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婦女的服飾

2021-01-13 寒寒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秦朝時期的日常生活服飾,基本上雷同於春秋戰國服飾,唯一的不同在於,它更有融會各國風貌的特點。隨著秦朝的滅亡及漢朝的建立,先前已有的一些服飾風習一方面被繼承了下來,另一方面漢朝也迎來了一個服飾藝術發展的新時期。因為西漢時期張騫對西域的出使,標誌著中原中央政府同服飾異俗地區的交流已經從此展開,這在客觀上為中原服飾的新陳代謝創造了條件。

秦朝服飾

從總體上看,秦漢服飾同先秦服飾藝樣也講求等級秩序,然而在形制、品類等方面卻與先秦有差別。秦漢時期的人們大多穿著一種由先秦深衣發展而來的常服,人們多稱之為「袍」,其長度一般達膝蓋以下,袖筒寬大,袖口窄小。起先袍是作為內衣來穿著的,人們外出還需穿罩衣,因為這種袍實際上是單衣。後來,人們又製作出了有裡子和面子甚至裡面之中還有棉絮的袍子。久而久之,袍子成了當時最常穿著的禮服、朝服甚至便服。

由於在當時存在著服飾等級秩序,所以通過一些必要的方法來區別具體的人,就成了服飾上的一種規制,於是冠帽及佩綬作為重要的區別特徵之一,在漢代獲得了特別的發展。漢代的冠帽及佩綬種類和品級相當豐富複雜,每種冠帽及佩綬都具有不同的現實象徵意義,不同的官階、不同的場合,只能穿戴不同的冠帽。僅《後漢書輿服志》記載的冠帽就有16種之多,各種冠帽適合不同的人戴,適合不同的場合。如武官戴鶚冠,文官戴進賢冠等等。即便同為武官或同為文官,也會因為職級的不同,而有式樣或裝飾上的區別。比如,一般在官員的官帽上都有一個豎脊,它是作為一種裝飾存在的,但更主要的是作為一種辨別職級地位的標誌存在,這個豎脊被稱作「梁」。

史書稱:「乘輿(皇帝)所常服,服衣,深衣制,有袍,隨五時色。袍者,或日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今下至賤更小史,皆通制袍,單衣,皂緣領袖中衣,為朝服雲。」袍子本來主要見於男子穿著,但後來也逐漸在女子中間流行開來,當時曾傳「上元夫人降武帝,服赤霜之袍,雲彩亂色,非錦非繡,不可得名」。

冠帽

梁有一梁、二梁、三梁之別,梁多者位尊,發展到後代,更有四、五、六、七、八梁之分。據稱:「梁別貴賤,自漢始也。」除梁之外,為了嚴格等級區分,漢朝還制定了佩綬制度。漢朝的佩綬有別於周代的地方在於,周代的佩綬具有明顯的裝飾用意,所系玉佩在色澤、質料上用來區別身份,此外並無更多的制約;而漢朝佩綬,實際上就是用一條質料、色彩及做工都比較考究的織帶,將官員的印璽繫上,置璽於腰間囊中,垂帶於外,以織帶之尺寸、顏色及織法來區別官員的等級身份。

比如關於顏色,皇帝就是用黃赤,諸侯用赤,公侯將軍用紫,再下級則用青、黑色等。在古代,由於人們深受等級觀念的影響,「男女有別」、「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意識。在此情形下,婦女服飾的發展儘管也深受社會文化總體走勢的影響,儘管也會在服飾形制等方面去吸取許多共性的、一般的因素,但它依舊會發展出許多專屬於女性的特質來。即使同為婦女,也會因為社會地位及生活圈子的不同,而最終顯現出一些差別。

印璽

漢代的婦女服飾,基本.上可以區分為貴婦服飾及-般婦女服飾。此處所指貴婦是古代具有名號及封號的一類女性,她們的社會地位要比一般婦女高得多。皇后、皇太后、公主及皇帝身邊的妃嬪等等均屬於貴婦。貴婦服飾與一般婦女服飾最大的區別在於,貴婦服飾在配件、質料、做工、色彩、飾佩、紋樣、等級等若十方面要遠比一般婦女服飾複雜得多。

