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到98年的「錦鯉妹妹」楊超越說出:「我不想談戀愛只想賺錢」的時候,忽然發覺,95後的朋友們最大的今年都已經25歲了,的確,是到了忙著賺錢的年紀!
有沒有發現身邊的新同事越來越多都是95後…..90年的我們都是老前輩了,畢竟00後都開始實習了……
不過這些95後,有些人剛畢業不久,有的還是職場小白,也有些人大學就開始創業,還有的做時尚博主等等,忙著賺錢的95後,會像80後、90後一樣攢錢嗎?都說95後是享樂主義,但享樂的同時,是月月光還是精打細算,好像每個人的看法都不太一樣。
不過有一點相同,就是她們都希望自己可以經濟獨立,來擁有更多的安全感和選擇權。
不得不說,95後的孩子們對於金錢好像更有想法和計劃了。
為此,編輯採訪了同在時尚圈的7位95後,想看看他們的消費觀是怎樣的?賺錢是為了什麼?攢錢又是為了什麼?在未來的事業、金錢又是如何看待的?也許這回讓你對95後有不一樣的認識,也許你會在當下年輕人的身上看到不一樣的想法和閃光點~
95年的我已經工作了5年,因為大學開始就兼職博主,靠做博主賺到的廣告收入,目前在重慶買了一套三房的住宅,卡裡餘額六位數。
我的家庭雖然很普通,但我自己一直很幸運,在大學的時候接觸時尚行業後,碰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我覺得只要進入了好的圈子,賺錢不難,花了就能賺。做時尚博主後,不僅讓我衣品更好了,整個人也變得更加自信,現在的狀態我很喜歡,身邊也有很多朋友,所以幾乎沒有什麼煩惱和困惑。
不過今年疫情讓我對金錢有了更多新的計劃,我準備去學習投資理財,要讓錢生錢。未來3-5年我想開一家自己的傳媒公司,並且在上海買一套房。
我本科畢業於東華大學,準確的說,我不是在畢業後開始工作的,而是從大一暑假就開始了。大一時,在日企實習,拿著160rmb/day的實習工資。大二時,接觸時尚拍攝,工資是200rmb/day,但這份兼職我不僅賺到了日薪,還因為我較廣的人脈以及協調能力,我幫助公司不停地招募新的兼職,以及幫助企業解決實習生,同時還安排一些會展活動的兼職,因此我每個月還額外有3-7K的收入。
也因為這份工作的人脈積累,我在大三的時候和夥伴一起創業了,我們拿到了10w創業基金,但因為創業比想像中艱難,因為進帳沒法支撐產品開發等等原因,公司沒有撐過去,12個月的創業結束,同時結束的還有當時我甜甜的戀愛。
那段時間我焦慮了很久,甚至去看了醫生,醫生認為我的焦慮,是因為沒有工作,所以我讓自己儘快進入新的工作,這一次,我真的找到了自己熱愛的工作——時尚雜誌的拍攝。一開始做攝影助理是110rmb/day,後來進入到ELLE實習是120rmb/day,雖然工資不高,但是我真的幹得特別開心,學習到了很多東西,這時候我明白,幹自己喜歡的事情比賺錢更開心。
後來我進入ELLE工作兩年,這個時尚媒體的平臺真的讓我學習到了很多工作技能,同時我拍攝的美妝作品也被更多的人看到和認可,從ELLE出來後,我再次創業,做了自己喜歡的事,開了一家廣告製作公司,從2個人到10多個人,我們每半年就會嘗試新的項目去拓展,目前公司的營業額在去年已經達到500w了,我自己的帳面也有近百萬了。
不過是生意就是有虧有贏,我同時投資了上海的一個餐廳,就因為疫情導致虧損關閉。我雖然我追求賺錢,但是我並不是只看重自己有多少錢,生活夠花就好了,如果說一定要賺錢的目的,那就是去實現自己那些需要花錢的夢想吧。
所以我不會去攢錢,我更認同「會花錢,才會賺錢」,你要不斷了解你被誰賺了錢,你才能自己去賺錢。我現在手上的錢一部分是公司的現金流,一部分理財,一部分投資,投資自己投資項目投資新的業務模式。在這些年的工作經驗和創業過程中,我覺得自己最大的改變是知道自己在什麼階段會在什麼道路發展,越來越清晰地認知這個世界的運作道理,清晰自己想要什麼。(非常建議年輕人不懂就問,多看書,多看工具類的書,你越蒙的時候其實比較容易看得下去工具類型的書。越飄的時候就越合適看講道理的書。千萬別看毒雞湯雞湯啥的,那種東西除了能讓你找無數藉口慰藉自己以外沒有一點用處。)這裡還建議大家可以隔一段時間做一次《普魯斯問卷》,你能很明顯地發現自己的改變。未來一年,我會去杭州擴展一個新的攝影製作公司,並且考慮在杭州投資房產。未來兩年,應該會在上海有一家酒吧。對於愛情,我真的沒有任何計劃,因為誰知道那個可以打亂我一切麵包計劃的她什麼時候到來。對於婚姻家庭其實我希望越早越好,畢竟我已經想在她到來的時候準備好一切,迎接我人生的另一個階段。
我是上海985本科畢業,畢業後就一直留在上海了,小康家庭,父母開明,雖然工作是看起來比較枯燥的程式設計師,但是受到朋友的影響,自己在穿搭和妝容上比較喜愛和注重,這讓我變得更快樂更自信。在周末的時候,我不喜歡宅著,我會和朋友約個下午茶晚飯,逛逛街看看展,參加發布會,拍拍美美的照~
