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跑步路過我們楓橋富康新村時,我一直在觀察路邊的石榴樹。那棵石榴樹只有一人高,結滿了拳頭大小的石榴,每位小區居民外出都會經過,但從開花到結果,卻沒有人採摘。這可以從側面反映出楓橋街道社會治理的成效。」楓橋街道社區黨工委副書記唐國華表示,「一棵石榴樹可以是社會治理的一個考核指標,一顆石榴的成長周期也可以是一個考核標準。石榴能成熟到什麼程度,結了多少個果子?最後剩下幾個?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小區基層社會治理成效的見證。」
近年來,楓橋街道堅持基層黨建引領,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等智能互聯時代的信息技術,探索了「建設一個政務信息發展框架,夯實3張社會治理網格體系,建設一支社會綜合治理隊伍」的「131」社會治理模式,強化了基層社會治理的「大腦」「軀幹」和「手腳」,深化拓展了「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治理機制,較好解決了當前基層社會治理的難點,為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作出了有益探索。
做強信息體系「大腦」
「住楓橋」智慧平臺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
「充分利用智能互聯時代的信息技術是楓橋街道本輪社會治理改革的最大特色。」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經過3年多的努力,楓橋街道初步形成涵蓋「一個中心」「五個+」「一個體系」的基層政務信息化發展框架,做強了基層社會治理的「大腦」。
其中,「住楓橋」智慧社區平臺是楓橋街道黨建智慧引領「五個+」的一次重要探索。據悉,圍繞「網際網路+生活」,以居民現實需求為切入點,楓橋街道構建「住楓橋」智慧社區平臺,從社會保障、社會動員、社會創新三個方面,為街道、社區居委會、物業、業主委員會、居民提供一體化生活服務。
審批服務、在線「呼叫」社區網格員、公共報修、器材租賃……在「住楓橋」智慧社區平臺上,有超過30項便民服務,讓楓橋人一端在手,即可知楓橋事、辦政務事,真正實現一站式生活服務。「讓百姓少走路,讓數據多跑腿。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是我們的宗旨和使命。」楓橋街道黨工委委員葉鐘錶示。
家住楓津社區的顧雪紅每天都要在「住楓橋」上查看附近菜場的實時情況,「上面顯示的都是當天的菜價,只要在上面點一點就能送到家門口,真的太方便了!」顧雪紅說。「有了『住楓橋』平臺,生活便利了很多,現在足不出戶就可以辦理很多事兒。」「『住楓橋』上經常有很多活動,內容新穎,我們全家人都喜歡參加。」「在『住楓橋』上,我們可以真實地反映問題,作為新蘇州人,我覺得生活在楓橋很幸福。」提起「住楓橋」,轄區居民都讚不絕口。
除「網際網路+生活」外,楓橋街道還構建了「網際網路+政務」「網際網路+綜合治理」「網際網路+服務」「網際網路+產業」等智能治理體系,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據了解,「一個中心」是指2018年起,楓橋街道圍繞基礎設施、大數據中心、管理平臺、統一渠道,開展了社會治理「數據+管理」集成中心相關基礎支撐工程的建設。「一個體系」是指楓橋街道制定了《政務信息化項目管理規範》等管理規範和《政務信息系統開發規範總則》等建設規範,集中採購專業化的政務信息系統建設管理諮詢服務,通過標準規範制定、專項治理推進、組織機制建立的開展,保障了街道「一個中心」「五個+」的有序落地和常態化運轉,最終將實現街道政務信息化科學、有序、安全、可持續發展。
夯實網格治理「軀幹」
專職網格員服務群眾「零距離」
「沒想到我的老人優待證可以這樣辦理,真是太好了。」今年8月年滿70周歲的吳根其通過網格員代辦的新方式,成為楓橋街道首位享受整合基層行政審批服務後的楓橋居民。提起代辦服務,吳根其連連稱讚,「一開始真不知道可以代辦,現在天氣這麼熱,這樣的服務很貼心。」與以往需要居民自行前往轄區為民服務中心辦理手續相比,現在專職網格員利用大數據可以提前篩選需要進行行政審批的居民,通過提前電話預約的方式,提供上門服務。
小區黨建引領小區治理,楓橋的「秘訣」就在於推動支部建設與小區網格兩網融合。不同於「社區工作人員+小區樓道長」的傳統模式,在設立街道黨工委的基礎上,2016年起,楓橋街道不斷探索創新,將黨建引領下沉到社區。「我們在街道7個社區設立了社區黨委,以小區為單位、按照老中青結合的原則,將社區內2005個黨員編入各個小區黨支部,將黨支部建在網格上、樓道裡,並通過第三方勞務派遣機制,成立了一支專職網格員隊伍。專職網格員隊伍的建立是楓橋街道強化基礎網格治理效能的有益嘗試。」唐國華說。