單就基本款式等方面來看,二者還是具有一些相近或相同之處的。因此,漢代婦女的服飾實際上可以歸納出如下一些特點來。首先是仍以穿著深衣為主,但此時深衣的下部已明顯地開始向「裙子」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說,這種深衣的衣襟繞轉層數比以前增多,深衣的下擺變得比以前要寬大,穿著時腰身處收裹緊湊,並以綢帶系扎在腰間期,「裙子」 的雛形本來就是下裳,

漢代的婦女服飾

過去男女都少不了要穿著下裳,但在褲、袍流行開及下裳向分支化方向發展以後,某些深衣主要就。成為了婦女的服飾,男子基本上不再穿著。其次是比較時興穿襦裙,它一般用四幅素絹連接拼合而成,長度自腰間及至膝蓋上下,下寬上窄,不飾邊緣,裙腰的兩旁縫有絹條,便於系扎。如果說這時的婦女深衣有點類似於後世的連衣裙的話,則此時的襦裙就有點類似於後世的短裙。第三是時興穿褲子,本來西漢將士大多穿適於騎馬打仗的全襠長褲(又名大絝),而許多婦女仍舊穿無襠的「絝」,即只是兩條褲管。公元前87年至公元前75年的漢昭帝時期,宮廷中的婦女開始穿著有襠及前後有系帶的「窮絝」,這也就是所謂的滿襠褲。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藝術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雲南民族服飾它們先後創造了原始社會的圖騰藝術文化;商周的威嚴神秘藝術文化;先秦的積極理性藝術文化;楚漢的浪漫主義藝術文化;魏晉南北朝時期以人的精神為主的藝術文化風度;唐代的積極熱情從這樣的藝術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關於美的藝術文化中所涵蓋的關於自然與人、社會、情感等的融合之美,從自然中尋求美的變化發展和表達形式,也因此使中華民族那種傳統的特有的東方韻味氣質一直被外界評價為自然本真、寧靜致遠的和諧,受到極大歡迎。再有,對於這種與自然融合的美的形式,在藝術創作中是被特別推崇的。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明代婦女服飾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元朝統治者與遼金統治者相比,其勝利的優越感要更為強烈,但即便如此,他們在漢民族強勢文化面前,也不得不認同「必行漢法乃可長久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服飾用牲畜的皮毛製成,為了便於騎馬放牧,服飾一般都比較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衣袖長過手指。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多民族服飾藝術語彙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一個時間跨度比較大的時期,也是中國服飾藝術內外交流比較頻繁的時期,異域風格的融人、民族傳統的整合,都為服飾藝術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機遇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民族標誌
    中國服飾藝術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服飾藝術,中華民族的服飾藝術理所當然地包含了這56個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飾藝術內容,而不僅僅只包括漢民族的服飾藝術內容。當然不容否認的是,漢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在人口分布、文化傳統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正因此,在考察中國服飾藝術時,就必須在著重考察漢民族服飾藝術的基礎上,適當地關注和考察一下中國少數民族的服飾藝術。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族服飾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除圖案與色彩這樣直觀的外化語言,民族傳統服飾中精美的工藝手段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靈感啟發。傳統工藝作為靈感,目的是發現根植於生活中的手工藝帶來的美感,原始地呈現中國美。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服飾圖標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現在回到苗族對傳統服飾價值觀念的主題上。我們發現傳統苗裝過去的職能開始失去,或者說已經減弱,在青年人觀念中尤其如此。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民族平等政策宣傳及相應的法律保障,社會趨於穩定,民族之間和睦相處,民族間的抗爭與衝突減少,外部壓力減弱,族群內聚目的不再以抗擊外敵、外族為主體,使服飾族群文化標誌弱化甚至消失。同時,經過長期的民族平等交往,增進了族群、亞族群間相互了解。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除裙子外,婦女下裳還穿褲,女褲大多有兩隻褲管,上端用帶子 系住。漢代婦女的髮式以挽髻為主,十分講究髮型與首飾。髮型中最有名的是「墮馬髻」,首飾中最有名的是「步搖」。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服飾民俗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2000年6月、7月間,在中國雲南省昆明市舉行了中國服飾藝術博覽會,其主旨就在於充分展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由此次博覽會可以看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是異彩紛呈、博大精深的,它們所反映出的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值得人們反覆玩味的。本次展示表明,每個民族的服飾都自成體系,它們在形制、色彩、飾佩、質料及工藝等方面所形成的獨特的形式和內容,都和每個民族的生產生活實踐歷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少數民族服飾
