各個小公國的發展,佛教的發展,是與當時印度社會發展保持一致的。它所反對的是無神論,提倡的是社會的齊平化,實際上其思想主要針對婆羅門及其高高在上的社會地位。
  • 「好書推薦」從歷史世界到思想世界——讀《古代宗教與倫理》
    這本書是當代中國國學大師、哲學大師陳來先生的代表作,它不僅為解碼早期中國文化的發展軌跡、澄清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形成根源,提出了一系列獨到創新的觀念、看法和解釋框架,而且為後來的治學者研究古代思想史開闢了極具啟示性的思想路徑。《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是一部長銷不衰的學術經典,全書分為導言、巫覡、卜筮、祭祀、天命、禮樂、德行、師儒、儒行(增訂本新增此章)九章。
  • 3.2中國的宗教發展
    董仲舒以儒家尊禮的外殼,炮製出一套宗法思想,雜以道家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為了滿足皇權的需要,儒家學派被董仲舒重塑成為了一個宗教——儒教。儒教不但是專制王朝的思想統治工具,也成為中國人的一種信仰。儒教與孔子開創的儒家,雖有淵源,但二者有著根本上的區別。儒家是一個學派,而儒教則是一種政治化的宗教。
  • 宗教世俗化帶來的新文化發展,日本藝術界掀開文化新界面
    證據就是,儘管教團得到了發展,但十五世紀以後並沒有出現值得稱道的佛教思想發展,大致在這一時期,佛教喪失了在日本思想界的主導地位。佛教美術在這個時代,之所以水平明顯下降,雖然也與新佛教基本上不重視建寺造佛等外在功德不無關係,但不能不看到其中的一個原因在於,新佛教喪失了古代般熱烈的宗教精神,創造優秀佛教美術的能量已經枯竭。
  • 中國傳統文化,景德鎮陶瓷彩繪,宗教陶瓷
    本文乃作者小衫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類崇拜超自然的神靈在人們頭腦中的一種虛幻的寄託和反映。宗教人物雕塑是以宗教教義、故事和傳說中的神靈為題材創作、製作出來的。在歷史的發展中,宗教造像的昌盛與統治者的大力扶持、民眾的廣泛信仰有直接的聯繫。中國的宗教雕塑以佛教造像(觀音、菩薩、羅漢、釋迦牟尼、達摩等)和道教造像(王母、藥師、八仙、壽星、鍾馗)為主。
  • ...關係視域下中國特色佛教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項目的開題與思考
    我們當然不會把「印度」的佛教文化當作「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產生於古代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與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長期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表明,中國人根據中華文化發展了外來的佛教思想,形成了中華獨特的佛教理論。
  • 正確認識和處理宗教中國化的幾個關係
    法律是國家意志,宗教信仰是個人選擇。國法大於教規,公民身份重於教徒身份。歷史上外來宗教中國化在政治上的一個重要表徵,就是政治與宗教相分離,政主教從。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宗教不得幹預行政、司法、教育等國家職能的實施,不允許有法外之徒,好公民與好教徒相統一。國與教的關係包含政治與宗教、國法與教規、公民與教徒的關係內涵。中與西。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的主流思想,服飾的創作思想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兼收並蓄一在創新中長存儒家思想得到弘揚,遠在孔子逝世之後。春秋時,墨、儒同為顯學,漢唐以降,儒、道、佛往往並稱。但各種思想和宗教,都沒有儒家的影響巨大和持久。其中的原因,就是儒家思想善於吸收、融合各家的思想,又加上各代儒家學者的變通,使之成為無所不包的人生百科全書,儒家因此又被稱為「儒教」、「孔教」而被神聖化,在整個封建社會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很顯然,不斷吸收和創新,正是儒家思想的長存之道。
  •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被稱為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也都需要傳承,像是民族服裝,舞蹈,風俗習慣,這些都是民族特色文化。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體現。但是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最原始的主體思想,自然形成得到什麼時候也改變不了的那就是活著。只有活著才能產生活動,才能有生活,只有生活才能產生文化。
  • 世界文明古代國家—民族宗教的起源與儒家文化