身穿小馬甲,戴好工作證,拿上民情記錄本,專職網格員就開啟了一天的工作。他們走街串巷,穿梭在網格的各個角落,主動上門服務。這批專職網格員的年齡在40-45歲之間,有效避免了社會經驗不足、工作、家庭難以平衡等常見問題。楓橋街道按照全科網格員的要求,對網格員進行法律、綜治、計生、社保、民政等專業業務知識培訓,並將原先民政、文明、社保、計生、文體等條線的社區工作全部交由三級網格員處理,探索了網格員代辦服務機制,在精簡人員的同時,有效地避免了各部門在社區基礎網格的交叉管理、重複管理問題,真正提升了基礎網格治理效能。
據介紹,2018年4月,楓橋街道就對原社區四級網格進行重新布局,在當時形成了「三張網格全覆蓋、聯動平臺為樞紐、基礎網格提效能」為核心的新時代基層社會網格化治理機制,強壯了基層社會治理的「軀幹」。
記者了解到,三張社會治理網格是楓橋街道構建的社區網格、企業網格和商業網格。「7個社區,52個小區,48800戶,我們以400戶為一個社區基礎網格的標準,一共劃分了123個基礎網格,123名專職網格員在楓橋街道全面鋪開。同時設置了3個商貿網格和24個企業網格。三張網格既優化了基層社會治理單元,又確保面向商戶、企業的社會治理的專業水準,實現了『力量下沉在網格、情況發現在網格、問題解決在網格』的治理目標。」唐國華介紹。
發展綜合處置「手腳」
「三三制」讓小區居民協同共治
在楓橋街道富康新村,每月第一個星期的下午,都會看到一支小區巡查隊,圍繞小區的公共設施、安全隱患等各方面進行巡邏檢查,一旦發現問題當場解決。這支隊伍正是由小區黨支部牽頭,與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三方共建的巡查小組,帶動了不少熱心居民自發跟隨,主動加入小區治理監督,目前巡查隊伍正逐漸壯大。
除了這支巡查隊伍,每月10號,還是富康新村的「居民服務日」。富康新村業主委員會與高新區人民醫院籤訂共建共享共助協議,定期邀請醫院不同科室的醫生為老人科普常見病知識,免費為小區居民提供義診。理髮、配鑰匙、修理家用電器等生活服務一應俱全。「作為小區成員,受到黨社之家的鼓舞,我也想為小區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為居民免費理髮的理髮師表示。
如今,排隊理髮、排隊看診成了富康新村獨有的景象。每個月的居民服務日早已成為小區居民最盼望的日子,參加的人多了,專職網格員又組建起志願者隊伍,負責排隊叫號,維持現場安全秩序。這就是楓橋街道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體現。
針對過去基層小區治理中存在的基層黨建薄弱、管理幅度過大、基層民主「空轉」等問題,楓橋街道以西津橋社區富康新村小區為試點,探索實施黨建引領基層小區治理的「三三制」模式,即黨支部、業委會、物業「三元共建」,社區、小區、居民「三層共治」,黨建、民本、服務「三心共享」。小區黨支部書記兼任業主委員會副主任,黨員代表擔任業主代表和業委會成員,黨支部、業委會、物業「三駕馬車」實行嵌入式融合,工作上互相支撐、彼此監督,保證小區健康規範化運轉,為基層社會治理強根固基。
在「三三制」的帶領下,富康新村在各項試點任務中連續獲得了「四個率先」,率先完成車庫住人清理、率先完成違規群租清理、率先完成動遷小區車位收費改革、率先完成生活垃圾三定一督試點,小區面貌煥然一新,得到了小區居民的一致稱讚。
一直以來,楓橋街道堅持強化基層黨建,將黨建嵌入社會治理聯合執法和小區常態治理兩大陣地,形成了基層社會治理的「靈活手腳」。該街道從強化基層黨組織入手,確立了價值、組織、功能三方面引領機制,將黨建優勢融入到社會治理之中。全街道建設了15個「黨社之家」,以黨組織為領導核心,以黨員幹部為基本力量,社區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專業社會組織、「兩代表一委員」和廣大群眾「多元主體參與、多級網格共推」的組織機制,將黨員議事會與居民議事會相結合、黨員教育與傳統家庭家訓家風相結合,拓展了基層黨組織的功能輻射範圍。
在綜合治理方面,楓橋街道立足社會治理現實,以機制創新整合力量、以聯動協作破解難題,在城管、交警、交通運輸部門基礎上,增加派出所、市場監管、安全、環保部門,率先組建街道層面的「3+X」社會綜合治理聯合執法隊伍,確保治理高效能。
「楓橋街道將繼續堅持以黨建紮根固基工程引領社會治理水平提升,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堅持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把問題解決在一線從而探索出一條卓有成效的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楓橋樣本』。」葉鐘錶示。(夏燕燕 陶瑩)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