    1990年,在中國雲南,組建了一個少數民族服飾表演團,演出轟動一時。據說僅僅展示雲南省境內各民族的服飾,就有1200多種。以此推斷,多民族共同生活的中華大地又有多少種類的服飾? 有一首歌這樣唱道:「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但從實際情況上看,由於各少數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即使在同一民族中,因居住地域或支系不同,服飾習俗上不盡相同,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容肯定也有差別。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民族服飾強烈的色彩關係和用色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是全部應用傳統面料,還是傳統面料與現代面料混合使用,都要統一在明確的設計風格之下,必須將傳統面料與其他設計因素(如款式、版型、製作)相互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傳統面料的作用。為利用日本傳統印花布設計的服裝,純棉印花布料與簡潔、樸素的服裝風格協調一致; 為美洲民族風格印花面料的運用:為採用東歐傳統風格與中國傳統風格的面料設計的春夏服裝:為採用日本傳統風格的面料設計的服裝。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因此同一民族的人們就算已經遷移分散,但是他們在經濟生活、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歷史發展上都有可追溯的共同源頭,少數民族雖然受地域分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個性,但它們都同屬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向來具有多元性,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從少數民族服飾中去探索中國元素,這將使得「中國風」服飾設計變得更加豐富,獨一無二。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服飾的變化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服飾的變化,相對來說,頭飾較穩定,上下裝變化較快。這可能與省時、省料及製作時間長短有關。現在的松桃苗族婦女服飾,實際上是清政府欽定的式樣。但因襲年已久,苗族群眾根據自己的生活需要和審美觀,做了一番修改,成了現在松桃苗族獨具風格的一種服飾。儘管如此,松桃苗族人民,對自己傳統的民族服飾還沒有從心理上捨棄,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後,在一些重大祭祀儀式上,婦女還必須穿花裙,否則將被視為是不尊敬祖先的行為。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服飾與人體之美
    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服飾美學思想也很重視實用性,但不是從與人為用,而是從與札為用的角度來關注服飾美醜的。金代和清代少數民族統治者人主中原後,都曾經視漢民族的華衣美服於不顧,不惜用武力強迫漢人改變服飾習慣,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固然很多,卻不能不說與漢民族服飾上過於濃重的政治色彩有關。過於狹隘的服飾美學觀念,使服飾成了一代統治者的政治符號,當江山易主的時候,作為前朝符號的服飾當然就成了不合時宜的東西。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返璞歸真與服飾美
    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對事物功利色彩的關注會逐漸地淡化,而開始關注事物的文化內涵,在這一過程中積澱為能被各個時代接受,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審美觀念。可以說,清代出現的以反璞歸真為內容的服飾美學觀念,就是在漫長的歷史文化的積澱中逐漸形成的。如果將山頂洞人的骨針視為最早的縫紉技術,那麼,「婦人不織,禽獸之皮是衣也」則屬於人類最早的服飾現象。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朝鮮族服飾!
    改革開放後,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朝鮮族人口由傳統居住地東北三省遷往京津地區、黃河下遊、長江下遊、珠江下遊地區等沿海經濟開放區。朝鮮族服飾朝鮮族服飾,朝鮮族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常常使人驚訝,我們能從中感受到很多與現代美學觀相一致的設計表現效果,這讓現代的我們百思不得其解。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眾並沒有受過太多的文化教育,他們的文化程度都不很高,甚至有些人連字都不認識,更別提進行專門藝術培訓,但是為什麼他們在從沒有接受過正規美學藝術教育的基礎上能將美學形式發揮得這麼好,這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有一雙善於觀察自然,並從中發現美的眼睛。自然中關於形式美的設計比比皆是。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這種現象在民族學的文化變遷理論中,被稱為涵化過程的民族同化現象。文化的變異導致了苗族服裝的變化,清末民初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黔東南地區的苗族與外界接觸少,服飾文化的變化十分緩慢;在此之後,黔東南苗族服飾文化在前所未有的文化撞擊下迅速發生變遷,其主導文化也從原始宗教巫文化轉向多元化。青年男子不再挽髻和留髮辮,而是普遍包頭巾,城市的男子多以漢裝為主。女裝簡單化,有的地區女裝開始出現以褲代裙的狀況。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服飾的刺繡針法繡挑、補貼和編結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的刺繡針法最常見的屬刺繡了,通常在少數民族服飾的衣袖、套袖、衣襟、盤肩、衣腳、褲腳、裙腳以及帽子等裝飾部位上都能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