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秦朝時期的日常生活服飾,基本上雷同於春秋戰國服飾,唯一的不同在於,它更有融會各國風貌的特點。隨著秦朝的滅亡及漢朝的建立,先前已有的一些服飾風習一方面被繼承了下來,另一方面漢朝也迎來了一個服飾藝術發展的新時期。因為西漢時期張騫對西域的出使,標誌著中原中央政府同服飾異俗地區的交流已經從此展開,這在客觀上為中原服飾的新陳代謝創造了條件。
從總體上看,秦漢服飾同先秦服飾藝樣也講求等級秩序,然而在形制、品類等方面卻與先秦有差別。秦漢時期的人們大多穿著一種由先秦深衣發展而來的常服,人們多稱之為「袍」,其長度一般達膝蓋以下,袖筒寬大,袖口窄小。起先袍是作為內衣來穿著的,人們外出還需穿罩衣,因為這種袍實際上是單衣。後來,人們又製作出了有裡子和面子甚至裡面之中還有棉絮的袍子。久而久之,袍子成了當時最常穿著的禮服、朝服甚至便服。
由於在當時存在著服飾等級秩序,所以通過一些必要的方法來區別具體的人,就成了服飾上的一種規制,於是冠帽及佩綬作為重要的區別特徵之一,在漢代獲得了特別的發展。漢代的冠帽及佩綬種類和品級相當豐富複雜,每種冠帽及佩綬都具有不同的現實象徵意義,不同的官階、不同的場合,只能穿戴不同的冠帽。僅《後漢書輿服志》記載的冠帽就有16種之多,各種冠帽適合不同的人戴,適合不同的場合。如武官戴鶚冠,文官戴進賢冠等等。即便同為武官或同為文官,也會因為職級的不同,而有式樣或裝飾上的區別。比如,一般在官員的官帽上都有一個豎脊,它是作為一種裝飾存在的,但更主要的是作為一種辨別職級地位的標誌存在,這個豎脊被稱作「梁」。
史書稱:「乘輿(皇帝)所常服,服衣,深衣制,有袍,隨五時色。袍者,或日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今下至賤更小史,皆通制袍,單衣,皂緣領袖中衣,為朝服雲。」袍子本來主要見於男子穿著,但後來也逐漸在女子中間流行開來,當時曾傳「上元夫人降武帝,服赤霜之袍,雲彩亂色,非錦非繡,不可得名」。
梁有一梁、二梁、三梁之別,梁多者位尊,發展到後代,更有四、五、六、七、八梁之分。據稱:「梁別貴賤,自漢始也。」除梁之外,為了嚴格等級區分,漢朝還制定了佩綬制度。漢朝的佩綬有別於周代的地方在於,周代的佩綬具有明顯的裝飾用意,所系玉佩在色澤、質料上用來區別身份,此外並無更多的制約;而漢朝佩綬,實際上就是用一條質料、色彩及做工都比較考究的織帶,將官員的印璽繫上,置璽於腰間囊中,垂帶於外,以織帶之尺寸、顏色及織法來區別官員的等級身份。
比如關於顏色,皇帝就是用黃赤,諸侯用赤,公侯將軍用紫,再下級則用青、黑色等。在古代,由於人們深受等級觀念的影響,「男女有別」、「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意識。在此情形下,婦女服飾的發展儘管也深受社會文化總體走勢的影響,儘管也會在服飾形制等方面去吸取許多共性的、一般的因素,但它依舊會發展出許多專屬於女性的特質來。即使同為婦女,也會因為社會地位及生活圈子的不同,而最終顯現出一些差別。
漢代的婦女服飾,基本.上可以區分為貴婦服飾及-般婦女服飾。此處所指貴婦是古代具有名號及封號的一類女性,她們的社會地位要比一般婦女高得多。皇后、皇太后、公主及皇帝身邊的妃嬪等等均屬於貴婦。貴婦服飾與一般婦女服飾最大的區別在於,貴婦服飾在配件、質料、做工、色彩、飾佩、紋樣、等級等若十方面要遠比一般婦女服飾複雜得多。
單就基本款式等方面來看,二者還是具有一些相近或相同之處的。因此,漢代婦女的服飾實際上可以歸納出如下一些特點來。首先是仍以穿著深衣為主,但此時深衣的下部已明顯地開始向「裙子」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說,這種深衣的衣襟繞轉層數比以前增多,深衣的下擺變得比以前要寬大,穿著時腰身處收裹緊湊,並以綢帶系扎在腰間期,「裙子」 的雛形本來就是下裳,
過去男女都少不了要穿著下裳,但在褲、袍流行開及下裳向分支化方向發展以後,某些深衣主要就。成為了婦女的服飾,男子基本上不再穿著。其次是比較時興穿襦裙,它一般用四幅素絹連接拼合而成,長度自腰間及至膝蓋上下,下寬上窄,不飾邊緣,裙腰的兩旁縫有絹條,便於系扎。如果說這時的婦女深衣有點類似於後世的連衣裙的話,則此時的襦裙就有點類似於後世的短裙。第三是時興穿褲子,本來西漢將士大多穿適於騎馬打仗的全襠長褲(又名大絝),而許多婦女仍舊穿無襠的「絝」,即只是兩條褲管。公元前87年至公元前75年的漢昭帝時期,宮廷中的婦女開始穿著有襠及前後有系帶的「窮絝」,這也就是所謂的滿襠褲。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藝術論》