    國家民族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上)我把這個世界史上的文明古國的國家民族宗教跟大家介紹一下,然後我們再介紹一下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以及宗教跟哲學、科學、藝術等等的關係。我們從中發現,國家宗教神化人間統治者及其統治秩序、祭司貴族和祭司政體的形成與發展與自然神演變成城市國家的保護神、以及神和神靈世界的等級化,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的,也就是說人類文明的結構變化以及世俗政治的發展對宗教世界的影響,宗教反過來也會對世俗產生影響,這是世俗宗教性和宗教世俗性兩方的關係。
  • 阿德勒論宗教與心理的關係
    他改變了精神分析重視潛意識本能、忽視社會文化影響的傾向,視人格為統一的整體,強調人格的不可分割性,把人視為主觀與客觀、意識與潛意識、個體性與社會性統一的整體,並以整體論的原則分析了自卑與超越、生活目標與生活風格、社會興趣與創造性自我等人格特性,強調家庭環境、社會文化對人格發展的影響,尤其是他關於宗教和心理關係的相關論述,對宗教心理學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 論中國文化精神:彌補宗教、科技及現代性的偏弊
    與現代文明相配合,彌補宗教、科技及現代性的偏弊——論中國文化精神「中國文化精神」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天人合一」體現了中國哲學精神中存有的連續和有機的整體。中國文化重視人與自然之間,各族群、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的關係。所謂「天人合一」,包含有經過區分天人、物我之後,重新肯定的人與自然的統一,強調的是順應自然而不是片面徵服、絕對佔有自然。
  • 歷代傳統文化,服飾藝術的產生,原始宗教服飾觀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天人相通的原始宗教服飾觀以上關於衣裳的觀念,是中國先民兩種經驗交叉重疊的產物,其中既有極為實用的一面,又有與天地相對應的一面,實與虛在這裡是並存的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美學思想的基本評價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服飾所體現出來以善為美的思想,將服飾的社會作用推到了第一位,也使得服飾在社會生活中獲得了很高的地位。服飾的社會化、政治化傾向,促使中國古代服飾與封建政治之間形成一種特殊的關係,並伴隨著封建制度的延續而延續。這種憑藉社會力量所產生的強大生命力,對於中國服飾傳統的保持,服飾風格的成熟和定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黃正賢之淺談禪宗文化元素在玉雕創作中的運用
    中國的傳統禪宗文化,從一開始就誕生於中國這片古老的佛教興盛的土地上,以中國的傳統優秀文化為營養成分,灌溉生長,它似乎表面上看來是印度佛教的流脈分支,其實骨子裡卻浸泡著儒釋道三家觀念的影響,達摩法師是中國禪宗文化的助推器,經過數代高僧大德的傳承發揚光大,終於開出皎潔的神聖的花朵。也正因此,禪宗文化才能和中國人民的思想融為一體,才能在中國的土地上根深葉茂,經久不衰。
  • 關於哲學和宗教之間的關係
    由於您的這種雙重身份,作為一個哲學家和神學家,您是如何理解哲學和宗教之間的關係的呢? 科布:哲學和宗教之間的關係,在幾乎所有宗教傳統中都是非常密切的。例如,在印度,要區分哲學和宗教幾乎是不可能的。
  • 《西歐思想遊記》|淺談中國的「文化病」
    《西歐思想遊記》是馮驥才先生遊歷法國和英國時對文化的思考。在面對同樣有著歷史厚重感的兩個國家,馮先生通過和我國自身的文化現象進行對比,在對我國文化的流逝不無哀痛。國人似乎對文化天生的觸覺是商業,而不是要去守護。1.
  • 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關鍵詞 傳統色彩文化 企業形象設計 啟示      在中國色彩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傳統色彩的形成與發展是和一定的思想觀念相聯繫的,這就是五行學說。以五行學說為根本,產生了極具民族特性的五行色彩文化。貫穿於整個中華民族色彩審美意識之中,並對中國文化、服飾、繪畫、宗教以及諸多方面的色彩應用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 專訪|蘇國勳:韋伯思想是如何「東漸」到中國的?
    由此可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韋伯的思想就已東漸傳入中國。此後,由於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中國東北和華北,抗日戰爭的烽火燃遍了大江南北,「救亡壓倒啟蒙」,社會學的發展包括韋伯思想在中國的傳播,也就暫告一段落。韋伯思想再次東漸到中國已是改革開放推行伊始的1980年代。
  • 中國古建築的脊飾文化:歷代的發展演變以及歷史意義
    建築是文化形式的載體,它直觀地展示了不同時代的立體美。在脊飾文化中,有江南流水的雋秀美,也有落日孤煙的氣派美。脊飾的背後,更是蘊含著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內涵。而建築的意義不僅在於美,更在於其承載的文化價值。脊飾的美學色彩令人心馳神往,其禮教色彩也讓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