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長河(國際問題學者)
本性慢吞吞的考拉遇火匆忙逃命,大批袋鼠在跳躍著倉皇逃亡,最終定格為燒焦的一具具屍體,有的燒死前還保持著掙扎求生的姿勢……一段時間以來,澳大利亞森林大火造成生態慘劇的圖片和視頻在媒體和社交網絡上傳播,引發熱愛環境和動物的人們一陣陣譴責、感傷與嘆息。人們不禁會問,澳大利亞作為一個發達國家,為何對區區林火束手無策呢?
的確,此次澳大利亞森林大火延續的時間有點長——從2019年9月份燒起,一直「跨年」到現在,目前還沒有停歇的態勢。肆虐的林火目前已經造成27人死亡,2000多座住宅被燒毀,過火面積超過一千萬公頃。血紅的天空,籠罩的煙霾,飄落的灰燼,一副世界末日般景象。首都坎培拉甚至「淪落」至全球主要城市空氣品質最差的田地。煙霾甚至漂洋過海,讓鄰國紐西蘭都受到影響。不少受災群眾無助地在海邊躲避林火,眼睜睜看著家園化為灰燼。據相關環保人士估計,死於大火的各種動物達數億隻(頭)。
澳大利亞是個多林火的國家,每年各地都有森林火災爆發,嚴重威脅當地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尤其到了乾旱的夏季,樹葉乾枯,容易燃燒,加上一些人為因素,使得澳大利亞成為世界上林火多發國家。此次集中爆發的森林大火儘管慘烈,但遠不是傷亡最嚴重的一次。2009年2月在維多利亞州爆發的特大火災奪去了170多人的生命,造成上千戶居民無家可歸,舉國震驚。
是天災還是人禍?
首先要承認,在地廣人稀的澳大利亞,撲滅森林大火遠比我們想像的要難。澳大利亞國土面積760多萬平方公裡,近我國國土面積的五分之四,但人口只大致相當於一個上海。澳大利亞的森林覆蓋率儘管只有20%多,但刨除廣袤的沙漠與草原,其餘地區真實森林覆蓋率相當可觀。住在首都坎培拉的筆者朋友的居所,周圍森林環繞,常常被袋鼠光顧。筆者曾乘車遠赴處於澳大利亞內陸密林中的原始巖畫參觀,一路上杳無人煙,都是單調的森林、灌木叢和不時出現的白蟻窩,手機沒有信號。筆者的直觀體會是,一旦這些地方由於閃電或人為原因引發森林大火,大規模消防力量很難及時趕到,且由於缺乏道路與水源,很難有效施救。
澳大利亞莽荒之地遼闊的國情決定著,「燒燒更健康」的觀念在澳也有一定的市場。一些生態主義者認為,自遠古洪荒時起森林大火是大自然生態循環的一個環節之一,只要不傷及人命、不毀壞財產,不必為此大驚小怪。事實上,澳大利亞各地消防救災,重點也在於撲滅靠近人類居地的森林火災,杳無人煙的地方讓林火「自生自滅」並不罕見。社交網絡上也流傳了一些「春風吹又生」的圖片和視頻——過火後的樹木又長出了綠芽。
毋庸置疑,這個夏季創紀錄的高溫與乾旱,是導致林火蔓延的最重要原因。澳大利亞氣候委員會指出,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澳大利亞平均氣溫升高,屢破紀錄。澳大利亞氣象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是澳大利亞100年來年均氣溫最高,降雨量最少的一年。2019年12月,全國平均最高氣溫達到41.9攝氏度。過去10年澳大利亞每年的降雨量都在400毫米以上,而2019年降雨量只有277.63毫米,低於此前的最低紀錄——1902年的314.46毫米。
不少專家認為,澳各地出現的林火規模之大「前所未有」,與全球氣候變暖「相吻合」。據媒體報導,澳大利亞人口只佔世界總人口的約0.3%,但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全球總量1.3%,是全球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的國家之一。在《2020年氣候變化績效指數》統計的近60個國家和地區中,澳大利亞也是排名倒數。比如,澳大利亞出口的煤炭約佔全球總出口量的三分之一,但澳政府拒絕壓縮煤炭產業規模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因為煤炭行業是財政收入重要來源。英國《衛報》指出,澳莫裡森政府滿不在乎的氣候變化政策飽受批評。
澳政府應對不力也為人們廣為詬病。林火肆虐以來,澳政府暴露出重視不夠、缺乏統籌協調、預警體系不完善、應急處置措施實施不得當、撲救能力不足,組織指揮不力等諸多「人禍」問題。筆者多次去過芬蘭,芬蘭森林覆蓋率高達70%,森工產業在全球首屈一指,從飛機上就能看到茫茫林海裡分布著一道道防火帶,錯落有致,但澳洲就沒有如此操作。從個人層面看,林火肆虐期間澳總理斯科特·莫裡森竟然「玩消失」,跑去美國夏威夷度假引發眾怒。憤怒的網民在社交媒體上發起關鍵詞為「莫裡森去哪兒了」的行動。彭博社說,火災對地區經濟和旅遊業造成衝擊,預計澳短期GDP增速會損失0.2-0.4個百分點。
縱觀全球,森林大火是許多國家和地區經常要面對的一個難題,從美國加州到希臘內陸,從亞馬孫雨林到亞平寧半島山地,森林大火造成的災難屢屢上頭條。我們要保持對自然的敬畏,要時刻警鐘長鳴。接下來,澳大利亞將進入盛夏,氣溫仍進一步高企,如何撲滅現有林火和防止新的林火,任務還很艱巨。
漫畫/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