剛畢業的時候我是屬於及時行樂,賺多少花多少,現在的想法有點改變了覺得還是要有點保底的存款,萬一出現什麼突發狀況可以急救一下。現在會做好開源節流這件事,開源的話基本就是到處找程式設計師的外包活兒,整點零花錢,然後就是節流,這個精打細算的技能應該大家都有,坐地鐵代替打車,買東西貨比三家哈哈哈,看到存款最大的感受是:哇,太不容易了,錢真難賺!計劃在3-5年讓自己的收入再提高一下,想要在30歲的時候實現經濟自由,然後考慮買房問題,但如果這兩年可以脫單找個男朋友一起分攤房租也是不錯的(又能省一筆錢存著了。)我目前還是大三學生,大部分生活的時間都在紐約,這段時間在上海雜誌社實習,我的愛好就是styling,幫朋友的品牌還有一些雜誌社拍攝東西,喜歡拿著咖啡在有很多古董家具,古著衣服的街區走走停停逛一天。我從來都沒有攢錢的習慣,目前存款有十萬左右,是父母給我的,他們想讓我學習炒股,他們說我賺到的錢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那我喜歡的事情就是消費,買自己喜歡的服飾、藝術品,什麼奇奇怪怪的東西都有。所以存款在我的理解裡就是帳面上的數字,讓這些數字最大的價值就是通過存款來獲取到的物品的價值以及在當下我的心情和感受。我喜歡及時享樂。我最不喜歡的事情就是後悔沒有買到一件衣服,然後這件衣服就絕版了再也不生產了之類的情況。但我不是衝動型消費,我會在自己的消費能力之內,儘量地滿足自己的欲望。反正這筆錢也一定要花,和時間沒有什麼關係。進入時尚圈之後,我覺得我變得更接近自己了吧。以前沒有接觸這個「圈子」之前,可能會懷揣著一種非常強的渴望,所以會有意地戴上一副面具,做成讓更多人欣賞的樣子。當真正接觸了比較長時間以後,就發現自己更加明白內心想要的是什麼,不需要為了變「不一樣」而去不一樣,挺累的,還是做自己最喜歡的那個狀態就好了。未來3-5年希望能實現財富自由啦。因為現在還是屬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狀態,所以和家長的關係是處於一個不太平等的關係吧,還是會有矛盾。本科畢業後希望能去歐洲繼續讀研究生,想學的專業應該是自己喜歡的比如說純藝之類的,現在大家都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焦慮時代,我希望能夠在一個「慢」的狀態下去創造作品,找到自己的節奏。工作3年,存了5w,看到這些存款的最大感受是:能完成自己的理想,很滿意。然後用這些錢自費出版了攝影集,全部花完了。我的消費觀在手裡資金足夠正常開銷的前提下,餘下的錢會用來及時行樂,只要餓不死就要玩開心。進入時尚圈之後,我覺得自己成長了不少,並且更加堅定了在行業內的發展。目前最大的焦慮和困惑都來源於人與人之間的社交,很複雜。未來的3-5年希望在玩樂的同時也能存下錢來,目標是成為一名具有自身風格的獨立攝影師,能更多按照自身的想法來拍片,在行業內得到認可。我算是什麼職業呢?自由職業?博主?時尚達人?(可能之後還會母嬰博主?)哈哈哈哈都是吧。目前在成都,和李易峰是大學校友,我不是很擅長社交,但其實我的社交方式很簡單,和成都這座城市挺像的——「閒淡有餘」~害,只要你喜歡吃火鍋,我們就交個朋友哈哈哈,我真的太愛火鍋了!工作了三年,真的賺了挺多的,買了房還做了一些投資,但是錢再多,還是會覺得:錢都花哪兒去了and再多點吧。我整體更偏向細水長流,但碰到喜歡的也會及時行樂,但這一切有有一個規定,能力範圍以內即合理。做時尚博主在別人看起來很好,但自己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尤其看到一些抹黑自己的帖子,當時看了會鬱悶很久,但遇到的95%的大家都對我挺客氣的,時間久了,現在自己也會調侃了,我覺得自己有變強大,而且身邊很多優秀的人,向榜樣看齊,一起進步。未來的3-5年我就希望頭髮濃密(乞求髮際線別往後移了)、睡眠良好(躺下就睡著真的太美好)、財富自由、情緒穩定。我今年23歲,現在主要職業是時尚編輯,今年正好工作一年整。
其實我從大二就開始實習了,在時尚媒體實習過將近一年的時間,剛入行的時候有點焦慮的,因為我家庭背景挺簡單的,身邊的人都跟時尚圈沒什麼關係,我本科又是師範類的大學,進入時尚圈工作,對我來說真的是一件充滿未知的事情。但工作到現在,我覺得自己的性格上有了很大的轉變。以前大家會覺得我是一個比較乖一點的女生,但是進入這行工作以後,有很多需要去挑戰和去把控的事情,必要的時候溝通上會強勢一些,很多我自己定的策劃案,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做到它。我的消費觀還是比較中庸的,雖然大家對時尚圈人的誤解是花錢大手大腳,但我們真的不是……不是老闆也不是明星,存款還是要靠自己慢慢累積起來的,而且看過了很多品牌的產品,了解了品牌歷史之後,自己反而更會去衡量究竟哪件衣服、哪款包包更符合它的價值,選擇會更加謹慎。在攢錢上,我會給自己定個小目標和大目標,可能短期的小目標是買個包,大目標就是去一次遠途旅行。我覺得自己經濟獨立了之後,選擇性會變得更加多,獨立性會更強,很多事情可以由自己去做主。未來3-5年希望可以攢更多的存款了,對於自己是一個保障。人生目標的話,其實我不止想做時尚編輯,如果時尚品牌有機會也想去鍛鍊一下,對未來還是充滿了期待的。
撰文:Shady、Wendy
創意策劃:ELLE Beauty
設計:Zhang Yan
微信編輯:Tiff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